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难忘在河北昌黎师范的岁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5 19:16:00
人到老的时候,总爱回忆往事,似乎人人如此。那些往事,是自己记忆的沉淀,别人无法理解,而自己也不能割弃。它好像很琐细,具体到一撮土,一滴水;它又好像很巨大,别人不可替代,而自己又无法搬移。因为它是自己逝去的童年,或青年时代的岁月,或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在昌黎师范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又留校工作14年,与这座学校相伴17年。说实在话,我曾去过许多怡人的地方,变换过不少工作岗位,接触过这样或那样的领导和同事,然而使我难忘的还是在昌黎师范学校的那段经历。那里的天,那里的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还有那里的领导、同学和同事,以及那些一个个感人形象,一桩桩动人事件,像电影画面一幅幅在脑际萦回,浮现在眼前。
画面一:一座别致的学府。我是1957年9月入昌黎师范中师班学习的,当我踏入这座冀东少有的师资学府,就倍感新奇。学校坐落在昌黎县城北关,毗邻碣石山风景区。站在校院,举目北望,碣石山高耸的巍峨,五峰山绵延的气势,立即映入眼帘。学校北门不远便是一片碧水,因临山而名,叫做“碣阳湖”。湖面碧洁如镜,岸边水草青青,雄伟的碣石山倒映水中。倘若水鸟点水,或轻风吹拂水面,在一圈圈水晕中,碣石山在水中扭动,天上的云在水中浮动,宛如一幅壮观的风景画卷。校舍布局分为三部分:南院东为附属小学,西为操场;中院西为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阶梯教室和部分普通学科教室、职工食堂;东为办公室、教研室、女生宿舍、学生食堂、职工生活区;北院是图书馆、阅览室和男生宿舍。三院相互贯通,又都有各自的功能设施。虽然没有曲径通幽的典雅,但有完整的教学系统;没有高楼的矗立,但有焦顶平房的别致。
画面二:师生劳动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这座学校并不像我入学时见到的情景。据说学校仅有几排教室,几处老师办公备课的房间,各种设施简陋。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在百业待兴、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专款扩建、改建这座学校。然而,毕竟财力是有限。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也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改建、扩建学校工程除以专业人员为主体外,在校师生做辅助劳动。那时,学校把这种教学与劳动相结合,叫做“劳动建校精神”。这种提法是否准确,谁也不去细究,反正大家认为这是“抗大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人人积极参与。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北校园的起高垫低、四旁植树、种花美化,都是师生们轮班或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的。这座焕然一新的学校,像一尊丰碑镌刻着师生劳动建校的伟业。
我也曾参加过劳动建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秋后,学校决定将东门到男生宿舍的那片洼地垫平。因为这里雨季常常积水,影响师生们出行。我们从北门外取土,用车拉、筐拉,奋战一个多月,动土约5000余立方米,不仅垫平了那片洼地,而且还修了一条从男生宿舍到东门长约百米、宽3米的人行通道。那个北门外取土的大坑,也做了美化处理。坑内四壁全部石砌,然后灌水养荷、养鱼,名曰:“人工湖”,虽然不能与碣阳湖媲美,但夏季时鱼翔荷叶间,荷摇湖面水,成为富有生气的一景。后来,在东院空地和北院已经垫平的空地上,我们栽植了苹果、核桃、桃、梨、栗子等各种果树。几年后,这些果树进入结果期,春天花开满院,香气四溢,令人神怡;秋天,果实累累,挂满枝头,让人喜悦。春华秋实,校园美化,是物质收获。然而,“劳动建校”锤炼了师生意志,净化了师生的心灵,懂得了做人真谛的收获,更是无价之宝,只有我们这些亲历者才有深切的感受。
画面三:一位敬业重德的校长。一支队伍要有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的旗帜,会引导战士们冲向胜利的高地;一座学校要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敬业重德的带头人,必然带出严谨敬业的校风。建国后第一位校长王任舒就是这样一位敬业重德、严谨自律、受人敬佩的带头人。他原籍乐亭县,河北滦师毕业后,当过中、小学教师。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他博学多才,精通数学、语文教学,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较高造诣。他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因此他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当时,任教老师大部分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是新中国建设的有用人材,但也有旧社会知识分子的习性。王校长认真贯彻党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 ,刚毅中蕴藏正直,严肃中显露关爱,使用不歧视,教育不迁就。对青年教师他更是关爱有加,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到课堂听青年教师讲课,然后肯定成绩,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且教育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怎样做事为人。他的话入情入理,像春雨淅沥,润土滋物。为给教师们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在职工住房紧缺的情况下,教师们或两人或一人一室,而他一家六口人仅住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住室。对此,师生们十分敬重他。在政治上,他提醒大家,站稳立场,关注时局,要同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1957年,当“反右斗争”铺天盖地而来时,他又告诫师生们,少说话,多学习;看不准的问题不说,有损党的形象的不说,不利于国家利益的不说。在这次运动中,昌黎师范学校没有发现“右派”言论,无一人被打成“右派分子”,而他自己却被视为“右倾”,调任为唐山图书馆馆长,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辛勤耕耘的这块园丁之地。在他担任校长的9年间,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的求知风气、老师的工作精神是最好的时期。他与师生们在昌黎师范学校历史上书写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画面四:勤奋进取的教师群体。1960年,我在本校中师班毕业,被留校工作,成为昌黎师范学校老师队伍中的一员。