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初 探 令 支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08:44:48

                                                    
国之令支
  令支,又作冷支、离支、离枝、不令支、令疵。春秋时国名,为山戎所建,或为山戎一支。明郭造卿认为令支为北戎。郭造卿《卢龙塞略·考征篇》:“令支既伐代而不逑卫,伐之……盖无终为山戎,令支为北戎,孤竹为与国,初党山戎则问之,又党北戎则灭之,为其反复不悛耳。然虽流于戎,皆为北州侯。”清康熙年、乾隆年《永平府志·古迹》皆记:山戎国“郭造卿曰:山戎、北戎,是二种。山戎种一,为无终。齐伐之,晋灭之。北戎种二:东为离支,齐所灭;西为代,晋所灭。自燕东北为辽西、辽东以外,无非北戎地。西北为上谷,以外无非山戎地。而北戎为尤大,故必平山戎,而同许男以伐之。”(注:许男,即许僖公,名姜业,春秋时诸侯国许国君主。)此段话说令支非山戎,而是北戎一支,占有辽西、辽东之外辽阔的土地,势力强于山戎。
  北戎的起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北戎,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周代散居于汾水流域,即今山西东部及东南部。因活动的地区不同有不同之称。在今交城一带的称大戎、小戎,在今平陆一带的称茅戎。周宣王三十八年(前790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攻戎救周。春秋初渐向东迁,分居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之间,曾为邢侯击败。又常侵扰郑、齐。周桓王六年(前714年)为郑庄公所败。十四年攻齐,齐求救于郑,郑出兵击败。春秋战国之际北迁。战国初为赵所并。或说,北戎即山戎、无终之戎。”令支戎当在春秋初进驻孤竹国北部,建令支国。
  令支国的国情在历史的典藉中没有较多记载,最重要还当《管子》书中记述的一段话,可从侧面了解令支的一些国情。《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桓公问于管子曰:‘代国之出,何有?’管子对曰:‘代之出,狐白之皮。公其买之。’管子曰:‘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壹见。公贵买之,代人忘其难得,喜其贵买,必相率而求之。则是齐金钱不必出,代民必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离枝闻之,必侵其北。离枝侵其北,代必归于齐。公曰今齐载金钱而往?’桓公曰:‘诺!’即令中大夫王师北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代王闻之,即告其相曰:‘代之所以弱于离枝者,以无金钱也。今齐乃以金钱求狐白之皮,是代之福也。子急令民求狐白之皮,以致齐之币,寡人将以来离枝之民。’代人果去其本,处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离枝闻之,则侵其北。代王闻之,大恐,则将其士卒葆于代谷之上。离枝遂侵其北,王即将其士卒,愿以下齐。齐未亡一钱币,脩使三年而代服。”这段话提供出有关令支的三条信息:一是令支占有燕山中辽阔的土地。代国处于燕山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治所即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而令支都城处于燕山的东段,即今河北迁安城的西北,东西相距约340公里。郭造卿也说:“而北戎为尤大”。二是代国因穷无钱而弱于令支,相对说明令支富而强。三是令支也是好侵伐者,只要有机会就会对外发动侵略。
  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令支被灭,准确说是败走。《国语·齐语》云:齐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管子·大匡》记:“桓公乃北伐令支,下凫之山(清张佩纶云:或是碣石山)斩孤竹,遏山戎。”《盐铁论·伐功》云:“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这里“残令支”应当是准确的。周惠王十三年,与孤竹国一同被齐桓公所灭、击败。
  令支北戎的去向,当是向北退去。战国时,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朝阳一带有山戎,实际山戎、北戎难以分清。
塞之令支
  令疵塞《中国历史大辞典》:“春秋战国时关塞名。在今河北迁安市西。”周赧王三十二年、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将秦开袭破东胡,设右北平、辽西等五边郡,同时,在北方设令疵塞和居庸塞(今北京居庸关),为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览》记:“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淮南子·地形训》也将令疵列为九塞之一。称塞必具关隘形势,是否卢龙塞不得而知,即使不是,两塞相距也不会太远,应均在今迁西县境。
县之令支
