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详解秦皇岛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10:36:33


  秦皇岛没有岛屿,为何称岛?秦皇岛是只有百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何以两千多年前的秦皇取名?秦始皇到过秦皇岛吗?是最早在此求仙的吗?秦皇岛地名何时出现的?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写到:“秦皇岛外打鱼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秦皇岛与魏武帝曹操的“遗篇”有关系吗?秦皇岛又称秦王岛何意?秦王指谁?到过秦皇岛吗?如果说原来秦皇岛是岛,何时变为了聚落?街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政区又是什么时候设置的?如何演变的?现今秦皇岛在何处?如此等等,下文逐一解释。
何以称岛
  秦皇岛是个美丽的滨海城市,有着绵长的海岸带,有绵绵细软的沙岸,又有嶙峋多变的岩岸,然而却没有诱人的岛屿。秦皇岛虽称岛,却不是岛。在城区没有岛,就在全市126.4公里长的海岸带近岸及近海范围内均没有岛屿。
  秦皇岛为何称其为岛?原来历史上秦皇岛曾是一个岛屿,即今秦皇岛南侧的形似卧蚕的东南山,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临榆县志·山川》记:“秦皇岛,距城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四面皆水,居海中。”这是典型的岛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永平府志·山川》:“秦皇岛,县西南二十五里,在汤河之东,入海一里,传为始皇驻跸处。”这是见到的秦皇岛是岛屿最晚的文字记载。到光绪初年已变成半岛。光绪四年(1878年)《临榆县志·山水》记:“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庙。”由于地处河口近处,河流沉积,使其东北部分先与陆地相连,向西南“插入海中”,成其半岛状。其后靠岸一边逐渐沉积,加之建港人工堆积,与岸相连,至此半岛也完全消失。岛屿的消失是自然规律,也正是所说的沧海桑田之变。
何以称山
  秦皇岛在历史上还曾称为“秦皇山”,现已罕为人知。明万历年蒋一葵所撰《长安客话》记:秦皇岛“俗传秦皇至此山见荆,愕然曰:‘此里师授吾句读时所用扑也。’下马拜,荆皆垂首向地,如顿伏状。至今犹然。石上有秦皇下马迹,因名秦皇山。”此名称是符合实际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永平府志·山川》记载:“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前《临榆县志·山水》言:“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蚕头蚕尾即今称之为东山、南山,即秦皇求仙处及其东北部。山已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建港填海、建房取石削平。现山形虽已不存在,但高高隆起的台地仍很显眼。                    
是否燕昭王求仙处
  在今秦皇岛南山“秦皇求仙处”公园内,有仿制明代成化年间立的“秦皇求仙处”石碑一通。实际上最早在这里求仙者当是燕昭王。
  碣石在历史上是秦皇岛地区的代称,碣石地是燕国方士活动的基地。
  战国时的燕国是方士最活跃的地方,人数众多。方士,也称海上方士,古代修仙道,倡导入海求仙,求长生不老药之士,主要活动于沿海地带。方士始于周,兴于燕、齐,盛于秦、汉。这主要是受帝王活动的影响。燕国方士形成了较大群体,著名的方士多出自燕国。《史记·封禅书》记:“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齐国人邹衍对燕国方士的兴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邹衍(约前305—前240年),一作驺衍,战国时阴阳家代表人物。《史记·孟子列传》:驺衍“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他由齐国到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专门为其盖碣石宫,亲自前往受业,招来一批燕国学士跟他学习。邹衍在碣石宫长期著书立说,他的理论与“方术”成了方士的理论基础。
  碣石宫在何处?一说在今北京城西南。《正义》:“碣石宫在幽州西三十里宁台之东。”一说在碣石地。《长安客话·卷一皇都杂记》记:碣石宫“《一统志》:都城南旧有碣石馆,考之乃辽时永平馆,朝士宴集之所也。或谓蓟州东去抚宁县,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即禹贡冀州之碣石,燕时故宫疑在斯地。”笔者同意此种观点。碣石地是“海上方士”基地,碣石宫是邹衍及大批方士的活动场所。今秦皇岛一带行宫遗址群,出土有“山云纹”“饕餮纹”与“双龙纹”半瓦当,是战国时燕国断代标志性建筑构件,其中当有燕之碣石宫。
  再者,燕昭王信方术,参与求仙活动。《史记·禅封书》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率先派人入海求仙,促使了方士兴起。
  三是海上有海市蜃楼出现,易于激发方士们的幻想。
  碣石之地是最理想的求仙活动场所。这里是距燕都最近且便于人类活动的岩岸与沙岸相间的海岸带;又因三神山在海中,人们对海岛有一种神秘感,秦皇岛是附近惟一的山岛,距岸又近。方士活动基地当以秦皇岛海岛为中心的海岸带。燕昭王在此率先主持海上求仙活动。后又直接引来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到此求仙。
