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我所理解的文化与滦河文化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6 19:18:00
一、 文化是什么
对于什么是文化,历来存在多种歧义,据说文化定义多达200多个。这反映了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差别,也存在着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个概念时,目的、角度、偏爱等主观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区别。围绕文化内涵问题,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回答: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前者,在明确文化定义的前提下,分清各类各种客观存在中哪些是文化,哪些不是文化?后者,先将文化内涵确定下来,再指明在不同领域和状态下,文化获得了怎样的具体形态?有哪些具体表现?这也就是本论题要回答的问题,即文化是什么?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前者由具体到抽象,后者由抽象到具体。这意味着,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意义上,文化内涵的具体指向或实质性指向有着明显区别。
(一)在大地上,文化是一切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存在
立足于人类生存空间即大地上,文化指人类生存遗留下来的所有文物、古迹、传说和记忆。换句话说,一切与人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物质及精神的财富,都属于文化。与文化相对应的是那些与人生存无关的存在,包括没有被认识、被开发、被利用的依旧处于自在状态的自然物,如外层空间、地壳深处,深海等,至少目前还不被认为是文化。这是对文化范围最宽泛的界定。《论滦河文化》[1]一文中将滦河文化的内容规定为以下几类:以生产技术和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态、以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存在的文化形态、以文学艺术存在的文化形态、以历史文物和事件存在的文化形态。这里所区别的是,凡是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存在都是文化,凡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无关的存在,这是以人生存为出发点对文化范围的界定,是所谓“大文化”。
(二)在历史上,文化是有助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存留
人生存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项及其留存并非都属于文化,而只有那些有助于、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的存留才属于文化,如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和方式的提高与变迁;再如民族和谐,社会革命,社会制度演化,人的素质的升华等,都可归属于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是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走向文明的道路。凡是无助甚至阻遏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东西,如落后腐朽、残酷暴戾、低贱恶劣的东西,如一些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食人习俗、活人殉葬、虐杀俘虏等,都不能归属于文化之列。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美好、善良、真诚等美好品质和行为才可归为文化。
(三)在社会中,文化是文明,是美好,是和谐
对于文化,台湾学者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所指称的是一群人或一个社会所共有持有的风俗、价值、信仰、知识和表达符号。这个共同持有的情况使生活在相同文化地域的成员在社会经验、文化认同和行为思考上,呈现一种相似的情形。”[2]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和行为思考上的相似情形,才使人结合成群,组成社会,才使社会能够和谐健康地运行。社会本身是一个宽泛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众多内容。在抽象意义上,凡是社会生活存在并与认定生存发展相关的事项或物件,都可归属于文化范畴。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和界定文化的。无论社会生活,还是人的生存方式,如果以是否有利于人生存和社会发展来划分,那么,只有那些文明的、美好的、和谐的存在,才属于通常讲说的文化。粗俗、丑陋、恶劣、野蛮、残忍等行为或遗留,都被排斥在文化之外。
(四)在人身上,文化是修养,是品德,是气质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为成的。”[3]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存在,因人而运行。离开了人不存在所谓文化,人离开文化也难以生存。但人也是一个复杂存在,一个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西方有一种说法,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身上拥有人性光辉,也存在着兽性丑恶。对于人而言,其思想、感情、行为、语言都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区别。只有人身上存在的真善美才属于文化,而假丑恶则被排斥在文化之外。文化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品德。文化区别于人所具有的知识,一个人有知识未必有文化。有的人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没有掌握书本知识,却可以因为个人良好修养、气质和品德,而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很高文化教养的人。
