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昌黎古城忆旧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5 19:15:00
昌黎,北枕碣石,东临渤海,西携滦河,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真可谓人杰地灵,一方热土。其文化底蕴深厚独特,渊源流长,远近闻名。
恍然间,在昌黎城关出生、念书、工作的我,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六十几个春秋。人到晚年,怀旧忆旧的情结便泉水般酿生,流淌缠绕在心头。那些从小至今如烟的往事,总不时地一幕幕浮现眼前,难以忘怀。令我不得不灯下伏案,回顾记述,以作存念。
古城昌黎的鼓楼与城里的街道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家住昌黎县城北关东头杨家大院。那时,经常随大人,或与小朋友一起到城里去玩,去看热闹。当时的街道全是土路,鼓楼就高高耸立于北门里不远的十字路口。我曾经从它的西侧沿台阶上去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得,鼓楼上面的一层坍塌着,地面尽是散落的砖瓦。站在鼓楼上,我看到了南街和东街、西街全景,感到昌黎城很大很大。鼓楼的下面靠东有一个南北向的圆形拱门。记得,拱门墙上贴有镇反方面的布告,一些大人站在那儿看,并轻声地议论。那时鼓楼前的街道两边店铺、买卖很多,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我上小学之前,曾引领着我双目失明的奶奶去鼓楼西街破烂市摆摊儿卖老花镜,一副能挣几毛钱,以贴补家庭十分拮据的生活。当时我最快乐的事儿,就是盼着奶奶开张以后,能吃到旁边炸饼摊儿上那刚炸的香喷喷的一张油炸饼。
一个夏季的傍晚,我曾跟着父亲到鼓楼西街路北一家客栈,看望他的一位在秦皇岛传授武术的朋友。喝茶聊天中,那位拳师做了几个太极拳招式,讲了如何入静之类的话。随后,他笑着说让我练一练。我就学着他的样子,两腿一伸一躬,张开双背,抬头亮相。不料,竟受到他满口的夸赞。二十几年后,我也迷上了太极拳,一直坚持不懈。如果说练拳使我有了几分收获,那么,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啊。
在昌师附小上学时,我曾参加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来到鼓楼西街马路上,手里举个纸卷的喇叭,宣传交通规则,告诉过往行人注意安全,靠右侧行走。同学们不顾风吹日晒,一站就是半天,蛮认真呢。
1960年,我小学毕业。上初中时,每天下晚自习,我和顺路的同学都是出汇文中学往西,经戏院街向北,走鼓楼南街、北街回家。一路沿街小吃、水果、冷饮和摆摊儿,叫卖的很多。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真想买点儿吃,可兜里空空,只能一望而过。那时,心里想的就是“学习”二字,愿意快快长大。
那时,每逢过年,城关二街都办秧歌。当时,长长的、花枝招展的秧歌队,在诱人的锣鼓唢呐声中,都是经西门进鼓楼西街,到鼓楼前打开场子,大扭一通。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把秧歌队围得水泄不通。除此,在那儿还演过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表演唱《幸福路》、《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和活报剧《天空陆地一起打》等。然后,秧歌队便沿着鼓楼南街,绕城走街,一扭而去。那时,年少的我,也曾几次穿着秧歌服,手舞彩扇,随队扭过大秧歌呢!
