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独具地方艺术风韵的昌黎民歌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11:01:43
昌黎民歌为流传在昌黎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世代承传的民间小调,是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民间音乐。2000年,有着深厚的群众性民间音乐艺术基础的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黎民歌被列为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保护项目的第二位。
 
昌黎民歌的艺术传承与发展
  
  昌黎民歌形成的历史与昌黎地秧歌一样,大体可追溯到五代时期。五代初期,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军队把从定州一带掳来的3000户汉人迁居于此,设置营州邻海军和昌黎县的前身广宁县辖制。当时,地处冀中平原的定州一带栽植水稻,时兴以田间劳作时歌唱的秧歌。据此可知,是这些定州人的到来,使这里开始流行来自中原地区的民间小曲。历经辽、金、元时期,到明朝时,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使本地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民歌,又与移民带来的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民歌撞击、融合,再度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形成充满乡土气息的演唱艺术特色。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昌黎民歌的演唱是与秧歌表演密不可分的,多年为跑场秧歌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秧歌统称“唱秧歌”。据传,当时的唱秧歌在表演时,是唱时不舞、舞时不唱的。到清末民初,随着昌黎地秧歌的表演逐步变成纯舞蹈艺术,促使秧歌调等民歌演唱另寻表演舞台与场地,并力求演唱得更加细腻、委婉、动情,继而形成一种新的演唱风格。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方式变化后,一些演唱秧歌调的民间艺人开始专心致志从事民歌演出,从而使以唱秧歌调为主的昌黎民歌演唱艺术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了曹玉俭等著名的民歌演唱艺人。20世纪初始出生在昌黎沿海大蒲河村的曹玉俭,根据自己的嗓音、语言特点及对歌词的体味、理解,对原有民歌进行再创作,经过不断磨炼,掌握了很高的民歌演唱技巧。他对   
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重尾音等环节的民歌演唱技巧运用自如,使自己演唱的民歌不仅字正腔圆、节奏准确、感情充沛、细致入微,而且地方风味极足,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昌黎地秧歌脱颖而出,昌黎民歌也逐渐在全国一定范围产生很大影响。1953年1月,昌黎民歌艺人秦来到省会保定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演唱昌黎民歌《小看戏》、《游南关》,受到好评。同年春天,就在昌黎地秧歌《跑驴》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之际,河北省文化局音乐组副组长王玉西和组员赵舜才、王杰、孙承禧等,到昌黎指导和帮助民歌采风工作,挖掘、整理了一些昌黎民歌演唱曲目。1955年2月,大蒲河村的曹秀华与一个女伴边唱边舞,到省会保定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会演,把曹玉俭传授的昌黎民歌《捡棉花》唱得出神入化,被评为优秀节目。1956年,赵舜才、王杰、王武汉等第二次到昌黎采风,与本地文化工作者一起采集记录27首昌黎民歌,并录有磁带,整理出比较规范的曲谱。1957年1月,由昌黎沿海地区的牛官营二村方锡厚等人表演的昌黎民歌《渔民号子》,与曹玉俭演唱的昌黎民歌《绣灯笼》,还有昌黎地秧歌《大秧歌》、《捶布舞》等节目,共同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均获优秀节目奖;其中《渔民号子》与《大秧歌》、《捶布舞》一起被推选参加了195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曹玉俭演唱《绣灯笼》等昌黎民歌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后,先后被邀请到中央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杭州歌舞团、上海音乐学院、兰州歌舞团、河北歌舞团等专业院校、团体讲学,传授昌黎民歌独树一帜的唱法。