何以秦皇命名
  明弘治年《永平府志·山川》记:秦皇岛“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长安客话》又言:俗传秦始皇于此拜荆,“石上有秦皇下马迹”。世传是真实的吗?回答是肯定的。
  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第四次出巡至碣石。按《史记》记载,他在此地做了四件事:其一是《封禅书》所记“考入海方士”。《史记·封禅书》记载:“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大意是:三神山据说在渤海中。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来到海边,方士纷纷向始皇进言,始皇自己也认为到了海边而不去访求神仙,错过了好机会岂不可惜!于是决定派人带着一大批童男童女下海去访求,但船驰进海中,都说为大风所阻。又说:虽然未曾上岸,却已经望见了。第二年,始皇又重游海上,到了琅邪。往后过了三年,到碣石游玩,仔细考察入海访求神仙的这些方士,想知道他们所讲的神仙故事,访求的行迹是否属实。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两次到齐地海边,求仙的目的均没有达到,又不死心,故又出巡奔碣石而来,要认真考察一番。在今北戴河海滨与山海关东石碑地、黑山头秦始皇筑有大型行宫遗址,气势恢弘。由此可以看出,始皇在此地进行了大规模较长时间的考察活动。按记载先派卢生入海访求仙人羡门、高誓,又派韩终、侯公、石生入海求仙人长生不死之药。在这里没等着入海的人归来,从上郡就回咸阳了。
  秦始皇登上过秦皇岛吗?较早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出土文物在这里先后发现了秦代卷云纹瓦当和素面方格与米字方格相间排列的大型花纹砖、绳纹板瓦残块。还有陶井及大型绳纹砖,这里的卷云纹瓦当及米字方格纹铺地砖与辽宁石碑地、北戴河海滨秦行宫遗址出土的砖瓦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一致,说明它们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群体,是行宫。为什么在这里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遗址呢?主要是在建海港时凿山取石,填海建房,加之又在其上搞建筑,遗址受到了破坏。这里的行宫处于东西建筑群的中心位置,又在神秘的岛上,距岸又不远,上下方便,秦始皇必在此居住过,在此进行求仙活动。“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应该是事实。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有人于该岛上立“秦皇求仙入海处”碑一通,想当时立碑也是有根据的。
何证魏武帝观沧海于此
  曹操的《观沧海》诗写于何处?从大范围看写作于碣石地区应该是肯定的。《观沧海》是组诗《碣石篇》中的一首,诗中又有“东临碣石”句。那么《观沧海》具体写于何处?有人说写于北戴河海滨,有的说写于碣石山顶。笔者认为该诗写于秦皇岛海边。其根据是:
  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中描写当地地理环境的句子有多句,其中一句“山岛竦峙”非常关键。这里的竦,同耸,有高起,高耸之意;峙,为耸立,屹立之意。竦峙,《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耸立、屹立之意。这句诗的意思可解释为:远处的山,近处的岛,高高耸立着。岛何以高高耸立着?这里描写的岛屿显然不是石臼坨岛,也不是黄河口或滦河口外淤积的滩涂,还没有连接起来的泥岛,而是成山状的岩岛。“山岛竦峙”准确解释应该是:有山的岛高高耸立着。因为诗人面对的是大海,为眼前的壮观美景激动而歌唱,一般不会想到背后的景致。前面已谈到秦皇岛是山岛,是“有山在海中”,故诗中所描写的只能是秦皇岛,因为这是碣石山附近惟一的岩岛。接着描写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也当是岛上的景观。再者,诗中描写的“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景观,只能在近岸看到,站到碣石山顶上是看不到的,更看不到耸立的岛屿。
何以唐太宗藩王名命名
  唐太宗到过秦皇岛,史书中记载较为清楚。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二十日,亲征高丽抵北平(今卢龙城),作诗《於北平作》。二日后,东进到今秦皇岛海边,赋诗《春日望海》:“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秦皇岛正处于经平州奔辽东的路上,诗中的春日、碣石、翠岛符合途经此地的时间与这里的地势。当时岛屿还没有名字,唐太宗称其为“翠岛”。从起名看,他很欣赏这个美丽的岛屿,必登上去观察一番。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抚宁县志·山川》记:“秦王岛,误秦皇岛,在县东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岛上荆条伏生,相传秦王下拜,故伏。”登岛驻跸是真实的,而说秦王下拜,故岛上荆条伏生就是附会了。
