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京东旧闻录(续)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08:59:54

                                                   
顾炎武京东遗躅
  清顺治十五年(1658)晚秋,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先生,开始了他的京东之行。由北京出发时,他的朋友孙宝侗有《送宁人(顾炎武字宁人)先生之永平》诗一首,首联有“纵横车马蓟门途,憔悴人如楚大夫”句,说明他由上年春开始的“一身孤行,……黎藿为飧”,“空山羸马西风路”的漫游生活,使他形容憔悴。而试图反清复明的无望,使他如被谗害去职的屈原般的悲怆。此次出行,他经蓟州,过玉田,抵永平府之卢龙;入山海关,登望夫石;再折回关内,访昌黎;然后北上越三屯营,次年春抵昌平谒十三陵。自冬历春达半年之久,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文化遗产。
  一是留下了可称为“诗史”的《蓟州》《玉田道中》《永平》《谒夷齐庙》《山海关》《望夫石》《昌黎》《三屯营》《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作。其中又以五言古诗《山海关》最为脍炙人口:
  芒芒碣石东,此关自天作。
  粤惟中山王,经营始开拓。
  东夷限重门,幽州截垠堮。
  前海弥浩溔,后岭横岞崿。
  紫塞为周垣,苍山为锁钥。
  缅思皇祖时,犹然制戎索。
  中叶狃康娱,小有干王略。
  抚顺矢初穿,广宁旗已落。
  抱头化贞逃,束手廷弼却。
  骎骎河以西,千里屯毡幕。
  关外修八城,指麾烦内阁。
  杨公筑二翼,东西立罗郭。
  时称节镇雄,颇折氛祲恶。
  神京既颠陨,国势靡所托。
  启关元帅降,歃血夷王诺。
  自此来域中,土崩无斗格。
  海燕春乳楼,塞鹰晓飞泊。
  七庙竟为灰,六州难铸错。
  诗说:山海关地处碣石山之东,乃天然之要地。明初中山王徐达于此建关设卫,将东夷(指后金)阻之关外,古幽州亦被关城截分为二。其关,前有汪洋大海,后有陡峭高山,又被长城围裹,为锁钥重地。追思当年太祖朱元璋所以建关于此,乃为抵御外族侵略之布局。但明中叶自嘉靖至天启年间,朝廷耽于安乐,小丑(建州女真族)开始干扰明廷战略布局。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国,努尔哈赤先后攻下抚顺、辽阳、广宁等城,时,广宁巡抚王化贞弃广宁而逃,经略熊廷弼亦畏敌退却,很快辽河以北为后金占领,敌人毡幕(军帐)逶迄千里。明天启二年(1622),孙承宗经略辽蓟,五年间修固锦州、塔山、宁远等八个城池,后杨嗣昌又筑山海关南北翼城和东西罗城(顾误,实袁崇焕筑),使关城近可守远可攻,实九边节镇之雄,而挫金兵气焰。但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朝无主宰,接着吴三桂降清,与多尔衮折箭订盟,清兵入关,势如土崩,无复抵抗。此时之山海关,海燕可以在城楼上作巢,山鹰可以翱翔海上。明王朝灰飞烟灭,实由吴三桂开门揖盗,而铸成的重大错误。后人评此诗:“兼地志、史论、文学三者之长,为千古诗人所未有”。
  二是对北京至山海关一带的历史地理问题作了考证,留下了《京东考古录》一书。《京东考古录》收《辨石门》《辨辽史引公孙度平州之误》《辨柳城》《考昌黎》《考石城》《考宋史营平滦三州之误》《考契丹所得十六州》《辨龙城》《辨三韩》《辨张公素》《考长城》等23篇,辨明了历史记述中的许多错误。如《考昌黎》说:昌黎有五,但不同时,韩愈虽自称昌黎,实际上不是昌黎人,而是河阳人,在河南孟县境内。又如《考契丹所得十六州》:五代时,石敬瑭割十六州于契丹,后十六州中瀛(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归还北宋。营(昌黎)、平(卢龙)二州原为契丹于后唐时以兵取得,余十四州加营、平二州适符十六州之数,而人谓割让十六州含营、平二州在内,而长期谬传。
  三是撰《营平二州史事》。顺治十五年冬,顾炎武到永平府后,地方官长、士大夫曾预约先生为撰《永平府志》,说府志初稿已有,愿先生修改定稿以成。先生答:“我无郭造卿先生(福建人,撰有《卢龙塞略》,亦撰有《永平志》130卷)的学问,以三千里地外的人,而写此地之事,实非所能。”乃谢绝之。并在七律《永平》一诗记有此事:“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与世情疏。冯驩元不曾弹鋏,关令安能强著书”。后来,他感到实在有负永平官员的盛情,乃在三屯营小住,撰《营平二州史事》六卷,填补了永平地方史空白。此书于乾隆年间被禁。
  四是亲身踏查永平府长城内外地形、山水、道路、里程、要隘,作了七千多字的详细记录,收入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成为今日研究蓟镇长城的宝贵资料。
  五是为一个无名的小人物作“记”。崇祯二年(1629)十月,清皇太极亲统兵,分三路入塞攻明。前锋所向,玉田、卢龙、迁安等县兵未至而先通款迎降,惟昌黎县令左应选率军民坚守不降,清兵六日不拔,乃引兵退,城得以全。期间,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士兵拽落清兵登城云梯而得城全。后,巡抚杨嗣昌奉旨建“拽梯郎君祠”以祀之。顾到昌黎,听到一个叫张庄临的人为言其事,认为“不为之记,无以传后”,乃撰600余字的《拽梯郎君祠记》,详述其事迹。认为“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之,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憾焉!”
