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河作家] 用生命和激情践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8 09:45:00
冷面如岩石,心热如岩浆。以冷峻的目光看取世界,以火热的心肠对待人生。这是我初识峭岩的印象。其实我知道峭岩的名字是在读过他的《爱的双桅帆》和《静静的白桦林》之后,那清丽刚劲的诗句,那深邃高远的意境,那昂扬向上的气势使我心驰神往。当我知道了峭岩是我的唐山老乡以后,便多了一层眷恋和自豪。希望以后能有见面的机会领略峭岩的风采。我见到他时已是30年后的事情,虽然多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岩石般棱角分明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的印记,在他略白的鬓角上沾染着岁月的风霜,但他依然保持着浓浓的乡情和军旅诗人的激情,可谓乡音未改鬓毛衰,童心未泯激情在。
作为军旅诗人,峭岩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军旅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瞩目。以致编辑家刘绳这样说:在军旅中“歌词有石祥,情诗看峭岩”。在他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一部部厚重的诗集如他行进的坐标,坚实而美丽,耀眼而辉煌;《星星,母亲的眼睛》、《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我的祖国》、《放歌井冈山》、《爱的双桅帆》、《静静的白桦林》、《高尚的人》等30余部诗集成为他激情的灌注和心血的凝聚,读者耳熟能详、广为传颂。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艺术学院的文学系美术系主任、政治委员,他言传身教,倾尽心力,用诗之火炯亮了莘莘学子的心路历程,用火样情点燃了时代骄子的创作激情。他以诗人特有的博爱和情怀,以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培养了徐贵祥、石钟山、李鸣生、柳建伟、阎连科等著名的军旅作家,创造了军旅文学的辉煌业绩。
作为解放军画报社的副社长、编审,他倾心我军图书出版工作,不遗余力,殚精竭虑,以最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出好书、出效益、出人才,坚持理论上的拓进和题材上的拓展,主张摄影与文学联姻,为摄影文学这一命题的出现和完善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之成为了具有审美质量、文学含量的新的艺术样式,经他创办的一些栏目,历久不衰,沿用至今。
这样,峭岩不仅成为了全军的骄傲,也成为了家乡人民的荣耀,成为了从滦河边上走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教育家、摄影家。
峭岩的成功,有赖于他“深厚的生活、渊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1]。峭岩的童少年生活是坎坷而又多艰的。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1941年12月唐山市郊区的前仁里村,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峭岩从小就跟着大人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解放后,虽日子有些好转,又因父母离异,他曾三次过继给他人,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在别人充分享受花季般的生活的时候,他却苦熬岁月、苦度人生。他在一首记叙他少年生活的诗中,这样写道:“我从十月的晨露中走来/我从腊月的寒风中走来/我从布满野蒺藜的田野中走来/我从滚烫的沙砾上走来/我没有鞋”,“妈妈改嫁了/从村东搬到村西/我和哥哥守着空屋子/凉炕上一头一个苦睡的脸/我没有鞋”,“一个冷露刺骨的早晨/一位泪水满脸的妇人/俯下身子折了一根草棍/量了一双沾满牛粪的脚/我没有鞋”。这真实地记录了峭岩童年时的凄苦生活。尽管日子艰难,但他对文学充满了向往。他在读小学时就非常喜欢读文学作品,与文学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除课堂的书本外,他还千方百计地买几本唐诗和鲁迅的作品,读这些书成为了他最大的享受,唐诗绝美的意境令他心驰神往,鲁迅小说《故乡》、《社戏》中的风土人情使他倍感亲切,《小英雄雨来》中的英雄气节让他崇敬备至。这些书不仅使他明心启智、赏心悦目,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当作家的愿望,他试着写了一些诗,其中一首《张老师脸上的疙瘩》被同学在班上朗诵,他的作文《路遇》被老师当成范文向同学们推荐。从此,他如醉如痴地读文学作品,写日记,抄警句,并试着往《中国少年报》投稿,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崎岖”,意味着他创作的道路崎岖不平。编辑亲笔给他回了一封信,使他信心倍增,愈加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在他读完小学后因无钱在上中学,只得到一家服务社当营业员。