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老物件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6 19:17:00
大铁锅与蒲盖子
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唐山的百姓家做饭用的是大铁锅。铁锅用生铁铸成,主要规格型号有8印(音:yàn)和6印,8印锅,直径大约在80厘米左右,6印锅比8印锅稍小。
蒸煮煎炸炒炖,所有的烹调任务全由这一口大锅完成。一般情况下,早晨,烧一锅水,沏一暖壶开水以备饮用,之后,用作一家人洗漱。平常的饭菜,锅下烧煤,风匣鼓风;炖肉时,则一块劈柴塞进灶膛,任肉汤在大锅里沸腾地滚开着,不去理它。
锅台大多与火炕相连,做饭时,烧锅的余热流入炕洞,饭做熟了,炕头也温了。
由于铁锅为生铁铸就,所以比较耐用,一口锅,一家子往往用上二三十年。其间,遇到因铸造时留下的砂眼而形成漏洞时,也舍不得买新锅,请补锅的师傅给补一补,接着再用。
补锅匠补锅以空洞大小论价,讲好价钱就开工。只见补锅匠先点燃小焦炭炉,火旺了,就放上小坩埚,坩埚里投放一块铜块儿,让它熔化着。接着,补锅匠对锅底进行一番清理,去掉多年烧挂在上面的灰垢。这时,铜块儿化成了铜水儿,主要工序也就正式开始。只见,补锅匠将漏锅口朝上,架在一个架子上,左手拿一截布鞋底子,撒一些灰在上面;右手则用铁钳夹一只小勺,从坩埚里舀出一勺铜水儿,倒在鞋底子上,迅速地将鞋底子上的铜水珠在锅底一侧对准漏洞位置紧紧向上按住,而右手则麻利地放下铁钳,拿起粘有松香的用布卷成的硬卷,从上边往下按扁铜水珠,冷却之后,打磨光滑,锅就补好了。
那时的锅盖有两种。
一种是木头的,几条木板,凿出燕尾型隼槽儿,穿上木带,木带中间钉一提手。多数为柳木,少数为沙松。柳木遇蒸汽膨胀,汽越大越严实。
一种是用草编的。大多数的蒲盖子是用黄稗草编成的,先将黄稗草捆成大拇指粗的草绳,再按铁锅的口径,一圈儿一圈向上螺旋式盘起,边盘边用“席米儿”(高粱秸外部的硬皮儿)将黄稗草绳旋结一起,逐渐收小,形成半球形,穿连结实,再钉上一对把手,就算编好了。这种草编的锅盖叫蒲盖子,用崭新的蒲盖子盖锅,无论是蒸米饭,还是蒸馒头,都带一股青草的清香味。
蒲盖子,每用一次,分量会增加很多,那是因为,水蒸气很容易钻到草绳里边去。因此,用完之后都要晾晒。一般情况,家家都是把它挂在屋外的墙上,随用随取,不用归位。由于是草编的器具,蒲盖子一般只用一年就要更换。
蒲  扇
蒲扇,是老百姓家中一宝,说这话,一晃已经过去40年了。当时,空调还没有问世,而电扇,一般人听说过的就不多,更不必说看见过。
夏日暑天,又闷又热,盼清风犹如土地、财神一般。好在,一把蒲扇在手,呼哒、呼哒,摇上一摇,顿时,清风徐徐,又可驱赶蚊蝇,身心好不爽快。
蒲扇,又称葵扇,使用一种叫做蒲葵的植物的叶子做成的,叶片做扇面,叶柄做扇柄,纯粹天然,绝对低碳。蒲葵,这种长在南方的高大乔木,又叫扇叶葵,它叶子硕大,掌状浅裂,裂片条状呈披针形,润泽平滑,厚薄均匀,轻盈柔韧,很适合做扇子。
做扇子时,将蒲葵叶片连同20左右厘米柄剪下之后,暴晒20天,晒干后再烘,用重物压平,去掉叶子外沿儿的散边,留下一个30多厘米的圆形,将周边儿卷起来,用篾丝穿缀结实,一把蒲扇就做成了。
蒲扇,成本低廉,几分钱一把,上好的,也不过一角钱。昂贵的折扇、羽扇、檀香扇,则是显示身份的富家之物,老百姓受用不起。
立了秋,把扇丢。老百姓的蒲扇在立秋之后好像没了用场。其实,也未必。在城市,蒲扇还充当着鼓风机的角色,点燃烧煤的铁炉子,往往需要用蒲扇扇扇风,尤其是引柴潮湿的时候,绝然少不了它。在农村,一把破的不能再破的蒲扇,一般会用来做幌子,扎一个稻草人,手中攥一把破蒲扇,定让想偷吃粮食的小鸟,远走高飞。
对于冬天的孩子们来说,破蒲扇,就成了雪人手中必有的安排,在大人看来的摆设,孩子们却自认为是济公的标志,呼风唤雨,要金来金,要银来银,惩治贪官,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它。这时的蒲扇已不再是扇风的工具。因为,在孩子们心里,永远没有冬天。
剃头挑子与铁琴
