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08:37:40
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境内的巴彦古尔图山北麓,全长888公里,总
流域面积达4.475万平方公里。滦河,像黄河、长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滦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加强对滦河文化的研究,不仅对唐山、秦皇岛市有重大的意义,对全国乃至世界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竹文化,是属于唐山、秦皇岛市的地域文化,也属于滦河文化的范畴。我的家乡卢龙县的青龙河,汇入滦河入海。在此,我就本人近年来孤竹文化研究的点滴情况作以交流。
一、孤竹文化·伯夷叔齐·东方德源
孤竹国是殷商初期商汤元年即公元前1600年所封的一个诸侯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孤竹国跨越商、周及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存续千年之久的地方诸侯国。当时孤竹国所辖地域包括现今的唐山、秦皇岛市全境及承德南部,辽宁、内蒙古南部,也就是现在的冀东东部和辽西地区,整个秦皇岛市、唐山市域都在孤竹国的范围之内。以孤竹国为主体的孤竹文化是秦皇岛、唐山历史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北燕赵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之一。
孤竹国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鼎鼎有名。因为孤竹国出了两个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位公子,具体生卒年限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知道他们生活在商末周初,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前后。当时,伯夷、叔齐已是垂垂老者,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如果往前推60年,应该生于公元前1106年,距今已有3100年。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构成了孤竹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伯夷、叔齐的故事知之甚少,包括卢龙的百姓,对于伯夷、叔齐似乎只知道逊让国位的简单故事,对伯夷、叔齐的道德内涵缺乏完整的认识。近几年,我作为一个卢龙人,作为卢龙县、秦皇岛市和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自身感到肩负着弘扬、传承孤竹文化的社会责任,倾心致力于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的研究。在阅读大量书籍、积累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30万字的《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一书。
《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在结构布局上用一个“德”字,把伯夷叔齐和孤竹文化、中国文化、东方文化串联起来,探求、考证、记述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在中国文明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教育史、人文史、现代革命史上的道德典范价值和永恒的道德力量。用章回体小说的题目和散文的笔法写史学研究论文的独特路径,构筑支撑起伯夷叔齐东方德源的信史新论。
全书分为七大章,共计一百回。
第一章:《伯夷叔齐 德扬孤竹文化》。 通过追述伯夷叔齐的身世串联起孤竹国的历史,通过记述伯夷叔齐的故事揭示伯夷叔齐的道德内涵,深化孤竹文化的核心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脉作用。
第二章:《伯夷叔齐 德连两岸亲情》。用大陆和台湾与伯夷叔齐有关的文物遗迹、书法绘画、音乐曲艺、诗词著作,联结起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浓浓亲情。
第三章:《伯夷叔齐 德创十姓始祖》。我搜遍中国百家姓的起源,遴选出在本姓宗谱里明确记载以伯夷叔齐为得姓始祖的总计十一个姓氏,包括墨姓、伯姓、申姓、时姓、谢姓、竹姓、竺姓、谭姓、覃姓、封姓和漆姓,藉此反映伯夷叔齐在百家姓部分姓氏中的始祖地位。
第四章:《伯夷叔齐 德感百家圣贤》。从中国的思想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记述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管子、列子、商鞅、韩非子、吕不韦等先秦诸子百家直至汉、唐、宋、元、明、清几乎涵盖中国所有著名思想家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以及伯夷叔齐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反映伯夷叔齐在中国思想史上“圣者称圣,贤者尊贤”的独特地位。
第五章:《伯夷叔齐 德垂千秋青史》。为了考证伯夷、叔齐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我查阅《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稿》全部二十五史,将直接涉及到伯夷叔齐的所有文字收罗汇总到一起,按照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变换的自然脉络,通过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反映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伯夷叔齐德誉万代文宗》。沿着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记述屈原、贾谊、扬雄、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等历代文学家及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的人物对伯夷叔齐的赞誉和效仿之行。
第七章:《伯夷叔齐德聚亿众民魂》。通过现代革命史上鲁迅、郁达夫、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梅兰芳、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以伯夷叔齐为典范所凝结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反映伯夷叔齐的道德力量。
