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晚清书画家张灿浅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11:00:08
   一百载斗转星移,前贤张灿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热门话题。
  张灿,滦河流域文化名人,晚清书画家。其人其事方志有载。
  近年,研究名人之风兴起,张灿亦名列其中。有人提出了张灿“为光绪皇帝早期老师”或“书画老师”之说。对此,赞成者有之,否定者有之,置疑者有之,一时难成定论。
  毋庸置疑,一州一邑产生一位帝师,是无上荣耀之事,应该大书特书。如果罔顾历史,凭空打造出一位帝师来,非但荒诞可笑,还会误导子孙。因此,厘清张灿身世,不只史家所为,也是张灿家乡人的责任。
  一、张灿不是光绪帝师
  张灿是晚清光绪皇帝早期老师或书画老师之说,源于闾巷传说,并无真凭实据。近日研读做为正史的《清史稿·德宗(光绪庙号)本纪》及相关史料发现,张灿为帝师说纯属子虚乌有。
  1、清史无张灿帝师记载
  《清史稿》载:同治皇帝(庙号穆宗)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辛未崩于养心殿,年十九。慈安、慈禧两皇太后秘不发丧,当日召集诸位亲王及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和弘德殿、南书房诸臣28人定议,威逼同意了醇亲王奕譞之子、慈禧外甥(其亲妹之子)4虚岁的载湉为嗣皇帝,诏以明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从王大臣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皇太后训敕称懿旨,皇帝称谕旨。随即迎载湉入宫,诏告同治帝殡天讣告。
  光绪元年十二月丙寅,慈安、慈禧两太后为光绪指派老师并下懿旨:“皇帝典学,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授读于毓庆宫,御前大臣教习国语满、蒙语言文字及骑射”①。(越明年)夏四月,光绪始御毓庆宫读书。
  车吉心主编的《中国皇帝全传》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五日,做了13年傀儡皇帝的同治病死……就在当天,刚刚4虚岁的小孩子载湉被迎到宫中,正式继为皇帝。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十二日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年底,西太后接二连三地发懿旨,让小皇帝入学读书,把以前嘉庆皇帝的寝宫即毓庆宫改为光绪皇帝的书房(称为上书房),并派光绪帝的父亲奕譞全面管理。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5岁的光绪帝正式入学读书。由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定时教习。除此之外,依照清皇族惯例,还为光绪帝配备了满蒙文师傅,教授满文和蒙文。并保留满族习俗,命武臣传授骑射技勇②。
  赵辉编著的《光绪皇帝》载: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典学的发蒙仪式在养心殿举行。醇亲王奕譞朝服焕然一新,扫往日的愁容和闲适之态,神采飞扬地站立在大殿旁边主持典学仪式。……随着奕譞一声洪亮的高呼,汉文老师翁同龢、夏同善,满蒙文老师亲王伯颜讷漠祜、景寿和贝勒奕劻等人依次进入养心殿举行参拜大礼③。
  被史家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他的书,可做历史读”的蔡东藩,在其所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清史通俗演义》第4342页中也明确记载:“翁同龢系光绪帝师傅。帝五岁时,翁即入宫。”
