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八百载沧桑话肥如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5 19:08:00
    肥如在卢龙历史上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称,多种地方史志都提及卢龙在历史上属于肥如地。古代肥如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东汉时期布置重兵镇守,在此曾发生过重大的军事战争。同时肥如曾作为今辽西地区的州、府、郡治所,可以说在今秦皇岛地区,隋朝以前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肥如。隋朝裁撤肥如县后,政治中心治所才移至新城县(即今天卢龙县城)。肥如具体是怎样的情况呢?限于史料匮乏,本文对此只能做简要论述。
肥如的历史渊源——肥子国
肥如的历史渊源于肥子国。颜师古引应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注释中有:“肥如,《索隐》云:‘县名,属辽西。’”并引应劭云:“肥子奔燕,燕封于此。肥,国也;如,往也;因以为县也。”根据应劭的注释,肥如,即“肥子所至”之意,也就是说肥人到达之地。
肥子国的历史要追溯到东周时,今河北南部地区的诸侯国——肥国(一般认为在今藁城)。《左传》记载: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夏六月,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真定国,辖真定、肥累、绵蔓、藁城四县。《汉书•地理志》记载:“真定国,武帝元鼎四年置。属冀州。县四:真定,故东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稾城,莽曰稾实。肥累,胡肥子国。绵曼,斯洨水首受太白渠,东至鄡入河。莽曰绵延。”东汉初废真定国,改常山郡。《元和郡县图志》称肥累故城在恒州藁城县西南七里。《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注云:“肥累,故肥子国也,汉以为县,故城在今藁城县西,并属真定国。”《括地志》云:“肥累故城在恒州藁城县西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真定府》记载:“肥累城:(藁城)县西南七里。古肥子国,白狄别种也。后并于晋。《史记》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与战于肥下,却之。孔氏曰:战于肥累之下也。汉置肥累县,属真定国。后汉省。”
以上几则史料说明,肥国(后来汉置肥累县)确实在今天河北省藁城附近。晋国灭肥后,肥人四处迁徙,一部分肥国民众迁到燕国,燕王在辽西地区划一地使之重新建立肥子国(徙居今河北卢龙应是小部分,大部迁往山东肥城等地)。从形式上说,此时的肥子国仍为周王室的诸侯国,其区域当在今卢龙、迁安境内。
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县置——肥如县
肥子国如何消亡的,史籍尚未发现记载。根据战国时候燕国的历史资料,燕昭王灭无终国后,设立了五个郡(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及其诸县。很可能在燕国设立郡县制的时候,肥子国正式成为了燕国辽西郡的一个县。肥子国成为县置,有史籍明确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辽西郡统县十四:其中“肥如”,班固注云:“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庐水,南入玄。莽曰肥而。”(濡水,即今滦河。汉海阳县,即今唐山市滦县、滦南县地)。而且也有材料证明汉初的肥如地行政长官是蔡寅。“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邑。后汉亦曰肥如县。”①我们知道“汉承秦制”,在西汉的行政区划上,汉高祖刘邦基本延续了秦朝的行政体制,也就是说汉代初年设立的郡县往往是秦朝曾经设立的县,所以说肥如设县应该早于西汉。一些地方史专家也认为肥如县设立在汉代以前(如董宝瑞先生认为肥如县设立在战国,首都师大历史学者后小荣考观上分析战国郡县制的情况,也认为,肥如县设立至少在在秦朝初年或是战国时代)。
成为辽西地区重要治所的肥如城
肥如县城的位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永平府》记载:“卢龙县:附郭。古肥子国。汉置肥如县,属辽西郡。肥如城:府西北三十里。应劭曰: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之于此”。史学家顾祖禹在汇集前人史料基础上认为古肥子国在永平府城(今卢龙县城)西北15公里左右的青龙河畔,这应该是可信的。
肥如设县后,一直为辽西郡管辖。从西汉、东汉、三国到西晋称为幽州刺史部辽西郡肥如县。西晋亡后,中国北方出现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狄、羌“五胡乱华”的纷乱时期。公元349年(永和五年),鲜卑族的燕国夺取赵国幽州后,其疆域扩大,行政区划也随之调整。辽西郡治所在前燕时由令支城移到肥如县城,这样肥如又同时成为郡的治所(兼领肥如县)。
鲜卑族的北魏基本统一黄河流域后,其辖区延伸至辽西、辽东地区,肥如仍为辽西郡的治所。为安置由辽东半岛迁徙过来的高句丽人,在辽西郡辖区新设两个侨置县。先是在今卢龙县双望附近设置侨置的朝鲜县治。后又于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卢龙县城所在地设置了侨置新昌县治,并将朝鲜、新昌二县的所在地域从辽西郡划出,改设为北平郡,郡治设在新昌县城。由于出现了新的郡制,为了加强统辖,在辽西郡(郡治所肥如)和北平郡(郡治在新昌)之上,又设立了一级行政机构——平州,同时把辽西郡治所肥如县城设立平州治所。东魏时期以肥如城为政治中心的平州管辖范围,东到今辽宁葫芦岛,西至唐山、遵化一线。到北齐末期,一些郡、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武平五年(575年),朝鲜县省入新昌县,新昌县城依然为北平郡治所,肥如县城依然为平州治所。
