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竹枝词”中的永平风物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8 09:44:00
“竹枝词”本巴歈一带(今四川东部)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入蜀根据民歌作新词,歌颂三峡风光和男女爱情,由此而盛行于世。“竹枝词”形式表现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雅俗共赏。清以来,由于“开通民智”的启蒙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刘禹锡采集土风,仿制新词的作法甚为流行,诗人们自觉地把目光转向民间,从歌颂当地风物及男女爱情中,得到巨大的乐趣,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此时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清中晚期,永平地区(包括滦州、乐亭、迁安、卢龙、昌黎、抚宁、临榆七县)的一些地方官吏和文人学子,趋其诗坛风气,争作“竹枝词”,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乾隆朝迁安县令靳荣藩的《迁安口号》、嘉庆朝迁安庠生潘文本的《乡土杂咏》、道光朝滦州学正左乔林的《海阳“竹枝词”》、光绪朝乐亭贡生赵建邦的《乡土杂咏》、《海鲜杂咏》,道光年间临榆知县萧德宣的《山海关杂咏》等十多个“竹枝词”集。这些词集热情呕歌了永平地区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湮没,这些词集大多已经失传,可以钩沉的只是散见于方志中的一鳞半爪。但仅此,也足以使我们享其醇馨,并由此而产生对桑梓的无限热爱。
永平地区依山傍海,物产丰富,这自然地成为诗人们呕歌的对象。这些由于对桑梓爱心而生出的“竹枝词”,充满着自豪而喜悦的感情,使读者不由然而产生共鸣,作出永平“物华天宝”的结论。
下面,我们且随着诗人们的足迹,由北而南,由山而海走来:
迁安人、嘉庆朝庠生潘文本的《乡土杂咏》中,有两首农夫采集山珍的“竹枝词”,十分生动有趣。其一叙采蘑:
草笠筠笼短袖衫,
万松深处踏云还。
回头雨脚南山过,
笑指雷蘑起暮天。(注:俗谓雷起而生蘑)
活画了一个采蘑者的乐观形象,并将蘑菇生存的节令和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可见采蘑是山区人民传统的副业之一。其二叙采饭花子、木耳、黄花菜:
不惯餐霞懒学仙,
云边曾采饭花还。
闲收木耳黄花菜,
赚取山家本份钱。
饭花,学名吉氏木蓝,又名决明,是一种野生豆科植物,花可食,山家多采之作菜,闲收木耳、黄花菜,当是山家卖去换钱的一笔重要收入了。
昌黎之得名“花果之乡”由来已久。卢龙辛大成的“竹枝词”《道中看花》,可谓诗中有画,写出春日昌黎“姹紫嫣红开遍”的旖旎景色:
崎岖无路访招提,
野草春深信马蹄。
淡抹斜阳花万树,
五峰东畔两山西。(注:招提为寺院别称,五峰即昌黎五峰山,两山即昌黎两山村)
野棠如雪小桃红,
半放苹婆醉晓风。
仿佛赵昌新著色,
黄鹂无语坐花丛。(注:赵昌为北宋画家,传世作为《杏花图》)
作者是去访五峰山的石佛寺吧,一路上野草春深、花开万树,海棠开的白、桃花开的红、苹果含苞半放,黄鹂在花丛中戏嘻…,如此田园,何等美丽!
山区有山区之宝之美,而平原沙地,滦河两岸的卜梨,则是农人的衣食父母了。山西黎城人、进士、乾隆三十四年任迁安县令的靳荣藩的《迁安口号》咏卜梨道:
沙田簇簇午阴齐,
佳果团团压枝低。
抵得农人秋一半,
滦河岸上卜家梨。
江苏元和人,乾隆三十八年任永平府知府的顾学潮亦有《卜梨诗》:
迁安一邑山皆峻,
土非不毛产亦仅。
东村卜家梨树多,
内有异种名四震。
皮细梗软小而圆,
味甘肉脆芳以润。
霜后竹筐百个盛,
冻前稻草十层襯。
收藏能使旧见新,
入夏浮冰香更韵。
卜梨即蜜梨,因产迁安卜管营故名。据载,清时滦河两岸沙土地带多植梨树,直到解放前后,昌黎靖安一带还有粗大古老的蜜梨分布。这两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蜜梨栽植的丰收景象和收藏办法。一句“抵得农人秋一半”说明了梨树在农家经济中的重要位置。
迁安是桑皮纸的产地,在中国俗有“南宣北迁”之说,栽桑造纸是乡民经济来源之一。靳荣藩亦有吟咏:
栽得柔桑不种蚕,
朝朝蚕纸走畿南。
衙斋本自吟诗少,
不是鸡林价未谙。(注:迁安县城南野鸡坨一带桑林尤多,其桑皮质好、价亦高。)
