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辛亥滦州起义浅探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1-02 10:18:00
辛亥滦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后以新军第二十镇革命官兵为主体,在京畿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发动的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事件。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行将土崩瓦解的清王朝,有力地支持了湖北和其他各省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于清王朝的灭亡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北方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期以来,由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心主要在南方,史学界自然将南方的辛亥革命作为研究重点,而对发生在北方的辛亥滦州起义缺乏应有的重视;又由于当年领导和参与辛亥滦州起义的志士们或牺牲或因其他原因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甚少,有些资料也未能及时整理和出版,这就使后人对滦州起义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甚至其史实也鲜为人知。直至改革开放后,辛亥滦州起义这一重大革命事件才逐渐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先后有研究滦州起义的论著发表,陆续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论著也逐渐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
滦州是笔者的家乡,深入研究滦州起义,弘扬先人先烈献身的革命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十几年来,经过广泛搜集资料,深入进行研究,对北方的辛亥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辛亥滦州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影响有了新的认识。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大庆,撰成此文,供学术界朋友研究时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辛亥滦州起义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以后,中国开始丧失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走上了任凭外国殖民者欺凌和摆布的半殖民地道路。从此,中华民族逐渐陷入苦难的深渊。当时,压在中国人心头有两块巨石,一块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块是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后,民族危机加剧。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租胶州湾,自此,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强租领土,划分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占领中国首都北京长达一年之久,11个帝国主义国家迫使清政府订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严苛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中国大量主权被出卖。条约规定: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列强可在使馆区驻军,中国人不得在此居住;拆毁大沽口炮台,并“一律削平”大沽至北京的防御工事。京渝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准许外国军队驻扎……这种耻辱,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心。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一场日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又给了中国人很大刺激。中朝两国历来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中华民族已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对内,实行极端******************主义,残酷剥削国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面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压迫,直奉人民奋起反抗,收回路权矿权、反洋教、抵制美日货物的斗争风起云涌,形成了北方革命的重要社会基础。