中央歌舞团把他传授的昌黎民歌《茉莉花》、《捡棉花》相继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女声小合唱,《绣灯笼》也被填词改编为《扎风筝》,由天津著名歌唱家于淑珍到处演唱。后来,由中央歌舞团演唱的女声小合唱《茉莉花》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由中央民族乐团改编的民族器乐曲《绣灯笼》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地方电台播出。期间,与大蒲河相邻的东周庄姑娘齐凤英从师曹玉俭学唱民歌,以嗓子亮丽、歌声委婉动听出名,加入昌黎县文工团后于1959年1月参加河北省第四届民间艺术会演,演唱昌黎民歌《绣灯笼》引起震动,被调到河北省歌舞团专门演唱民歌。1963年夏天,曹玉俭与其大弟子、昌黎县文化馆馆员刘荣德应邀到天津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录音,同年秋天又应文化部和中国文联邀请,随同河北省民歌演唱队赴首都北京为驻京专业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演唱《绣灯笼》、《茉莉花》、《捡棉花》等昌黎民歌的代表作。1965年,昌黎县文化馆馆员冯秀昌创作的具有昌黎民歌浓郁情调的女声独唱《山里人儿好气派》,被河北省革命歌曲演唱会评为优秀节目,先后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北、山东、山西等省电台的《每周一歌》播放;王来雨创作的充满昌黎民歌韵味的女声表演唱《八大嫂闹深翻》,被评为河北省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在全省巡回演出。这一时期,昌黎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得到     
进一步加强。1961年至1962年,昌黎县文化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民歌采风活动,在大蒲河、赤洋口、牛官营、十里铺、刘台庄等村采访曹玉俭、牛广俊、常宝清、秦来、张殿春、李占鳌等41位老艺人,现场记录并学唱不同题材和演唱风格的民歌174首,录音134段,并将其中166首民歌汇印成册,编出油印本《昌黎民歌》初稿。当时采录的民歌,后来有43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昌黎民歌“春风吹又生”。1977年,昌黎县文化馆馆员王世杰用《绣灯笼》曲调填词创作的歌曲《猪多肥多粮增产》发表于《歌曲》月刊。1979年,昌黎县文化馆编印出汇集100首昌黎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的《昌黎民歌选》。1980年,王世杰创作的昌黎新民歌《农家乐》又在《歌曲》发表,并被作为优秀农村歌曲在全国农村推广。1981年,王世杰整理改编的17首昌黎民歌由河北歌舞剧院合唱队演唱,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作为音乐专题节目播出;他撰写的昌黎民歌研究论文《昌黎民歌的特点和唱法》在同年第11期《人民音乐》发表。1986年,王来雨撰写的《浅议昌黎民歌的思想与艺术》在第2期《民间文学研究》发表。1987年12月,由昌黎县文联编印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昌黎民间歌谣谚语卷》,收录有大量的昌黎民歌歌词。进入20世纪90年代,昌黎民歌改革、创新,王世杰、张凤昌等相继改编、创作一批新民歌作品,昌黎县文化馆编辑出收录有220首昌黎民歌的《昌黎民歌集成》书稿。1992年,田国安词、王世杰曲的民歌风味独唱歌曲《农村尽是新鲜事》,参加河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由河北电视台录音播放,获创作和演唱优秀奖。1997年,张凤昌等创作的新民歌《昌黎人儿好气派》在河北省小康建设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90年代后期,《绣灯笼》、《捡棉花》、《茉莉花》等昌黎民歌被河北省歌舞剧院以歌舞形式搬上荧屏舞台。2002年,曹玉俭演唱的昌黎民歌《捡棉花》、《红月娥做梦》和方锡厚等人演唱的昌黎民歌《渔民号子》,被辑入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综合光盘《燕赵乡音》;同年,河北电视台《中国河北》栏目组专门录制并播放了昌黎民歌专题节目《风清水盈昌黎歌》。2002年11月,《捡棉花》作为中国民歌经典曲目,被人民音乐出版社辑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4册。2003年8月,多年痴心昌黎民歌演出与研究的王世杰,受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之邀,参加专题音乐节目《茉莉花》的演唱录制活动,在央视演播大厅同郭颂、成方圆、梦鸽、周冰倩、闫学晶等著名歌唱家和歌手共同献艺,演唱的昌黎民歌《茉莉花》受到好评。2006年9月,由昌黎民歌手刘金民领唱的昌黎民歌组唱《昌黎拉网调》,参加第九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获得二等奖;2007年11月,昌黎民歌组唱《昌黎拉网调》参加在浙江舟山举行的中国渔歌邀请赛,获得三等奖。2009年5月,昌黎民歌与昌黎地  
