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的民族故事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5 19:14:00
滦河流域为古时移民聚集之地,曾历经辽、金、元、清四朝少数民族主政,历时数百年之久,其间留下许多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故事,笔者从所著“细说唐山地名故事”选摘两篇,与诸君共享。
萧太后与韩昌
在唐山地名中,以韩姓为称共留存40处,其中最著名的为玉田县城西南的小韩庄。小韩庄是个古老的聚落,为唐代韩姓建庄,称韩家庄,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附近的万泉庄改名为大韩庄后,韩家庄便改为了小韩庄。小韩庄为何闻名于世呢?因为这里曾是辽国大都督韩德让的故里。
地名志载:“韩昌字德让,为萧太后所宠,升至大都督,大丞相,历封为楚王,晋王,赐几杖,死后赠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于乾陵一侧,先赐姓耶律名隆运,后赐名德昌,韩昌为后人的习惯称呼”。一个汉族的韩德让为何令契丹族萧太后宠信,生前死后获此荣华富贵呢?因为韩德让与萧太后之间留下一段如地下热流的爱情故事。
当然,辽史不会正面记述此类事情,但民间所写的“萧太后传”,“辽妃野史”等书详尽地记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相传,萧太后为大辽国朝官萧思温之女,名绰,小字燕燕,不仅花容月貌,艳压群芳,而且吟诗作赋,无一不精,更是机敏过人,极具个性。韩昌之父韩匡嗣为辽军将领,韩昌少年便随其父学艺,武功过人,白马银枪,英俊帅气,也成为辽军将领。萧思温与韩匡嗣又是多年好友,因此韩昌与萧燕燕两人年少之时就早已熟悉。一次,燕燕随父亲游猎中走散,突遇黑熊从山谷中奔来,燕燕惊倒在地。就在黑熊张开血口扑向燕燕的刹那,一杆银枪直穿黑熊口中,枪尖从黑熊脑后穿透。当燕燕从惊恐中恢复平静之时,看到救她一命的是青梅竹马、相识多年的白马银枪的英俊小将韩德让,她望他望得出神,韩德让也久久地望着燕燕。燕燕不由得身子一软依偎在韩德让的怀中,她第一次感到是那样的安全和温暖。刹那间,一个汉族小伙和一个契丹姑娘两人在无语之中心心相印。其后,燕燕便经常独来韩家,两人或骑马狩猎,或静坐河边观赏落日,尽享初恋的幸福。韩德让虽然心思已久,但因自己是汉人不便开口。终于有一天燕燕对他说:“韩将军,我作诗两句,是否想听?”韩昌说:“听燕燕作诗,三生有幸。”燕燕随即出口成章:“愿作君家梁上燕,衔泥筑巢伴终生。”刹那间,韩德让紧拥燕燕,两人以身相许,青山为证。于是,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亲自登门向燕燕的父亲提亲,二老一拍即合,并定下迎亲之日。
然而,在辽景宗的一次狩猎中,意外偶遇了美貌绝伦的燕燕,于是下旨到萧思温家中,选萧燕燕入宫为妃,一年后生下龙子。母以子贵,萧燕燕被册封为皇后。辽景宗却体弱多病,常常不能上朝理政,因此萧皇后常常代他上朝,并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辽景宗大喜,便常常沉湎于后宫或外出游猎,甚至数日不能回宫,于是萧皇后有了许多空余时间,她又想起了未婚夫韩德让。空闲之余,萧皇后驾车来到韩府,让侍臣在门外等候,她独自进入府中,来到她熟悉的室内,韩德让见是燕燕突然出现,他怦然心动,但又很快平静下来,慌忙跪拜皇后娘娘,萧皇后将他拉起,对他说:“德让,这些年想过我没有,你能不能叫我一声燕燕?”韩德让一时语塞,双眸湿润,萧皇后紧紧拥住韩德让,刹那间,他心中积郁多年的爱火又被点燃,爱情将两人的特殊身份冲绝无存,两个年青人又一次激情缠绵。当然,萧皇后不能常来韩府。不久,韩德让连升三级,任行宫都部署,统帅御帐亲军,总管宿卫事,韩德让每天在萧皇后的身边了。韩德让深知萧皇后对他的器重和信任,他更加忠诚地为朝廷作事,大半生中,他的功勋卓著,先是平定了宁玉之乱,至大辽乾亨四年,景宗去世,萧皇后12岁的儿子登基,在母寡子弱,族属厷强之际,韩德让扶助母子二人,粉碎了冀王的阴谋,稳住了朝政。其后,又在宋朝大举攻辽的危机时刻,韩德让率军大败宋军,迫使宋朝签下“澶渊之盟”,宋朝称辽太后为叔母,每年向大辽国输纳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锦绢。