一次,我们班上有位平时总搭帮上学、成绩优秀的同学病了,一连两三天没有到校。我们就搭帮去看望她。她家就在鼓楼东街。她的父母在那儿临街开着一处服装店。好像当时我们什么礼物也没带。可她见了我们非常高兴和激动。只见她的一只手背肿得像馒头,上面起着水泡。她说她是在那天早晨揭烀白薯的锅时被热气伤的,不要紧,很快就好了。我们感到她很坚强。
小时候,我的家境一直很贫寒。一到放暑假,我就随大人去打草、脱坯、刨药材,挣钱交学费。那年夏季,妈妈带我去鼓楼南街,用脱坯挣的钱,买平生第一件背心。当时我非常喜欢别的孩子身上穿的印有“爱劳动”字样的背心。只可惜,咋找也没有。执着的我别的啥样式的都不要,对妈妈说等以后啥空儿有了再来买。结果,背心的事儿就一直放下了。
1965年初春,我从昌黎一中光荣应征入伍。当我穿上军装,背着背包,从县武装部欢送会场出来,随着队伍向车站行进,走到鼓楼前的大街上时,发现母亲领着只有三四岁的小妹凤兰前来送行,一直紧紧跟在身旁。只见小妹仰着头,眨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口中不住地说:“那就是我大哥!那就是我大哥!”我不语,只是瞅着她,心中很自豪。
关于鼓楼及鼓楼大街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每当回想起来,总是那么亲切,那么美好。一切似乎就在昨天。尽管看上去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弥足珍贵。鼓楼,维系着我的童年,维系着我的成长,维系着我对昌黎这片故土无比热爱的一腔情怀。
上世纪80年代,我爱上了摄影,并日渐痴迷。这些年来,在奔走四方,寻寻觅觅,举机拍照的同时,一直多处打听,力寻有关昌黎鼓楼的照片,哪怕一张也好。但一直未能如愿。
2007年岁末,受县档案局之邀,有幸参加《昌黎图志》的编纂工作,专门负责图片的拍摄、搜集、整理、编辑。两年多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有关昌黎方方面面的照片。而表现鼓楼的却只发现一张,即由县文化馆离休干部、摄影老前辈——唐宝义先生提供的1956年原县文化馆大门的照片。而鼓楼还在那张片子的左侧方,且只现出半个大小。但,这就足以让我爱不释手,高兴不已。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2010年9月,主管《昌黎图志》编辑工作的县档案局局长何志利从互联网上搜索到一张有完整鼓楼的昌黎市容老照片。真是天遂人愿。当我看到它时,顿觉眼前一亮,便在屏幕上一遍遍地仔细端看。尽管照片拍摄的确切时间一下难以确认。然而,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距今400多年的昌黎鼓楼全貌,以及鼓楼大街旧景,真是一大幸事。它了却了我埋藏心头多年,梦寐以求的一桩夙愿。
记忆中的北关大操场
北关大操场位于昌黎县城北关,并因此得名。由于其北侧紧依原来的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是学生出操、上体育课、集会与课外活动的地方,故又有昌师大操场之称。北关操场东侧原来是昌师附属小学,简称附小,其北与昌师只一墙之隔。操场的南面和西面原来没有围墙,只在西南方临北关街有几套院落。
许是北关大操场这种特定的环境位置决定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很长一个时期,那里曾经是昌黎县城一处重要的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经常有“热闹”让老百姓看。为此,它在昌黎城乡民众中知名度很高。就是现在,只要一提起它,人们曾在那里经过和见到的事儿,都会一幕幕浮现眼前,记忆仍然非常深刻、清晰。笔者从小在北关长大,在附小读书,即属其中之人。
记忆之一:看电影。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上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对于老百姓来说,那时能看场电影,是件挺新奇、很稀罕的事儿。就是到了60年代,去影剧院看个电影,用“奢侈”二字形容也不过分。为此,在北关操场露天为群众免费放电影,便成为令人无比兴奋的一件事儿。当时来放电影的,有县里的,但多数为驻昌部队的。每当要放电影的消息传来,人们都奔走相告,早早吃过晚饭,便匆匆来到大操场占座儿。