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辛亥“滦州精神”光照千秋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1-02 10:17:00
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矛盾全面激化。1911年爆发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1911年12月31日爆发的辛亥滦州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是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起响应。不到两个月,内地18省中已有14个省脱离清廷独立,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但是清廷仍发兵南下作垂死挣扎。12月3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二日),即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前一天,中国北方响起了惊雷。清朝驻滦州(今滦县)新军第20镇第79标2000多名官兵,经过长期秘密酝酿,在中国同盟会、天津共和会、北方革命协会等革命组织的策动下,宣布反清独立,响应武昌起义。1912年1月3日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北方军政府,置于南京临时政府领导之下。推举原79标1营管带(营长)王金铭为大都督,2营管带施从云为总司令,3营管带张建功为副都督(后叛变),80标3营管带冯玉祥为总参谋长,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为参谋长。通电全国,照会列强。发表了《对内宣言》与《对外宣言》等文告,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施政纲领,与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精神完全一致。改天换地,除旧布新;军威大振,气冲霄汉。在中国北方闪现了第一道共和曙光。接着誓师西进,进逼津京。1912年1月4日革命军在雷庄车站遭清军重兵伏击,经过一昼夜英勇奋战,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血染滦州大地,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彪炳千古的革命事件——辛亥滦州起义。
辛亥滦州起义虽然只经历6天就失败了,但这是中国北方革命势力对武昌起义最得力之应援,为最后******************封建帝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由于滦州起义爆发在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直接震撼了清廷统治中枢,大大动摇了清朝的军心,大大激励了南方革命势力的士气,进一步推进了全国革命高潮,从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在滦州起义爆发后第43天(1912年2月11日),清朝宣统皇帝终于颓然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于“滦州大计”曾给予崇高的评价。在泰山革命烈士祠有碑文说:滦州起义的“丰功伟烈,直可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役媲美而齐名”。1936年《国民政府令》中曾明确肯定辛亥滦州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辛亥滦州起义在******************封建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历史风云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将永垂青史;革命党人在起义过程中表现的崇高革命精神光照千秋。

发动辛亥滦州起义的革命志士,是赤诚的爱国者。在他们的身上表现了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幸存的起义领导人冯玉祥把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概括为为革命而死,为国家民族而死,虽死犹生的“滦州精神”。“滦州精神”是辛亥滦州起义革命志士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
早在滦州起义前一年(1910年冬)清军第20镇驻守奉天新民府时,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受中国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影响就毅然剃去发辫,表示与清廷决裂。他们组织了革命团体武学研究会,“作******************腐败政权的工作”。当武昌起义喜讯传来,他们兴奋得坐立不安。冯玉祥把营中的油印机搬到家中,每天将《大汉报》等报刊上所载民军胜利的消息和鼓吹革命的文章摘录下来,油印三四百份,晚上派人分发各营士兵或从邮局寄给当地机关,常彻夜不眠。1911年10月,20镇为参加永平秋操进驻滦州以后,革命情绪进一步高涨。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3人于11月召集革命同志开会发动起义,王金铭慷慨陈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革命事业,复以牺牲精神与恶劣环境奋斗,我辈军人,尤应本此主义!地狱当前,我先请入!拿破仑字典(里)无‘难’字,我亦云然!同志相处,非依朝夕,愿共以铁肩担革命,竟阙全功!”真是披肝沥胆,铁骨铮铮。当时“闻者感泣,全体肃然”。