“东方德源——伯夷叔齐”的确立,就把伯夷、叔齐和孤竹文化由卢龙县、秦皇岛、唐山的地域文化范畴,上升到中国和世界的高度,为向全国和世界广泛宣传、普及、推介伯夷、叔齐和滦河文化奠定了厚重的根基。
二、 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的主要内涵
今年上半年,我又在《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的基础上,完成了精编压缩版的《夷齐品德》,按照中国传统美德仁智勇“三达德”、礼义廉耻“四维”、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的内容,分别阐述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的宽广内涵以及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深远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以讲故事的形式和小品文式的语言,写成适合初、高中学生,大学生和机关干部阅读的普适性、普及性读物,共计22篇。
《夷齐品德》是在《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确立伯夷叔齐东方德源的地位的基础上,围绕伯夷叔齐是世界东方道德的源泉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源泉的总体定位,全面深入地研究探讨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伯夷、叔齐的故事很简单,主要集中在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里,《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其中传记部分连同标点符号总计276个字,原文如下:
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主要包括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四个部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四部分内容,奠定了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特始祖地位,故事所体现出的道德精神,所容纳的道德内涵,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全部内容。
古之贤人。这是孔子在《论语》里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中国道德思想的创始人,特别是中国尚贤思想的启蒙者。孔子在《论语》里很少用“贤”字评价人,绝不把“贤”字轻易与人,在他的3000多名学生中,只称颜回为贤人。只有早于孔子大约500年的伯夷、叔齐被至圣孔子直接称为“古之贤人”。
圣之清者。这是孟子对伯夷的评价。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仁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段话论及四个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加上被后人称为“亚圣”的孟子本身,连及五个圣人。孟子把被孔子称为贤人的伯夷上升为圣人,且放在四圣之首。自此“清圣”成为伯夷的代称,伯夷、叔齐庙被称为清节庙,夷齐清风千古吹拂。
礼让为国。司马迁认为末世争权夺利,只有伯夷、叔齐却趋向仁义,互让国位,双双饿死,天下称赞他们的美德,所以在《史记》中把《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之首。叔齐以天伦为重,觉得伯夷是兄长,按君主世袭之理,嫡子为长。长幼有序,兄终弟及。兄长死后,弟弟才能继位,兄长理应为君。于是,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认为父命不能违,叔齐理应为君。于是,让位于弟弟叔齐。伯夷、叔齐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以礼相让。伯夷见让之不成,便逃离孤竹。叔齐见却之不去,也离国而走。在君主世袭制历经千年之久,久沿成习的商朝末期,伯夷、叔齐的让国之举,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中国是崇尚礼让的国家,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伯夷、叔齐让国还不值得大力弘扬宣传吗?
叩马义谏。“此义人也。”这是姜太公对叩马谏伐的伯夷、叔齐的评价。唐代梁升卿在《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并序)》中称赞伯夷、叔齐“盖天下义感之始也”,是天下最早具有义感的人。已成为天下之大老的伯夷、叔齐以区区羸弱之躯,面对浩浩荡荡的伐纣大军,以平民百姓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径直走到大军统帅周武王面前叩马强谏,责问武王不孝不仁的直言谏语,发天下人之不敢发,言天下人之所未言,可谓仗义直言、义正辞严。伯夷、叔齐面对“左右欲兵之”的危险境遇,没有退却,而是“扶而去之”,可谓义无反顾、大义凛然。
顽廉懦立。出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听说过伯夷风节的人,贪婪的人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会有自立的志向。伯夷之廉,被称为天下最高的三种德行代表之一。自古及今,伯夷、叔齐作为古代的廉洁典范,的确起到了顽廉懦立的示范、教化作用。《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城外有一泓山泉,人称“贪泉”,若饮用了该泉之水,再清廉的官员也会变得贪婪起来。所以,来广州做官之人再也不敢饮“贪泉”之水。晋代新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连饮三瓢“贪泉”之水,并在刻有“贪泉”二字的石碑上题赋《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耻食周粟。《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之耻,在于他们把道德视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是非的标准,把道德作为至高无上的立身行事的准则,把道德作为至高无上的人生价值的目标。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道德操守和道德品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高尚气节的象征。