就是等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开演,也都心甘情愿。记得那时放的影片有《白毛女》、《天罗地网》、《六号门》、《铁道游击队》、《鸡毛信》、《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智取华山》、《黑山阻击战》、《上甘岭》等等。大家都很爱看,尤其是战斗故事片和加演片。电影开演后,人们一见到幕布上出现闪光的带有“八一”字样的五角星片头,都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起来,气氛非常热烈。每当看过电影,里面的故事和情节,便成为人们一连几天谈论的话题。好唱歌的,就学着哼唱电影中的插曲,哪怕是一两句,也其乐悠悠。天真的小孩子们,则学着电影中的情节,各扮角色,在操场、在房前屋后玩冲锋打仗,喊着“缴枪不杀”,样子活灵活现,蛮逼真的。
记忆之二:演马戏。那时,差不多每年夏天,都有外地的马戏团来北关操场卖票演出,吸引很多城乡群众前来观看。马戏团在操场用白帆布沿立起的竹竿围成一个封闭的大圆场子,供表演用。场外两米左右还围有一圈网状绳索,以防人们掀开帆布钻进去观看。马戏团演出的节目很多,有抖空竹、杂耍、顶缸、顶碗、翻跟头、耍钢叉和大变活人等杂技、魔术节目,还有耍猴、马术等。演出中,每个节目几乎都有乐队伴奏和人员解说。为此,非常受观众的喜爱,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而那些没买票的人就站在外面“听马戏”,也是津津乐道。马戏团每场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是“上刀山”。这时场子的围布撤下,人们可以随意观看。只见表演者来到有好几丈高,上面挂着许多彩旗的一根柱子下,赤脚踩着绑在柱上一把把横着的刀刃,小心地、缓缓地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观众的手心儿也随之捏一把汗,不敢出大气,两眼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当表演者终于上到顶,插上红旗,挥臂亮相时,大家不禁为他的演技鼓掌叫好。
记忆之三:开公判会。记得最早在北关操场看开公判会,是在50年代初,我上小学之前。记得来观看的群众不老少,有城里的,也有附近村里的。会场上有人维持秩序,群众都很听从指挥,自觉遵守纪律,没有乱走动的。大家听着审判台上的宣判,看着一排站开,脖子上戴着白色牌子的犯人,轻声地议论,这个犯的什么罪,那个家是哪的,多大多大岁数等等。话语中有愤恨,有惋惜,也有感叹。当宣判大会结束,犯人将被带出操场,尤其是有死刑犯时,许是好奇吧,人们都快步来到他们的必经之路,找个位置站定,以便能够近距离仔细观看一下。那时,一般的犯人离开操场,都是由警察押着步行。只有死刑犯坐在胶轮车上,旁有警察持枪看押。之后的多年时间里,北关操场一直是县里大型公判会的召开地。
记忆之四:开运动会。北关操场东西长,南北稍窄,内有用砖头铺就、与地面相平为界的一椭圆形运动场。场内有跳远、跳高用的沙坑。运动场正北有个挺大的一米多高的长方形主席台。当时,这里是举办各类运动会的理想之地。记得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是当时驻昌黎县城的唐山地委、唐山专署举办的。开幕式运动员入场非常热闹、好看。来自全唐山地区的13个县的代表队,举着各自的标牌,身着不同的服装,精神抖擞地按序接连入场。当接近主席台时,运动员方队按指挥员口令,都转头向右看,齐步走换成正步走,接受领导的检阅。这场面,对普通的昌黎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很少见过的很新鲜很壮观的场面。他们站在一旁,看得很专心,很开眼。有的还不停地评论,这个队是哪个县的,服装如何如何,走得咋样咋样。此外,县里也曾几次在北关操场举办过运动会,但举办最多的还是昌师每年的春季、秋季学生运动会。每次都举行两到三天。比赛场上,运动员全力发挥,竞争很激烈。赛场外的学生,击鼓喊口号,为本班队员和自己喜欢的队员不住地加油助威。尤其是赛跑项目进行时,非常吸引观众,都走到终点去看谁第一第二,以饱眼福。笔者也曾在北关操场参加过小学生运动会短跑,虽没取上名次,但毕竟是凭生唯一参加的一次比赛,至今难忘。