宋琬与《安雅堂文集》
  宋琬,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三年(1646)举乡试,翌年中进士,授户部河南司主事。顺治七年六月,因遭人诬陷入狱,次年夏平反出狱。此后历任吏部稽勤司主事、陇西道佥事,永平道。顺治十七年秋,调浙江省任左参政,分守宁绍台道。十八年八月升任浙江提刑按察使。同月,其族侄宋奕炳告发他与山东栖霞农民起义首领于七沟通,再次入狱,历时三年多。经山东巡抚蒋柱国为其辩诬,于康熙二年(1663)冬免罪释放,流寓于江浙一带。康熙九年北上京师,两年后起用为四川提刑按察使。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赴京述职时死于北京。他居京时,名其居曰“安雅堂”,以后其诗文集均以此命名。
  宋琬于顺治十四至十七年(1657—1660)任永平道。《永平府志·列传·名宦》卷,云其任永平道期间“慷慨明快,遇事立剖,一时奸宄敛迹,境内肃然。增修府学,规模壮丽,前所未有。又按八佾设乐舞生,捐修乐器,以光祀典。搜集府志,以备百年文献”。是个很有作为、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的官员。
  宋琬世代诗书传家,幼时即习诗文,十八岁入京师,交接文人墨客。清初,与著名诗人施润章、丁澎、严沆、陈祚明、张文光、赵宾等诗歌酬唱,人称“燕台七子”。以后文赋诗词日臻上乘,与施润章齐名,时称“南施北宋”,声誉全国。清编《五大家诗抄》《四大家诗抄》《国朝六家诗抄》等均有宋琬专卷。清顺治十七年(1660)宋诗刻本《安雅堂诗》问世。康熙五年(1666),刻本《安雅堂文集》问世。乾隆三十一年(1766),又有《安雅堂未刻稿》继行,以后屡有翻刻传抄。2003年,齐鲁书社出版《宋琬全集》,尽收其作。宋琬工五古七律,言节苍凉,沉郁淡雅,多豪健之句。《清史稿》谓“其诗格合声谐,明靓温润”。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一书中,评其诗“时闯杜(甫)韩(愈)之奥”。
  《安雅堂文集》作为最早刻本,收宋琬在永平道任上所做诗23首,记一篇、传一篇。其诗作以游昌黎五峰山、韩愈祠、滦州偏凉亭、卢龙韩御侍钓台、虎头石、南台寺等名胜为多,热情歌颂了永平地方的美丽景色,如五律《宿五峰山》:
  为践西山约,扪萝到翠微。
  松光青不定,海气白成围。
  待月穿云径,留僧住石扉。
  莫叫官骑促,吾醉已忘归。
  又如五律《偏凉亭》:
  北地园林少,尤难近里闾。
  楼台新霁色,城郭暮烟余。
  野饭舂菰米,霜刀脍鲤鱼。
  狂歌明月下,归棹每徐徐。
  这些记游之诗明白如话,画出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和留连神态。除此外,亦有身世之感的诗作,如五律《丁酉除夕同家兄侄及诸亲友守夕卢龙》:
  几载别天涯,团圞喜复悲。
  同堂双病叟,再世两孤儿。
  华发衰征早,青山归梦迟。
  交亲聊慰藉,酌罢泪如丝。
  丁酉年(1657)是宋琬到卢龙任永平道第一年,这年除夕他在山东的兄长和侄儿到来与他一同守岁,自他到甘肃陇西那苦寒之地任佥事以来,他们兄弟已多年没见面了,现在才得团圆,真是喜而又悲。这年宋琬43岁,由于七年前被人诬陷入狱,和降职到边塞任职之打击,而身体多病,过早衰老,面对兄长和失去母亲的两个孤儿(宋琬只有一女),虽聊以慰藉,而不由伤感,泪下如丝。
  宋琬诗寓情于景,即以上举三首之“已忘归”、“每徐徐”、“泪如丝”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特别令人感动。
  “记”为《怀德祠记》。明卢龙人韩应庚,号西轩,万历丁丑年(1577)进士,先后任彰德府推官,福建道御史,47岁时以疾引归,隐居钓台30年。他乐善好施,回乡后,置学田赡养贫穷的读书人,拿出粮食救济灾民,施棺木安葬穷苦人家死去的亲人,施药品拯救患病乡人,因而深得乡民爱戴,乡民为建“怀德祠”,塑韩肖像而年年祀之。宋琬有感而作《怀德祠记》记其事迹,并议曰:
  “……先生抱经世之略,不获用于当世,退而为德于乡,岂望后人至俎豆我哉!而夷考卢龙自庚午被创以来,问当世阀阅之家,今尚有存焉者乎?非若敖之馁则栾盈之败,甚且有汙潴其宫室者,而先生之子孙独能保世滋大,蔚有令闻,不亦骎骎乎献大夫之遗烈哉!且夫先生悬车之岁,在神宗之中年,上恬下熙,突变罕有,然而一岁不登,辄忾然忧之。今卢龙之可忧者非一端不足也:士有荡析之悲,民有采葍之困,千金之家有丐于市者矣,凡民之丧有葬而裸者矣。使先生而在,则必有蒿目伤心,发为救时之策。而惜也九原不作,民罔依归,官先生之里者,靡所资故实而为政焉。《传》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宜乎豚肩兔首,劳邦人之伏腊也矣。”
  此“记”文字较深,特为译介。议曰:“先生怀有经世之才,不被朝廷所用,回到家乡施恩德于民,岂是为了让后人祭祀吗!想卢龙自明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起义遭受创伤以来,当时仕宦之家今天还有存在的吗?那时,许多人家遭受了煎熬饥饿之苦,有的沦落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而先生的子孙却能在乱世中成长壮大,名闻乡里,这都是你留下的恩泽呀!当年先生辞官家居,正是明神宗在位的中期,那时国家安定平和,少有灾难,但如果有一年歉收,你就会叹息担忧。如今卢龙地方令人忧虑的不只一个方面,士民有离散之悲,百姓有饥馁之困,原来家有千金的富户如今沦为乞丐,许多人家死了人买不起棺木只能裸葬,假使先生在世,必会见而伤心,谋求救世之策。但可惜的是国家初立尚未振起,百姓迷惘不知所归。我作为永平道员,真不知该向何处求教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呀!《左传》说:‘没有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治好国家呢!’我只好准备好猪蹄、兔脑等祭品,劳驾百姓与我一起在冬夏两季给你烧香致祭,以求得你的指点呀。”
  此文以先贤韩应庚关心人民疾苦施德于民为经,痛心地描述了明末清初这个乱世给人民造成的苦难,隐讳地批评了清政府对汉民的欺压政策,所导致的民不聊生现状;表达了作为地方官员无从施求的无奈心情,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清末和民国以来的清人文选,均收入此篇,足见其影响深远。
  “传”为《王和阳先生传》。抚宁县深河村人王调元,字燮伯,号和阳,为明万历戊午年(1618)举人。他先后任河南嵩县教谕,山东临朐、滕县县令,政绩斐然。后以耿直,抵牾了上司,被罢官回乡。王不以生死盛衰变易,他与滦州孝廉张启源为莫逆之交,其子与张女指腹为婚。张早死,明崇祯三年,滦州被农民军攻陷,张女被掳,其以重金将女赎出,与子完婚,为时人称许。王于康熙三年(1664)去逝。宋琬敬其品德,为撰长达1800字的传记,细述其事迹,文后曰:
  “余家青齐之间,驱车而过骈邑之墟,其父老多言王公之宰诚长者也。后余节右北平,尝一再造其庐,王公辄谢不见,然知其笃行君子也。及闻张孝廉之事,不以生死盛衰易心,何其深于义耶!夫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而不少概见。何哉?若王公者,斯无愧焉。”
  文说,我的故乡莱阳在青(山东东部)齐(山东北部)之间,每乘车过邻近的已成废墟的临朐县,那里的父老百姓都念王和阳先生的政德,说他是个真诚为民办事的长者。后来我到永平任职,曾多次去造访他,他都不见,然而我知道他是个诚实的君子。当听到他与张孝廉生死之交的故事,更知道他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古称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像王和阳先生这样的人,可谓当之无愧啊!