虽然没有踏进中学的门槛,但他决心走入文学之门。在他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后,便买来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名著。下班后,他在宿舍里如饥似渴地苦读,冥思苦想地创作,他曾将一首反映军民鱼水情的诗歌《夜半洗衣声》投到《解放军文艺》上,并收到了回信,若干年后,他经过对照笔迹,发现时诗人纪鹏写的,可见这封信他保存了多么长的时间。从服务社返乡后他求学的念头一直没有减退,他就近在一所学费比较低廉的农业中学就读。教语文的孟老师非常器重他,在文学上点播、指导他。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也写了许多诗歌,被同学们在晚会上朗读。虽然日子过得苦苦巴巴的,但他创作的情绪高涨,他经常在月夜下对着月光记日记,在田头铺开纸张写诗歌。他试着给报社投稿,虽然多次投稿被退,但他创作的激情一点也没有减退,一直保持到入伍。
在1958年,峭岩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时,在他眼前展开的是一个平坦的康庄大道,是一片灿烂的文学前景。他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以外,把其余的精力投放到了读书和创作上。他读了大量的马雅可夫斯基、泰戈尔、普希金等外国诗人的诗,也读了许多现当代名篇,其中军旅诗人李瑛的诗对他影响最大,这不仅仅是军缘关系,还有地缘关系。李瑛与他是同乡,以致后来他的诗风与李瑛很是接近。在部队,他先从写报道开始,将一篇《连长理发师》投给《解放军报》,发表以后轰动全团,后因创作成就突出,他被调到团报道组,从此专门从事报道工作,这样他便有了充裕的时间搞创作。后来,他不仅成为了一个十分出色的报道员,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绩突出的作家。他的处女作《玉山复员到公社》发表在1960年3月21日的《天津日报》上,以后他又相继在《天津日报》、《天津晚报》、《河北日报》、《河北文学》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许多诗作,以后在部队里人们逐渐知道了“峭岩”这个名字。至于峭岩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这里边还有一个小故事。峭岩入伍后,在张家口速成中学读书时遇到了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两个人志趣相投,都喜欢文学。这个小伙子对峭岩说自己的笔名叫峭石,干脆你就叫峭岩吧,意思很接近。峭岩结识峭石感到很荣幸,因为那时峭石已经是全军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回到部队以后,两个人仍然书信不断,保持往来。后来,部队的一个业余作者来部队告诉峭岩,那个自称笔名叫峭石的人是一个假峭石,因为真峭石已经是一个年岁不小的老同志。从此,假峭石便消失了,但因假峭石引发出的“峭岩”却名声鹊起。1965年,他参加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在当年的北京军区文艺汇演中,他写得话剧《五十大关》引起轰动,受到了杨成武首长的接见。1968年,峭岩参加了《解放军文艺》组织的写作组到井冈山搞了半年采访,写了许多散文和短诗。197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放歌井冈山》。以后他陆续出版了短诗集《红星闪耀》、《绿色的诗情》、《繁花集》、《星星,母亲的眼睛》、《爱的双桅帆》、《这颗心,那颗心》、《北京,十二月诗》、《播种青春》、《峭岩情诗70首》、《峭岩诗选》、《峭岩短诗选》,长篇叙事诗《高尚的人》,《红星与黑浪》、《静静的白桦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仰望》、《他们感动了中国》,散文诗集《士兵的情愫》、《幽幽绿地幽幽情》、《浪漫军旅》,传纪文学《走向燃烧的土地——魏巍传》,散文集《被遗忘的爱》、《走进阿尔卑斯山》等30多部作品。在2001年10月在悉尼召开的“第21届世界诗人大会”上,峭岩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位军旅诗人,应邀参加了大会,由此可见峭岩在中国诗坛的位置。
峭岩成功了,成为了军旅诗人的领军人物,军旅诗也因为有了峭岩而攀援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有人这样评价峭岩的存在意义:“他的存在,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种贡献。他从沉闷的生活中,提炼出一种在今人看起来是幼稚可笑的‘纯粹’,他能把军人的刚毅与柔情结合起来,在精致婉丽中投射出倔强的诗魂来,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2]
