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守护我们的鼓韵乡音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8 09:52:00
2010年3月20日,河北省乐亭县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并举行授牌仪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乐亭县授牌。河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张义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彦洪,市委常委、秘书长刘建国出席授牌仪式。这是该县继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皮影之乡”等称号后的又一“国字号”殊荣。
2006年6月2日,乐亭大鼓被国务院批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它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就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流布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自1741年(乾隆六年)独立门户之始,便因其创作者和演唱者具备较高文化素养而鹤立鸡群,独占鳌头。乐亭大鼓自清末民初进入全盛时期以后,相继涌现出温荣、陈活埋、齐祯、韩香圃、王佩臣,靳文然等县内外一大批优秀演唱艺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乐亭大鼓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韩香圃、赵义、张学圃、韩志学、王立岩、肖春霖、李伯华、王学荣、肖焕青、刘少然、贾幼然、肖云霞等演唱名家的脱颖而出,20世纪50年代,乐亭大鼓形成了以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和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及王佩臣为代表的王派三种唱腔体系,众多院校音乐系也将乐亭大鼓作为教材安排到教学内容之中,这些对于乐亭大鼓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乐亭大鼓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珍品,对研究我国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音乐发展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中国电影学会第一任主席王云阶曾称赞乐亭大鼓唱腔“艺术价值不低于一部有影响的交响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等众多的艺术研究机构多次到乐亭考察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大众传媒的不断丰富,群众艺术欣赏取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乐亭大鼓艺术也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突破了古代、近代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局限,结合现代文化和传媒的特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对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剧等多种形式,更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先后涌现出一批新秀,如:张旭武、何建春、张秀玲、张近平、代丽艳、葛兆猛、刘书宇、张新华、王有军、薛亚群等一大批新秀,使乐亭大鼓得以薪火传继,艺脉绵延。
2007年3月份,在有700年历史的河南宝丰马街书会上,国家著名曲艺大家担任评委,乐亭大鼓新秀王建梅和刘书宇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好手中脱颖而出,她们演唱的《姜太公卖面》和《小两口分家》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小两口分家》更被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选中。于2007年5月11日23时10分做为压轴节目面向全国亿万观众播出。
为了使乐亭大鼓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乐亭县十分重视乐亭大鼓的传承问题,组建了“香圃艺术团”和“乐亭县曲艺团”,以演出乐亭大鼓等曲目和培养乐亭大鼓说唱艺术新人为重点,常年坚持下乡演出。目前,全县乐亭大鼓艺人有近百人,曾多次进京展演和参加省内外的曲艺竞赛,2008年9月第五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乐亭一个县就有四位演员张近平、戴丽艳、刘书宇、薛亚群,琴师是张旭武和王有军入围,其中张近平荣获牡丹奖表演奖,戴丽艳、刘书宇、薛亚群3人获入围奖。同时,全面开展业务文献性资料普查,制定了《乐亭大鼓艺术人才保护实施方案》,建立艺人档案,投资筹建了县博物馆乐亭大鼓展厅,相继出版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书段集锦》等专著,组织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鼓韵乡音——乐亭大鼓》、《民族民间文化瑰宝——乐亭大鼓》,在中央及省市媒体播出。
特别是2008年,北京青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老总、乐亭籍的刘树义先生,情系家乡乐亭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在乐亭县城投资了200余万元,兴办了“桂云文化联谊中心”,并组建了青春乐亭大鼓演艺班,招聘了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乐亭大鼓演员为教师,以小学为基地,从娃娃抓起,长年培养乐亭大鼓新的喜爱者,2009年又出资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联合,探索乐亭大鼓进入科班院校培养之路。经过在全县范围内初中毕业生里严格考试,选择两名孪生姐妹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专门学习乐亭大鼓,为乐亭大鼓艺术正式进入科班培养,以改过去单纯靠师傅带徒弟的做法,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肯定,学业有成后正式安排就业。从事乐亭大鼓艺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乐亭大鼓后继乏人问题,乐亭大鼓得以薪火传继,艺脉绵延。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乐亭大鼓的危机与发展并存。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外来文化和多媒体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乐亭大鼓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和其它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陷入演员后继乏人和市场郡困的危机状态。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动辄十几个演出组甚至几十个演出组的演出场面已不复存在,艺人的演出收入低微,无法满足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致使许多爱好乐亭大鼓的年轻人想爱不敢爱,想学不能学,以师带徒传承面临危机;年轻艺人难以独树一帜,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乐亭大鼓的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
在全球化进程中,其传统艺术只有创新才能谈发展,只有与时代脉博相符才有生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
就乐亭大鼓保护而言,被推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确是个有利的契机,更增强了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如今,乐亭县委,县政协、县文联、县文体局等部门都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工作重点,由一批当地人士组成的乐亭文化研究会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长远看,要坚持集中抢救与有续保护相结合,形成科学、完备的长效机制,加强乐亭大鼓的普查抢救工作,集中2至3年时间,抽调精干力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色独具、权威性强、国内一流的乐亭大鼓实物展示中心和数据数据库,有效防止文史资源的散失。同时,利用乐亭大鼓博物馆馆藏优势,常年举办保护成果展览,深入开展艺术研讨展演活动。
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关键取决于两个群体建设能否实现。首先是传承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传承人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防止人亡艺消;同时,注重培养锻炼未来传承人,形成薪火相继、代代传承的局面。其次是欣赏群体建设。扩大原产地、传承地受众群体范围,辐射拉动形成新的欣赏地区和群体,二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的生命之源,不可偏废。为发展传承人队伍,壮大乐亭大鼓专业艺术团体,将积极实施名家精品工程,打破传统地域和门户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纳县内外优秀人才,并对重点乐亭大鼓艺人,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使乐鼓后继有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积极开展乐亭大鼓普及教学,巩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群众基础。同时,坚持文化旅游并举,采取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建立乐亭大鼓原生态保护村(小区),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培育现代人的民族民间文化情愫和民间艺术欣赏体。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突出集中抢救、精品建设、原生态保护、专业队伍建设等项重点,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积极探索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脚下的道路还很漫长。正如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姜昆先生所说:乐亭在继承我们民族曲艺,发展民族曲艺,用我们的艺术形式为社会服务在这个方面做的非常好,所以我想我们的文化就是要在生活当中紧密的和大家团结在一起,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找到自己的生存的规则,逐渐把艺术发展起来
(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