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旧影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5 19:12:00
我原来在唐山专署工作,后来转到秦皇岛市政府,到各县跑的时间比较多。说起来,对昌黎的印象特别深刻。前些日子,我的好友董宝瑞同志给我寄来一份《品读昌黎》的刊物,约我写一些回忆性文字。因此,便有了这篇名曰“旧影”的文章。
阴雨客舍话名伶
1962年夏天,我到昌黎南部的泥井公干。由火车站下车后,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到县政府办公室打了个招呼,就住到了位于东关汇文街南的县政府招待所。招待所是几间平房,很简陋,同住的是唐山专区评剧团的一位同志。
谁想当天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早晨传来饮马河发了大水,虹桥被冲断了的消息。没办法,只好在招待所等雨停再去。这一天,雨仍哗哗不停,在屋中呆坐无聊,评剧团同志很健谈,给我讲起团中佚事。
专署评剧团当时的台柱子是高艳敏、洪影、范金亭,高、范演青衣、花旦,洪演小生,扮相俊美,演艺高超,在河北甚至京津一带都有名气。以三人为中心,佚事颇多,大都忘记了,但对高艳敏却留下深刻印象。高原在天津唱评剧,属白(玉霜)派,唱腔以曲调细腻旋律丰富而出名,她塑造的人物极具感染力。1940年代她经常到济南、青岛一带演出,那里的城乡有一大批她的戏迷。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高艳敏一走,迷死三百六,别埋别埋,高艳敏还来。”意思是每当高艳敏演出离开,会有很多戏迷迷她而死,这些人不要埋葬,等高再来演出,他们就会活过来。解放后,唐山专署在昌黎组建唐山专区评剧团,是当时的专员张文浩到天津做工作把她挖过来的,当时她的工资是一个月十几石小米。
在唐山,一次开地委扩大会议,我作记录。晚上专区评剧团为与会人员演出,剧团人员晚饭在会上吃,我见过高艳敏,穿列宁装,双排扣,大翻领,较丰满,印象中与上海电影演员秦怡一样漂亮。
每日晨游画中行
1965年,昌黎搞细线四清,我由抚宁县直分团转战到昌黎县直分团。这年4月中下旬,正是昌黎花香鸟语的季节。
每日清晨,我都先跑步到小东山,然后穿越果树研究所,到果乡水库大坝,再西南行到烈士陵园而回。小东山那时还没有被后来的开山取石所破坏,山顶上有个小亭子,巨大的岩石上有几十万年前海水冲刷形成的多姿的海蚀地貌,小东山北面的山峰巨石嵯峨,如一道画屏,景象奇美。河北省果树研究所绿树成荫,浓荫中隐着几座别致的别墅式小楼,多种鸟儿在枝头歌唱,轻风吹送着花香,如人间仙境。果乡水库在东西馒头山之间,清波荡漾,从大坝向北眺望,万株盛开的桃杏错落在碣石山南坡,如粉雾一般,与那碧水相映,令人疑是武陵桃源。烈士陵园翠柏葱郁,烈士灵堂与青山相配,令人生崇高之情。这一线路有青山有奇石有绿水,有佳木有飞鸟有红花,有亭台有楼阁有别墅,一步一景,其景不同,其情亦异,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其惬意至今难忘。
青春豪气娘娘顶
娘娘顶是人们向往之处。到昌黎不登娘娘顶,如“不上长城非好汉”。在四清工作组,我兼民兵工作,一天心血来潮,要组织青年晨爬娘娘顶。
次晨5点多出发,一行十几人,一口气跑到水岩寺,而后爬山。那时20多岁,身体好,劲都使不完,又好胜,又是一口气爬上了娘娘顶。但已是汗水如雨下,布衫都湿光了,喘着粗气,口渴得很。幸好那时娘娘顶不知什么工程正在施工,山顶上散放着建筑工具和一个小水桶般的洋铁皮大水壶,盛着半壶凉水,提起来喝了个够。这时后边爬上来的是县政府的通讯员,见了水如见琼浆,也喝了个够。这时,我才放眼向下俯瞰,但见团团白云如絮绵,围绕着山腰,成为一条白带。霎时,红日照在其上,则云如粉縠,飘飘西去。此时,回望西五峰红白斑驳如面面画壁。面对此景,疑身在天上仙阙。
下到水岩寺,才知道大家爬到半山腰就知难而返了,上到顶的只我们二人,而领略到美景的亦仅两人而已。
思佳肴口齿犹香
昌黎是个福地,佳品以鲜果,海产为最,且不说它。记忆中,那酒馆的酱肉,点心铺的糕点,赵家馆的饺子,更令人难忘。
1965年,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农村经济大为好转,农产品供应丰富,市场也很繁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戏院街街南东头有鲜货烟酒商店办的一个小酒馆,有两间屋,卖酒也卖酱肉等下酒菜。煮肉锅设在南关大街路西一个小院,每当下午煮肉时,南关大街、戏院街、大礼堂一带,都飘散着浓郁的肉香。当酱好的牛、驴、猪肉和猪脸、猪蹄、蹄筋、肝肺、大小肠等用小车推到酒馆时,那里早排上了队,到晚上都卖个净光。我是吃过的,那肉色泽鲜亮,酱味浓郁,咸甜适度,十分好吃。还有戏院街中部路北一家糕点铺,卖桃酥、月饼、八大件等。那年八月十五,我在这个店买了几块五仁月饼,里面用瓜籽仁、核桃仁、松仁和冰糖、青丝玫瑰做的馅,皮薄馅大,香甜可口,经嚼,越嚼越香,与现在的什么“蓉”一类的月饼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时工作队回家换季时,我都特意买上小酒馆的二斤猪头肉,点心铺一盒八大件回去供家人品尝。今天人们说起过去和现在来,都说“今非昔比”,惟独这两样东西,我说是“昔非今比”,再也吃不上那么好的东西了。