  教习光绪的内容包括国史、经训、经籍、诗词及满文等,主要是儒家治世经典四书五经。夏同善还教些兵法知识或习武论剑。慈禧为培育与光绪的“母子关系”,也经常教习光绪《孝经》和《二十四孝图》之类的内容,用封建孝道加强对光绪帝的控制和约束。
  《光绪皇帝》一书中记叙:“为了让光绪皇帝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翁同龢师傅结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光绪对图画有特别的偏好,就亲自绘制许多图书作为辅助教材帮助光绪增长知识,如《天人交战图》《流民图》《农耕图》等④。据此可知,翁同龢亦长于丹青。另外,他还是一位“擅长书法,自成一家,为世所宗的著名书法家”⑤。翁同龢除教习光绪汉文知识外,还是兼授书法绘画的帝师。
  在封建王朝,无论是皇室宗亲,文臣武将,从入学起便与“文房四宝”为伴,诗文书画更是“应知应会”。光绪诸师中,除翁同龢才干超群外,其余老师也是当世大臣中的佼佼者,亦能兼授书法绘画。此外,清宫内设“南书房”,成员皆为进士出身的翰林级官员,专司文词书画之事,还有宫廷专职画师,可随时奉旨侍奉皇帝及皇子皇孙。
  综上所引清楚地表明,光绪皇帝的老师是翁同龢、夏同善、伯颜讷漠祜、景寿和奕劻5人。
  纵览相关著述,特别是作为正史的《清史稿》,从光绪登基至驾崩的34年间,所历大事逐年、逐月甚至逐日都有记载,通篇没有关于张灿为光绪皇帝早期老师或书画老师的只言片语。
  2、《樗寿赠言》是张灿非帝师的直证
  《樗寿赠言》系史梦兰子孙辈及弟子在史梦兰七十岁、七十三岁、七十八岁寿辰时,为其歌功颂德之作。该书共六卷,录入张灿诗文达15首之多。
  在张灿为史梦兰七十大寿所写的两首诗前介绍:“张东谷明府,滦州廪贡生,同文馆教习,河南候补知县。”据此可知,东谷是张灿的又一别字,曾在国子监读书,担任过“京师同文馆”教习和河南候补知县,明府者,旧时对知县之尊称也(下文待叙)。
  史梦兰七十寿辰是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四月二十九日(1882.6.12),距张灿为其祖父立碑之日(见下文)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三月四日(1882.4.18)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按张灿为光绪帝早期老师之说,此时正是张灿在清宫当帝师之时(下文再叙)。
  《樗寿赠言》成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史梦兰81岁时集前后所得寿言,亲自主持刊成。书稿的校对、编辑、出版等相关事宜,张灿亦参与其中。张灿若是帝师,如此荣耀之事,书中焉有不记的道理?
  《樗寿赠言》是史梦兰、张灿亲历的一部诗作,其真实性毋庸置疑,是否定张灿帝师说的直接证据。
  3、张灿不具帝师资格
  封建王朝等级森严,皇权至高无上。清制,皇帝及皇子皇孙读书,必须在皇宫内之“上书房”。老师由皇帝钦点,学识高、权位重者方能胜任。
  光绪帝师翁同龢,咸丰朝状元。乃道光朝状元、咸丰帝师、大学士翁心存之子。曾任同治帝老师,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弘德殿行走;夏同善,咸丰进士,时任兵部侍郎;伯颜讷漠祜 、景寿和奕劻是皇室宗亲,时任御前大臣,领亲王、贝勒衔(皇帝之子皆封亲王。亲王之长子可袭亲王,诸子可封郡王、贝勒)⑥。
  除帝师外,侍读、侍讲等官员须由翰林院选送。(注:翰林院掌修史撰文,参与进士朝考、乡试、会试诸事。长官由大学士、尚书等重臣兼领。所属官员皆为进士中年纪稍轻、名次较高者。礼遇甚优,升迁甚速,如编修、检讨等七八品官员,可外放为四品道府官,内迁可按资转至侍郎、尚书。)⑦
  上述五位帝师,三位是皇室宗亲、御前大臣,两位是状元、进士、三品以上大员,由此看出“上书房”等级之高,帝师之尊。
