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简论滦河文化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1-08 09:56:00
一、滦河,母亲河
滦河流域大部地处河北境内,旁及辽宁内蒙古。其周边如下图:

滦河发源于内蒙古地区,流经承德、张家口、锡林郭勒盟、赤峰、朝阳、葫芦岛、秦皇岛和唐山八个地区的28个县、区、旗,径流888公里,流域44750平方公里。其中,河北省占流域总面积82.3%。
滦河流域西接北三河水系,东邻辽河水系。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一条狭长地带。北三河系是海河流域北部的北运、潮白、蓟运三条河系的总称,地跨北京、河北、天津三省市。北三河水系介于永定河、滦河二水系之间,流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辽河发源于河北平泉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在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公里。
滦河流域图

滦河流域在地理面貌上有下述特征:
首先,地貌多样,产业丰富。横跨内蒙古草原、燕山山脉、冀东平原三大区域。游牧业、农耕业、近现代工商业及山林业发达。
其次,多民族居处,古今有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杂处造成双重结果,一方面,民族交流融合,促进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另一方面,民族间政治军事争斗频仍,造成这个区域文化现象的丰厚、繁杂及多样化。
再次,滦河流域域内域外交通通达便利。滦河自古就有舟楫之利,据记载,自唐朝开元年间就开始了水运,元朝曾经两次疏通河道,经明清两朝,到上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承德以下航行船只达千余艘。仅经迁安来往船只每日二三百只,日货运量二三百万斤[1]。滦河下游即冀东地区自古迄今已形成陆路、水路及航空构成的多层次多方向的交通网络。这使得冀东地区能够接世界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开放最早、影响深远的地区之一。
最后,滦河文化拥有多样而丰富的社会历史环境,东向关外,南连津沽,西靠京都,北接内蒙古,成为滦河文化的孕育和发展的肥沃土壤与丰厚根基。
二、滦河文化体系构建
滦河文化是指滦河流域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这一定义为滦河文化做了以下界定:
首先,界定了滦河文化的地理范围。滦河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发育成熟的区域文化体系。
其次,揭示了滦河文化的来源与形成。滦河文化有源远流长的三大来源,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近代工业文化。
最后,界定了滦河文化的内涵体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滦河文化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
滦河文化体系可分为四大门类,其中又可分为若干亚类。
第一, 社会经济文化体系
1,  游牧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山林文化。
2,  近代工业文化。开滦文化,陶瓷文化。
3,  商旅文化。老呔商业文化,集镇商贸文化。
第二,社会生活文化体系
4,  饮食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
5,  方言文化。冀东方言文化,坝上方言文化。
6,  婚丧节令文化。婚丧文化,节令文化,民风民俗文化。
第三,历史文物文化体系
7,区域考古文化。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孤竹文化。
8,边关文化。长城建筑及体制文化,长城内外交流文化,长城抗战文化。
9,避暑山庄文化。山庄园林文化,山庄建筑文化,外八庙文化。
11,清东陵文化。陵庙建筑文化,丧葬文化,祭祀文化。
第四, 社会教化文化体系
12,演艺文化。冀东文艺“三枝花”,“昌黎三歌”,草原歌舞等。
13,诗文碑刻文化。诗文文化,陵庙碑刻文化。
14,书院文化。私塾文化,书院文化,学校文化。
15,宗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
16,名人文化。政治军事名人文化,文史名人文化,科技名人文化。
第五, 灾祸文化体系
17,唐山地震文化。
三、滦河文化内核初析
滦河文化精神内核是支撑、引领、鼓舞滦河人民从事生产劳动、社会发展、生活消费、文艺文学等活动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滦河流域历史上属于苦寒地区,征战频繁,艰难竭蹶的境遇锻造了滦河流域人民顽强求生的刚健自强精神。刚健,不畏艰难,不向困苦低头。自强,依靠自身力量,奋斗不息。
对一些专题领域的文化内核,试做如下探求与解析。
滦河考古文化的精神内核为追本溯源。追滦河儿女生命之本,溯滦河文化发展之源。追本可强化发展动力,溯源可提供发展道路的借鉴。
游牧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敬畏热爱。敬畏土地,敬畏自然,谦卑待之,顺之应之;热爱田园,涵养地脉,精心耕种,永怀感激。
唐山近代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开放创新。开放才有开滦,开放是工业的力量源泉;创新才能发展,是工业不断进步的保证。
商旅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互利诚信。互利是商业之本,只图一己之私是奸商。诚信乃经商之道,实现双赢互利为儒商。
长城边关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和平交流。修筑边城,守卫家园以求和平;筑路搭桥,关山可越交通商旅。
民风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为祈福避祸。民俗中饱含着生活常识乃至科学知识,也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规避鬼怪侵凌祸害。
演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愉悦传承。从辛劳中寻求快乐,苦中求乐;娱乐中教化自己,生生不息。
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固本培根。固传统文化之本,培人文精神之根。
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扬善传真。善为大德,以善化天下,和为尚;真乃本性,以真度苍生,诚为贵。
避暑山庄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和谐共生。筑园取天人和谐,建庙促民族共生。
清东陵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慎终追远。感恩,颂扬祖先;教化,培育后代。
名人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担当责任。责任意识,以天下为己任;肩负使命,为民族而献身。
地震文化的精神内核为珍惜生命。救助生命是救灾的根本任务,而人主体精神的发扬是战胜灾害的根本保证。
四、滦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走向
滦河文化是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在历史文化基础上兴盛起来的现实文化,构成了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密切结合体。它在当今滦河区域人民生产、消费和文化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依然拥有强大生命力,并且在发展着。这正是滦河文化区别于一些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它有着依然充满生命力运动着的源头。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犹如河流一样,只有活的源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流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历史的进步,滦河文化的三大源头将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充沛和强大。
其次,滦河文化依然引导着滦河流域人民的生活,还在为现实生活服务。“辛亥滦州起义”、 李大钊为民族解放大业献身精神、“三条驴腿”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以及唐山抗震精神的形成和传布,都充分表明着滦河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最后,滦河文化拥有与时共进的品格,能够在吸收周遍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身优势和特点,寻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新形式,新路径。目前看,滦河文化主要面临着三大文化区域,即京都文化、津沽文化和关东文化。处于三大文化区域之间的滦河文化,既有被消融的威胁,也是难得的机遇。相信滦河文化定能从三者当中吸取营养,取得自身更大发展。
2011年6月于三平堂
(王子平,河北联合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河北省管优秀专家,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