越过平原,抵达沿海,乐亭人,光绪年贡生赵建邦的《海鲜杂咏》三十首,活画了鱼儿的形态,蟹儿的肥腴,虾儿的灵气,贝儿的珍贵。我们且选几首与读者共赏。
(一)咏鱼
黄花鱼
番风廿四楝花天,
柳绵条条石首穿。
本是天厨无上品,
尝鲜反让野人先。(注:黄花鱼又名石首鱼)
镜鱼
渔家新妇惯调羹,
厨下鱼鲜溉釜烹。
入手分明奁镜启,
却怜照面不分明。
鰋鱼
鰋讹为燕不须疑,
身着乌衣尾双歧。
玉骨冰肌难免俗,
耐人咀嚼是鲲鲕。(注:鲲鲕即鱼籽)
青鲦
四月风回大海潮,
白鲦未见见青鲦。
爱它一副玲珑骨,
宛似佳人翡翠翘。
带鱼
扶桑日出火轮飞,
海水如汤浴曙辉。
想是冯夷苦炎热,(注:冯夷,指传说中的水神。)
暂将玉带解腰围。
墨鱼
腹笥便便蕴墨华,
皮囊点点晕丹沙。
脂膏迸作桃花色,
大嚼如餐洞口霞。
面条鱼
雨后鱼苗胜麦苗,
鱼儿幻作面条条。
小园剪到波蓤菜,
翠甲银丝羹细调。 (注:波蓤菜传唐时尼波罗国献,故名)
(二)咏蟹
螃蟹
无肠自昔称公子,
无子于今号女儿。(注:未出籽者谓女儿蟹)
待得麦黄椿绿后,
团脐满壳凸红脂。
(三)咏虾:
对虾
芍药飞香扑玉缸,
海棠扶影上纱窗。
赏花佐饮须珍味,
笑指珊瑚钩一双。
琵琶虾
赋形原不似琵琶,
头似蝼蛄体似虾。
忆得儿时酷嗜此,
剥得紫玉净无瑕。
(四)咏贝类
蛎黄
海面蠓山万窍开,
鸾刁曲折剖珠胎。
江南但嗜江珧柱,
牡蛎何曾入馔来。
青蛤
碧玉脂膏黄玉肤,
春初青蛤重皇都。
生憎瓦陇名相溷,
鱼目何容更混殊。(注:三四句谓蛤肉中之绿色部分看似不雅却是美味、与溷类不同)
这真是一组歌颂海洋水产品的绝唱,恁地形象、恁地俏皮、恁地可爱、恁地逗人流涎。尤对于生于海滨的人来说,读来如饮醇醪,自会生出一种“天独钟我”的幸运之情。
歌颂海鲜的,除赵建邦外,还有一位叫萧德宣(湖南汉阳人,进士,道光十三年补临榆知县),他写了一组“竹枝词”,《萧德宣杂咏》,其中两首单写渔民捕海胎鱼和青鱼情景:
队队游鱼逆水回,
薰风吹遍石河隈。
绿扬影里人声杂,
小艇蓑衣卖海胎。
东风着力在吹嘘,
海水冰消二月初。
新起茅棚三十所,
家家占地打青鱼。
海胎鱼为石河特产,肉质鲜美,曾为贡品。历史上山海关曾有“冬煎铁脚雀,夏食海胎鱼”之谚,如今已濒绝迹。可是,我们在诗中却可寻觅到:“队队游鱼逆水回”“小艇蓑衣卖海胎”的情景。早春二月,海边冰消,青鱼正上,海岸上连起三十余所渔棚,那繁忙的打鱼情景又是何等的热闹!
永平地区民风淳厚,“士尚实学,人好礼乐,有古夷齐风”。(见《畿辅通志》)他们天生一种乐观旷达的性格,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地方文化。在这个文化中,皮影戏是最具特色,最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滦州学正左乔林(河间府人,进士、道光十四年任学正)的《海阳竹枝词》中,专有一首道皮影戏演出情景:
张灯作戏调翻新,
顾影徘徊却逼真。
环顾珊瑚莲步稳,
帐前活现李夫人。(注:李为汉武帝宠妃)
诗说的是一个女角的演出神态。据《滦州志》载:“正月十四、五、六日,凡城市乡村皆张灯演影戏,用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格窗,蒙以棉纸,中悬巨灯,乃雕绘薄细驴槨作人物形,捉而呈其影于外,提者各肖所提角色以奏曲。”其实皮影戏的演出不只在元霄节前后,平时农闲,农民随时都会搭台演出,十分便捷。而影调则无论男女妇孺皆可吟唱,劳动时节常可声遍村庄、田野。由影调而引出永平特有的音乐文化,几乎一切民歌均含有影调的音韵,而唐剧则为由影调演变而成的一个新的剧种。由于皮影系用驴皮雕绘,由此又在民间形成永平特有的剪纸刻画艺术,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呈现独树一帜的细腻神肖的风格。
永平人的乐观性格,使他们对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描述节日的“竹枝词”很多,我们且选几个有趣的节日将左乔林与赵建邦的几首竹枝词,介绍一下:
元霄节
左乔林
元霄花鼓响咚咚,
士女欢腾庆岁丰。
点缀太平春富贵,
满城火树月灯红。
永平风俗,元霄节(又名上元节)自正月十三日起到十七日止,其间张灯、放烟火、演影戏、打秋千。张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阑灯。这首词描绘的春鼓咚咚,士女欢腾,满城火树,就是士民观灯的热烈情景。
煎虫节
赵建邦
二月二日龙抬头,
针箱线帖不轻开。
厨娘报道煎虫熟,
开笔儿童放学来。
二月二日为龙抬头节,又叫煎虫节。时已惊蛰,万物开始复苏。其日为防伤龙眼,妇女不许开针箱作针线活,家家吃煎虫,《畿辅通志》云:“二月二日,以水和面如粥,置油于釜,熟食之,名曰煎虫。”就是我们通常吃的煎饼。这一日学校开学,开笔儿童放学归来,见煎饼正熟,该是怎样地高兴!