十几年间,韩德让位极人臣之首,官拜大宰相,总揽辽国军政大权,而萧太后正值三十多岁的青春之际,她为减少朝野对她的议论,赐韩德让姓耶律名隆运,后又赐名德昌,也就有了后世的韩昌之称。十多年间,萧太后经常旨召韩德让晚上到太后宫中议事,两个特殊身份的人延续了半生的爱情,随着两人的先后去世圆满落幕,但一个契丹姑娘和一个汉人痴情相爱的传奇故事也就在民间久传不息。
小韩庄,一个普通的地名,却为我们留下了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名人演绎的爱情故事。
卑家店与鲜卑仲吉
在有“店”字的地名中,最值得重彩一笔的是卑家店。它与一位鲜卑族名人鲜卑仲吉的名字连在一起。鲜卑仲吉的先祖在南北朝时迁居到滦州万山脚下。他的先祖不但善于狩猎放牧,而且重视向汉民学习种植和农耕技术,几代人下来,卑氏家族在万山脚下有了自家的牧场,牧场内,风吹草低见牛羊,有自己的庄园和田地,秋熟时节,卑氏家族乘坐着鲜卑人特有的大轮车,往返于田间收谷,往返于果林摘果。鲜卑仲吉的祖先成了这里的望族。
鲜卑仲吉的父亲鲜卑彦明是个能精讲四书五经的儒学大师,鲜卑仲吉在父亲的教诲下,从小就非常注重“孝养尚气节,好给施”。他家虽广有资财,却从不张扬,从小就养成了与民相近,常做善事的品性。凡有穷人上门讨借或僧尼上门化缘,他都会尽力相助,决不让来者空手而去。相传在他12岁那年,有一辆马车失控狂奔,连车带人翻到沟下,他立刻带人相救落难之人,随后用大轮车将被救的人送到七八十里外的滦州府城就医。事后,滦州府来人到卑家致谢,这才知道被救者是滦州的信使。鲜卑仲吉的善良和无私助人,广获乡中父老的好评,滦州知府也很看重这个知书懂礼的少年。
他年令稍长,滦州知府派他到迁安一带管理官府的栗园。他管得有条有理,按时锄草,定期施肥,栗树绿油油,栗果满匝匝的。然而每到了秋天,常有四周的穷人到官府栗园偷摘栗子,他常常装作不知,有时下人抓到偷摘栗子的村民,他也有意将穷人放走。他对下人说,这些官园的栗子,是为官者的滋补品,而那些偷摘栗子的穷人是因饥饿所迫,才不得已而为之。他还动情地吟诗一首:“官园果栗甜可期,农夫偷栗实为饥。君子不可争其短,人到温饱知礼仪。”下人听罢,对他更加敬重,四周饥民也十分感激他。29岁那年,鲜卑仲吉升任滦州节度使,管辖滦州的行政事务。
然而,他就任滦州节度使期间,却是金国灭亡的时代,蒙古铁骑攻克幽州,一场血染滦州的战事随即到来。滦州百姓慌恐不安,有的已是全家逃亡。他单身前去蒙军大营,面见元主,以自身投军为条件归顺元军,使滦州免遭战祸。之后,他信守诺言,随元军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至阿木鲁南征右副元帅。元主统一北方后,鲜卑仲吉随元主过江灭宋。在攻克邳州后,有的元将主张屠城,将汉人全部杀掉,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城,以为牧地” 。鲜卑仲吉力排众议,犯颜直谏,他指出,江南乃渔米之乡,为建国之根本,又指出,得汉民心者得天下。结果说动元主,保住了邳州上万汉人的性命。这段故事,至今仍在江苏邳县流行。由于鲜卑仲吉在汉民心中威望极高,因此升任他为河北诸路汉军兵马都元帅,右监军,后又升至永安州节度使,兼滦州管内观察使和提举常平仓事,位至开国侯。
鲜卑仲吉虽位至极臣,但他处事冷静,极看重民族和解和与民相近。那时汉人反元是常有之事,一次汉人苏椿率众反元,鲜卑仲吉随军平叛,胜后,主将想把战俘全部杀死,鲜卑仲吉当面阻止。他反问主将:“椿反,与百姓何与?”由于他的官位和他的力争,保全了战俘的性命,一人未杀。鲜卑仲吉虽位高权重,但他经常回到滦州,与乡民同聚,乡民多感他的恩德。他一生之中有五妻十子三女,于元朝大德八年病逝,终年57岁。乡人为他在滦州万山脚下建墓立碑,其后人依然住在万山一带,为卑家庄。
明永乐之后,京东遍是军营和军垦户移民,万山脚下也迁来大量军垦户,为三百户营,人员流动增多,于是卑氏后人便在此开店。由于卑氏家族广有资财,又恪守与民相近的祖训,开店获得成功。日久,人们尽知卑家店而淡化了三百户营,在历史的长河中,卑家店作为地名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