施从云事先返乡安葬父母后,曾留诗明志:“从此双亲归净土,头颅便可造山河!”为国为民的豪气,直冲霄汉。
滦州起义发动以后,王金铭大义凛然地宣称:“清廷误国殃民,罪恶昭彰!海内义士,同举义旗,凡有血气,皆当振臂兴起,光我民族。”意正词切,昭示了革命党人******************帝制、建立共和的爱国情怀。
白雅雨领导的天津共和会是策动滦州起义的重要力量。1911年12月6日,有70多名革命党人自告奋勇参加敢死队,推举凌钺为队长。敢死队向滦州进发,临行时庄重宣誓:“事不成,不生还!”下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白雅雨任教的北洋女师学生中涌现了一批巾帼英雄,如张星华、崔震华、崔昭华等共和会员,“暗募会费、私运军火、宣传主义、探听敌情”。白雅雨率女生奔走革命,有时女生把炸弹捆在腹部伪装身孕,以躲避官方检查。崔震华、崔昭华姐妹性格刚烈,英勇无畏,白雅雨前往滦州,为避免敌人盘查注意,她们姐妹2人与白雅雨等2人假扮夫妻同行,这在风气未开的清末可谓极不寻常的行为。后来滦州起义失败,崔氏姐妹又进行改装,从旅店后院越墙而过,幸免于难。在她们的身上也表现了赤诚为国的精神。
为了策应北方革命,胡鄂公领导的北方革命协会在天津成立了暗杀团。政治暗杀是革命党人受西方无政府主义者个人恐怖主义及中国古代刺客狭义行为影响的一种反清革命手段。革命志士奋不顾身,不惜以非常手段除暴救国。1911年12月20日,成立会后宴饮,暗杀团成员弹筝奏乐,白雅雨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者皆涕泣相向”。又有2人在《梅花落》的筝曲伴奏下舞剑明志,场面极为悲壮。十多天后,胡鄂公为赴滦州参加起义的孙谏声、陈涛等人饯行,“只鸡斗酒,各道生平”,感慨嘘唏,热泪不止。孙谏声铺纸濡墨,当场赋诗《壮士之歌》等7首。陈涛在旁,手握双剑起舞,孙谏声则以长歌相伴,或悲壮深沉,或磅礴豪迈。众人莫不为之动容。临行时胡鄂公各以枪支相赠。孙谏声,山东诸城人,为缔造共和甘洒热血写春秋。滦州起义中被叛军开膛破肚,尸体掷于城下。
1912年1月4日,北方革命军政府决定西进津京,王金铭和施从云在革命军登车之前,作了一番感人肺腑的动员:“吾辈革命,原抱牺牲主义;……吾已决计登车西进,以与反革命决一死战。无论胜败,均于革命有利:胜固可喜,败亦足寒清廷之胆;纵牺牲亦不过吾辈数百人同死尔!人孰不死?为革命而死,为民族国家而死,虽死犹生!有革命意志愿与吾同死者,请即登车!”全体士兵群情鼎沸,迅速登车,誓死决战。其夜,当兵车经过雷庄车站,因清军预谋破坏铁轨,兵车脱轨,清军伏兵趁机反扑。王金铭、施从云面对这突然变故,振臂高呼:“各位同志!今日光复祖国,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痛饮黄龙!”总司令施从云“持刀奋呼,身先士卒,所向无敌,猛力陷阵”。有司书和马弁等二人见形势危急,一再敦促施从云易服向东潜行,施从云说:“见危授命,古训昭然!予自从军之日,即思以死报国,死得其所,幸矣!已矣!毋复言!”司书流着泪说:“其与大事何?”施从云答道:“此后死者之责也!”于是“督战益力”。
后来听到对方吹起停战号声,并派来两个徒手军官请王金铭、施从云去清军兵营议和。众人恐中敌人诡计,极力阻止前往。王金铭说:“吾辈革命军人抱定为国牺牲宗旨,纵为龙潭虎穴,何足惧哉?”施从云说:“君既如是,施某宁怕死者耶?”遂有百人一同前往。既至敌营都被抓捕。1月5日晨王金铭、施从云惨遭杀害。临刑时,清朝通永镇镇守使王怀庆喝令捆绑,王金铭、施从云大义凛然,高呼:“吾辈军人,安用此!”遂巍然挺立,两手叉腰,昂首受刃,神态从容,骂不绝口。王怀庆下令割断咽喉,砍下头颅。王金铭,山东武城人,时年32岁;施从云,安徽桐城人,也32岁。王金铭临刑时,指着军政府随从刘荣说:“责任在我,放他走!”刘荣说:“我愿与都督同死!”遂一同遇难。同时还有数十名革命志士英勇地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之下。可谓铁血功勋,天人共仰。王金铭、施从云等人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为革命而死,为国家民族而死,虽死犹生”的“滦州精神”。
天津共和会领导人白雅雨在起义发动之前,亲到滦州部署。临行之前,他已下定必死的决心,让妻子带着孩子南归故里。1912年1月4日晚白雅雨随王金铭、施从云率军西征,在雷庄突围西行至古冶,1月7日不幸被捕。押至开平,面对审讯他的通永镇镇守使王怀庆慷慨宣告:“我为革命党,自当为国死!”接着对在场的清军官兵侃侃而言革命道理:“我死不足惜,惟诸君为满奴,异日将为外人牛马,将何如之!”他高声呼吁:“同胞们!共和大好,若男子,当为此!”王怀庆喝令他下跪,白雅雨厉声痛斥:“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杀则杀耳,何迫辱为!”他说:“有诗,请书出。”军士不准,白雅雨遂慨然吟诵气壮山河的绝命诗。王怀庆下令断其右腿倒挂于树,割去头颅,惨忍至极。白雅雨,江苏南通人,时年44岁。事后为他收尸的天津学生从衣袋中得其就义时吟诵的《绝命诗》一纸。内容是:
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绝命诗》表现了烈士为国家从容赴死的赤胆忠心和对革命理想实现的坚定信心,永垂千古!