  科举制是士子入仕的惟一途径,需经童生、廪生、举人、贡士、进士之路。士子未经录取入府州县学读书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童生考入府州县学称“廪生”。廪生有资格参加由省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合格者成为“举人”。举人可参加全国三年一次的“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赐为“进士”。
  《滦县志》记载张灿为“邑廪生,八旗官学汉教习”。
  廪生者,指考入府州县学读书的学生,也称廪膳生、廪膳生员、庠生等,亦统称“秀才”。具有这种身份的生员,可享有银子和粮食补助。“邑”,县的别称。表明张灿是在县学读书的生员。
  八旗官学,是清朝八旗子弟进学之处。顺治元年(1644)置,每旗一所(清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全国应有八旗官学8-24所)。隶属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隶学部。学校负责人由国子监兼职。每所设助教(从七品、七品)3人(满2人,蒙1人),教习(八九品)7人(满1人,蒙2人,汉4人)。每所学生100名(满60名,蒙20名,汉20名)。入学者皆为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⑧。
  《樗寿赠言》记载张灿为“廪贡生,同文馆教习”。贡生,又称监生,系国子监学生之代称。廪贡生,表明张灿系国子监读书并享有补贴的生员。
  同文馆为清末学馆,同治元年(1862年)开办。总教习1人和洋教习若干人由洋人担任。另设汉教习三人,由各省保举或在京招考任用。张灿是三位汉教习之一。
  据此得知,张灿学位是县廪生和廪贡生,官职是八九品教习,不具备进宫给光绪皇帝当老师的资格。
  4、方志对张灿记载准确
  《滦县志》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惟一一部记载张灿的权威性地方史书。
  《滦县志·卷二·地理·河流(第29-30页)》载:清邑人张灿《蚕沙口诗》云:海外一荒村,远视如孤岛。命名谓蚕沙,谲奇费探讨……(下略全诗计424字)。
  《滦县志·人物·职衔表(第68页)》载:张灿,廪生,八旗官学汉教习,分发江西知县,见文学。
  《滦县志·卷十二·人物·文学(第21页)·清》载:张灿,字东村,一字启明,五区张海庄子人。邑廪生。八旗官学汉教习,分发江西知县。能诗善画。擅长山水,尤工花鸟。常从乐亭史香崖先生遊。人得寸缣尺幅者,争宝之。
  《滦县志·卷十二·人物·艺术(第59页)·民国》载:张灿,字东村,张海庄子人。廪膳生。能诗善画,擅山水,尤工花鸟。
  四处着墨不多,仅寥寥数语,却将张灿的籍贯,学位,官职,专长,爱好描述得清清楚楚,但张灿为光绪皇帝早期老师或书画老师却无一字记载。
  《滦县志》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修成,距张灿逝世不过25年。
  《滦县志》总修张凤翔(1873—1960),滦州三区邱营村(今属滦南县)人。光绪朝廪生、举人。做过八旗官学汉教习,后任邮部主事(正六品)。
  张灿与张凤翔同属滦州人,故里相距60华里,年龄相差30多岁。同为廪生,做过八旗官学教习,又都任过一般官吏(张灿七品知县,张凤翔六品邮部主事)。张凤翔一生擅长古诗,酷爱书画,张灿诗文书画,尤以书画为最。两人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张凤翔作为晚辈,对张灿生前身后之事应该了如指掌。如果张灿果为帝师,以张凤翔为总修的前后几十位编修(两任县长和教育局长、志修局长亦参与其中)焉能不知,焉能不记,焉敢不记!
  此外,由孟祥川主编的《唐海县志》(1997年版),在《大事记》和《文学创作中》,介绍本县文化人物著述时,也没有张灿是光绪早期老师或书画老师的记载。