记忆之五:开工农业生产展览会。记得上世纪50年代后期,北关操场曾经举行过一两次。展览会的规模挺大。在操场的东南入口处,用松枝搭起高高的牌楼。牌楼上方是展览会会标,左右是宣传标语。展厅用苇蓆搭起,一处一处相连相通,占地面积很大。各种展品分类在各个展厅有序地布置。当时,我还在附小念书,哪儿举办的,哪儿的参展交流不知道,只记得展品有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各种生产劳动工具,高粱、麦子、玉米、白薯、倭瓜、白菜、萝卜等各种农产品,苹果、梨、核桃、栗子等各种水果,还有城市、农村、农田、林带建设状况模型以及发展远景规划。等等。每次办展览会,都在十天半月以上,也不收门票。为此,吸引了城里、农村和外地许多人前来。人们到这儿,感觉就跟过节一样热闹,看展览,开眼界,想买点儿啥很方便。牌楼上的大喇叭里整天播放着好听的歌曲。记得有《歌唱祖国》、《一条大河》、《歌唱二郎山》、《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电影《白毛女》插曲《红头绳》等等。老百姓很喜欢听,并跟着学唱。展览会期间,城关各学校都组织学生前去参观,接受爱劳动、爱科学、爱家乡的教育,回去后写命题作文观后感。
除上面所述以外,对北关操场的记忆还有一些。如,县里曾多次在那儿举办大型会议,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召开誓师动员大会。每次大会,全县无论城里的农村的,不管远近,都准时赶到,成方队就座,秩序井然。另外,操场一直还是县里大型文化活动举办的地方。如过节扭秧歌,喇叭会演,机关单位、群众文艺团体的小节目和戏剧演出等。一年又一年,城关的老百姓没少去北关操场看热闹。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举办的两届规模宏大的全县艺术节,也都是在操场进行的。1976年,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到我县城乡,房屋建筑人员财产遭受破坏,损失较为严重。那时,北关大操场又成为抢救转运伤员、停放遇难同胞的地方,搭有不少帐篷和防震棚医疗救助站。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变迁,北关大操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它在昌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有的辉煌,曾发挥的作用,却是应当永远记住与回念的。
“秧歌窝”谷宋庄喜庆胡同
昌黎是闻名遐迩的“地秧歌之乡”。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地域和社会环境,历史的渊源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说,原来的昌黎城关二街是昌黎地秧歌重要的发祥地和主要源头,那么,二街的谷宋庄喜庆胡同一带,则是昌黎地秧歌活动一枝独秀的奇葩,堪称昌黎的“秧歌窝”。
知道城里有个“喜庆胡同”,是在三年之前。当时,我采写家住谷宋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地秧歌传承人周贺华,在查阅《昌黎地名资料汇编》时偶然发现的。
喜庆胡同,位于谷宋庄。其东西走向,东起新谷斜街西南端口内,西至田家窑路,全长只有150米。喜庆胡同之名,系在1981年间昌黎县进行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因这里过去有不少人非常喜好扭地秧歌而得的。
谷宋庄,上世纪40年代中期,我父亲、母亲和奶奶曾经居住生活在那里。特别是我的父亲张谦,从13岁起就开始扭秧歌,一生执着追求,成为昌黎地秧歌民众喜爱的一代名角,与从小生活在那里有密切关系。还有,谷宋庄是我姥姥家的所在地。小时候,家住北关的我,常蹦蹦跳跳去姥家玩儿。为此,以好扭秧歌得名的喜庆胡同一下引起我的兴趣。于是,便开始着手了解有关喜庆胡同的方方面面,一次次向母亲仔细询问了解,找家居二街的秧歌爱好者、上年纪的老人回忆打听,并几经骑车沿大街小巷寻找,终于如愿以偿。
喜庆胡同所在的谷宋庄,位于城外西南方,原为一个小自然村,居民多以种田、经营菜地为生,也有少数外出打工、做小本生意的。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裕,倒也恬静平安。
