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师和辛亥滦州起义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1-02 10:19:00
滦师,始建于1910年l0月,初名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河北省滦县师范学校,简称滦师,现称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坐落在滦县老城北门东侧的北城墙之外,它的东侧是通往乐亭的“官道”(今平大公路),北约三里处是京奉铁路偏凉汀车站(滦县站)。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是连接滦州城内外的枢纽,可谓进退自如。
1911年,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除在南方各省不断发动起义外,还积极在北方策动革命,“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
①。滦州位于直隶省(今河北省)东北部的燕山余脉和冀东大平原交汇处,地处京畿,是沟通华北和东北各省的咽喉要道。滦州城东的滦河是一道天然屏障,京奉铁路从城北的横山脚下横贯东西,滦河大桥成为咽喉锁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滦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资产阶级各派革命势力关注的焦点之一。孙中山在领导北方革命时制定了“京津稍缓”,“树义帜于滦州”的革命大计。一场以滦州为中心的北方革命迅速展开,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以下简称滦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辛亥滦州革命的中心。
一、滦师——滦州起义的直接策源地之一
清宣统三年(1911)4月,清政府为了震慑革命党人和各地反清力量,决定于当年10月10日至20日,在滦州至唐山百余里的铁路沿线举行由禁卫军和京畿新军参加的军事演习,正式会操地点设在永平府滦州,史称“永平秋操”。清朝政府对这次秋操非常重视,准备工作十分周密。但这次秋操却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制定了“京津稍缓”,“树义帜于滦州”的革命计划,决定利用参加秋操的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参加秋操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人称之为“士官三杰” ,他们早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参加秋操的新军中具有革命思想的高级军官。张绍曾、吴禄贞、蓝天蔚商定,利用秋操之机,暗带子弹,相机起义。同盟会京津保支部也先期派白玉昆、凌钺、熊朝霖、陈涛等人潜赴滦州。10月9日 ,张绍曾率领参加秋操的第二十镇部队从新民府向滦州进发,先头部队越过滦河,进入滦州。10月10日,张绍曾亲率镇司令部抵达昌黎县崔庄,距滦州仅60里。当天晚上,革命党人在“九衢重镇”武昌城率先打响了******************清王朝的第一枪。武昌起义“霹雳一声,举国震动”。清政府于惊慌失措之余,慌忙下令停止秋操。同时电令集中滦州待命的新军一律返回原驻防地,听候调遣。武昌起义的爆发,使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利用永平秋操进取北京的计划未能实现。10月11日,清廷又令第二十镇参加秋操之混成一协,“暂驻滦州,听候调度”,张绍曾遂于当日率部驰抵滦州。
武昌起义的爆发,给张绍曾极大的震动和鼓舞,他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夙愿,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张绍曾遂发动兵谏,扣留清军南下的军火并上书清廷,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张绍曾措置失当,兵谏被清政府瓦解,以失败而告终。兵谏的失败使新军第二十镇的革命派更清楚地认识到“君主立宪”是死路一条。兵谏后,驻滦的新军中,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兵谏失败后,驻扎在滦州的清军只剩下第七十九标(相当于团),该标的一、二营在管带王金铭、施从云的率领下,驻扎在滦师;三营在管带张建功的率领下,驻扎在偏凉汀车站(今老站村)。
王金铭,山东武城人,在滦州兵变前已具备了反清的革命思想。滦州兵谏失败后,他在滦县城北横山召开军事会议,策动反清革命。施从云,安徽桐城人,同王金铭一样也早就具备了反清思想。在横山召开的秘密会议上他们被推举为起义的领导人。王金铭、施从云驻扎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滦师)时,在士兵中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他们的影响下,第七十九标第一、二营的官兵已经大多倾向革命,滦州兵谏失败后,滦师已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最集中、革命思想最浓厚的地方,一场反清革命正在这里酝酿产生。