  他为王和阳这样一个罢官居乡的品德高贵的逝者作传,热情颂扬他的事迹,高度评价他的高风亮节,可以反衬宋琬的处事和为人态度,连同他作的《怀德祠记》,可以说他是一个崇尚人的精神和道德美的人。
  宋琬一生坎坷。顺治十七年(1660),他离开永平道第二年,他的一个远方族侄因痛恨宋琬对他的管教,而诬告他与山东土寇于七勾通,而在次年被捕入狱,三年后才得平反。以后颠沛流离多年才被起复,年刚六十即悲凉地离开世界。他去逝后,他唯一的女儿在定州出家为尼,名道启。时,诗人尚镕赋诗哀之:
  当年赤帜树骚坛,宝树盈庭尚可观。
  名盛久如明七子,孙微今似鲁三桓。
  谁将斐豹丹书燕,曾使华泉后裔安。
  寒食不须频上墓,鹤归华表恨漫漫。
  诗说宋琬当年在文坛独树一帜,那时与之筹唱的诗人聚满门厅。他与施润章等诗人,曾被称为“燕台七子”,而与明李攀龙、王世贞等“明七子”相媲美,如今其后代竟沦落到如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一样衰败的地步。谁可以像春秋时晋国的斐豹一样为他报仇雪恨?而使他的后代得以平安呢。寒食节勿须频频到墓地祭奠,驾鹤归来的他落在墓前的华表上,会有诉不尽的恨和怨。
宋荦的《海上杂诗》
  清世祖、圣祖二朝,以宠臣论,当属宋荦。徐珂《清稗类钞》,记世祖(顺治)赐宋荦食于中和殿故事云:
  世祖御极之初,命公卿大臣子弟入卫(任宫廷侍卫)。时商邱宋文康公长子荦年甫十四,仪观俊伟,冠侍从冠,蟒衣袴褶,带刀侍左右。上爱重之,恒赐食中和殿。一日,荦对食逊避,私出带间斜幅,裹饼饵枣栗,将怀之。上怪问,荦前跪谢曰:“臣有祖母,老甚,爱臣,臣怀以献,荣上之赐也。”上喜,自是每赐食,必以归。
  由于顺治帝喜爱,他17岁(周16岁)就被授通判一职,可谓少年得志。后宋荦任江苏巡抚,时圣祖康熙南巡,又赐荦做豆腐法:
  圣祖南巡,宋荦在苏抚任内迎銮。某日,有内臣颁赐食品,并传谕云:“宋荦是老臣,与众巡抚不同,着照将军、总督一样颁赐。”计活羊四只,糟鸡八只,糟鹿尾八个,鹿肉乾二十四束,鲟鳇鱼乾四束,野鸡乾一束。又传旨云:“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
  从少年到老年,受到两朝帝王关爱,这帝臣之间的融融情谊颇为少有。宋荦是个颇有才情的人,经常吟诗作赋,与名士唱和。他在苏州居住于名园沧浪亭,曾自题沧浪亭联曰:“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用《庄子·秋水》典故,颇为文士欣赏。他在苏州,书刻《沧浪亭小志》、修唐伯虎坟,作了许多保存保护文化遗产的事情,很为苏州人称道。后来,他的幕僚邵长蘅选他与王士禛二人诗作,辑为《二家诗抄》,流传于世。
  《二家诗抄》收有宋荦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683—1687)任通永道(清初于省下设道,为介于省与府间的监察区,道设道员。通永道管辖北京以东即今冀东地区)时,所作《海上杂诗》10首,计有《联峰山》《抚宁海》《七里海》《石臼坨》《悬阳洞》《秦皇岛望海歌》等,这里介绍两首,以飨读者:
秦皇岛望海歌
  渤海之岸耸断山,横截巨浪排空烟。
  人言此是秦皇岛,迁冈辇道留依然。
  白头山僧茸古屋,晨炊远汲荒村泉。
  危矶荦确带沙石,荡胸万里开长川。
  天吴出没老蛟舞,百灵仿佛惊涛前。
  我来榆塞正秋晚,苍鹰叫侣擎青天。
  靴纹波细风忽止,白鸥容与殊清妍。
  俄顷变幻不可测,归墟岂必非桑田。
  秦皇已去汉帝至,孤台野岸空千年。
  蓬莱方丈在何处?一眉新月来娟娟。
  解靴脱帽便此往,斫枯煮簌容高眠。
  移情爱鼓水仙曲,无须直到三神山。
  秦碑磨灭藓花秀,谁能与结翰墨缘。
  欲鞭蛰龙作海市,良渐玉局登州篇。
石臼坨
  沃焦秋更热,喷薄下滦河。
  眺望蛟龙窟,微茫石臼坨。
  地邻榆塞近,人说钓台多。
  侍侧中男近,双江唱归歌。
  因二诗比较通俗,个别词句稍查词典可知,无须翻译。有人说,古代冀东文化为候鸟文化,所遗诗文多为莅此之官员、墨客所作,但其为冀东文化所作之贡献,当永不殁灭。
永平府学训导梅成栋
  梅成栋(1775—1844),字树君,号吟斋,天津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梅雅林善画工诗,时人有“雅林健笔近时无”之誉。梅成栋于清嘉庆五年(1800)中举,以后三次春闱不第。道光六年(1826),与挚友崔旭,在盐商查日乾家园林水西庄成立梅花诗社,约邀津城俊彦相互唱和,成为文坛佳话。道光十五年(1835),天津地区大旱,梅成栋纠集诗社友人出资设四个粥厂,赈出米粮两万石,救活许多人命。又与津人倡立辅仁书院,任主讲,不受薪资,并捐己款帮助学子。
  由于他的学问和善行名播直隶,道光十七年(1837)直隶省府擢用他作为永平府府学训导。光绪五年修《永平府志》特为其立传,给予高度评价,云其“博极群书,爱才成癖。体貌清癯,悠然有出尘之表。诗笔倜傥风流,承船山之遗风(梅为张船山弟子)。”梅成栋在永平有多篇诗作,收入于《燕南二俊合稿》一书,今介绍两篇如下:
秋日登草堂寺藏经楼
  清此胸中闷,闲登眺远楼。
  林凋山露骨,云截树平头。
  远碧天如梦,新黄草变秋。
  故乡杳无际,南去羡扁舟。
  草堂寺位于卢龙城南一里,寺建一高阁,藏经一部。梅成栋登楼眺望,四周一片晚秋景象,不由勾起思乡之情,恨不能乘舟归去。
独游龙泉寺
  不欲人相识,幽寻古佛堂。
  郊原初放眼,林木已新霜。
  石发通身绿,山花透骨香。
  自行还自止,留恋此秋光。
  龙泉寺在卢龙城东一里。秋日,梅成栋独自一人游此。时林木着霜变色,山石上苔藓如发,通身呈绿,晚秋黄花散发着清香。他留恋秋光,时行时止,徘徊不定。
  他的诗语言浅近,朴实无华,有淡雅平易之美。他来永平时已62岁,任训导薪资微薄,晚年生活十分清贫。任职三年,回津时已入老境而又多病,但他却百计搜罗,编选了一部《津门诗抄》,为津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儿子名宝璐,有文名。天津鼓楼名联:“高敞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即他所写。梅成栋的文人家风代代相传,如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梅阡,著名电影演员梅熹都是他的后代。
范志完之死