(五)在书画作品中,文化是境界,是意境,是神韵
书画艺术历来属于文化的重要品类,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在最直接意义上,书画是文化,文化包括书画。问题在于,就书画艺术而言,也存在着种种区别。任何具体文化都不能脱离一定物质形态而存在,但本质意义上的文化却是相对独立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情感。所以,文化意义上的一种物品,如书画,是不能直接地等同于该物品所包容的文化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客观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具有文化外表的物品,却属于“没有文化”的存在。如粗俗、拙劣、低级等书画作品。最近报刊和网络上流传着著名画家韩美林一篇题为《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4]的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篇题为《没有文化的文化现象》[5]的文章,更是直接地揭露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文化现象。这表明,即使是所谓文化作品,也可能是没有文化内涵的。有人就将制造大量文化垃圾的美国称作是“没有文化的‘文化大国’”。无论文学艺术界和还是社会科学界都有人在制造“文化垃圾”,他们就该被归为“没有文化的‘文化’人”之列。
二、文化形态解析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呈现出多种形态。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多种形态,对于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有着多方面重要意义。这会使人们放开眼界活跃思路,有助于研究范围的拓展,更会引导将文化研究深入下去,直至发掘出精神内核,用来提高人的素质,优化社会风气。
(一)   文化的实与虚,有形与无形
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都具有实体与内涵两种形态。比如,饮食文化,人们首先接触和感受到的是粮食、蔬菜、肉类、奶类等实物。实体性有形文化基本特征是:人的感官耳目口鼻等,可以直接地进行观察、感受、享受和消费;有形形态具有普遍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有形形态即实物形态。与此同时,任何文化都具有精神、心灵性质的内涵。这就是文化的无形存在,反映着人的需要、癖好、制作方法与技术等心理的欲求和品质,如食品营养、品质、风味等。虚与文化的实相比较而存在,为无形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反映着文化的精神品质,具有普遍性质,只要是文化存在,就必然地具有这种无形形态,具有这种精神性质的品质。离开了无形即虚的灵魂,即使是具有文化的实体,也已经失去了文化的内涵及生命,就不再是文化。任何实际存在着的文化,必然地拥有实与虚、有形与无形两种形态,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再是文化。
(二)   文化的静与动,积淀与传承
文与化两个字,可以组成三个词,即“文” “化”和“文化”。文指美好,和谐,是一种品质;化指教化,化成,是一个社会性活动;文化则是指用美好、和谐来教化人们,从而实现社会的秩序、文明和进步。文化存在是一个不断运行的社会过程。作为一个运动中的过程,文化有动必有静,拥有动和静两种形态。文化的动态可以做出两种理解,一是从历史角度看,华夏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一直伴随中华民族的脚步发展到今天,这就是动态文化。一种是依然在运行中,并发挥着教化作用,满足着人们精神的需要。动态表明某种文化依然有着生命、发挥着文化的功能。现今社会中存在并运行着的文化,如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以及饮食文化、保健文化等,都是文化的动态存在。与动态相比较而存在的是静态文化。一种文化形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其内涵和形式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凝滞的。这是保持文化特征、特性所必须的。在这个时间内文化呈现出一种静态。对于文化静态也可做出两种理解,一是从长久过程看,某个阶段的相对静止;一种是存在形式看,比如凝固在典籍、文物等物质形式中的文化。研究文化的过程既要看到文化的动态,也要理解文化的静态,要将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看到文化的全貌,才能将文化回归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
(三)   文化的生与死,生存与死亡
作为整体,从过程上看,文化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而任何生命都是由死与生两种状态构成的。一种具体文化形态源于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古代如此,现代新型文化形态,如网络文化,同样如此。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先奉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诞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双赢、互利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文化,且由此派生出竞争、开拓、技术、价格、人才等相关具体领域的文化现象。由于人的社会需要随着社会历史变革而改变着,一种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而产生顺畅——阻遏、进步——停滞、兴旺——没落、衰败——死亡等矛盾着的生存状态。诞生于战国时期的燕赵文化,它的影响虽然一直延续着,但作为一种具体的区域文化形态,除典籍记载外,今天已经难以寻找踪迹。再如曾经存在于春秋时期、前后达千年历史的孤竹文化,也已经湮没在典籍和传说中了。国外曾有玛雅文化,也已经消亡。