  5、墓碑证实张灿不是帝师
  曹妃甸区第九农场张海庄子村,至今保留着张灿兄弟二人为其祖父张文相所立的一通墓碑。近日,与几位同仁一起前往查勘,发现墓碑碑阳文字清晰可辨,碑阴没有文字(见下图)。
  
  
   
  其墓碑碑阳文字为:
  
    
  
  墓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张灿提供了实物证据。
  碑文表明了四个问题:一是墓碑立于光绪八年三月四日即1882年4月18日;二是称张文相为处士(词典释为没做过官的读书人),说明墓主没有功名,未曾入仕;三是碑文“已故男培滋”,说明张灿生父培滋已先于张文相辞世;四是张灿与弟耀南已是祖父之身。
  同时,墓碑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张灿不是光绪皇帝的早期老师。
  何谓“早期”,词典注解为“某个时代、某个过程或某个人一生的最初阶段”。按此解释,光绪元年至十年应是光绪皇帝在位的“早期”阶段。张灿为其祖父立碑于光绪八年,若果为帝师,当正值皇宫“上书房”供职。
  按清廷惯例,凡有贡献、有影响大臣之无功名亲属均有“封赠”。仅以光绪朝为例:遵化人秦澍春,官至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等职。朝廷封赠其父为奉政大夫,其母为五品宜人,其兄为贵政大夫,其嫂为夫人;滦州人李云麟,官至副都统、新疆办事大臣、伊犁将军等职。朝廷追封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为朝仪大夫、振威将军;滦州官寨(今属滦南县)人王培曾,官居刑部员外郎、候补知府等职。封赠其曾祖父、祖父为刑部员外郎加四级,其曾祖母、祖母为淑人,其父为议叙守议所千总,其母为宜人,其兄为刑部郎中加二级,其嫂为恭人……
  帝师乃朝廷近臣,深受皇帝倚重,地位和威望远在上述三位官员之上。如果张灿身为帝师,为其祖父立碑,定会奏请朝廷恩准,皇帝焉有对老师的祖父及亲属不“封赠”或谕赐祭碑文的道理?另外,此举也会惊动省、府、州、县官府,送祭品、祭文、匾幛、题词者会纷至沓来,乡绅、耆老也会蜂拥而上,遗憾地是,如此风光的盛景并未在墓碑显现,仅见“承祀孙耀东”下署有“官名灿”。“官名”,词典作“旧时称在乳名之外起的正式名字”和“官衔”或官职解。碑文未刻张灿官职,故只能解读为“正式名字”。
  堂堂帝师,怎一个“官”字了得!
  总之,通过上述考证,可以得出结论:张灿不是光绪皇帝的早期老师或书画老师。
  (文中所述《滦县志》与《樗寿赠言》关于张灿学位、官职不尽一致。我们无意苛求古人,只能留待考证。此处只做为张灿非帝师之引证。)
  二、张灿非张山
  2009年我主编的《滦河流域历代名人》,对张灿做过如下表述:
  张灿(生卒不详),又名山,字东村,景君、启明。滦州张海庄子(今属唐海县)人。约生活于清咸丰、光绪年间。邑廪生,八旗官学教习,后任江西知县。
  其父张雪樵,系晚清京东著名田园诗人,著有《雪樵诗稿》。张灿秉承其父遗训,自幼好读书,习韵律,兼习书画。他一生孤傲、放纵,特立独行。归家后专门研读诗词,练习书画,拜京东名流史梦兰门下,二人甚为契许,私交笃厚。曾校阅史梦兰所著《全史宫辞》,并赋诗作画赞之。
  张灿后半生以诗词、书画为业。其绘画擅长山水,尤工花鸟。时人得寸缣尺幅者,如获至宝。其诗多以民风民俗为蓝本。抒发个人性情,抑恶而扬善等。后结集梨枣,有《景君诗草》面世。张灿先于恩师史梦兰谢世,其遗作大部被史梦兰收录于《永平诗存》,并有评点,是京东二百余名诗家中的佼佼者。
  张灿的书画传世颇多,代表作有《松阴读史图》、《后园菊》等。其谢世后,多为史梦兰收藏,今大多淹没于荒烟蔓草间。
  张灿有一子两女,其子夭亡。后半生以诗书为业,被京东文坛所称颂,为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时,因史料贫乏,加之时间仓促,编辑时,草率地将张灿、张山视为一人,亵渎了先贤,误导了读者。值此机会,向张灿、张山的后人及广大读者致以深深的歉意!