  范志完,河南虞城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直隶永平府推官,负责刑狱司法事务,继任湖广布政司检校,江西宁国府推官。崇祯十二年(1936),擢任山石道,负责山海路与石门路的军备、民政事务,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对于在山石道的工作,康熙朝编撰的《山海关志》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他很有才气,办事干练,履职三年,关城百废俱兴,修整了城池,疏浚了河道,宽徭薄赋,救荒济困,兴办学校,奖励节孝,使“政治为之改观”。
  历史上,在秦皇岛一带,范志完是留下墨迹最多的一位官员。如山海关后角山有他的石刻“层峦叠翠”“百二山河”,长寿山有他的石刻“范墨留香”,昌黎碣石山韩文公祠后的悬崖上有他的石刻“泰山北斗”“五峰环翠”和“游水岩歌”。但书法水平较低,运笔软而无力。他在山海关还留下了许多诗作,如绝句《出义院口看屯》《春日渡榆关闻远钟并闻海潮》、《石门道上》,律诗《春日观兵瀚海》《出大沽路口烧荒》等。他的诗风颇为清纯,情景交融,珠圆玉润,如《春日渡榆关闻远钟并闻海潮》:“榆关西去渡危桥,溪水涓涓月半霄。弹指三生俱梦幻,钟声遥带五更潮。”绘出一幅由危桥、溪水、月色和钟声、潮声组成的夜半静寂环境,而引出诗人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可称佳作。
  同时,这个人具有一种浪漫狂傲的气质,做过一些很荒诞的事情。比如他游碣石山的挂月峰时,到一个叫“刘九洞”的地方,见峭壁处有“若要洞门开,还得刘九来”刻字。他想自己乳名叫刘九,莫非冥冥中与此洞有缘,遂令人凿开石洞,并修一门,改“刘九洞”为“范公洞”,并放置一镌有以他为模特的线刻人物像碑供人瞻拜。山海关城西之石河每到汛期常泛滥成灾,百姓颇以为苦,他不是建筑防水工程,而是效仿唐朝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写《祭鳄鱼文》,以驱恶溪鳄鱼办法,写了篇《告石河文》。云:“自告之后,安澜异于昔日,是石河之灵也,每岁春秋当祭之;如不悛,是石河之顽且残也。完为天子命吏,岂肯使顽残之孽为斯民害,予将合班军力塞筑边口,使石河从远方而来者还归之外地。堂堂上国,安用此一线恶渎哉!石河听勿悔。”即是说,在我的《告石河文》发布后,石河若从此不再泛滥,则我会春秋两季致祭你。若不悔改,我作为天子任命的官吏,岂容你危害百姓,我将用军民之力,在你的出峪口修筑大坝拦截,让你从哪来,还回哪去,你不要后悔。这实在可笑的很。
  崇祯十四年(1641)范志完的座主(范在京参加会试时的主考官)周延儒当国(主持国家政务)。由于二人关系密切,于当年冬,周擢范为右佥都御使,巡抚山西。崇祯十五年春又升范为兵部右侍郎,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当年,辽东宁远督师杨绳武病逝,其职又由范兼代,而升兵部左侍郎,总督辽东宁远、锦州军务兼巡抚。一年之间,范由文而武,一步登天,作为一个书生,其命运开始急剧转变。
  崇祯十五年(1642)冬十月,皇太极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大将,率军分由蓟州之墙子岭、黄崖关入塞,先克蓟州,继攻陷迁安、三河,后分趋北直隶(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和山东诸州县抢掠。十月初九,北京城戒严,朝廷急令范志完率辽东和永平、山海关兵驰援京师。但范胆小无谋,援军到处不敢一战,致清兵一路畅通无阻,先后攻下通州、天津、香河、真定、河间等地,暴露了范的无能。故兵部首劾其疏防,朝臣纷纷劾其贪懦,要求撤职查办,崇祯帝以敌人未退为由,责其戴罪立功。
  崇祯十六年(1643)二月,清军由直隶一路而南,攻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濮阳,而后下海州(今连云港)、赣榆、沭阳、丰县。直隶、山东相继被掠。四月,清军回师北退,一路经山东莱州、登州(今烟台)北上;一路渡黄河经沂州(今临沂)、济南北上,由于抢掠极多,负载极重,朝廷命范志完与蓟镇总督赵光朴率师驻于平原(今山东德州、济宁一带),以阻其归路。范军至平原后,面对北上清军,始终畏葸不战,只在清军后边鼓噪叫喊,虚张声势,而且部队军纪极差,到处抢掠百姓财物。为此,德州佥事雷縯上书劾范。由此,清军无阻挡地回师于蓟州。时,范志完座主周延儒挂帅陈兵于通州,作为二道防线,截击清军,周亦不敢一战,却假传捷报,欺骗皇上。最后清军与周师战于蓟州罗山,明军一触而溃。此次清军入塞抢掠达半年之久,攻陷城镇88个,俘虏人口37万,抢走牲畜32万头,金银财宝不计其数,使明朝政治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事定,崇祯皇帝下志完狱,于是年十二月与其师周延儒一起被斩首。
  《明史·范志完列传》说:“志完无谋略,恇怯甚,不敢一战,所在州县覆没,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掠。”与《山海关志》对其的评价完全不同。
  一个文人,尤其像范志完这样自视甚高的浪漫狂傲文人,做一个文官,游戏笔墨尚可。但靠与周延儒这层关系(《明史》周延儒列《奸佞传》),一年内连升三级,由文转武,去指挥千军万马,在敌人面前一下子就露出了他的“百无一用”的本质,而最终丢掉性命。他的经历和命运,似乎颇有可供玩味的价值。
周馥之《玉山诗选》
  周馥(1837—1920),字玉山,安徽建德(今东至)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任李鸿章文牍,为李器重。光绪三年(1877)署永定河道。1881年任津海关道。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奉命赴渤海口编练民舶团练。其先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达三十多年,凡筹建北洋海军,设立天津机器局、电报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等无不参与。1888年任直隶按察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任前敌营务处,在前线调护诸将,收集散亡,转运军需。1899年后先后任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