当滦师驻军酝酿革命反清的时候,天津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共和会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滦州。l911年12月底,天津共和会首领白雅雨等人冒险来到滦州,他们在龙山秘密结盟之后,在当地革命志士的引导下,于1911年l2月22日深夜,白雅雨冒险进入滦师,同革命派人士王金铭、施从云会晤。白雅雨将南方革命军政府的任命书和为起义准备的印信交给王金铭、施从云,两股革命势力汇聚在了一起,双方决定近期举行起义。为保证起义成功,双方决定派“王金铭赴汤河(秦皇岛附近)与八十标同志再次商讨,以期一举而成”
②。此时,滦师的革命志士已从酝酿革命,发展到制定计划、颁发印信、联络同志、直接准备起义。滦师成了辛亥北方革命中滦州起义的直接策源地之一。
二、滦师——滦州起义的指挥中心和外交活动中心之一
辛亥滦州起义时,第七十九标一、二营驻扎在滦师,新成立的北方革命军政府也首先设立于滦师,此后才移入到滦州城内。革命的一切大计在最初都由被推为大都督和总司令的王金铭、施从云在这里决定。北方革命军政府移入城内后,这里仍是北方革命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可以说滦师是辛亥北方革命的指挥中心。辛亥滦州起义后不久,即准备“振旅京津,廓清余孽”,为此,北方革命军在滦师发出了很多的电文和文告。如《王大都告警界同胞书》《进京安民告示书》等。滦州革命的信息,从这里传播到了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反清志士,客观上指导了反清志士的斗争。
滦师也是辛亥滦州起义时北方革命军政府外交活动的中心。北方革命军政府在滦州成立后,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驻滦州车站、城内、西关、古冶、林西、开滦诸镇的外国人士及宗教界人士纷纷前来祝贺观察,甚至八国联军驻天津领事也派代表来滦州。北方革命军政府将这些来宾请到滦师,举行了盛大宴会,在宴会上起义的领导人广交朋友,宣传革命主张,特别是在宴会上赢得了八国联军驻天津使团代表的承认,这是辛亥滦州起义军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三、滦师——辛亥滦州起义的首战之地
发生在京畿的辛亥滦州起义,成为清廷的肘腋之患。清廷在接到起义军的共和通电后,立即调新军第三镇曹锟部赴滦州镇压起义,同时又派通永镇总兵王怀庆赴滦州从内部瓦解起义军。当时形势极为紧张,早有叛变之心的三营管带张建功借机从老站移师城内。1912年1月4日,张建功派出给王怀庆送信的间谍在车站被抓,张建功立即以此为借口,在城内公开叛变革命。他们凭借有利地势,从滦州城墙上向驻滦师的一、二营革命军猛烈开火。滦师驻军奋起还击,战斗异常激烈。“开窗一视,弹如雨下,城墙之上,士兵林立,枪皆向参谋部猛攻”,一、二营士兵颇有伤亡。“一营队官葛盛臣阵亡于东门外,郭凤山劝张建功改邪归降,建功闻而欲杀之,郭凤山跳城而出”
④。由于驻滦师的一、二营没有攻城的火炮,一时难以攻入城内。为了避免重大牺牲,滦州起义军撤出了滦师,从偏凉汀车站登车西进。一、二营在滦师同张建功叛军的激战,是辛亥滦州起义后发生的第一次激战,滦师是革命军流血牺牲的历史纪念地。
辛亥滦州起义距今已有百年的时间了,昔日的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已发生了沧桑巨变,而今已是高楼林立、人才集聚的地方,被称为“燕赵明珠,中师奇葩”。世纪之交,滦师又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但滦师人没有忘记在滦师校园发生的辛亥滦州起义,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反封反帝义举一直鼓舞着滦师人开拓进取。学校领导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斥资在滦师校园内为辛亥滦州起义志士修起了高二米多的纪念碑,碑正面书“辛亥北方革命军政府司令部”“北方革命军政府遗址”诸字,背面刻录了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秘书长唐向荣先生撰写的碑记。纪念碑巍然矗立,它昭示着滦师人对辛亥革命的追忆和纪念。
注释:
①转引自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
②转引自凌越:《辛亥滦州起义记》。
③转引自《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
④转引自《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
(郭彩艳,滦县一中高级讲师,滦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