  张山,又名仙,一字景君,乐亭药王阁人。岁贡生(由府州县推荐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著有《退学斋诗文集》。据史梦兰《止园诗话》介绍:“景君为雪樵冢嗣,幼承家学,工吟咏。而性灵发越,不名一家,领异标新,迬迬突过前人。独不喜举业家言,初以‘乐此’名斋,盖谓所乐在此不在彼也。骈散诸文,於古作者俱具体而微,著有《文话》数卷。吾党不乏韵士,而景君称最,自景君没而吾道孤矣,惜哉⑨!”可见张山在史梦兰眼中地位之高,感情之深。
  张山独立特行,才学过人,拜史梦兰(香崖)为师。《永平诗存》录其诗达59首之多。
  张山之父张九鼎,字象之,号雪樵,岁贡生。著有《得未曾有斋诗钞》。时任平山教谕、嘉庆朝举人、乐亭人阴子翼为其诗集作序云:“雪樵性倜傥,重气谊,总角(幼年泛称)时为诗,即时得惊人句⑩”。《止园诗话》载:“张雪樵家多藏书,博闻强识,精力一归於诗。所著《得未曾有斋诗钞》,各体皆工⑾。”张雪樵与史梦兰家隔10余华里,交往甚厚,经常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永平诗存》录其诗41首。
  张灿虽能诗善画,其诗文成就却逊于张山。张山精于诗文,却疏于书画,其名声在张灿之下。张灿、张山同为史梦兰门生,相隔不过四五十里之遥,一个是诗文奇才,一个是书画翘楚,各俱千秋。如不深研细琢,将二张混为一谈者岂止老朽一人?如此说来,厘清二张身世,是老朽“补过”之举也!
  三、“京东八家”之一 ——张灿
  张灿,原名耀东,字东村,又字东谷、启明,滦州第五区第四十八编乡张海庄子(今属曹妃甸区)人⑿。祖籍山西,明永乐二年(1404年)移民至滦州独二社,因该地有一古城,故取名张家城,后简称张城(今属滦南县坨里镇)⒀。清康熙年间(1662—1772),有张家城名叫张海者经常到村南七八里处放猪,见此地环境较好便迁来定居,以名为村得名张海庄子⒁。
  关于张灿的生卒时间,《滦县志》没有记载。其他相关著述中,或曰“约生活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先于恩师史梦兰谢世”;或曰“主要生活于清道光、光绪年间”;或曰“生卒于清道光至民国年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按前文所引碑文记载,立碑之时即光绪八年(1882年)张灿与其弟张耀南都已是祖父之身。旧时,有钱有势之家子弟成婚,一般在十七八岁年纪。到了为祖父年龄,当在40岁左右。碑文记载张灿兄弟二人有六子四孙之众。另据《樗寿赠言》中张灿给恩师史梦兰的颂诗第二首“门下诸生发半斑,东王犹是旧朱颜⒂”句分析,众弟子皆已年过半百。此时的张灿应不低于五十五六岁。据此,张灿约出生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
  《滦县志》在艺术类人物中介绍张灿时放在民国时期首位,故其当逝于民国初年,即张灿约生卒于1827—1912年,享年约86岁。
  张灿祖父张文相乃饱学之士,对张灿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父亲张培兹,粗知文墨,一生躬耕于垅亩,先于其父去世。
  张灿自幼天资聪颖,诗文书画俱通。文相、培滋父子见孺子可教,便在张灿十几岁时,让其拜京东名儒史梦兰为师。
  在史梦兰的悉心培育下,张灿如鱼得水,诗文书画长足进步,尤以书画为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1842年),即张灿十六七岁时,梦兰命其与乐亭人倪垣(史梦兰妻侄)画《松荫读史图》。灿不负师望,很快将画作呈奉师尊。咸丰丙辰年(1856年),史梦兰首刻《全史宫词》时,张灿曾赋诗谈及此事:
  孝先腹笥本便便,倒峡词源泻涌泉。
  落笔纵横三万字,分笺上下五千年。
  漫将宫体嗤轻靡,应和风诗付管弦。
  一卷松荫清课处,渊怀早向画图传。
  ——壬寅岁公命灿写松阴读史图
  受业张灿谨题⒃
  受业,词典解释为:1、随老师学习。2、学生对老师的自称。证实史梦兰确为张灿老师无疑。
  史梦兰将此诗录入所著《全史宫词》序诗之中,得以留传后世。(史梦兰(1813—1898),字香崖,号砚农,乐亭县大港村人,出身于书香世家。道光二十年(1840年)27岁时即考中举人,派任山东知县,因母年迈未赴。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助僧格林沁亲王抗御英法联军有功,被授予五品衔。史梦兰才华出众,著作等身,名满京东。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授予四品卿衔。逝世前一年(1897年)被举荐为国子监祭酒,未经御批而去世。据传,慈禧太后称其为“京东第一人”,世人推崇为“直隶一人”,“京东才子”。史梦兰虽名满天下,声播朝野,一生却从未入仕,而是躬身于诗文著述,徜徉于山水田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张灿弱冠(古时男子20岁代称)之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入滦州官学而成为邑廪生。数年之后,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入国子监读书成为廪贡生。不久,经举荐或考试,被录入八旗官学担任汉教习之职,成为清朝一名低级官吏(正九品或从八品)。