  周馥一生受李鸿章器重,近代发生之重大事件无不亲历。由深通音闵之学,僤于笔耕,每“行役所至,目有所触,心有所感,辄率意题数语”(《玉山诗选·自序》),所作诗篇达数千首。由于他的诗为“述怀纪事”之作,多“写乱离之景象,陈民间之疾苦”,后人评其诗“有少陵(杜甫)、次山(元结)遗风,可证经说,可补史志”(于式枚《玉山诗选·序》)。1911年,周馥友人邓熙之、于晦若整理其诗作,选八百首,分四卷刻行,由于印数极少,罕见流传。2004年,我的朋友周矩良先生、周季华女士(周馥重孙、重孙女,周学熙孙子、孙女)由大连寄来辑印之家乘《安徽东至周氏近代诗选》5册,中收《玉山诗选》,得睹华章。
  《玉山诗选》收周馥1884年赴渤海口编练民舶团练时,在冀东沿海见闻诗10首,计为《游唐山,观取石炭机厂》《泛七里海》《与卢龙张恭和大令谒夷齐庙》《登碣石》《山海关》《临榆道上望长城》《往黑沿子中,路宿王庄,见灾民甚苦》《小憩》《行海滨渔父赠鱼》;1894年甲午战争时,写出、入山海关诗多首;从中颇可窥知当时情状。这里摘取四首,稍作讲解:
游唐山,观取石炭机厂
(时有议禁矿务者因感而作此)
  渠水清且涟,恍游江南道。
  雨足禾黍丰,村树绿于葆。
  我游唐山下,信宿见情好。
  石炭取代薪,轮机惊创造。
  汉唐重力田,矿物弗探讨。
  今日田无余,生齿日繁浩。
  乃仍严矿禁,忍听斯民槁。
  况乃民所需,金帛输夷岛。
  譬如桑不蚕,岁岁乞鲁缟。
  伤哉闽粤民,海外涂肝脑。
  此诗前4句写唐山风光胜似江南,庄稼长得好,村庄绿树茂密(葆:茂盛)。第5—8句赞机器采煤之创造。第9—20批驳禁矿务论者之谬,说中国古来重视农耕,轻视矿务,如今人口日增,地无余裕,如禁采矿,民众生活必受影响。因为煤炭不但为民所需,且可出口换汇,如同植桑而不养蚕,何来丝绸是一样道理。可怜福建广东百姓,那里地少人多,人们只好远渡海外寻讨生活。
往黑沿子中,路宿王庄,见灾民甚苦
  中秋碣石月无光,重九越支菊断觞。
  寒雨晚村人闭户,冷烟孤店客求粮。
  秋禾潮偃百千里,估舶时通三两航。
  闻道长官膺上考,三年曾否莅荒庄?
  诗说,他前往丰润沿海的黑沿子视察时,正值晚秋,晚上月色无光,过越支这个大村时也无酒可饮,令人沮丧。到了王庄,正赶上秋雨淅沥,村里人早就关门闭户了,只好到一家冷烟冷灶的小店就宿。他一路上看到庄稼由于风暴潮的侵袭,都倒伏了,浸泡在水中,运货的船舶稀稀落落,只有两三只在河道上航行。面对这自然灾害,听说这里的长官心中想的是如何讨好上级以求晋升,根本不关心百姓疾苦,很多年来,不知他们可曾到过这个村庄。
泛七里海
  积沙枕海濆,冈垅纷起伏。
  西留卌里湖,清荡豁心目。
  扼险提一旅,万骑不敢扑。
  土人足鱼虾,终岁资事畜。
  垂杨荫门巷,稚子戏相逐。
  夜暖一灯明,百蟹竟趋簏。
  谋生术诚巧,竭泽毋乃蹙。
  群动日相欺,强食困弱肉。
  大哉圣人道,服人使自服。
  诗说,昌黎海边高大的沙丘堆积海岸(濆:水边高地),如山冈如丘垅,起伏绵延。沙丘之西有卌(xi,七之谐音)里湖,清波荡漾,令人心胸开阔。如果在这里扼险驻扎一支军队,敌军即使有一万人也不敢进攻。湖中富产鱼虾,百姓一年到头就靠它来维持生计(畜:养育人口)。村庄里,垂柳依依,儿童们嬉戏追逐,生活平和安定。夜晚,农人在湖边点一只小灯,那河蟹就会竞相爬来钻进灯边的小篓。这种谋生方法真是巧妙无比,但千万注意不要竭泽而渔,如果大家天天去捉,以强凌弱,总有枯竭的一天。不竭泽而渔是圣人孟子的教导,我们要用这个道理说服别人也要说服自己。
  1895年春,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而告终,周馥奉旨由前线入关总理营务,他在山海关写有《感愤》诗五首,此录第四首:
  悬军深入海天孤(我师先入朝鲜西南牙山,乃海角绝地,水陆无援),弃险凭城更失图(我军退到平壤,不守郊外山险,群聚城厢)。千里士难遵帅令(时有奉天左丰二军,北洋叶卫二军,皆不相辖,各听本省帅令), 十年彼己读阴符。市人驱战同心少,呆竖成功自古无。叹息国觞沦异域,春来南亩半荒芜。
  此诗总结了甲午战争初期清军失败的原因:地形失利,指挥不一,军不同心,而悲叹国土沦陷。
  这些诗语言通俗,有“以济时难”的胸怀,更有“可补史志”的价值。
津门之张氏园林
  题中之张氏为永平府抚宁县人张霖。据清《永平府志》与《天津县志》载:张霖,字汝作,号鲁庵,晚号卧松老衲。因其父张明予、叔父张闻予行商津门,经营盐业起家,遂居天津。张霖幼即聪明好学,风度儒雅,弱冠(20岁)游庠,以贡生任工部营缮司主事,寻升山西驿传道,后迁江南上江按察使,其后升任福建布政使、云南巡抚。康熙中叶,因故落职,回津与叔父闻予共操盐务,致富甲一方。乃于天津摇篮——三岔河口之金钟河边买田造园,大兴土木。时,津门只有两处皇家园林,一为坐落于今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之皇帝行宫,二为坐落于海河左岸的柳墅行宫,私家园林还是空白。张霖所建园林先后有一亩园、问津园、篆水楼,乃开津门兴造私家园林之滥觞。
  一亩园,又称“一亩居”,址在今河北区三岔口附近。原为其所居遂闲堂。遂闲堂画栋雕梁,壮丽华贵,张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垂虹榭、绿宜亭、红坠楼,又挖筑半亩塘,造水虹桥,砌建假山壁。广植杨柳桃杏,奇花异草,因占地一亩余,故称一亩园。康熙年间著名诗人邵长蘅有《天津张鲁庵招饮一亩居》诗:“坐爱林泉胜,为园一亩余。蹬危仍缀菊,涧仄亦游鱼。老树侵霜秃,寒藤挂石疏。到来幽兴集,谁更忆吾庐。”极写其泉林之胜。
  问津园,其名取《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之“问津”二字。筑于城东锦衣卫桥附近,占地10余亩,园内树石亭榭,重楼复阁,细柳垂杨,流水泛舟,处处风光旖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天津县志》卷七)。康熙年间诗人吴雯有《春过问津园》诗:“河流带残雪,轻舟向前渡。沙软没屐出,柴门问溪路。却登水上楼,遥见海边树。大野浩茫茫,春鸿正东去。花隐弹棋局,日照吹笙外。舞中超距远,争席藏钩误。归途画桥北,避棹起飞鹭。回首糟丘台,苍茫隔烟雾。”可见其园之野趣。