面对危机,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等许多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组建了同盟会,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他认为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就要通过革命手段来完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从南方兴起,在推动革命发展的过程中,孙中山十分关注北方革命,他强调“北京为中国首都,如能攻占,那么,登高一呼,万方响应,是为上策”。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北方以孙洪伊为代表的立宪请愿失败后,南方革命党人迅速北上,积极推动北方革命的发展。革命党人除了组织政治暗杀、开展舆论宣传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革命组织和筹建武装力量。他们在直奉地区建立了北方同盟会支部,并帮助一些革命人士建立了北方铁血会、北方共和会、共进会、克复学会等革命组织。在筹划武装方面,除发展民众武装组织外,重点是在清廷编练的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在北方新军中,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刘一清、阎锡山等为革命派代表人物。其中以张绍曾为统制的新军第二十镇中的革命派力量最强。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同为日本士官学校一、二期毕业生,“三人志趣相投,过从密切,曾有‘士官三杰’之称”。三人齐聚北方,对北方革命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滦州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处燕山余脉和华北大平原的交汇之处,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连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滦河从滦州城东侧南流入海,形成天然险要。1894年詹天佑在滦河上修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桥后,滦州成为这一地区水路、铁路、公路的交通中心。这里地处京畿,距北京只有二百余公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滦州又是北方经济发达地区,是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之一。1878年李鸿章派人在滦州建立开平煤矿,这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早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化企业。1881年在滦州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路——唐胥铁路。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机车制造、水泥、陶瓷等近代工业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国的第一辆火车机车、第一袋机制水泥均首先出现在滦州及其附近地区。民国年间的《滦县志》记载:“津东工业,唯滦为盛”。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了滦州地区,“实业救国”论、救亡决论、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十分活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到北方发展革命组织,传播革命思想,在滦州影响大,为辛亥滦州起义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永平秋操,将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的部队调到滦州,为王金铭、施从云等革命派军官举行辛亥滦州起义创造了机会。
辛亥滦州起义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下发生的。永平秋操是辛亥滦州起义的导火索。
二、辛亥滦州起义的过程
宣统三年(1911)4月,清政府为了震慑革命党人和各地反清力量,宣布当年10月10日至20日,在滦州至唐山百余里的铁路沿线举行由禁卫军和京畿新军参加的军事演习,正式会操地点设在永平府滦州,史称“永平秋操”。秋操分为东西两军。东军是以汉人为主的新军,由第一、第二和第二十镇的大部分部队编成,从东北向山海关、滦州一带开赴;西军以满人为主,由第四、第六镇的部分军队和禁卫军第二混成协编成,从北京、丰润向开平、滦州一带开赴。按照清政府的秋操计划,东西两军一边演习,一边相向行进,预计两军于1911年10月在滦州城西坨子头附近相遇交战,交战中东军败西军胜,最后在滦州城西举行阅兵式,犒赏参加秋操的官兵,结束秋操。
清朝政府对这次秋操非常重视,准备工作十分周密。但这次秋操却也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制定了“京津稍缓”“树义帜于滦州”的革命计划,决定利用参加秋操的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在参加这次秋操的军队中,有许多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革命党人。参加秋操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早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参加秋操的新军中具有革命思想的高级军官。张绍曾在约见同盟会北方领导人之一的王葆真后,与吴禄贞、蓝天蔚商定,利用秋操之机,暗带子弹,相机起义。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先期也派白玉昆、凌钺、熊朝霖、陈涛等人潜赴滦州。