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城东北千金冶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1-02 09:59:00
马城,物华天宝,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目前详查储量为10.44亿吨;马城,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早有冶铁历史的旧地。《新唐书·志第二九·地理三》记载:“马城。中。古海阳城也,开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城。”
千金冶,是古代冶炼金属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关于千金冶,《新唐书》以后的有关正史和地方志均有记载。
《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载:“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南四十里。户三千。”
明英宗天顺二年至五年(1458—1461),由李贤、彭时等纂修的《大明一统志·卷之五·永平府》载:“千金冶,在马城废县东北,旧有城。”
明弘治十四年(1501)的《永平府志·卷之六·古迹》载:“千金冶,在马城废县东北,有城。”
清康熙二年(1663)、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的《永平府志》,关于千金冶均有如下相同记载:“《唐书·地理志》,马城县东北有千金冶城。旧志,在马城废县东北,有城。州志,古城在州西七里孩古社,盖石沙可炒铁,今尚有遗石立水中。”
清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五年(1788—1800)洪稚存纂修的《府厅州县图志》载:“千金冶在滦州西南。”
光绪五年修《永平府志·卷二十六·封域志八·古迹上》载:“千金冶城,在马城废县东北。《唐书·地理志》,马城县东北有千金冶城,旧为冶铸处,盖石沙可炒铁,今尚有遗石立水中。《滦志》云:古城在州西七(疑脱‘十’字)里孩古社。案:洪稚存《府厅州县图志》千金冶在滦州南。”
清嘉庆十五年(1810)修《滦州志·卷之二·建置志·古迹》载:“《唐书·地理志》:马城县东北有千金冶城。原本州志云:古城在州西七(疑脱‘十’字)里孩古社地,盖石沙可炒铁者,今尚有遗石立水中。”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滦州志·卷九·封域志下·古迹》载:“千金冶城,在州城西南七十里,孩古庄地,盖石砂可炒铁者,今尚有遗石立水中。洪稚存《府厅州县图志》千金冶在滦州西南。”
民国二十六年(1937)《滦县志·卷二地理志上·古迹》载:“千金冶城,在州西南七十里孩古庄地,盖石沙可炒铁者,今尚有遗石立水中。洪稚存《府厅州县志》云:千金冶在滦州西南。《唐书·地理志》:马城县东北有千金冶城。与此异。”
从上述记载可知,历史上曾有一个千金冶,是炼铁的地方;不同的是千金冶的位置不一样。最早记载千金冶的《新唐书》说在马城东北;《辽史》《大明一统志》、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与《新唐书》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千金冶在马城东北,且只此一说;清康熙二年、康熙五十年、乾隆三十九年修的《永平府志》,在肯定千金冶在马城县东北的同时,又照录《滦州志》的记载,千金冶在州西南七十里孩古社;清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五年的《府厅州县志》认为在滦州西南;清嘉庆十五年的《滦州志》在抄录《新唐书》记载的同时,又抄录原本州志云“古城在州西七(疑脱‘十’字)里孩古社地”的观点;清光绪二十二年的《滦州志》肯定千金冶城在州城西南七十里的孩古庄地;民国《滦县志》更独树一帜,把马城东北千金冶和滦州西南的“千金冶”说成是不同的两个地方。概括起来,关于千金冶的记载:一种认为在马城县东北;一种认为在滦州西南七十里的古冶地区,还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千金冶”。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事实是最好的回答。在今马城村东北角有一个自然村(现属马城行政村),当地群众叫它“炉渣子城”。据祖祖辈辈居住在马城炉渣子城的人们讲,时至今日,人们在房前屋后挖菜窖,挖到两米左右深时,下面都是炼铁剩下的残渣,这也是老百姓把这个自然村称之为“炉渣子城”的由来。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炉渣子城”曾经是炼铁的地方。“炉渣子城”位于古马城县县城东北,在护城河之外,二滦河南岸,它的位置与《新唐书》《辽史》等正史以及《大明一统志》、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的记载完全是一致的。唐代,二滦河已通水运,著名的马城渡口就在“炉渣子城”西边不远处,炼铁原料的运进和成品的运出十分方便。由此断定:“炉渣子城”,就是《新唐书》记载的“千金冶”。