  篆水楼,与一亩园相毗邻,为登高远眺而筑,楼筑于篆溪之上,楼下清波闪烁,篆水直通沽海。高楼插云穿雾,四面霞窗,飞檐掠云,槛前风迎九河,凭栏可观潮起潮落。楼上备有匡床凉枕,银壶美酒,为文朋诗友览胜吟哦之处。月夜远眺,满目是明月流波,双桥云水之景。嘉庆年间诗人樊彬的《津门小令》赞道:“津门好,名士有园亭。篆水楼前秋月白,数帆台畔晚烟青,唱和聚良朋。”
  在三个园林中,张霖不惜巨资广购奇石名木,文物珍玩,“茗极幽胜,法书名画之属,充仞栋宇”,极尽豪奢。
  张霖好客,且礼贤下士,以其园林延揽名士,广交学人。对于所款接的大江南北名流,皆“供账丰备,馆舍精雅”,致使宾客如云,往来赠答不辍。张霖倾资结客,国内名流若梅定九(梅文鼎,天文学家、数学家)、朱竹坨(朱彝尊,文学家)、查初白(查慎行,诗人)、赵秋谷(赵执信,诗人)、姜西溟(姜宸英,文学家)、石涛(画家)、沈一揆(诗人)等咸主其家。时人以元代昆山人顾德辉的别业“玉山佳处”相比,有“小玉山”之称。时人更将张霖比为春秋时好客重才的信陵君。画家石涛和尚赞张霖诗云:“天仙下世真才杰,我公心力能超群。君视富贵如浮云,游戏翰墨空典坟。爱客肯辞千日酒,风流气压五侯门。”张霖与康乾盛世名流于此交接吟咏,留下了无数精篇佳作,如著名诗人赵秋谷长居问津园,大部诗作作于此;戏剧家洪升的名剧《长生殿传奇》创作于斯。张霖主办的这一文化“沙龙”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开拓了津门文人的视野,在天津文化史上,乃至全国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时人曾评一亩园、问津园曰:“大江南北知名之士聚集于斯者,使津沽文名随甲一郡,使鱼盐武健之乡而为文物声明之地。”
金达其人
  金达(Kindear.Clallde.Willian 1852—1936),英国人。其父曾在日本任工程师多年,金达幼年随父赴日,娶日本女人为妻。其先后在英、俄、日等国从事铁路建筑工作。1878年夏,开平矿务局聘其为工程师承办筑路工程。1880年10月任唐(山)胥(各庄)铁路总工程师,建成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并制造出名为“中国火箭号”的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1882年升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1885—1893年,他先后任胥各庄—芦台、芦台—天津、唐山—山海关三段铁路总工程师。1895—1897年任天津—北京铁路总工程师。后任京山铁路总工程司。1897年7月任关外铁路总工程师,于1899年10月筑成山海关—锦州铁路,1903年展筑至新民屯。由北京—新民屯的铁路连通后称关内外铁路,金达任该路总工程司。由于金达在中国铁路建设的杰出成就和为英国政府谋取的重大利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他“圣密契尔乔治骑士”勋位。对于他的这一段历史,英国的雷穆森(O·D·Rasmussen)博士所著《天津插图本史纲》一书,有较详细记载,因为颇具价值,而抄录如下:
  ……由曾经在日本从事过修建铁路工程的金达,于1881年建成了唐胥铁路。铁轨采用4英尺8.5英寸轨距。通车之日,天津的司图诺先生从东局子乘棚船沿芦台到这儿,他是购买客票的第一人。为了用实例证明蒸汽牵引的价值,又考虑到不可能从政府获得向国外购买机车的许可,金先生就像乔治·斯蒂文森先生(今译斯蒂芬逊,蒸汽机车的发明者)一样,着手自己制造机车,锅炉原是一个轻型的卷扬机上的,车轮是当做废铁收购来的,车架则是用槽铁制成的,那些槽铁是借用唐山煤矿1号竖井的架子。机车造价共520墨元,包括人工和除了废品之外的一切材料在内。金达先生得到了开平煤矿总办唐景星的有力支持,“这两个人的才干和睿智,征服了李鸿章,接受了他们的计划,击败了上层社会的无知和既得权利,成为中国铁路上辉煌的一章”(马克里希《中国外埠居留记》)。1881年6月9日,是乔治·斯蒂芬逊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这辆机车被开平煤矿总工程师伯内特的夫人命名为“中国火箭号”(Rocket  of  china)。这辆机车一直实际行驶了20年(1881—1900),现在为北京交通部铁道博物馆的主要展品了(它的气缸直径7.9英寸,长13英寸,车轮直径2英尺10英寸)。
  1882年,伯内特先生退休,金达继任总工程师。1886年,经德璀琳推荐,金达就中国铁路发展问题拜会了李鸿章。李为金达的见解所打动,上奏朝廷允将铁路延至到芦台。1886年11月23日开工,金达夫人在芦台钉下了第一颗道钉,1887年竣工,被称为“开平铁路延长线”,归新成立的“开平铁路局”管理。铁路局资本25万元,由驻华盛顿公使伍廷芳接办。
  由于李鸿章用了一些灵活的策略,诱使海军衙门以加强防务为词,奏请朝廷将铁路顺着北部沿海一带延长,于1887年3月15日谕令准予延至塘沽。于是组成了一个100万元股金的合股公司。当谕令延至天津时,改成“中国天津铁路公司”,并以这一名称发布广告。1888年8月,铁路通至天津。1895年12月7日,上谕准修津京铁路,由天津至卢沟桥。时任大清华北铁路总工程师的金达自作主张,将铁路延长了5英里,直到永定门西南2英里的马家堡。1897年5月1日通车。不久,从前门到永定门修了一条小型电车轨道,以连接铁路终点。与此同时,1894年春季建成了滦州铁桥,之后到达山海关。1897年到沙后所,1899年到锦州。
  上述记载,可以较充分地说明金达对中国初期铁路,尤其是对今京沈铁路建设的贡献。