10月9日,张绍曾率领第二十镇参加秋操的部队从新民府向滦州进发,先头部队越过滦河,进入滦州。次日,张绍曾亲率镇司令部抵达昌黎县崔庄,距滦州仅60里。就在滦州即将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时,武昌起义爆发了。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九衢重镇”武昌城率先打响了******************清王朝的第一枪。武昌起义“霹雳一声,举国震动”。清政府于惊慌失措之余,慌忙下令停止秋操。同时电令集中滦州待命的新军一律返回原驻防地,听候调遣。武昌起义的爆发,使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利用永平秋操进取北京的计划未能实现。10月11日,清廷又令第二十镇参加秋操之混成一协,“暂驻滦州,听候调度”,张绍曾遂于当日率部驰抵滦州,下令部队在滦河上架设浮桥,“张成据河为阵之势”。在做了一番部署之后,张绍曾即于当日赶往北京,“以窥其颠末”。
武昌起义的爆发,给张绍曾极大的震动和鼓舞,他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夙愿,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然而,清廷却要他南下镇压革命军,他当然坚决不干。于是,他决心拒绝服从清廷命令,并“始拟直取北京”,以武装革命的形式响应武昌起义,南北夹击,******************清朝。10月13日,张绍曾离京,经滦州偕镇司令部人员回奉天,约集第三镇护理统制卢永祥、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二十镇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桢、第四十协协统潘榘楹等举行会议,目的是试探卢永祥等新军高级将领对武昌起义的态度,并企图说服他们与自己一致行动。张绍曾首先发言,想说服与会者能够理解、支持武昌起义,进而和他一起以武力响应武昌起义,而不服从清廷命令,前往镇压革命军。但卢、潘、伍三人都是北洋派旧军官,内心站在反动势力一边,在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考虑到个人前程,对张绍曾的意见又不便反对,因此不置可否,此次会议无果而终。
10月14日,清廷通过冯国璋一天内两次电催张绍曾南下镇压革命军。10月15日,又以督练公所、陆军部和军咨府厅长陈其采名誉,接连三次致电张绍曾,催其率部南下。张绍曾根本不予理会仍按照他的打算行事。后来,张绍曾回到滦州,究竟以什么方式******************清王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仍是他思考的首要问题。后经与吴禄贞“往返密商”,认为滦州地处京畿,是封建******************统治的高压区。就是在张绍曾依靠的主要力量新军第二十镇内部,自统制以下“有不明此意者,从违各半”,尽管有刘一清、石星川、成守箴、邵保、吕均、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下级军官,都主张武力进攻北京。但二十镇反对革命的势力也相当大,四十协协统潘榘楹、七十九标标统肖广传、八十标标统范国璋、马队标统陈泽溥等上层人物,都是反对革命的保皇派,他们“主张开赴平汉前线,攻击民军”。如果贸然举行起义,敌我力量悬殊,危险重重,最后决定先采取兵谏方式策应南方革命。10月27日,张绍曾派人将兵谏奏折和 “十二条政纲”面呈清廷,蓝天蔚由奉天将兵谏奏折和“十二条政纲”电奏清廷,并称“谨披甲执革以待复命”,震惊朝野的滦州兵谏由此发生。
10月28日,清廷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前往滦州,“宣慰”张绍曾等。与清廷的愿望相反,吴禄贞利用到滦州“宣慰”的机会,与张绍曾密商反清革命大计,推动滦州兵谏向武装革命发展,决定由驻滦州和奉天的新军组成“立宪军”,以立宪军名义与第六镇同逼北京。正在此时,山西新军起义,推举阎锡山为都督,宣告独立。根据形势变化,吴禄贞、张绍曾决定,由吴禄贞出面联系阎锡山,组建燕晋联军,由东西夹击北京。吴禄贞到达石家庄后,很快与阎锡山取得联系,建立了燕晋联军。11月1日,革命党人彭家珍电告张绍曾,清廷有大批军火由西伯利亚经滦州运往武昌。11月2日,张绍曾在滦州果断截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昌前线的军火列车,“滦州兵谏” 达到白热化程度。为了加紧活动,11月5日,张绍曾抛弃龙旗,打出白底加一红杠的立宪军旗帜,准备与吴禄贞等会师北京。
张绍曾在滦州的一系列活动震惊朝野,清廷如芒刺在背。为解除腋下之患,清政府首先下罪己诏,假意答应张绍曾的“十二条政纲”,并且颁布了更具欺骗性的“重大信条十九条”;又用金钱和禄位收买第二十镇中下级军官,分化滦州驻军。11月7日凌晨,袁世凯派人将与张绍曾联系密切的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燕晋联军功亏一篑。同时调忠于清廷的卢永祥部到北京,加强京师的防卫。更为阴险的是,清政府任命张绍曾为有名无实的“宣抚大臣”,让他“驰赴长江一带,宣布朝廷德意”,这实际上是对张绍曾明升暗降,变相解除了张绍曾的兵权。
风云突变的形势、周围严峻的军事环境,加之本来就不彻底的革命思想,使张绍曾心灰意冷,失去了利用“兵谏”******************清朝封建统治的斗志。11月8日,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的王金铭、施从云、张振甲、李滋懋、龚柏龄、戴锡九,第八十标的冯玉祥、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石敬亭、韩复榘、鹿钟麟等中下级军官,以及同盟会成员商震、程起陆、朱霁青、郭凤山等70余名革命分子,云集滦州文庙秘密举行会议,史称“文庙会议”。会议做出四项决定,并决定挽留张绍曾。张绍曾权衡再三,决定放弃兵权,暂回天津寓所静观形势变化。王金铭、施从云当即表示,即使张绍曾放弃起义,他们也要率部革命。后来,蓝天蔚策动奉天独立,被属下告密,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将其逼走,南下上海。至此,“滦州兵谏”最终失败。