峭岩成功了。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发表作品以来至今,诗心不老,激情永驻,依旧活跃在诗坛,成为了诗坛的常青树。这在于他“对诗歌的执着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也在于他对军队和祖国的忠诚,他用生命和激情在践行自己的神圣使命,用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书写讴歌时代和人民的壮丽诗章。说到了他的成功,应该是理想与勤奋的合成,毅力与心智的结晶,“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峭岩的理想之根正是深深地扎在火热的生活中,延伸在战士的心里。他怀着为战士而写,为人民抒情,为崇高者礼赞想理想,靠勤奋、的毅力获得了成功的硕果”[3],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歌者,一个真正的诗人。

 
峭岩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一生读诗、写诗,钟情于诗。因此他对诗有着独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他说:“诗是我心灵的滴血”“是我情愫的记录,是我灵魂深处的低语”,对诗也有着深刻的认知:“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智慧的火花,是诗人心灵的透视。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诗可以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倾斜,从而充实人的生命”[4]。正是因为这种体验和认识,所以他的诗有着厚重的人生内涵,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哲理表达,所以著名诗人李瑛说:“从峭岩的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有意识地摒弃了过去一些人所热衷的低吟浅唱和单面的表层的描摹生活。他深入开掘时代意蕴,从时代生活的观察中找到了自己独有的视觉与声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使人感到他的作品里充盈着一种新的动人的东西,闪烁着时代的光芒,照耀着人们的人生之路”。著名诗评家谢冕也说:“峭岩的诗清新自然只是它的表象,短小的篇幅并不掩盖它的厚重的内涵——人生的大幅度体验在隽永的诗歌形态中得到凝聚”[5]
峭岩的诗标志着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军旅诗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历史高度,这主要源于峭岩诗的史诗意识。诗的深度在于诗人思想的深刻,诗的高度在于诗人见识的高远。诗人不仅需要生活的熟稔和积蓄,更需要心灵的营养和富裕;诗人不仅需要关怀民众的平民情怀,更需要高于生活的哲学意识。说到底,作为一个诗人,其诗作的高低优劣不仅仅在于诗人的生活经验的积蓄和创作技巧的高超,而在于诗人的生命的深切体验和见识的深刻精卓,一个思想平庸的诗人是不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写出警醒人心的作品来的。作为一个军旅诗人,峭岩以军人所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诗人特殊的敏锐性和感知力,诊摸历史在行进中的脉动,观照社会在发展中的走势,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诗不仅对不同历史语境的人生境遇和生存意义的关注,也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和理想向往的关切。如有一次他去鄂温克之乡采访,对这个民族的地域风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了解到,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帝国主义者曾把一部分鄂温克人赶到了前苏联。如今这个民族在两个国家各有一半。鄂温克人的生活的历史背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穿过沼泽地到猎点,住撮罗子,吃列巴和达罕达肉,和猎人们一起狩猎,一起痛饮醉倒,这使他进一步了解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人文精神。进入创作状态后,他殚精竭虑、冥思苦想,写出了一部长达5000行的长诗《静静的白桦林》。该诗通过鄂温克两个青年男女猎民悲欢离合,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表现出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维护。这部长诗发表后,受到了各方的赞誉和读者的好评,同时也为鄂温克民族留下一部史诗性的诗作,也为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留下了一份审美性的参照。以致评论家范咏戈这样说道:“诗人的创作具有一种史诗意识,诗作也就具有了鄂温克族史诗的品格。”[6]尤其是在建国60周年庆典的时候,他奉献给共和国一份厚礼,即付梓出版了诗集《他们感动了中国》。全书以100位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为对象,用诗的形式为他们歌唱,让人们看到了他们高尚而又生动的心灵世界,触摸到了他们与共和国脚步同频共振的脉动。这部诗集无疑有着主要史诗意义,因而感动了读者。在这部诗集有着厚重历史的容量,让我们以凝重的心情去回眸逝去的历史,打量尘封的岁月。