  金达的另一贡献是对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使用和培养。詹天佑是清政府招收的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他于同治十一年(1872)出国,光绪七年(1881)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修铁路建筑,同年回国,被分配到福州水师学堂学习。光绪八年(1882)于水师学堂毕业,以五品顶戴被派驻福建水师任旗舰驾驶官。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尾之战,中国败北,詹天佑应招到张之洞办的广州博学馆任英文教习。正当他为学非所用忧愁时,光绪十三年(1887),金达得悉他为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是熟悉铁路建筑的中国少有的人才时,即邀请他到天津任其助手,这对荒废了八年学业的詹天佑来说无疑是个极好机会。到津后,金达即任用他担任塘沽到天津段的筑路工程师。此路在詹天佑的指导下,很快完工,受到李鸿章的称赞。当修筑唐山至山海关铁路时,金达又让詹天佑担任古冶至雷庄段工程师。此时,先后负责建造滦河铁桥的英国工程师喀克斯、日本工程师雨宫敬次郎、德国工程师鲍尔相继失败,金达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詹天佑,詹用沉箱打桩法建起了桥墩,在湍急的滦河上架起了中国第一座铁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1897年当建筑关外铁路时,金达又让詹天佑担任山海关至锦州段的工程师。由于詹天佑在铁路施工中的渊博才识,高超技艺和杰出贡献,金达特别向英国皇家工程师研究会作了介绍,被该会接纳为皇家工程师学会会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一荣誉。在关内外铁路建设中,金达所给予詹天佑的机遇和实践,为中国培养了一个杰出的铁路专家,为以后修筑京张铁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达的第三个贡献是他发现了北戴河海滨避暑地。由管洛生编撰,1925年出版的《北戴河海滨志略》,在“西人卜居之始”卷载:“海滨依山面海,平畴深谷,隔绝尘境。在昔交通往还不便,文人学士罕至其地,是以不甚著闻于世。清光绪十九年(1893),筑津榆铁路工程师英员金达,测勘路线至金沙嘴,称其沙软潮平,为海水浴之最佳处,怂恿供职铁路之华人杨季琳大举购地,张燕谋得风气之先,购地尤多。自是,英美传教士相继至其地。”由而,在清末民初,成为与庐山、莫干山、鸡公山齐名的中国四大避暑区之一。在北洋政府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这里获得“夏都”的盛誉,成为北京之外的夏季政治中心;同时成为与美国戴维营、前苏联克里米亚齐名的大国领导人避暑办公地。
阻修铁路
  铁路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之英国。同治三年(1863),英国铁路创始人乔治·斯蒂文森的族人麦克唐纳·斯蒂文森来华,向清政府提出修建铁路计划遭拒。光绪三年(1877),乔治·斯蒂文森之子来华,“力劝中国行之”,又以认为其“包藏祸心”而拒。
  光绪六年(1880),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授意淮系要员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力陈修筑铁路为国家“自强之道”。时,内阁学士张家骧上疏阻建,认为筑铁路则洋人会深入内地借端生事,民不乐从徒兹纷扰;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上疏,言筑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力阻之。更有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某上疏,言“火车行驶,震动宫阙,所经之地,四十里内田禾为焦”等语。为此,清廷下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
  同年,开平煤矿总办唐廷枢议建唐胥铁路,得李鸿章支持,于当年动工当年建成,对外称“马路”。李鸿章先斩后奏,在1881年2月给光绪之父御前大臣醇亲王奕環的《复醇邸论铁路函》中,才透露了这个消息,当即遭到诋毁,有人放言曰:“若火车通行,轮车过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因此,清政府下令不准开行。唐廷枢无奈,只得以骡马牵引,时人戏称“马车铁道”。
  时,开平矿局因运输制约,煤炭积压,乃私下命金达制成一台“龙号”机车,试行牵引,可载百余吨煤炭。但行车未久,又有人上疏,言“机车行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旋被勒令停驶。时,洋务运动正处高潮,所办之兵工厂、军舰、轮船等急需煤炭,李鸿章、唐廷枢上疏陈明利害,提出东陵距唐山有200多里,且唐胥铁路钢轨、机车均为轻型,根本不会震动东陵灵寝,乃得解除禁令。
  回顾一百多年前的这一段铁路史,仍不由人黯然神伤。
  唐胥开中国自办铁路之始,其曲折艰难,且与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重要人物——李鸿章、唐廷枢有关,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之建筑物,应该成为受到国家保护的重要文物。
浭阳端方
  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托活洛氏,字午桥,号匋斋。1898年出任直隶霸昌道,旋升陕西按察使,次年任布政使。1900年擢升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1904年任江苏巡抚,摄两江总督。1906年任两江总督,1909年移督直隶,旋被摄政王载沣罢免。1911年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率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中被起义士兵杀死。
  端方祖上为正白旗将领。清入主中原后,由顺治朝始,清廷实行以田代俸之制,在畿辅掀起圈地狂潮,设立皇庄、王庄,并赐田给八旗官兵,这些土地统称为“畿辅旗地”。据《清世祖实录》卷127载:“我国家初定中原,官属兵丁,俱计丁授田,富厚有力之家得田每至数百垧(1垧为15亩)。”并规定:“八旗地亩,系旗人产业,不准典卖与民。”“国初各级分地,附近京师,永昭世守。”端方祖上圈地丰润,世守至清末。张伯驹主编之《春游社琐谈》记云:“端姓托活洛氏,见之于所刻书及收藏图章,又尝自称浭阳端方,浭阳即直隶丰润,端为其地屯居旗人,故云。”则端方视丰润为其故乡。