滦州兵谏失败以后,潘榘楹就任第二十镇协统统制之职。他秉承袁世凯的旨意,加紧破坏革命,他将第二十镇的大部兵力调离滦州分散驻扎,滦州只留驻第七十九标,革命力量受到削弱。但滦州的革命火种并没有因此而熄灭,第七十九标管带王金铭、施从云和第八十标管带冯玉祥等下层军官,毅然担起滦州兵谏未竟的事业。
早在第一混成协时期,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就以组织“武学研究会”“山东同乡会”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在张绍曾利用永平秋操发动滦州兵谏过程中,他们是积极鼓动者和参与者。滦州兵谏失败之后,虽然形势发生逆转,但二十镇的大部分革命官兵,特别是留在滦州的第七十九标的革命官兵,识破了潘榘楹的阴谋,更加坚定了反清革命意志,决心继承和发扬第二十镇进步官兵的革命精神,在北方发动一场新的******************清王朝的革命。
为凝聚革命力量,振奋士气,第二十镇的下层革命官兵骨干分子、武学研究会和山东同乡会的主要成员王金铭、施从云等,遂召集全镇革命同志举行会议,王金铭在会上慷慨陈言:“国事本非一人所能独任,亦不能以一人之去留,将国事遽行停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革命事业,须以牺牲精神,与恶劣环境奋斗,我辈军人,尤应本此主义,地狱当前,拿破仑字典无‘难’字,我亦云然,同志相处,非依朝夕,愿共以铁肩担当革命,竟厥全功。”王金铭的讲话在革命官兵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斗争必须有组织、有领导。于是,张之江、鹿钟麟、石敬亭、李鸣钟、韩复榘、张树声、张振扬、周文海、李子峰、李滋懋等秘密举行会议,公推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继续革命的领导工作。之后,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天津是革命党人云集之地,不少同盟会员和革命团体把策动滦州新军起义作为发动北方革命的重点。兵谏期间,革命党人王葆真曾赴滦州鼓动张绍曾发动武装起义,并为滦军筹饷和进攻北京尽力奔走。11月下旬,王葆真再次到滦州策动下层官兵起义。
湖北军政府对北方革命十分重视,派全权代表胡鄂公等人到京津、直隶指导北方革命。胡鄂公联络京津等地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团体,在天津成立了京津保滦通石指挥部和北方革命协会,对发动北方革命进行部署。决定北方起义首先从滦州开始,京、津、保、石、通、任丘等地起义“配合大局”,天津共和会主要负责策动滦州新军起义。
12月上旬,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凌钺为队长的敢死队。12月7日,敢死队由天津潜至滦州,凌钺等12名志士与雷庄侠士李棠、坨子头塾师李亿珍在滦州城西10里的坨子头龙山结盟,建立了革命据点。12月中旬,白雅雨、孙谏声也来到滦州,“日夜宣传,不少消息”。他们首先说服了滦州知州朱佑葆和滦州警察所长张注东,争取了地方政权的支持。紧接着他们又同驻扎在直隶三师(今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的新军第七十九标一、二营管带王金铭、施从云等人汇合,白雅雨、凌钺等人将为滦州起义准备的印信、任命书等物品交给了王金铭。
辛亥滦州起义前夕,铁血会首领丁开嶂也把铁血会的100多名武装人员秘密送到滦州。丁开嶂还和共和会的白雅雨、北方革命协会的胡鄂公多次秘密会面,共同策划滦州驻军及早举行反清革命,几股革命力量汇合在一起。
12月30日,王金铭、施从云召集周文海、石敬亭、鹿钟麟、白雅雨、凌钺、孙谏声、李滋懋等,在设于直隶第三师范学堂的营部开会,决定12月31日起义,预定推举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或通永镇镇守使王怀庆为北方军政府大都督,以减少革命阻力。岳兆麟闻此,于31日早晨跑到开平向王怀庆告密。在此危难时刻,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于12月31日率领王金铭、施从云、张建功所属三个营如期举行起义。并以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的名义,通电全国,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2日,王怀庆来到滦州,企图利用他与王金铭、施从云二人有金兰之谊来瓦解起义军。王金铭、施从云仍想利用王怀庆的权势和威望,胁迫其就任大都督,王怀庆假意应允。1月3日,王怀庆由住宿地前往就职地途中逃走。随即,王金铭、施从云毅然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任命施从云为总司令、王金铭为都督、张建功为副都督、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白雅雨为参谋长。
就在滦州起义军忙于成立政府、除旧布新的时候,清政府派出新军第三镇统制曹锟前来镇压滦州起义军。曹锟的军队到达滦州后,没敢直接进攻滦州城,而是在距离滦州城西二十五里的雷庄镇布防,为防止滦州起义军来袭击,清军在雷庄东侧将京奉铁路路轨拆除一段。先后到达雷庄清军有5000多人,清军的兵力已经数倍于滦州起义军。
1月4日,滦州起义军发布讨清檄文,决定当天下午从滦州乘火车西进进攻天津、北京时。不料,参加起义的第三营管带张建功居滦州城倒戈,从城墙上居高临下向住在城外直隶三师院内的一、二营驻军开枪,由于张建功占据有利地势,形势对起义军非常不利,施从云和王金铭决定撤出战斗,执行挺进京津的计划。
王金铭率领起义军从滦州车站登车西进,登车前王金铭再次慷慨陈言,勉励大家“吾辈革命,原抱牺牲主义,时势至此,若不努力,不惟坐以待毙,且与革命宗旨不符,于大局无补,是空有革命之名,而无革命之实。吾已经决计登车西进,以与反革命决一死战。无论胜败,均于革命有利:胜固可喜,败亦足寒清廷之胆:纵牺牲亦不过吾辈数百人同死尔!人孰不死?为革命而死,为民族国家而死,虽死犹生!有革命意志愿与同死者,请即登车!”