二月二,龙抬头,中国的男性百姓都要将攒了一个多月的头发去掉,理发业进入最为活跃的时刻。
在唐山,解放前及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理发,是讲究人的代名词,而一般百姓管“理发”叫剃头。主要原因,我想是由老辈子的人在没有理发推子之前,都是用一把剃头刀将头发剃去而得名,或许是由于只剃光头、剪平头,进不得高级理发店,以示区别吧。
在唐山,理发师傅大都来自宝坻。他们极少数被开滦煤矿招入矿内,专门为高级员司理发;也有自己租一个门市脸,开一家理发店;大多数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游走着为百姓理发,他们的价位比起理发店来要便宜得多。
有句歇后语叫做“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指的是那些交友,尤其是搞对象时一厢情愿。剃头挑子,一头儿是脸盆架,上头一只铜盆,下头一具火炉;另一头是带柞(上窄下宽)的剃头凳子,带有三四个小抽屉,抽屉里放置理发工具,如推子、剃头刀、毛刷、肥皂等。了解了剃头挑子的组成,自然也就明了了这一歇后语的由来了。
过去,五行八作各自有各自招徕顾客的方式,吆喝的,吹小号的,打快板的,敲小锣的……形形色色,各显神通。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傅,招揽顾客的方式很特别,他们使用一把叫做“唤头”的铁叉子来广而告之。“唤头”,学名“铁琴”,理发行内则称之为“元宗”,将其视为天师所赠的神圣宝物。铁琴由两片下宽上窄的钢片做成,下头有一个柄,形状类似镊子,只是个头儿大了许多。理发师傅,肩上担担,一手攥着铁琴。一手用一根钢棍儿,由下往上挑动铁琴的两片钢片,立时发出“汪儿、汪儿……”音响,似放大了的蝉鸣声,余音缭绕,悦耳动听。
时间长了,游走的理发师傅们各自有了各自固定的服务范围,有了自己的客户群。每当,生意开始,铜盆冒起热气,顾客围上洁白的土布单子,师傅摆好架子,一边理发,一边聊起家常,你来我往,恰似邻里,好不惬意。
罩  子  灯
四五十年前,唐山的发电量还不高,民间生活用电并不普及,诸如开滦等一些大企业的自备电厂只为自己的工房提供电灯照明。多数的城区老百姓和农家晚间照明,全靠罩子灯。
罩子灯,30来厘米高,玻璃做成,一如同高脚杯模样的圆形灯座,只不过杯身为近似球形的油壶;油壶之上为开口的金属半球,叫做灯头,灯芯是一条棉线编成的带子,可以被齿轮咬动,而灯头内置的齿轮插入细细的小柄,小柄外头的圆形小旋盘则是控制灯芯的机关;再之上就是灯罩子,白玻璃,壁很薄很薄,就像下方鼓起肚子的一节烟囱。
油壶里放煤油,点灯时,需要拔下罩子,灯芯被灯花糊住了,灯就不亮了,这时也要摘下罩子,剪去灯花。罩子灯冒出的油烟很大,几天功夫,罩子就乌黑了,就要擦拭。灯罩是易碎品,记得儿时大人们总是自己来完成这类活计,一边用细软布擦,一边往罩子里哈气,精心八艺的。
罩子灯的高级形态是吊灯。这种罩子灯,无灯座,一根钢丝圆套套牢灯体,灯罩再套一个伞状的磨砂玻璃的大罩盘,起反光作用,挂在高处,上灯下亮。
点煤油的罩子灯,在中国油灯的历史上已成绝笔。这种罩子灯,大多数的国人称之为“洋油灯”,它是由国外舶来。100多年前,随着“洋油”(煤油)的引进,煤油灯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进而仿制推广。
在它之前,老百姓用的油灯,已经走过了漫漫几千年的路程。油灯,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是人们生活中除劳动工具之外的重要工具。罩子灯之前的油灯,一般使用豆油,一根棉花捻作灯芯,灯具则五花八门,铜铁锡瓷陶,高矮不齐,简单的,随便一只碗碟就充当了灯的角色。那时的油灯不防风,不卫生,灯苗如豆,很不方便。
如今,用电极为普及,灯具也五花八门,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仅是方便,而且是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