秧歌、昌黎吹歌联袂走进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现场演唱、录制,全面展示了昌黎三歌,特别是昌黎民歌艺术的魅力。2010年1月4日至9日,央视音乐频道分6次向全国观众播出了录制的《魅力昌黎》节目,使昌黎民间音乐与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和扩大。2009年10月29日,为配合“北京—秦皇岛活动周”,昌黎“三歌一影”表演团专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举办了“激情昌黎——拥抱北京”昌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让首都观众尽情欣赏和领略了昌黎民歌等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010年1月29日,中央民族乐团合唱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茉莉花——百年经典民歌音乐会》。整台音乐会以昌黎民歌《茉莉花》作为主题曲和“压轴戏”进行演唱,凸显了独具一格的昌黎民歌《茉莉花》在中国百年经典民歌中的显著地位。
 
昌黎民歌的演唱艺术特点
 
   传统的昌黎民歌,主要有秧歌调、小调民歌、叫卖调和劳动号子等,在唱法上又分为单口唱和对口篇。
  秧歌调,也叫“秧歌络子”、“打风流”,是以往昌黎地秧歌表演时专门演唱的民歌。其演唱特点是高昂喜悦、活泼风趣,唱法不下十几种。秧歌调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同名不同曲,也有同曲不同名的(如《天上的梭椤》和《敲锣打鼓唱秧歌》),即使同名同曲的调子也因演唱者不同而出现风格上的较大差异。秧歌调演唱的总体特点是每首歌的结尾前都加有“冬呛衣冬呛”的锣鼓点或“哎咳哎咳哟”的衬词。秧歌调在演唱时常常指名对唱,有问有答,异常风趣、诙谐;有时也进行分组对唱,以使得场面气氛更加热烈。    
  小调民歌,是从调性上区分的。这类民歌唱词规整,结构严谨,调式稳定,旋律完美。小调民歌的演唱内容主要有故事传说类、爱情类、生活类等。故事传说类主要演唱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内容大多以当地的人和事为主,如《韩湘子出家》、《跑关东》等,其特点歌词较长,趣味性浓厚,曲调多有反复。爱情类民歌大多反映男女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自由追逐爱情和抵制封建婚姻制度等内容,如《丁成巧得妻》、《哭情郎》、《寡妇思夫》等,曲调丰富,优美动听,演唱者感情充沛,有声有色。生活类民歌主要是从各个角度反映民众生活,有的讴歌劳动,有的叙述人际关系,有的表现节日的欢乐心情,也有一些通过演唱琴、棋、书、画、刺绣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这类民歌为昌黎地方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示,曲调多变、朴实流畅,生活气息浓厚。这类民歌主要有《绣灯笼》、《茉莉花》、《捡棉花》、《织布》、《婆媳顶嘴》、《王大娘探病》、《合钵》、《红月娥做梦》等。其中有不少民歌与戏剧、曲艺等表演内容紧密联系,歌词冗长,曲调优美,旋律舒展多有反复。演唱者往往根据故事的发展线条,细致入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合钵》有头有尾地演唱了《白蛇传》;《绣灯笼》以夜晚更时分段的形式联缀成五段唱词,涉及到张生和莺莺、吕布和貂蝉、秋胡和罗氏女、薛平贵和王宝钏、牛郎和织女等历史及传说中的爱情故事,演唱速度徐缓,曲调细腻,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其中《茉莉花》与江南等地流传的《茉莉花》并不相同,其表现的并非单纯的花景,而是《西厢记》的戏剧故事片断,演唱起来情深韵长,别有风味,最长可演唱半个多小时。
  叫卖调,是小商贩为招揽生意说唱的顺口溜小调,以及能工巧匠的街头吆喝调。其表演特点是唱词简单,旋律质朴,流利上口,说唱兼备。这类民歌有《卖针调》、《卖药糖》、《卖蚊子药》、《卖香面》等。演唱者的嘴皮子利索,口齿清楚流利,唱腔顺畅,颇有意趣。
  劳动号子,包括渔民号子、搬运号子、打石头号子、夯号子等。这类民歌是劳苦大众在集体干重体力活时,为协调动作、统一用力呼喊的口号演变的有一定旋律的无伴奏合唱。其歌唱特点是节奏鲜明,坚定有力,有领有合,情绪热烈,唱词比较简单,衬词较多。这类民歌的突出代表——渔民号子,是昌黎沿海地区渔民拉大网捕鱼时演唱的劳动号子,分起钩、拉大绳、拉网片、拉大力杠和拉大兜5个部分,起始乐感凄惨悲伤,往下越喊越紧,上、下腔一对一合,曲调变化复杂,音乐性较强。                  