那时,社会上的文化生活很贫乏。城里有唱大戏、演皮影的“园子”,可买得起票的没有几家。多数老百姓趁去城里逛集,看看撂地摊儿的,变戏法儿的,说唱卖药的,练功夫玩杂耍儿的,就会津津乐道,高兴好几天。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居住在谷宋庄的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娱乐方式,那就是扭秧歌。平时,跟前儿几个有共同爱好的人凑到一块儿,或在自家院心儿,或到村边的空场,你扮妞,我扮丑,他扮,热热闹闹就扭起来,经常引来许多人围着观看。由于是自娱自乐,总有人不断加入到秧歌场里,共同扭起来。一到过年,这儿的群众总是自发地办秧歌,穿上各色服装,脸上涂脂抹粉,扭得更是红火,街道和场院,喇叭声锣鼓声整日不停,一扭就到正月十五。
时间一年年过,喜庆胡同的秧歌扭个不停,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后来,他们除了扭大秧歌,还演出一些根据传统戏剧故事改编的小出子,并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切磋秧歌技艺。因此,他们的秧歌演出水平逐渐得以提高,扭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吸引人。除了在本地、在城里、在外村扭,他们也应邀到附近各县及唐山、秦皇岛甚至关外去扭,逐渐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这期间,涌现出不少有独特表演风格的秧歌角,如周国宝、周国珍、张谦、周家福、卢凤春、周国庆、李鸿昌等等。
昌黎解放后,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各街建立起俱乐部,使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领导、有秩序地蓬勃开展起来。当时,谷宋庄喜庆胡同一带的秧歌角主要参加二街俱乐部的活动。他们一个个如鱼得水,热情空前高涨,成为俱乐部的骨干力量。在县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他们的秧歌表演技艺也进一步得到提高。期间,老秧歌角努力向喜爱秧歌的年轻人传授表演技艺,并一改秧歌演出中妞由男扮的“包头”传统,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妇女秧歌角,扮演各种角色,走上街头、舞台,从而使秧歌队伍进一步扩大,更加活跃。当时二街比较突出的秧歌新人,男的有王炳钧、王炳山、谷字英、吕宝祥、周贺华、刘丽荣、王炳成等,女的有曹玉霞、卢美菊、田桂珍、周桂芬、陈笑云、高淑芬、周淑兰、卢美娟等。他们当中,有的是夫妻,也有的是兄弟姊妹。
遵循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在县文化馆专业人员辅导帮助下,二街俱乐部的秧歌艺人对传统的出子节目从内容到形式,认真进行审视,摈弃其糟粕,保留其精华,经过反复演出锤炼,使之不断丰富完善。主要代表作有《跑驴》、《锯缸》、《扑蝶》、《断桥》、《打灶王》、《拾玉镯》、《错中错》、《打熊》,等等。这些节目,在县里和专区、省里演出,获得社会和专家的一致好评。1953年,由周国宝、周国珍、张谦联袂演出的地秧歌出子节目《跑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一等奖。当年,中央歌舞团带着由他们传授的《跑驴》,出席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质奖,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昌黎地秧歌也因此在全国扬名,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从那时起一个很长时期里,全国一些省、市和国家文化部门,及军队的专业舞蹈团体,纷纷聘请昌黎二街的秧歌艺人前去任教传授。就是在近些年,也常有专业人员到谷宋庄喜庆胡同一带寻访老艺人,考察昌黎地秧歌。
谷宋庄喜庆胡同,是昌黎的“秧歌窝”。从这里,扭出了一大批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著名秧歌角,扭出了以《跑驴》为代表的许多地秧歌经典节目。如今,老一代的秧歌角虽然大多辞世作古,但他们撒播的秧歌艺术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得到他们传授地秧歌表演技艺的秧歌新人,正在继往开来,促使昌黎地秧歌呈现出一个繁花似锦的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