如诗人在序诗中这样写道:“我抚摸祖国躯体的胎记/历数英雄纪念碑上的名字/他们是不能忘记的昨夜星辰”。正是这些“以生命告别世界的先辈英烈”的生命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世界。在诗人的视野里,历史的天空是那样的辽阔深邃而又清晰醒目,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他以饱蘸情墨的诗篇回眸了历史步履的沉重和跋涉的艰辛,展现了风雨历程中走过的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如同一个个鲜明的路标,显示着共和国艰难行进的路程,如诗中所颂扬的李大钊、瞿秋白、毛泽覃、方志敏、夏明翰、叶挺、刘志丹、王若飞、左权……他们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和国的血染的风采;诗人也同样颂扬了在共和国的建设和改革时期所涌现的英模精英,是他们创造了共和国辉煌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如诗中所赞美的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中国女排、杨利伟……他们是共和国的基石,他们用心血浇灌了共和国灿烂的辉煌。诗人为这些英灵和英雄们塑造了一座座诗体的人生的雕塑,成为了人们心灵中的丰碑和永不忘却的纪念,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回望这一座座共和国的丰碑,解读这部感动中国人物的生命华章,愈加感到了历史的深厚、思想的深邃、意义的深刻。
峭岩不仅选择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题材,而且还选择了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题材。如他的叙事长诗《高尚的人》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一部史诗。对于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早在《纪念白求恩》中就已经作了历史定位,而把白求恩通过诗体形式和文学形象来表现还没有过,峭岩作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了写好白求恩,他踏上了冀西大地,沿着太行山脉寻访白求恩的留下的痕迹。他在白求恩的故居前凝望,在白求恩做手术的小屋前徘徊,在白求恩病帮助群众碾米的石碾前沉思,在与白求恩接触过的群众攀谈,在白求恩走过的道路上追踪。他认为:“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这里长眠,他的足下,燃烧着华夏的大地,他的头顶,闪烁着明丽的霞天,诗应该张开喉咙,为一位崇高者礼赞!”[7]他边走访,边采写,采撷了白求恩最具有典型意义和最感人的事迹,作了诗意化的表现,生动地诠解白求恩的生命意义。诗中叙写了白求恩不远万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以身殉职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永久缅怀和诗人对白求恩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诗化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生命历程,诠解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意义,因而也使得此诗作为一种生动的历史存在而有了史诗意识。再如《中国99》是诗人以1999年新中国50华诞为题材而写就的一部颂歌。他以诗情画意展现了新中国50年的风雨兼程的辉煌历史,写下了一部新中国50年的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呈现出一部宏大叙事的艺术气度。诗人的笔触涉及到了50年中国跃进的历程,从“两弹一星”的研制到科技兴国、西部开发的重大举措到农村土地承包、企业改制的改革开放的进程无一不显示出共和国行进的步履,时代发展的心音。以上这些作品的出现,其积极的诗学意义是不容低估的。诗人以深刻的历史感怀和敏锐的现实思考完成了诗意形象的塑造和理想精神的表达,在荡气回肠的历史追忆和发人深省的现代感怀中,表现出了诗化对象深邃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历史含量,从而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了史诗的意识和审美的品位,也为军旅诗的创作开拓出新的审美视界与阐释空间。