  昌黎民歌演唱时的单口唱,也叫“昆腔曲”,是由一人单独演唱的民歌。这种民歌演唱形式大多出现在村头院落,演唱者多用一副竹板自打自唱。其特点是曲调连贯完整,内容大多叙述一个故事,如《合钵》、《红月娥做梦》等,并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表现整个故事发展的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单口唱演唱的歌曲一般歌词段落较多,演唱时间较长,歌手需要很好体味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方能完整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口篇是两个人对唱的民歌,与东北地区流行的“二人转”相似,分为“蹦蹦调”、“划拉调”和“哼哼调”。这类民歌有《正对花》、《反对花》、《婆媳顶嘴》等。多数对口篇共同叙述同一个故事,有分有合,一问一答,形式活泼。对口篇在表演时,起初只是以一副竹板伴奏,站立对唱;后来,逐步增加乐队伴奏,边舞边唱,唱腔圆滑,姿态活泼;同时,打破民歌只唱不说的形式,加进很多对白,并将古代的传说故事与当地民俗风情相结合,形成戏剧艺术表演的雏形,堪称冀东及东北一带地方戏剧的母体。如《红月娥做梦》,就具备这样的表演特征,被视为昌黎民歌罕见的珍品。
  昌黎民歌因演出地区不同,各类分布也不一样,南部地区以秧歌调为主,西部地区以单口唱和对口篇较多,东部沿海地区盛行劳动号子。各地演唱民歌各有技巧,有的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有的声里传情,通过“绣”、“画”来描述人的心理变化,但都强调用“土嗓子”演唱,突出乡土味儿。
  昌黎民歌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演唱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题材。民国初年,出现了《新事篇》等新民歌。抗日战争期间,流传外地传来或由传统民歌填词谱成的《滦河小调》、《李玉兰劝夫参军》、《送郎参军》、《八路好》、《卖饺子》、《太行山上的月亮》等抗日歌曲。
  昌黎民歌主要用“土嗓子”演唱,特别强调唱出地方的味道。演唱昌黎民歌时,声音位置要靠前,声色要明亮、清脆,唱的要像说话一样清楚。此外,昌黎民歌是本地方言的音乐化。昌黎人说话即带有歌唱性,语言走向是先低后高,拐弯上行,很多字的读音把阴平声调念成去声。如《捡棉花》中的“年那年儿啦都喂有个七月二十八咧……”,其中的“都”字的音符是“27”,唱成“抖”音;再如说唱型的《跑关东》,几乎就像昌黎人说话拉长音一样。因语言关系,昌黎民歌的滑音、倚音较多,在运用唱腔时强调准确掌握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和重尾音等演唱技巧。    
 
  昌黎民歌主要演唱家与歌手
  
  昌黎民歌作为一种民间小调和唱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会演唱的民间艺人很多。清末民初,著名的昌黎民歌演唱艺人有大蒲河村的常平、薛家营村的张成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演唱昌黎民歌比较著名的有曹玉俭、秦来、郭文成、郭孙氏等,还有曹秀华、齐凤英等新歌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又涌现了李福艳、马海霞、刘金民等比较有名的新民歌手。昌黎民歌的著名演唱与研究家有刘荣德、王世杰等。
  著名的昌黎民歌演唱大师曹玉俭,大蒲河镇大蒲河村人,1901年生,1977年去世。他自幼在海边长大,读过两年私塾,从13岁起开始学扭秧歌和演唱秧歌调等民歌,并会演唱二人转和乐亭大鼓。后来,他以擅长演唱抒情味极足的民歌享誉乡里。期间,他学会不少大蒲河的常平、薛家营的张成等民歌老艺人传唱的民歌。曹玉俭极有演唱天赋,他对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重尾音等环节的昌黎民歌演唱技巧运用自如,尤以准确把握、巧妙利用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见长。在咬字行腔时,他吐字如吐钉,行腔如行云,快有字儿,慢有味儿,悲伤挂叹气,短腔亮字,长腔亮声,并做到情引歌声出,气送歌声走,喜怒悲欢传双目,五体皆表口中词,使得他演唱的民歌不仅字正腔圆、节奏准确、感情充沛、细致入微,而且地方风味极足,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多年间,他主要演唱的昌黎民歌有《绣灯笼》、《捡棉花》、《茉莉花》、《正对花》、《反对花》、《红月娥》、《铺地锦》、《十女夸夫》、《货郎标》等二三十首。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昌黎民歌采风活动脱颖而出。