战乱纷争中的肥如城
肥如城位于青龙河畔,土地肥沃,人口也逐步增多。又临长城边塞,其军事战略地位亦显突出。汉建武初,迫于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等不断骚扰北方,包括肥如在内的边塞诸郡增设兵力以为御防。“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置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②《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永平府》载:“慕容令曰:守肥如之险。是也。东晋隆安二年,慕容盛置幽州于此。义熙四年,北燕高云置幽、冀二州,镇肥如。宋元嘉九年,拓跋魏取其地,为辽西郡治。”这都说明肥如曾作为军事重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北方战乱时,肥如成为军力集结地,是军阀争夺的目标。东汉及两晋、“十六国纷争”时期,在肥如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军事战争。根据有关史料,笔者选择三个实例以说明之。
其一是发生于东汉永元九年的鲜卑攻打辽西郡之战。汉初,鲜卑也被冒顿打败,远远逃到辽东的边塞外,与乌桓相邻,但未常同汉有来往。光武初年,匈奴强盛,率领鲜卑和乌桓入侵抄掠北部边境,杀害和掳掠官吏百姓。在97年,祭肜为辽东太守时在此与鲜卑发生激战,“八月,鲜卑寇肥如,辽东太守祭参下狱死”③“鲜卑千余骑攻肥如城,杀略吏人,祭参坐沮败,下狱诛。”“祭参,祭肜子。”④ “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⑤祭参抵御一万多鲜卑骑兵,鲜卑骑兵淹死于青龙河者过半,可见其战斗异常激烈,这算是古代大规模的战争,至此鲜卑人震动恐惧。
 其二:东汉时张纯张举叛乱,在肥如称帝。“中平五年,渔阳张纯等叛,屯肥如,即此。”④前中山国相、渔阳人张纯请求统领乌桓骑征讨凉州贼军,遭到幽州刺史张温的拒绝,张纯因而怀恨在心,便与同郡人、前泰山郡太守张举和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等联盟,抢劫蓟县,实施兵变,部众多达十余万,驻扎在肥如县。“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余万,屯肥如。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书州郡,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这就是说张纯张举聚众十万,以肥如城为中心建立了割据政权。后来东汉幽州牧吴虞率幽州、冀州重兵平叛,一举攻占肥如城,“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纯为其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⑤张纯张举叛乱遂告结束。
其三:鲜卑慕容廆于西晋战于肥如。“晋太康六年,鲜卑慕容廆寇辽西,幽州兵败于肥如。其后石赵得其地。赵灭,没于慕容燕。”⑥鲜卑慕容族首领慕容廆的父亲慕容涉归在世时,与鲜卑宇文氏有怨结。慕容廆于太康六年即位后,遂奏请晋武帝司马炎发兵讨伐,武帝不许,慕容廆心生怨恨,攻打西晋的辽西郡治所肥如城。“廆怒,入寇辽西,杀略甚众。帝遣幽州诸军讨廆,战于肥如,廆众大败。自后复掠昌黎,每岁不绝。”⑦后来慕容廆被幽州军击退,最后东逃至扶余国(今吉林省境内)。
肥如县置的裁撤——隋朝肥如省入新昌
隋朝立国后,经过战争结束了长期的混乱局势,重新统一了北方。开皇三年(583年)在北方(南方还有陈朝并立)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行政区划的调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长期相沿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郡制被废除后,肥如和新昌两县直隶平州。开皇六年(586年)肥如省入新昌,至此肥如县置取消。(新昌又于开皇十八年即598年改名“卢龙”,当时今秦皇岛地区的主要辖域均成为平州卢龙县地)。
但是,肥如县之名并未从历史上消失,唐代初期(619年)亦复置肥如县,不过旋即废止。《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平州,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太平寰宇记•河北道》记载:“平州北平郡,今理卢龙县。唐武德二年废郡,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为卢龙县,更治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
秦初至隋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今卢龙县地有肥如县,历时八百余年。按谭祺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肥如在青龙河西岸,青龙河与泸水交汇处,在今天卢龙县潘庄镇或是刘营境内。不过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证据说明古时的肥如在今天的具体位置。
注释:
①④⑥《读史方舆纪要•北直隶•永平府》
②③《后汉书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资治通鉴·第二卷》
《晋书·慕容廆传》
(作者系秦皇岛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卢龙县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