花朝节
左乔林
百花生日是花朝,
踏过城南花港桥。
行到杏花村十里,
花中都有酒旗飘。
二月十五日是花朝节,这一天百花始开,杏花尤着先鞭。妇女们这一日剪彩饰鬓以为应节。村民各以五谷相遗,谓之献生。这首词写得是古城滦州过节情景,城里男女迎着和熙春风,出镇严门(滦县南城门),到南台村,过花港桥,往南一路十里,杏花盛开,杏林中酒帜飘扬。那心情该是何等地惬意!
清明节
左乔林
山南山北墓田遥,
好是清明浊酒浇。
一径斜杨人散后,
棠梨花冷纸钱飘。
十二栏杆拂绿杨,
长春淀里落鸳鸯。
秋千摇曳谁家院,
墙角风来笑语香。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家家拜扫祖坟”“于庭院立彩索秋千架”打秋千放风筝。清明时,杜梨(即棠梨)花开了,梨花如雪,与飘飞的纸钱一起,祭奠纪念亡人,这是哀的节日。可是清明时节,绿柳拂拂,天气和暖,青少年春衫初试,在秋千架上尽情嬉戏,好不开心,难怪笑声阵阵越墙而过,这又是喜的节日。
重阳节
左乔林
鲤鱼风信自关来,
重九樽筵处处开。
臂系茱萸头插菊,
登高齐上汉皇台。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士夫携酒登山为茱萸会,谓之登高。重九时节,鲤鱼正肥,臂系茱萸,头插秋菊,携酒盈樽,以鱼为肴,登高畅饮,这又是何等的欢乐而神怡呀!
只这几首,我似乎已经领略了古人的情趣,颇有抚今而思昔之感慨,因为它荡漾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的活力与精神。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南北东西,交通发达。所谓“滨南马车,纵贯辽阳;岭徼商贾,衡游冀北”。到清时,关内外商业活动尤为频繁,而永平正当通衢要冲。到同治年间,本区很多人到东北经商,在商业资本中占有很大势力,被称为“直隶邦”。正如《乐亭县志》所说:“邑之经商者多出口贸易,挟资营运者谓之财主,代人持筹者谓之伙计,固谋生之道也”。而《临榆县志》则记载了永平路的繁忙:“邑为辽沈通道,商贾类皆取道于此”。这种情景在左乔林、萧德宣的“竹枝词”中亦有反映:
左乔林:
舟车络绎接榆关,
行旅匆匆日往还。
蓬背秋霜榛子镇,
马头春色杏儿山。
舟车络绎,行旅匆匆,过了榛子镇,前面就是杏山了,他们都是出关作买卖的。
萧德宣:
小车轧轧独轮推,
男女咨嗟面色灰。
问是贫民勤服苦,
一年一度出关来。
画出了一幅闯关东的流民图。
永平地区“民类椎鲁,其耕稼纺织,比屋皆然。”自明中叶(弘治年间)棉花引入永平地区,到清乾隆时,已是“花田处处千畦白,织火家家五夜红”。据《永平府志》、《滦州志》记载,棉花主要集中于滦州、乐亭、卢龙一带,“土惟黑坟(壤),种宜木棉”。当时永平府纺织业十分发达,家机布诸邑皆有,乐亭杨各庄为盛,亦细于它处。左乔林专有一首“竹枝词”咏妇女织布:
田家妇织佐夫耕,
不得西风络纬鸣。
深巷鸳机声扎扎,
木棉枝上月三更。
男耕女织,林庄里巷,织机声声,扎扎作响,一直织到月上三更,可以想见当时家庭纺织业是何等发达,纺织妇女是何等地辛劳。
限于资料,只能介绍到这里,然已可窥见永平风物之一斑了。古人云:“诗能容俗尤风雅”,言诗境以容俗为大。“竹枝词”绘风列俗,传乡民之情,其价值尤不可小觑。我于搦管之际,无不惶恐,惟惧唐突古人。释意当否,还请识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