(四)   文化的放与关,开放与保守
无论区域文化,还是区域文化内某个领域的文化现象,都具有开放和保守两种特性,从而显示出两种状态,即开放状态和保守状态。单一状态,无论开放还是保守,都不足于保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要素,才能丰富其内涵,壮大其声威,扩展其领域。事情的另一方面是,一种文化只有保持本身特性,排斥外来不良文化要素的侵入,才能保持文化的特质、特征和独立性。没有保守,一个具体的文化状态或湮没于外来文化要素之中,或因为缺乏新鲜因素而夭亡。我国汉字目前正面临着尴尬境地。大量外来词语、外国字母取代汉字词语现象,正在大量发生,一些志士仁人已经在大声疾呼:保卫汉字!人们也在担心,网络文化的急剧兴起,会否导致传统文化的消亡?!唐山工业文化是开放产物,在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整体趋向封闭状态下,曾经导致唐山工业文化的萎缩。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又面临开放的新形势,如何在保持唐山工业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吸收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一些地方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目前仅有4246人,通晓本民族语言的不足一百人,掌握伊玛堪传统说唱艺术的,也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缠身。今天的赫哲族文化已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赫哲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的空前挑战。封闭会死亡,无条件地开放会导致同样结果。如何正确认识一个区域文化或某个领域文化的这两种特性或状态,是文化研究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我心目中的滦河文化
自从开始思考滦河文化以来,逐渐形成一些看法或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引导我对滦河文化的研究。这些想法中,有一些看法或可成立,更多却是属于猜想性质的推测。现在我将这些想法发表出来,对同道或许不无可资参考之处。果如此,那将是我的荣幸。
(一)   滦河文化体系初探
滦河文化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变化,已经形成一个有源有流、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发育成熟的区域文化。近两年时间来,我一直想破解滦河文化体系的建构,寻找出其内部关系和脉络。2008年我在《滦河文化论纲》纲目中写出了我的初步构想,后又做一些新的思考和补充,依我目前的理解,滦河文化体系整体状况大体如下:游牧农耕文化、唐山近代工业文化、商旅文化、婚丧节令文化、方言文化、民居饮食文化、滦河考古文化、边关文化、避暑山庄文化、清东陵文化、名人文化、演艺文化、诗文碑刻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唐山地震文化。这15个专题基本上构成了滦河文化的整体。这个体系还可以有上下两端,从上端看可归纳为几个领域,这如:经济社会文化体系,包括游牧农耕文化、唐山近代工业文化、商旅文化、婚丧节令文化、方言文化、民居饮食文化六个专题;历史文化体系,包括滦河考古文化、边关文化、避暑山庄文化、清东陵文化四个专题;社会教化文化专题,包括名人文化、演艺文化、诗文碑刻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五个专题。地震文化属于非常类,暂无可归。在下端每个专题又可细分为文化支脉,形成新的文化专题。这如,边关文化可细分为边关民族争斗文化、边关民族融合文化、长城抗战文化。避暑山庄文化可分为避暑山庄建筑文化、避暑山庄山水文化、避暑山庄政治文化;清东陵文化可分为清东陵建筑文化、清东陵祭祀文化、清东陵文化区;名人文化可细分为政治军事文化名人、文艺科技文化名人、名人文化传统及其传承;演艺文化可细分为评剧文化、皮影文化、乐亭大鼓文化、游牧地区歌舞文化。如此可以看出,滦河文化是一个发育成熟、体系完备的区域文化,滋养了滦河流域人民,更是滦河人民的骄傲。
(二)   滦河文化精神内核是什么
滦河文化精神内核是支撑、引领、鼓舞滦河人民从事生产劳动、生活消费、文艺文学等活动的精神动力和支柱。这是滦河文化的精髓,是滦河文化的最高抽象。文化内核与文化形态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研究中既要广泛发掘、掌握大量文化形态,更要在此基础上,概括、抽象出其涵容的精神内核。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讲读史的体会:“仔细看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说,在阅读历史过程中,通过对朝代更迭、人物盛衰、制度沿革、思潮演变的变迁,体悟并明确认识到,历史实质或核心就是“吃人”。历史事实与历史本质是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件事。滦河文化研究也要透过现象(具体史料)抓住精神内核,而当掌握内核之后,还要还原到具体,还原到现实。这是学术研究的两部曲。滦河文化整体精神内核,在《论滦河文化》一文中,我和我的合作者是这样概括的:“区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存,必然有一种纵穿历史、横贯社会的精神内核,成为引领该区域人群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滦河文化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形成了刚健自强的精神内核。滦河流域历史上属于苦寒地区,百姓求生维艰。这里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接之地,征战频繁,人民历尽劫难;近代煤矿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恶劣,工人惨苦不如牛马。艰难竭蹶的境遇,锻造了滦河流域人民以顽强求生为目标的刚健自强精神。刚健,说明这个地区的人们从来不畏艰难,不向困苦低头;自强,则指这一地区的人民从来都是依靠自身力量奋斗不息,把命运放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刚健自强精神成为滦河文化的精神特质。”[6]