  令支县,秦时置,位于今河北迁安城西。沿用故国名。《史记·索引》:“曰离支、孤竹皆古国名。秦以为县。”《水经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径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今秦皇岛地区西部及迁安、迁西、滦县、滦南、乐亭县为其辖境。汉时,县境缩小,大体相当于今迁安、迁西县境,或稍大一些。《前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下“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应邵曰故伯夷国,今有孤竹城”。西晋,并入肥如,降为城,直至南北朝。《魏书·地形志》:辽西郡阳乐下“二汉、晋属。真君七年(446年),并令支,令资属焉”。
城之令支
  令支城在何处?从记载看大体有三座城:一是《水经注·濡水》:“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塞指卢龙塞,即今潘家口。是濡水入塞后经过的第一个城。处于深山中,虽称县,从处的位置看,当是令支国都城。二是《水经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径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又记:“《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此令支县故城位于今迁安城西,是秦汉令支县城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令支标绘于此地。三是在今迁安城东。明弘治年《永平府志·古迹》记:“令支城在卢龙县。”清康熙年、乾隆年《永平府志·古迹》与民国年《迁安县志》均说:“旧志,令支城在迁安东。”光绪年《永平府志·古迹》说:“令支县在府东北”。《魏书·地形志》在肥如下注:“有令支城。”《读史方舆纪要》:“令支城,在府东北。”这里明弘治年和光绪年《永平府志》及《读史方舆纪要》肯定令支在卢龙县。综合多方意见,具体位置大体在今卢龙陈官屯至迁安陈官营一带。此令支当是晋之辽西段国都城,其后曾一度为营州、幽州。
段国之令支
  三国魏初,鲜卑的慕容部入居辽西郡,后迁辽东郡。西晋初,鲜卑段氏部相继兴起于辽西郡。晋及十六国时,以段氏为主所建辽西鲜卑族政权,史称段部,又称段氏、段国、辽西等。创始人为段日陆眷。《魏书·徒何段就六眷传》记:“徒河段就六眷,本出于辽西。其伯祖日陆眷,因被卖为渔阳乌丸太厍傉官家奴……其后渔阳大饥,厍傉官以日陆眷为健,使将之诣辽西逐食,招诱亡叛,遂至强盛。日陆眷死,弟乞珍代立,乞珍死,子务目尘代立。”晋永嘉四年(310年),段务勿(目)尘受晋封为大单于、辽西郡公。统治区域西尽幽州,东至辽水。所统百姓三万余家,骑兵四五万。频繁与后赵、前燕争战。东晋太兴元年(318年),段末波自称单于。至段辽时,一直占据辽西,约在段务勿尘受封后改建令支为都城。晋咸康四年(338年),段辽为后赵石虎及前燕慕容皝夹攻所灭。共历九主,历约70年。段辽弟(一作子)段兰奔宇文氏,被捉拿送后赵,石虎命屯令支。兰死,子龛东据广固(今山东青州),自称齐王,受晋封。后降于前燕,被杀。段国彻底结束。《通鉴》注令支县:“汉为辽西郡,晋省,段氏据为国都。”
重镇之令支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三月,后赵皇帝石虎自将伐辽西段辽,段辽惧怕,率妻子宗族豪大千余家,弃令支奔密云山。石虎遂入令支宫。第二年十一月,石虎以抚军将军李农为使持节监辽西、北平诸军事,任营州牧,镇令支。康帝建元元年、建武九年(343年)九月,赵王石虎命段兰率所部鲜卑五千人入屯令支。
  孝武太元元年、后燕慕容垂二年(376年)七月,后燕建节将军余岩叛,遂占据令支。安帝隆安二年、后燕永康三年(398年)四月,燕主慕容宝为兰汗所杀,兰汗子鲁公兰和屯令支。隆安三年、后燕慕容盛长乐元年(399年)八月,辽西太守李朗叛,附于北魏,留其子李养守令支,李朗躬迎魏师于平州。慕容盛遣辅国将军李旱征讨,袭击并克令支,追李朗至无终,将其斩杀。隆庆五年、后燕慕容熙光始元年(401年)十二月十五日,北魏虎威将军宿厍(一作杳)干率众攻令支。二十五日,中领军宇文拔救令支。翌年一月十三日,宿厍干攻克令支,并戍守。元兴元年、光始二年(402年)一月,慕容熙遣平寇将军慕容拔攻辽西,克令支,宿厍干等退走,捉北魏辽西太守那颉。遂以拔为幽州剌史,镇令支。《晋书·地理志》:“慕容熙以幽州刺史镇令支。”《晋书·慕容熙传》又记:“公懿为镇西将军、幽州剌史,镇令支。”义熙三年、建史元年(407年)七月二十九日,夕阳公慕容云弑其主慕容熙,自立为幽州剌史,上庸公慕容懿以令支投降于北魏,以为征东将军、平州牧、昌黎王。
宫之令支
  令支宫何时所建?史书中没有记载。然而在古代,建筑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故令支宫的建筑年代当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永嘉四年(310年),段务勿(目)尘受晋封为大单于,此时必建都城和宫殿的。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三月,后赵皇帝石虎入令支宫即此。
(康占忠,秦皇岛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室原主任,编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