王金铭的话正气凛然,动天地泣鬼神,革命官兵深受感染,纷纷登车,向天津进发。当晚,起义军所乘的火车行进到雷庄东时,因路轨被拆火车脱轨,清军的侦查部队发现滦州起义军后,向起义军开枪,双方展开激战,战斗中王金铭鼓舞战士说:“各位同志!今日光复祖国,以一当十,奋勇杀敌,痛饮黄龙。”起义军战士深受鼓舞,于黑夜奋勇射击,战斗空前激烈。
双方激战中,清军的炮兵和机枪兵乘火车来援,不及下车就向起义军开枪,夹在清军援军和滦州起义军之间的清军侦察兵前后受击,一时无法撤出战斗,于是就吹响了停战号。滦州起义军以为是敌人愿意投降,也吹号停战。双方停战后,两名徒手清兵越过阵地,请王金铭、施从云到雷庄车站兵营会谈议和。王金铭、施从云率领一百多人越过阵地,到雷庄车站前去谈判,但车站的清军在曹锟和王怀庆的指使下突然将王金铭等一百多人逮捕,非常残忍地把王金铭等一百多起义军杀害在雷庄车站,滦州起义军的余部也被数倍于己的清军打散,辛亥滦州起义失败。
三、辛亥滦州起义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1、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辛亥北方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
辛亥滦州起义得到了京、津、奉等周边地区革命党人的支持。滦州起义军还积极和湖北军政府建立联系,又得到了全国各地支持和援助。起义后建立的革命军政府,机构完整、分工明确,革命军政府由革命军官、当地革命党人、开明官员和开明绅士组成,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革命军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并通电全国,影响广大,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尤其是辛亥滦州起义建立的“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确立了滦州北方革命中心的地位。
2、辛亥滦州起义,打乱了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的军事部署,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抽调秋操部队和京畿的其它军事力量组成两个方面军前去镇压。第二十镇的部队作为第二方面军中重要组成部分,拒不执行南下镇压起义军的军令,在京畿滦州发动兵谏,甚至截留军火、准备乘虚进攻北京。滦州兵谏,撼动清廷,清朝高等决策机构手忙脚乱,不得不调动军队防御滦州驻军。辛亥滦州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抽调新军主力来滦州镇压,顾此失彼,无力向武昌前线派出更多的部队镇压起义,武昌的清军成为孤军,南方的革命党人趁机稳固政权,南方各地也纷纷举行起义,各省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失去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土崩瓦解的状态。辛亥滦州起义,打乱了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的军事部署,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
3、辛亥滦州起义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清朝末年,同盟会在我国的南方发动了数十次武装起义,但正如宋教仁所说:“由于山川隔绝,去京绝远,欲为割据之事则易,欲制清廷死命则难。”南方革命没有对清廷形成致命的威胁。而辛亥滦州起义则不同,辛亥滦州起义的参加者以清朝第二十镇新军为主,士兵训练有素,革命思想浓厚,装备精良,组织机构完整,是令清朝皇帝胆寒的一支劲旅。滦州起义发生在京畿地区,革命军随时可以兵临京师城下,攻占京城。滦州起义的爆发,在清朝的后院点燃了革命的烈火,清政府南北两面受敌。中华民国政府1936年颁发的《优恤滦州殉难诸烈士明令》说“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辛亥滦州起义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4、辛亥滦州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滦州起义军在北方同南方的革命政权遥相呼应,实行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理论落实到了具体的革命措施之中,直接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起到开民智、启民德、鼓民力的作用。
(刘建国,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李秀勃,政协滦县委员会宣教科副科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