峭岩作为一个时代的歌者,为什么他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这源于他的时代精神。作为一个军旅诗人,表现时代精神是他的重要使命,也是他诗的精神内蕴。什么是时代精神?黑格尔给定的答案是: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峭岩用澎湃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以关注现实和对艺术的尊重态度,始终不渝地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讴歌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弘扬主旋律与重大社会事件……又经常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体察生活中闪光的细节”,[8]以强烈责任感的讴歌战士们的英雄壮举以及由这种伟大实践中迸发出来的时代精神,呼唤人类灵魂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因而创作出了一首首时代的颂歌。如同他所说:“时代需要我这个颂歌手,我是诗人,这是诗人的责任”。如他的叙事长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不仅仅是抗洪英雄李向群的生命绝唱,也是时代精神的高扬。在抢险抗洪中,他看到了李向群为了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与洪水英勇搏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认为:“在李向群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军队的、时代的强悍与不屈、昂然正气、积极向上、以国荣为己荣、以国耻为己耻、主动奉献的牺牲的高尚品德”,[9]就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峭岩深深为李向群的精神所感动,所鼓舞,在短短的18天时间里就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部3000多行的长诗,他“以诗的美丽与庄严,以燃烧的诗情和血泪,记下我亲爱的弟兄,记下20岁美丽的风景”, 表现了“黄继光加雷锋”式的“新时代造就的英雄”用生命践行了新的时代精神,。这首长诗,不仅塑造了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进取意识,高尚道德情操,无私的献身精神的时代楷模,“也反映了军队和人民群众以生命结成的深厚友谊,以及由于军民团结而形成的无敌的力量,谱写了一支英雄的颂歌和光辉的时代赞歌”[10]
峭岩作为一个军旅诗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这充分地表现在他的诗中。他的诗大部分是写给军队的,“是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写,为鼓舞士气而写”,“是为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他“贴近生活,贴近历史,以心灵感应去触摸时代的脉搏,以一颗深挚的爱心和沛然的诗情去描写军营,全方位、全视角地反映了火热的军营生活”, [11]用诗点燃心灵,烛照灵魂,炯亮生命。其中,《英雄的梦乡》、《琴声,在阵地上飘逸》、《战友,请给我一把土》都是战士比较喜欢的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对部队有着铭心刻骨的爱,对战友有着血浓于水的情。多年来,他坚持深入部队、体验生活,无论是内地军营,还是边防哨卡;无论是东北森林,还是西北戈壁,都留下了他的坚实的足迹,有时他甚至冒着硝烟奔走在战斗的前沿,当年在老山前线战斗正酣时,峭岩随一个战地采访团来到老山前线。在那里他的心和老山一起在炮声中跳动,他的血和战友一起在战火中升腾,他为有这些他的战友——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而骄傲,为这些用血肉之躯筑起祖国新的长城——戍边的战士而自豪。他这样写道:战友们“为了和平的永恒,以五尺身躯在大地上完成了一座不朽的雕像”,在一座座为国捐躯的烈士目前,当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予以祭奠,而峭岩却在雨中徘徊、沉思。突然一位名叫吴东海的河北老乡的墓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灵。于是,他把烈士的墓碑前拍下了照片,并从烈士的坟头捧回一把泥土。后来他把这张照片和泥土借出差的机会送到了烈士的家中,烈士的父母对此感激涕零。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到了峭岩的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他为此专门写了一首《战友,请给我一把土》的散文诗,诗中写道:“战友,请给我一把土吧,捎给我的孩子,更捎给我的心灵,洒在我耕作的苗圃,让这燃烧过战火的土,托起你墓碑上的土,扎下我的汗水与心灵的根须,长出理想的青春藤。”不仅如此,他所写的文学传记《魏巍传》也是一部歌颂军旅作家的优秀作品,它用诗一样的激情,史一样的记录描绘了一个人民作家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人生历程,表现出了魏巍所遭逢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风风雨雨,因而也使的此书有了史诗般的意义和现代性的启示。
 