学校教学设语文、数学、理化、史地、政治、教育、音体美等7个教研组。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办公。教师们有授课安排便去上课,无授课安排的在教研组备课,或互相切磋教学技艺。教师们勤奋进取的精神,对教学质量追求的痴迷,令我为之赞叹。语文组共有17位老师,个个精明强干,其中陈昶老师涉猎广泛,自费订阅报刊,知识丰富,并善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糅合到教学中。步大唐老师是贵州省人,原来说一口家乡方言,为了适应教学,他对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苦练标准语,后来他的语文授课既达标准语音,又生动深刻。数学组有13位老师,其中乔桂发老师虽为高中学历,但他坚持刻苦自学,不仅精通初高中数学,而且自学了高等数学。他头脑清楚,教学中运算推理一环紧扣一环,是数学教学的姣姣者。1958年,昌黎师范招收专科班,他被首推为大专班数学教师。理化组的老师们自制教具,他们把抽象的科学原理赋于实感化教学,令唐山地区同行翘首。担任地理课的老师张雨天,画全国各省地图,一笔成形,这绝非一日之功。音乐教师孙嘉谷、赵禹中、张珂、李晶明、文秀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组织鼓乐队、管弦乐队。他们从基础教学入手,边教学边排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音乐人才,不仅为各地中小学输送了音乐教师,而且有的成为文艺单位的骨干。美术教师有冀东有名的画家严柏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吴敬甫、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的孙世荣。我与本校毕业的刘素琴虽有教师之名,但在他们面前,我们仍是学生。严柏年老师擅长国画,花鸟、游鱼、奔马在他笔下熠熠如生;吴敬甫、孙世荣强于西画,擅长素描、水彩、油画。他们治学严谨,从中外画派特点讲解,到每幅画面的创意布局、色彩的使用,总是精心指教。在他们培养下,相继有訾世增、郑秀华、严志杰、贾惠凤、邸和顺、高启云等步入天津美术学院深造,尤其是訾志增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水彩画的创新,博得河北省书画界称赞,被破格吸纳为河北省美术协会会员。其他同学在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画风各有千秋,被派往中等专业学校任教。父母的生命在儿女身上延续,教师的成就在学生身上体现。名师之下必有高徒。我至今仍然仰慕当年昌黎师范学校那些勤奋进取、严谨治学的老师们。
画面五:教学伴着政治运动起落。1957年“反右斗争”之后,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学校的教学似乎成为晴雨表,伴随着政治运动时起时落。1958年5月,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农业生产大跃进”、“钢铁元帅大升帐”骤然而起,在一切服从、服务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学校也不例外地投入到这个跃进运动中。昌黎师范学校停课,参加农田水利建设。首先,师生们浩浩荡荡开赴沿海,参加修建昌黎县团林村南的海档和盐场。一个月后,转战至果乡水库工地。8月初,又开赴大炼钢铁的工地上,砸矿碴、运石料,直到初冬,师生们才回校上课。然而,当师生们心神初定,准备加班加速补习已经耽误三个多月的学业时,“反右补课”突然而至,说什么“昌黎师范学校反右不彻底,这是思想问题、立场问题”。于是工作组大会小会讲“反右重要”,白天调查摸底,晚上组织师生学政策,或搞检举揭发,弄得师生们人人自危,心神不定。这次“反右补课”持续到1959年上半年,几十名师生被确定为有“右派”、“右倾”言论。我们调干部300名学生中,就有40人被定为“右派”或为散布右倾言论者,在政治上被涂上污点。
生产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59年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使本来已经病态化的国民经济更加严重化。1960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政府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带走所有技术资料,限期归还全部援华贷款,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雪上加霜。教育经费锐减,师生们的口粮供应标准减少到最低限度,学生们饿肚子,教学秩序难以正常。为了响应号召,共渡难关,学校派3名***************************员教师,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我是其中之一。校领导和后勤职工千方百计研究解决师生吃饭问题,一是在学校的空地“见缝插针”,种粮种菜,二是按照县委召开的“吃饭大会”精神,大搞“瓜菜代”。食堂把红薯秧子磨成浆,掺到薯面中做烤饼,叫做“营养烧饼”;用萝卜丝掺和玉米面蒸熟,叫做“雪花干饭”……尽管不是鱼肉、实粮佳宴,但能让师生不饿肚子,也就谢天谢地了。这种生活持续到1962年上半年。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师生精神面貌、教学秩序又呈现出新的景象。期间,老师们严谨治学,学生们勤奋求知,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做了耕读教学、支持农村教育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本校特有的“团结友爱、勤勉努力、艰苦奋斗”的校风。
1966年6月,在抚宁县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返校,即将毕业时,昌黎师范学校被卷入了文化大革命中。不久,各地学生来校串联,煽动造反。一时间,在学校中抓“走资派”,揪“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成为最时尚行为,学校中止教学,一些老师被游街批斗。从此,在校园里再也见不到尊师如宾、爱生似弟的师生关系,看不到那些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如饥似渴学习的场景了。
1974年,我被调往原唐山地区文教卫生办公室,离开了这座给我知识、教我人生,并把我推向工作岗位的学校。1978年,结束了10年动乱,昌黎师范学校开始拨乱反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唐山地、市合并,秦皇岛市单列,昌黎师范学校划归秦皇岛市管辖。2006年,昌黎师范学校与昌黎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省科技师范学院”,这座冀东有名的师资学府,完成了中专教育使命迈向更高层次。
岁月如烟,沧桑巨变,不要认为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就说没有鸟儿飞过,因为它早已印入人们脑际;不要说昌黎师范学校已经失去了昔日光环,但往日的治学精神仍然赢得世人长揖。因为她是一段历史的真实,是一个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梦,是一个永远不可磨灭的梦……
(作者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