对于一些专题领域的文化内核,我也做了一些思考。滦河考古文化的文化内核为追本溯源。追滦河儿女生命之本,溯滦河文化发展之源。游牧农耕文化的文化内核为敬畏热爱。敬畏土地,谦卑待之,顺之应之;热爱田园,涵养地脉,精心耕种,永怀感激。唐山近代工业文化的文化内核为开放创新。开放才有开滦,开放是工业的力量源泉;创新才能发展,是工业不断进步的保证。商旅文化的文化内核为互利诚信。互利是商业之本质,只贪图一己之私是奸商。诚信乃经商之道,实现双赢互利为儒商。长城边关文化的文化内核为和平交流。所谓边关,包括作为建筑物的长城,以长城为主轴的边城关隘,以及长城防御及关内外交流的整个体制和运行方式。修筑边城,守卫家园以求和平;筑路搭桥,关山可越交通商旅。包括婚丧节令在内的民风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核为祈福避祸。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规避鬼怪侵凌祸害。演艺文化的文化内核为愉悦传承。从辛劳中寻求快乐,苦中求乐;娱乐中教化自己,生生不息。书院文化的文化内核为固本培根。这里书院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古代书院、私塾、家塾以及近代学校教育,其宗旨在于固传统文化之本,培人文精神之根。宗教文化的文化内核为扬善传真。善为大德,以善化天下,和为尚;真乃本性,以真度苍生,力戒虚骄,真为贵。避暑山庄文化的文化内核为和谐共生。包括清东陵、避暑山庄文化。筑园取天人和谐,建庙促民族共生。清东陵文化的文化内核为慎终追远。感恩,颂扬祖先;教化,培育后代。名人文化的文化内核为担当责任。责任意识,以天下为己任;肩负使命,为民族而献身。
(三)   滦河文化前景与研究使命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从经济、社会到文化都处在剧烈变动之中。滦河文化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其前景将会是怎样的?滦河文化研究该怎样走下去?这都是值得所有热心于滦河文化研究的人士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滦河文化是历史文化,也是现实文化,是一个依然有生命、在运行的区域文化形态。这就和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某些区域文化不同,其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压力就更深、更大、更广泛。如同其他区域文化正在遭受西方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市场经济文化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浸入、渗透、压力之外,还承受着周边区域文化的强大挤压和张力。西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都文化是当今全国文化中心之一,其由历史皇族文化及现代政治、经济、文教与艺术文化融合而成,正以强势向四周扩散。西南部则是以产业和港务为核心的津沽文化,历史上就和滦河文化紧密相连。东北则有正在崛起的辽河文化(关东文化),呈现出强势的四溢态势。
在这种种种形势下,滦河文化如何保持其特征,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就直接地关系到滦河文化的命运,也直接地制约和影响着滦河文化研究的定位:它能做些什么?应当做些什么?可能做些什么?在我想来,滦河文化研究应当承担起这样三个功能。首先,记录与保存。无容讳言,包括滦河文化在内的许多区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有一些在逐步地走向消失乃至消亡。这是历史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如录音、摄影、录像、笔记予以保护与保存,将其真实地记录下来,保存起来。就拿冀东地区来说,最具特色的方言,今天就面临着全面推广普通话而呈现出颓势,能够讲说一口标准老忒话的人是越来少了。再如冀东三支花,如何适应新形势,保持生命里旺盛态势?民居、饮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中的生活方式和仪式等,在新潮文化的强势推行下,有一些恐怕也将呈现出弱势乃至消亡。记录下来,给予保存。这正是滦河文化研究的历史性重大使命。其次,是发掘与丰富。滦河地区是一个文化沉淀层次深厚,底蕴甚深的文化区域,诸多潜藏在社会深层的文化现象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像技术,再做抢救性发掘,尽可能多的积累原始性资料,丰富滦河文化宝库。近数十年来,由于社会剧烈变迁,更因为天灾人祸,一些文化现象已经永远地被湮没。目前所要做的许多是带有抢救性的发掘。再次,是传承与发扬。文化的发掘、研究,目的在传扬区域内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以“文”化“人”,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研究工作始终瞄准人及其素质,使文化研究成果为现实的人服务。有一些文化形态一时之间难以判断其价值,那就先记录下来,再由后来人决定其命运。如此,即使一些文化形态湮没了,而其精神可流传继承下来,给予发扬。
以上种种见解,当与否,望仁智之士,有以教我,翘首而待之。
    2010年5月6日


[1] 王子平 王书云,论滦河文化。本文有详略两个版本,分别刊登于《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及《河北日报》,2007年3月24日。收入《燕赵文化论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震寰,瞿海源:社会学与台湾社会,第52页,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 冯骥才,散花——冯骥才最新作品集,华山文艺出版社,2009年半。
[4] ,《书摘》杂志,2007年第8期。
[5]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年2月23日。
[6] 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促进会编,燕赵文化论萃,第8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