  进入八旗官学的学生,皆是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学期十年,“十年期满,分别选用”⒄。据此推测,张灿在八旗官学起码教习了1-2期即10-20年时间。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朝廷为培养涉外人员,开办了“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四馆,全部为洋教习。同治五年(1866年)又增设算学、医学等四馆,另设汉教习3人。张灿经举荐或招考而进入同文馆担任汉教习职务。
  在同文馆工作期间,由于表现优秀,被朝廷提职为正七品,分配江西任知县职务。此时,正值其祖父张文相因病辞世。
  按清廷规定,官员遭父母之丧,需守孝三年,称为“丁忧”。又,本身及父都是嫡长子,而父先死,在祖父去世时即作丧主,曰“承重孙”,也需服三年之丧,称“丁外艰”。张灿之父培滋已于早年死去,张灿理所当然地做了承重孙,为祖父在家居丧,“守制”三年。
  三年期满,江西已无知县官缺,故朝廷改任张灿为河南候补知县。
  张灿在“河南候补知县”期间,正值朝廷腐败,内忧外患,烽火遍地,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窃以为,年过五旬,已知“天命”的张灿,早已厌倦官场,知难而退,仿效恩师史梦兰,借故退隐山林,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弃官还乡后至逝世的30多年间,是张灿在诗文书画方面大展身手,如愿以偿,取得优异成就,成名成家的黄金时期。
  一是“从乐亭史香崖先生游”,钟情山水,陶冶田林,广交文友,妙笔丹青,为诗文书画技艺提高与发展积累了大量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诗文书画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绘画艺术,“擅长山水,尤工花鸟”,标新立异,自成一家,时“人得其缣尺幅者,争宝之”。
  “民间传说,清末朝廷从冀东征集民间画作,地方官搜集呈送朝廷后,经朝廷鉴赏,留下了8个人的作品。这8人即是京东八家。”18
  八家者,昌黎人戴克昌,滦州人闫德生、张石楼、张灿,乐亭人崔溥泉、王金镕,抚宁人许廷琦,遵化人李嘉境。
  张灿后半生以书画为业,勤奋耕耘,使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终于“出凡入圣”,名列久负盛名的“京东八家”。
  以上考述乃一家之言。因史料短缺,加之仓促成文,难免出现讹误,期望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注释:
  ①《清史稿》卷二十三·德宗·第564页
  ②《中国皇帝全传》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第2400-2401页。
  ③《光绪皇帝》(赵辉著)第138页。
  ④《光绪皇帝》(赵辉著)第139页。
  ⑤《中华文化大辞典》(主编史仲文、胡晓林)文化人物·翁同龢第456页。
  ⑥《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亲王·郡王·贝勒条款。
  ⑦《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翰林院·翰林条款。
  ⑧《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八旗官学条款。
  ⑨《永平诗存》(史梦兰辑选)第530页。
  ⑩11《永平诗存》(史梦兰辑选)第432页。
  12《滦县志》卷二·地理下第31页。
  13《滦南县地名志》1983年12月编第285页。
  14《唐海县地名资料汇编》1984年1月编第101页。
  15《樗寿赠言》卷一第5页。
  16《全史宫辞》题辞第2页。
  17《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八旗官学条款。
  18《冀东古近代书画集》(张哲明主编)·《冀东翰墨的历史画卷》。
  (刘向权,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河北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