峭岩军旅诗的创作成就不仅体现在表现的内容上,而且也在形式的创新上,正是这二者的美好契合,才“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价值”[12]。如在《高尚的人》中通过撷取白求恩在华的最有典型意义和最感人的事迹加以匠心独运的构思和诗意化的表现,才塑造了白求恩这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典型形象。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激情如火》、《为了战争》、《小庙春暖》、《跃马救护》、《情深如海》、《雪压松翠》、《草鞋赠答》、《病中思念》、《光耀日月》这样历时性的结构完整地表现了白求恩在华的全过程,“赞颂了白求恩救死扶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彻底的革命精神,书写了白求恩思念热爱伟大领袖***************************和白求恩与战友和乡亲之间的眷恋、嘱托、慰勉、痛掉的无产阶级深厚感情,在白求恩身上,既无世俗的远离祖国亲人、生死离别的绵绵哀怨,又无宗教式的把死看作是回归“极乐世界”的超脱,只有白求恩式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的革命精神”。这样就深刻地揭示了白求恩博大的襟怀和崇高的精神。全诗既有宏大场面的描写,也有细腻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既有主要人物的典型刻画,也有次要人物的塑造,加之诗性的语言、铿锵的音韵和诗人激情的灌注,使得全诗气韵生动、意境宏远,充满了深厚的历史容量、伟大的人文精神和强大的道德力量。该诗运用了民歌的诗体形式,但又融入了古典诗和自由诗的因素,借鉴了各自所长,在这三者融合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部新诗。该诗首章为“序歌”,中间二十四章,终章为“尾歌”,生动而又完整地表现了白求恩的光辉生命历程和伟大的业绩。在创作中,诗人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既采用了比兴、排比、拟人、重叠等传统手法,但又有所创新,句式变化灵活,长短句交替运用,语言生动活泼,音韵和谐流转,随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而变动不居,让人有一种明神启智、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在他的另一部叙事长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审美向度。这部长诗有着丰富的蕴含和思想表达,不仅塑造出了李向群这个抗洪英雄的典型形象,也反映在大灾大难面前军民以生命和热血熔铸的深情厚谊以及“军民团结如一人”而形成的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也独具匠心,构思新奇。整部长诗气魄宏大,每章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而章节之间又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在艺术表现上,将抗洪战斗的浩大场面和典型的细节巧妙结合,将外在惊险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内心的细腻表现紧密牵连,使之成为了一部具有崇高美学风范美和时代精神的壮歌。
在军旅诗的创作上,峭岩是勤奋而锐意探索的。他在继承发扬军旅诗优良的传统外,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手法还积极地进行创新和突破。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大多数军旅诗还停留在惯常的抒发豪言壮语、表现雄心壮志的时候呢,因袭传统的创作模式时,峭岩就表现出了超前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的自觉意识,“有意识地将爱情和女人进入诗歌主题”,不再一味地表现军人的“铁血精神”,而是“让柔情走进军人们的精神世界”[13]。如《达子香笑了》、《树是我,云是他》、《你说,不要把我忘掉》、《不忘那夜》等。真正代表诗人这方面审美自觉的是他的两本诗集:《爱的双桅帆》和《这颗心,那颗心》以及后来《峭岩情诗70首》。峭岩的爱情诗中对爱情的表达有的是“外露”的,如“任你的眼泪再多/也扑不灭燃烧的情火/任你的哀怨再多/也阻不住情的脚步/任你的诅咒再多/也抵不住信鸽的飞翔/任你的惆怅再多/也掩不了膨胀的思念”(《我渴望》);有的是内隐的,如“我说,决不把你忘掉/就是花不红,叶儿凋/我的青春藤/也把你紧紧缠绕/我说,决不把你忘掉/就是水不流/我的爱之清泉/也为你掀起波涛/我决不把你忘掉/就是天亦荒,地亦老/我的爱之炭火/也为你永远燃烧”(《 你说,不要把我忘掉》)。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借物传情,都显得情感真挚,情意缠绵。
但从总体上来讲,峭岩的爱情诗是“含蓄、内蕴、自制、温柔、敦厚,如煦煦和风,熨帖人们的心灵,如萧萧夜雨,唤起人们对脉脉温情的惆怅中的追忆和向往。可以说,峭岩是从爱情的侧面,给他们那一代人叙写心灵的自传的”[14]。“他把军人的刚毅与柔情结合起来,在精致婉丽中透射出倔强的诗魂,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15]