回过头来再分析目前所能找到的史料。记载千金冶最早的当属《新唐书》。这部由北宋宋祁、欧阳修等名家撰修的正史,体例严谨,内容翔实,它的记载应当具有权威性。由脱脱等撰修,于元至正五年(1345)问世的《辽史》,关于千金冶的记载与《新唐书》一致。《大明一统志》、弘治年间《永平府志》都肯定“千金冶”在马城东北。这就是说,1501年前的正史和地方志都肯定“千金冶”在马城东北,且只此一说。康熙二年以后历代的《永平府志》在肯定“千金冶”在马城东北的同时,又照录了《滦州志》的观点。看来,问题就出在了滦州的志书里。民国以前,滦州(县)前后六次修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嘉庆十五年(1810)、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于多种原因,笔者只看到了后三部志书,但从康熙二年《永平府志》就有“州志古城在州西七里孩古社,盖石沙可炒铁,今尚有遗石立水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早于康熙二年,也就是滦州在明朝的两次修志,其中有一次把千金冶城的方位变成了“州西七里”或“州西南七十里”的孩古庄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三:一是在马城东北未发现千金冶城的遗迹,因而断定在马城东北根本就没有千金冶;二是在滦州西边确实有个古冶,或许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千金冶城;三是原来的史料记载明显有误,有意纠正错误。
马城附近有铁矿,已经为现代科学所证明,并且探明的储量居亚洲第一;千金冶在“马城东北”,也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为什么到明代滦州修志时马城东北就不见千金冶了呢?原因可能是,元至元四年(1267),马城县治被撤销后,这里便逐渐萧条下来,千金冶也被废弃了。马城地处滦河下梢,历史上水患频发,曾有被冲毁480多个村庄的灾难,一个小小的千金冶,怎么能抵挡住汹涌澎湃的洪水呢?几场洪水过后,它就被冲积得无影无踪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年千金冶炼铁的废弃物,现如今已经被埋藏在两米多深的地下了。《大明一统志》关于“千金冶”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明天顺二年(1458),也就是撤销马城县建置191年后编纂《大明一统志》时,记载“千金冶”已经是“旧有城”了。一个“旧”字,说明当时已经没有城了。何况又过了90年的嘉靖二十七年和160年的万历四十六年,滦州再修志时,“千金冶”当然就更无影无踪了。然而,在滦州治内的另一个地名——古冶,却赫然在目。古冶,古冶,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冶炼的地方。于是,修志人便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马城东北没有“千金冶”的踪迹,而且这里也不出铁(明清两代统治者认为采矿会“泄王气”,禁止采矿),古冶不就是古代冶铸之地嘛?于是就将千金冶搬到了古冶。因此也就有了千金冶在“州西南七十里”之说。因此也就造成了以讹传讹80多年,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古冶”就是“千金冶”。民国年间《滦县志》总纂张凤翔比较聪明,他两说并存,既录马城东北 “千金冶”之说;又存 “千金冶城,在州城西南七十里,孩古庄地……”的记载。
其实,早年就有人对古冶“千金冶”之说表示怀疑。他们依据《滦州志·古迹》记载的一句话:“夕阳县,汉置,洪稚存曰:‘在滦州西南,今无考。’汉班固云:‘夕阳有铁官。’”洪稚存,本名洪亮吉,字君直,名稚存,号北江。江苏省阳湖(今武进)人,乾隆年间进士,授编修,清代著名经济学家、文学家。嘉庆时,因批评朝政,遭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名更生。著有《春秋左传诂》和《洪北江全集》。上述引言,就出自《洪北江全集》。洪稚存在清代是一个严肃的训诂家和地理学家,他的治学态度是十分谨慎的。《滦州志》引其言,是说“夕阳县在滦州西南”,且“今无考”;说“夕阳有铁官”,是引用班固之言,并没有说“千金冶”在夕阳。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夕阳在封大水即今陡河之西的丰润境内,与滦州无涉,与千金冶更无关联。
综上所述, “千金冶” 就是马城东北的“炉渣子城”,千金冶就在马城东北、滦州之南,应该无疑。而且这个结论与《新唐书》《辽史》《大明一统志》、明弘治十四年修的《永平府志》等正史、地方志的记载基本一致的。
马城的千金冶早已被历史的烟尘淹没,尽管我们不知道它曾以怎样的身躯矗立在滦河西岸,但它那雄壮、悠长的历史回声,似乎仍然震响在马城上空,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千金冶,是马城有悠久冶铁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