滦州起义军第二任敢死队长熊朝霖从雷庄突围至古冶,与白雅雨一同被捕,在开平牺牲,年仅24岁。临刑前大义凛然,也有《绝命诗》留世:
夷祸纷纷愧伯才,天荒地老实堪哀;
须知世界文明价,尽是英雄血换来!
堪称至理名言,千古绝唱!
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和一批辛亥革命志士为缔造共和而大义捐躯,其悲壮惨烈,令人扼腕痛惜,惊天地,泣鬼神。革命精神千古流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曾指出,滦州“是历史的纪念地”;“应于雷庄车站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辛亥滦州革命志士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点燃了光明的火炬;那血染的风采,铸造了共和国的历史;那不朽的忠魂,活在我们永恒的记忆之中。遥望辛亥革命志士的亡灵,我们理当感恩、自省和珍惜。辛亥革命志士所追求的价值观念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虽然听不到连天炮火的轰鸣,但是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革命先贤以鲜血和生命熔铸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
辛亥滦州起义的志士们虽然对创造共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却也留下了未尽的理想追求,这便是“振兴中华”的理想目标。中国***************************人是辛亥革命志士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忠实的继承者,几十年了不断实现和发展了辛亥先贤的伟大抱负。和100年前相比,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是最好的纪念,继承体现在行动中。改革开放30多年,滦县作为辛亥滦州起义的故地,在中国***************************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为国为民的辛亥“滦州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跻身河北省30强,2009年列第17位。这里建有亚洲最大的铁矿——司家营铁矿,建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冀东水泥三线。这里是“中国花生之乡”,先后荣获“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称号。滦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在全国县级政府中第一个通过了发展环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初步形成了以古城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为重点的具有滦县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人心思进、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局面。对革命先贤的纪念,如同点燃一把火炬,不仅为了展示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在“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滦县吹响了“综合经济实力进位全省十强,建设中等城市”的号角,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振兴中华再创辉煌。
辛亥“滦州精神”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精神遗产。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辛亥革命先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辛亥滦州革命志士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为国为民精神,是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生前在台湾渴望国家统一,曾赋《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这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思乡之情,反映了台湾同胞期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存,逆之者亡。”蕴含丰富的历史启示。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台独”的分裂行径逆时代潮流而动,是必然要失败的。我们要加强与在台湾的辛亥滦州起义志士后代的联系,加强海内外同胞的团结,共同弘扬辛亥滦州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李大钊:《五峰游记》;《旅行日记》。
3泰山烈士祠和京西纪念园内碑文。
4罗正伟:《辛亥革命纪实》。
5凌钺:《辛亥滦州起义记》。
6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
7冯玉祥:《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
8丁东弟:《辛亥策划天津起义经过》。
9酬鸣:《辛亥滦州兵变记》。
10台湾《革命人物志》。
11唐向荣:《辛亥滦州起义》。
12《唐山名萃丛书》第1卷《唐山名人》。
13滦县“首届中国滦河文化节”资料:《滦县概况》。
(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