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家馆饺子。1960年代赵家馆位于鼓楼南街路东。第一次吃是1962年,当时卖高价,不过真是货真价实。那蒸饺皮薄如纸,里面的虾仁看得清清楚楚,一咬满口香汁。后来听说,赵老二有个神秘口袋,和馅时,他把口袋中香面儿往馅中一撒,就香气四溢,不知是什么东西。1965年四清时我在财贸口,当然有机会到赵家馆去,最令人惊奇的是赵老二儿子擀皮儿,饺子皮如白蝴蝶般快速飞出,供四五个人包用,真是一绝。
还有一件忘不了的吃食是1980年代了,鼓楼东街北原县政府招待所门口东侧,有一间长峪山人开的馄饨馆,馄饨馅大,骨头汤可口,自制的小烧饼又酥又香。到昌黎住招待所,晚饭多去那吃,也早已不见了。
昌黎人做饮食都有诀窍。有一年县农业局许果元同志传授我做韭菜馅饺子的办法,一是加几根芹菜,二是加点卤虾油,果然好吃,我一直实行至今。
借毛选侥幸“飞黄”
1965年春,林彪提出军队要大抓***************************著作学习,很快地方亦掀起学毛著之风,四清工作队当然首当其冲。
我有一个同乡叫刘明,当时在唐山地委党校任教。那时地委党校校址在鼓楼南街路西一个胡同里,与炮五师为邻。一天我去看他,见他桌上放着毛选1-4卷,就提出借我一看的要求,他说你拿去吧。我就带回来放在办公桌上,偶尔翻翻。一天,我们财贸口工作队领导到我那里视察,见我桌上放有一套毛选,问我从哪里得来的,我说从老乡那儿借的。他连说好、好,就走了。
过了约一个月,工作队忽然将我评为县直分团学习***************************著作积极分子,由于事出意外,令我惊诧莫名。接着又被推荐为出席唐山地区四清总团学习***************************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更让我受宠若惊。我虽内心甚为侥幸,但也有无功受禄的困惑,所以向领导一再推辞。领导说,咱们分团有几个像你一样看过毛选的人呢?你不当谁当!秋天,在唐山召开四清工作总团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会下与代表们交谈,果然好多人没读过毛选,比起来我还是看过的,那无功受禄的不安,顿觉缓释了许多。
这年初冬,我又转战到滦南县姜泡分团,在那里被吸收加入了***************************,刚20多岁就能入党,这学毛著积极分子肯定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飞黄”也就到此而止,那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好事再无发生。
在昌黎,这是我一生中一个意外的奇遇,后来和刘明说起,他大笑不止。
登砂丘外宾叹奇
1983年至1985年,我在市里负责海岸带资源调查工作,与承担调查任务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青岛海洋一所同志成为朋友,互有来往。1985年春,海岸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一天,北海分局的徐家声同志从京来电,告知会议安排在离北京较近的渤海海岸组织一次学术考察活动。他们认为秦皇岛海岸地貌类型多样,特别是石河西岸的砾石堤、昌黎海岸的大砂丘,是世界海岸地貌中的稀有景观,因只能参观一处,争求我的意见。我说还是昌黎砂丘比较典型。就定好到砂丘考察,并商定由我陪同并作介绍。为了解说好,我特别参考了南京大学地理系海岸地貌学家王颖教授研究昌黎砂丘海岸的学术论文《渤海湾北的海岸动力地貌》等有关资料。
到第三日,参加海岸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各国学者共20余人,登上昌黎新开口今称翡翠岛的砂丘顶上。看到绵延百里的莽莽砂丘,大家无不吃惊,连呼wow!wow!在听了我关于砂丘形态成因及其动态的介绍后,英国和德国学者当即表示愿与我们一起合作研究这段海岸。他们在纷纷拍照的同时,有几位不顾在砂丘上行走的艰难,一直西行约两三公里,才下到海滩上返回,有的则坐在砂丘上进行热烈地讨论,还有的忘情地躺在上面。考察持续约两个多小时,众学者才依依不舍地乘车返回北京。
鉴于昌黎海岸砂丘和其后七里海泻湖地貌的典型性及国际影响力,同时海岸带调查中在昌黎浅海发现大面积世界珍稀鱼类——文昌鱼的情况,我写了《关于建立渤海区昌黎岸段自然保护区的探讨》一文,发表于《中国海洋科学》《海洋和海岸带开发》《海洋科技信息》杂志,成为最早探讨在此建立保护区的唯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