西人对滦河流域的考察
  据考,清末民初西人对滦河流域的地理考察,最早乃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男爵(1833—1905,Richthfen·Ferdinand.Paulwilhelm  Baron Von)。他1868—1872年得美国银行的支持,来华调查中国各地的资源,并得英国商会赞助,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七次考察旅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1869年6月,由东北沈阳来到山海关,考察了石门寨柳江煤田,之后考察了卢龙、滦县、开平、丰润、玉田等地的地质矿产,时约一个月,收集了许多地质和自然地理资料。回国后,发表《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计三大卷和一部地图集,由1877年开始出版,至1912年出齐。
  之后,英国神父、地理学家桑志华(Lieent)于1914—1924年,用10年时间对直隶(河北省)渤海湾之黄河、子牙河、滦河、辽河进行了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自然与历史文物标本,涉及人种学、动物学、植物学、岩石学、矿物学等各个门类,著有《华北黄河及北直隶湾其它支流域十年考察记》一书。并与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1882—1955,法名德夏尔丹 Teilhard.de.chardin,pierre)合著有《华北及蒙古古生物考察》一书,1922年,天主教直隶东南修会在天津马场道建立北疆博物院,从事文献研究工作。桑志华搜集之标本数万件被展出,并举办多次讲座。他还与圣母圣心会牧师、博物学者赛斯(G·Seys)合著有《北疆博物院的鸟类》《北疆博物院收藏的树木标本》《北疆博物院的维管束植物标本》等书,1922年至1924年,他搜集的大量化石标本还被送往巴黎博物馆展出。
西人笔下的蓟镇长城
  万里长城以蓟镇一段最为精彩,亦是最受青睐的人文景观。中国人笔下的万里长城侧重于纪实,或作高度抽象的概括,那么,外国人是怎么写长城的?我这里抄录清末三位来华外国人对蓟镇长城的描述。
  一位是英国汉学家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1814—1897),他在中国传教30年,于1873年在北京和直隶旅行中,游览了蓟镇长城,在旅行日记中他写道:
  登上长城,一种让人惊异的感觉占据了我。东西走向的峰峦挺拔峻峭,长城就像一个有勇气的步行者、沙漠里一头孤独的种马,沿着山脊朝上冲去。坚硬结实的花岗岩和巨大的砖石之上,不时出现的令人畏惧的烽火台,给长城一种伟力的表象。它有20英尺高,顶宽也是20英尺,从太平洋海岸到西藏沙漠边界,它横跨21个经度——大约1200英里长。当已故的美国政治家Seward先生(美国总统林肯的秘书)站在长城上的时候,他大致计算了一下,发现今天要修造同样规模的一项工程,其耗费将超过当时美国所有铁路的修建费用;而这一浩大的工程建于两千年前的中国。
  另一位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社会学家E·A·罗斯。他在1900年到直隶,游览了长城,在其1911年出版的《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形象而深情地描述了长城。
  长城像一条巨大的蛇,径直爬上一条条极其陡峭的山坡,沿着悬崖峭壁徐徐爬行。他从一个山巅跳到另一个山巅,在每个山顶上留下一座带有炮门的方方正正的塔。长城的石基循着山脉的走向,向两边延伸。它曲曲折折从一个山顶攀到另一个山顶,时而沉入狭窄的山隘之中,时而在高处的山脊上现出它的身影,所以,长城看起来时断时续,其实,它把某些部分藏在了群山的峡谷之中。有时,这条石蛇把爬在山坡上的30英里的巨大身躯展现在人们眼前;有时,它逃出人们的视线,遁入到深处黑色的群山深处。当它在远处的山脊上出现时,他的城垛会把午后的天空一分为二。山脉向北延伸,便是一些山麓小丘,每座小山的顶上都建有一座烽火台,远远望去,烽火台像是戴在小山上的皇冠。山麓小丘的下面是一个平原,然后是建有另一段长城的另一条山脉。长城是人类最宏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手工杰作。与它巨大的体积相比,我们引以自豪的铁路路基、隧道只不过是侏儒的作品。除了埃及的金字塔和巴拿马运河外,没有任何人类的杰作堪与长城相提并论。
  第三位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高温(?—1922)。他1860年来华传教,在华四十多年,他在1909年出版的《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描述道:
  长城绵亘在巍峨的高山、广袤的原野和起伏的丘陵之间,它跨越了冬日里充满咆哮怒吼的狂风的沟壑与山谷,经受了二千多年的风雨的侵蚀。尽管冬天白雪覆盖,狂风大有将其夷为平地之势,而夏天的烈日又几乎要将其熔为碎片,但是,今天它仍挺立在那里,没有减少丝毫的威慑力,仿佛工匠们就在昨天修筑完毕。
  我十分欣赏这些描述,他们把长城喻为“一个有勇气的步行者”,“沙漠里一头孤独的种马”,“一条巨大的蛇”,他(它)时而爬上陡峭的山脊,时而遁入群山深处,时隐时显,时断时续;巨大身躯将天空一分为二;一座座烽火台像戴在小山上的皇冠;他不畏千年来冬季的狂风、夏天的烈日,而巍然挺立……这些描述给长城以灵动活泼、如在眼前的形象,赋予长城以坚毅刚强的性格。这些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留下的文字是研究长城文化的重要资料,特别值得珍惜。
(王凤华,秦皇岛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