峭岩对军旅诗的另一个贡献是摄影诗。他的摄影诗是诗与影的契合,真与美的融合,情与物的结合,他的摄影诗升华了照片的意境,扩大了内涵,增加了美感。如他与摄影家唐俊义合作的《中国西部摄影诗》就被刘白羽称为“一部充满人生与自然美的书”。在这部书中,“诗人尽情礼赞着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深沉地诉说着对人生的体验,以及娓娓倾听着诗人的衷情,激起读者无限的情思遐想。”[16]如诗人面对古老陈旧的水车永不停歇的勤劳而思绪万千,在《古老的传说》中,诗人通过具体的车轮物象而转化到历史的车轮意象,从现实的存在延伸到哲理的命题,把普通的思绪升华为人生的意义,因而显得意境高远,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一个古老的传说/转动在/宇宙的天庭/它从远古驶来/它从鲁班的斧下走驶来/轧轧声/碾过/一代又一代/停在毡房前/和现代人/相亲相爱/它依旧勤劳/不停地转动着躯体/声音嘶哑/解释着/一个简单/又简单的道理/只要转动/就有美的发现/只要歌唱/就有舒心的歌曲/就这样/它在哲学命题里永远驾起/历史才车轮/今天依然驾起/不再运载/岁月的苦难/却旋转笨重的身躯/为我们/打捞甘甜/为我们/生生不息”。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一般摄影诗,而是饱含历史和人生意义的哲理诗,“极具文化韵味的理念与精神,使人在领略美的意境和享受的同时,悟到一种启迪和昭示”[17]。峭岩的摄影诗不仅表现对历史和自然题材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一些生活细部的描绘上。如他在反映女气象兵生活的专题照片上配写了一首叫作《望穿那云涛阵雨》的诗中,诗中这样写道:“一颗颗洁白洁白的心灵/一双双闪亮闪亮的眼神/嫁给了,嫁给了北国冷酷的岁月/嫁给了,嫁给了气象迷人的英俊/因为太爱云了/梦里也驾云飞飘如仙降临/因为太爱雨了/日记浸满水的美意水的清新”。此诗写得清新美丽,生动地表现了女气象兵们用“洁白洁白的心灵”和“闪亮闪亮的眼神”忘我的工作,甚至“梦里也驾云飞飘”的献身祖国的气象事业而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在给人美感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的鼓舞。
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写作,峭岩创造了显著的诗歌成就。他的诗是“发自心灵的吟唱”, “对生活对生命的礼赞” [18]。峭岩以他的诗人形象和他的诗歌作品,“在一定的深度上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飞翔的姿态和生命的尊严,展示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歌前瞻和所向披靡的诗性张扬”,由于他“诗性品格的形成臻于某种至高无上的完美境界的悄然融入”,[19]也使得他的诗歌形成了雄浑恢阔、澎湃昂扬的风格,在群星璀璨、风起云涌的中国当代诗坛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位置。当然,“峭岩固然不是一座高不可及的巅峰,但他所拥有的诗歌高度,却足以有理由让我们去不断地攀登”,[20]永远地伫望。
 
注释:
[1][12]《从绿色中找到了自己——诗人峭岩接受德国电视台记者采访》,《解放军艺术学院报》1994年第一期。
[2][13]兰草:《生命的绿叶——峭岩诗美谈》,《解放军生活》1995年5月。
[3]成贵民:《理想·勤奋·成功——访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峭岩》,《唐山劳动日报社》1986年3月23日。
[4]兰草:《德国电视台记者慕名来访诗人峭岩》,《文艺报》1994年4月9日。
[5]《峭岩散文诗茶座》,见见胡世宗、白鸥等编选:《峭岩研究专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6]胡世宗:《他把镜头对准跃动的人生——峭岩印象》,见胡世宗、白鸥等编选:《峭岩研究专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7]白鸥:《挎相机的诗人——访〈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峭岩》,《文学报》1986年2月13日。
[8][20]绿岛:《攀登峭岩——著名诗人峭岩访谈录》,《西北军事文学》2004年2期。
[9]峭岩:《答记者问:我为什么写李向群?》,《军营文化天地》1999年12月。
[10]柯原:《壮美的军人画卷——评峭岩的叙事长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中国人事报》1999年11月19日。
[11]康平:《夏访峭岩》,见胡世宗、白鸥等编选:《峭岩研究专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14]张志忠:《诗神与爱神——〈爱的双桅帆〉简评》,《文艺报》1992年5月2日。
[15]牧歌:《从诗情中汲取力量——读峭岩先生新著〈他们感动了中国〉》,《新国风》2010年1期,第40页。
[16]李瑛:《生活的馈赠——〈中国西部摄影诗〉读后》,《人民日报》1990年5月4日。
[17]远帆:《富有魅力的诗与影——评〈中国西部摄影诗〉》,《中国文化报》1990年4月15日。
[18]陈先义:《发自心灵的吟唱——读峭岩诗集〈浪漫军旅〉》,见胡世宗、白鸥等编选:《峭岩研究专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5页。
[19]绿岛:《崇高而又圣洁的诗性张扬——解读诗人峭岩和他的诗集〈他们感动了中国〉》,《新国风》2010年1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