1957年1月,在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时,他演唱的昌黎民歌《绣灯笼》获优秀节目奖。之后,他先后到北京、天津、杭州、上海、兰州等地,为中央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杭州歌舞团、上海音乐学院、兰州歌舞团、河北省歌舞团等专业院校、团体讲学,传授昌黎民歌独树一帜的唱法。中央歌舞团将其传授的昌黎民歌《茉莉花》、《捡棉花》相继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女声小合唱,《绣灯笼》被中央民族乐团改编的民族器乐曲《绣灯笼》,由中央歌舞团演唱的女声小合唱《茉莉花》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1963年夏天,他与其弟子刘荣德应邀到天津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录音;同年秋天,又应文化部和中国文联邀请,随同河北省民歌演唱队赴首都北京为驻京专业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演唱《绣灯笼》、《茉莉花》、《捡棉花》等昌黎民歌代表作。在此前后,他为本地培养出不少新民歌手,其中齐凤英被选调到河北省歌舞团专门演唱民歌。20世纪60年代,他成为昌黎县政协委员。他生前演唱的昌黎民歌《茉莉花》、《红月娥做梦》,于2002年被辑入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燕赵乡韵•民歌》光盘。           
  著名昌黎民歌艺人秦来,十里铺乡张各庄三村人,1901年生,1982年去世。秦来从小给地主放牛,天生好乐,年稍长学会吹唢呐,跟人合伙卖针时以叫唱招揽生意。他擅长表演二人转,边扭边唱,练有“云遮月”嗓子。他长时间演唱民歌不倒腔,歌声优美,唱词清楚,唱腔的口语化较强,并常常将唱与说揉合,演唱很有特点。1953年,他到保定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演唱昌黎民歌《小看戏》、《游南关》,受到好评。
  昌黎民歌艺人郭文成,靖安镇达子营村人,1897年生,1981年去世。他自幼务农,从17岁起学唱昌黎民歌。1933年,他去黑龙江省海伦县淘金,曾与人在当地搭班唱戏,主要出演旦角。1942年,他回乡继续务农。他会演唱的昌黎民歌很多,唱腔平稳悠扬,朴实大方,别具一格,在昌黎县西部的滦河沿岸地区有很大影响。
  昌黎民歌老一代女歌手郭孙氏,葛条港乡罗家营村人,1889年生,1962年去世。她在4岁时因病双目失明,自幼留心跟父亲偷偷学唱民歌。结婚后,她家境贫寒,靠给有钱人家浆洗衣服等维持生计,心情忧闷时常常低声吟唱民间小调,以消愁解闷。多年间,她以演唱《小寡妇上坟》、《王员外休妻》等悲怆、婉转的民间小曲见长。
  昌黎民歌的老一代民歌艺人,还有荒佃庄镇东腾远村的张殿春(1908年生人)、新集镇裴各庄的张奎英(1896年生人)、荒佃庄镇河南庄的赵耀春(人称赵老耀,1874年生人)和刘台庄镇范庄子的李志香等,均已作古。
  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来的女歌手曹秀华,1932年8月6日生,大蒲河镇金庄人。她自幼喜欢哼唱民间小调,18岁时参加村里建立的业余剧团演出评剧《赵小兰》、《小二黑结婚》等。1954年8月,她嫁到大蒲河村,跟随曹玉俭学唱《绣灯笼》、《捡棉花》、《茉莉花》等昌黎民歌。1955年2月,她到保定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会演,与一个女伴边唱边舞,把曹玉俭传授的昌黎民歌《捡棉花》唱得出神入化,被评为优秀节目。1955年第4期《河北文艺》,将她手舞彩扇演唱《捡棉花》的剧照登封面显著位置。
  继曹秀华之后,齐凤英成为又一个著名的女歌手。齐凤英于1939年11月4日出生在大蒲河镇东周庄村,自幼喜爱演唱昌黎民歌,年青时到邻村大蒲河从师曹玉俭学唱昌黎民歌,以嗓子亮丽、歌声委婉动听出名。1958年8月,她被选调到昌黎县文工团做歌唱演员,1959年参加河北省第四届民间艺术会演演唱《绣灯笼》引起震动,被调到河北省歌舞团专门演唱民歌。1960年至1963年,她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掌握了比较高超的歌曲演唱技巧。“文化大革命”期间,失去演唱舞台,她在结婚后于1970年转到天津市人民印刷厂做共青团、工会工作,中断了专业演唱演员生涯。            