求仁得仁。《论语·述而》载: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8次之多,用“仁”字评价具体人物的出现28次,共涉及17人。其中否定的就有8人。孔子自谦地说:“把我比作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可见人而为仁,是非常艰难、异常难得的事情。孔子在《论语》里一共称许过9个仁人,而称伯夷、叔齐求仁得仁,是所有仁人中的最高境界。伯夷、叔齐毕生以求仁,杀身以成仁,是孔子“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的求仁得仁者。
睿智刚勇。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说伯夷、叔齐是天下的通士,也就是通达事理、有远见的明智之人。周恩来在《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颂》中说,伯夷叔齐的叩谏之辞,以暴易暴之歌,体现的是伯夷叔齐独具只眼的卓识远见,是伯夷、叔齐对于人类社会的先见之明。智的实质就是明白仁、义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伯夷以父命之仁为尊,叔齐以从兄之义为尊,以超凡入圣的让国之举,真正做到了仁之实、义之实、智之实。伯夷、叔齐可谓是非分明的明智之人。伯夷、叔齐的是非观,就是道德的是非观,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尊重道德的本意,遵守道德的要求,把践行道德作为根本归依,不以常人的是非为是非,唯以道德的是非为是非,不以常人之所为而为之,唯以道德所应为而为之,这样的坚贞、坚定和执着,正是“智者不惑”的睿智之人。智者必勇,勇者无惧。伯夷、叔齐自愿放弃国位,体现的是仁义礼让之大勇;不惜生命,军前叩马,体现的是一种刚毅果敢之大勇;耻食周粟,甘饿首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的是为道德理想献身的铮铮傲骨之大勇。睿智刚勇,成就了伯夷、叔齐无怨无悔的道德人生。
忠君爱国。中国文化大师季羡林在《伯夷叔齐颂》中说:“伯夷叔齐故事实能体现孝悌忠信之整体。时至今日,虽时移世迁,而其中蕴涵之根本精神仍能适用。孝悌固无论矣。忠者,昔时忠于君,今则忠于国,期间宁有牵强附会之处耶!”伯夷、叔齐的忠君行为,既有一般含义的忠君,又远远超出忠君的一般含义。他们逊让国位,体现的是忠于君臣世袭之天伦,忠于天下君臣之大道,忠于父子之人伦。成为天下臣民的伯夷、叔齐,在商纣王之时,避纣于北海之滨,也就是现今的秦皇岛,以待天下之清。伯夷、叔齐此时的忠君,并非绝对顺从的愚忠,而是胸怀天下,以政治清明为评判标准。继而,又不远数千里,投奔政治清明的周文王。所以孟子称伯夷是“圣之清者”。伯夷、叔齐叩马谏伐,更加凸显他们的忠君意识,他们维护的是天下君臣之大道,同时还体现出他们忧国忧民忧天下、爱国爱民爱天下的爱国意识。伯夷、叔齐饿死首阳,使他们的忠君爱国行为达到了极致,由忠君观念上升为爱恋故国、怀恋故土的爱国情怀。伯夷、叔齐的忠君爱国,不仅在孔子当时“民到于今称之”,而且一直称颂至今,影响了三千年的中国历史。
精诚笃信。伯夷、叔齐为了让国而逃离孤竹国,体现二人逊让国位完全出于诚心,发自诚意,绝无半点虚情、丝毫假意。东汉史学家班昭推崇伯夷、叔齐推让的诚心达到了异常高远的境界。明朝的政治家王守仁更把伯夷的诚提升到精纯的境界。“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伯夷、叔齐叩马谏伐,同样是诚而至精的表现,更是笃信道德、笃行道德的体现。张君劢在《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中,称赞韩愈的《伯夷颂》将伯夷、叔齐一人的人格,一人的信心,一人的殉道精神,推崇到了至高至远、无以复加的地步。伯夷、叔齐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用实际行动,甚至用生命践行道德信仰的人。
此外,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还包括恭敬孝悌、隐居求志、首阳高节、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念旧恶、长幼有序、志同道合、和合二仙等多重内涵,伯夷、叔齐是中国隐逸人士的始祖,是民族气节的象征,是兄弟之间恭敬孝悌、志同道合、情深义厚、不离不弃、誓死相守的代表,还是世界上反对以暴易暴思想的先驱,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印度的圣雄甘地提出非暴力思想早2950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使者。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矫弊济世的作用,孟子称他们是百世之师,韩愈则称他们是万世之标,我则称他们是东方德源。
以上所论及的伯夷、叔齐的诸多道德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初始、最完整、最完美的体现,几乎集所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这在中国历史人物上是极为罕见、绝无仅有的。
三、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伯夷、叔齐作为百世之师、万世之标、东方道德的重要源泉之一,他们的道德精神的典范、示范和教化作用是永恒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当代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规范;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规范,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吻合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许多方面也是相同的、吻合的。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大特征也有相同、吻合之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追求,对于坚定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大主要任务更是息息相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恰恰可以为广大青少年在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方面提供生动深刻的好教材。
鉴于当前加强道德教育、道德建设以及道德文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更加坚定了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研究、弘扬、传播的信心和决心。我将竭尽所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沿着既定目标走下去。
(宋海斌,河北省卢龙县人,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秦皇岛市人大建设环保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