  李福艳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先涌现的昌黎民歌女歌手。李福艳于1962年11月11日出生在朱各庄镇下庄村。她自幼爱好文艺,1979年7月参加唐山地区群艺馆在昌黎师范学校举办的冀东民歌培训班,学会演唱《绣灯笼》、《捡棉花》、《茉莉花》、《正对花》、《反对花》等昌黎民歌。1980年春,她到唐山参加唐山地区民歌汇演,演唱的昌黎民歌《茉莉花》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她参加了昌黎县文化馆组织的文艺小分队,于1984年5月在首届“河北音乐之春”演唱活动中演唱昌黎民歌《绣灯笼》,获得演唱优秀奖。在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的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的《魅力昌黎》节目中,她先后演唱了《正对花》、《反对花》等昌黎民歌。她演唱昌黎民歌,嗓音亮丽,韵味淳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马海霞是继李福艳之后涌现的昌黎民歌著名女歌手。马海霞于1960年3月1日出生在马坨店乡施各庄西村,自幼爱好文艺,先后在昌黎县文工团、昌黎县电影管理站、昌黎县文化馆做演唱工作,以演唱《绣灯笼》、《捡棉花》、《茉莉花》等昌黎民歌闻名乡里。她于1983年获河北省三级歌手称号,1985年被评为河北省“十优”青年歌手,1996年获全国影视歌曲优秀歌手称号。在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的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的《魅力昌黎》节目中,她主要演唱《绣灯笼》等昌黎民歌。她演唱的昌黎民歌,音调亮丽、优美,充满乡土韵味。  
  刘金民是近些年涌现的又一著名昌黎民歌演唱歌手。刘金民于1956年4月27日出生新集镇小港村,自幼喜爱演唱,多年在昌黎县文化馆文艺小分队、昌黎县文工团做演唱工作,近些年以善于演唱昌黎民歌出名。他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华耀杯影视歌曲大赛优秀奖,并获全省农民歌手大赛获二等奖,2007年获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优秀演唱奖。2006年9月,由他领唱的昌黎民歌组唱《昌黎拉网调》参加第九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获得二等奖;2007年11月,《昌黎拉网调》参加在浙江舟山举行的中国渔歌邀请赛,又集体获得三等奖。在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的音乐频   
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的《魅力昌黎》节目中,他先后演唱了《捡棉花》、《正对花》、《反对花》等昌黎民歌。他演唱昌黎民歌,嗓音敦厚、质朴,乡土气息浓郁。   
  昌黎民歌著名演唱与研究家刘荣德,1935年11月生,卢龙县双望村人。1956年,他由河北滦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昌黎县团林小学任教,后调昌黎县文工团和文化馆工作,在参加民歌采风活动时跟曹玉俭长期学唱昌黎民歌。1963年,他与曹玉俭同到天津、北京演唱昌黎民歌。1972年,他由昌黎调唐山地区文化部门工作,主编有《唐山地区民间歌曲集》,后来出任唐山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出版有《冀东民歌研究》(合作)、《冀东民歌演唱方法》等专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在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的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的《魅力昌黎》演唱节目中,他演唱了《红月娥做梦》等昌黎民歌,并接受了现场访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民歌河北省代表性传承人王世杰,1940年4月5日生,乐亭县杜林二村人。1960年,他由昌黎一中师范班毕业后,先后到昌黎县文工团、文化馆工作,曾参加昌黎民歌采风活动,多年从事昌黎民歌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主导编印有《昌黎民歌选集》,整理有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17首昌黎民歌,在《人民音乐》、《艺苑论丛》、《群众文化》等书刊发表《昌黎民歌的特点和唱法》等论文。由昌黎县政协退休后,他坚持演唱、传授昌黎民歌。2003年8月,他到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参加专题音乐节目《茉莉花》录制活动,演唱昌黎民歌《茉莉花》。在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的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的《魅力昌黎》演唱节目中,他演唱了《捡棉花》等昌黎民歌,并接受了现场访谈。         
  (董宝瑞,昌黎县作家协会主席,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