  何以证明唐太宗到过秦皇岛?这需要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北平是否在境内?《资治通鉴·唐纪十三》:贞观十九年四月“丁巳,车驾至北平”。这里北平指北平郡,是此时平州的旧称,治所在卢龙城。唐太宗诗作《於北平作》:“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也是很好的注解。隋大业初,平州改置北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又改为平州。二是唐太宗于四月二十二日左右到达秦皇岛,已是夏日,而唐太宗的诗作明确为《春日望海》,如何解释?中国的四季是以黄河流域的物候特征为标准划分的。秦皇岛地区的春夏日晚于黄河流域。秦皇岛的春天是从阳历3月初至6月中旬,75天。唐太宗到达秦皇岛的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阳历是5月22日。还在春意正浓时节。随从中书令杨师道《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诗云“春山临渤海”,说春天的山容到了渤海边。古代人也知道南北方气候不一致。三是何以锁定在秦皇岛?中书令杨师道《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诗中还有一句非常关键,即“回瞰卢龙塞”。显然唐太宗及其随从处在卢龙、卢龙塞之东。加之诗中又言碣石、翠岛、孤屿,秦皇岛是碣石地的惟一岛屿,故肯定唐太宗到达的是秦皇岛。
名称之演变
  秦皇岛最早的名称当是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所称的“山岛”,名称起的很准确。第二位是唐太宗,将秦皇岛称其为“翠岛”。因唐太宗是春天到达,满岛春光,一片翠色,故起了个很美的名字。第三位是唐朝中书令杨师道奉和唐太宗诗作《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诗中有“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句,其中“孤屿”当指秦皇岛。这算是第三个名称。第四位是唐朝诗人独孤及《观海诗》中有“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句,其中“渤澥岛”也是指秦皇岛,算是第四个名称。前文看到还有“秦皇山”之称。
  秦皇岛以秦始皇曾在此驻跸而得名,但命名并非始于秦朝,而是1400多年后的明朝。理由有二,一是明朝以前的文献史料中未见到过记载。以秦始皇命名的地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有此地名,文献史料中应该有记载,可是各种史料中均无此名。秦皇岛名称具体出现的时间,现存本地最早的志书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永平府志·山川》记有“秦皇岛”。随后是万历年间蒋一葵所撰《长安客话》载:山海“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立于海上。山上有秦皇下马迹,秦皇井,因名秦皇岛。”早于该记载的是1988年在东山下海中发现的明成化年所立“秦皇求仙入海处”碑,碑是成化十三年(1477年)所立。实际上秦皇岛名称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志书中所搜集的以《秦皇岛》《秦王岛》为题的古诗有20多首,其中最早是明天顺五年(1461年)至八年(1464年)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的杨琚,他首次以“秦皇岛”为题作诗,诗中“峛崺神山峙海边,始皇曾此驻求仙”句,是对秦皇岛名称来历的解释。给秦皇岛命名者可能就是杨琚。据此,“秦皇岛”名称出现的最早时间应该是1461—1464年,距今540年。
  二是秦皇岛之名出现后,至民国年间还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秦皇岛的名字出现不是太久。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盐法》记:“归化,东抵山海关,西北连惠民接抚宁境,南临海之秦王岛,延二百里。”由此可看出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秦王岛”的名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抚宁县志·山川》记:“秦王岛,误秦皇岛。”这里直截了当说称秦皇岛是错误的,对《永平府志》《长安客话》等书所记秦始皇在岛上驻跸给予否认。认为到这里来的是唐太宗(称帝前为秦王),故名为“秦王岛”是对的。这里《抚宁县志》说对了一半,实际上秦始皇与唐太宗都到过秦皇岛。唐太宗到过秦皇岛为什么不用“太宗岛”名而要用称帝前藩王名?显然是因秦皇岛名在前,只改一个字便容易改过来。清乾隆二年(1737年),割抚宁深河以东设临榆县,秦皇岛改属临榆县。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临榆县志》在山川卷记为秦皇岛,而在古迹卷中称秦王岛。光绪四年(1878年)《临榆县志》又相反在山川卷记为秦王岛,而在古迹卷中又称秦皇岛,并说明《抚宁县志》记秦皇宜作秦王,是“从其(唐太宗)藩邸之称也”,这就肯定了《抚宁县志》的说法。清代官方用地名为秦王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初三日,总理衙门就秦皇岛开通商口岸之事给光绪皇帝奏折三次提到秦王岛,故秦王岛是标准地名,在实际生活中秦皇岛名也同时在使用。
  民国年间,两个地名也在同时使用,官府仍多用秦王岛名。民国十八年(1929年)《临榆县志》记为秦王岛,并解释秦王岛为“秦王岛本街,铁道南商埠。”到20世纪40年代,秦皇岛逐渐取代了秦王岛名。1949年3月,秦榆市改建为秦皇岛市,市政府驻秦皇岛,从此,秦皇岛名算稳定了下来。
港口之出现
  海港分为天然港和人工港。
  天然港亘古以来就存在,东起止锚湾,西至滦河口,有十多个河口,可以泊船,有岩岸深水港湾,可出入大船。因处碣石之地,今人命名为碣石港。春秋战国时,为燕国的通海口岸,古代一直是北方的重要港口。秦皇岛处碣石港中部岩岸港湾,是天然的不冻深水良港。
  人工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七月,开平矿总办张翼与天津税务司贺璧理、德国人德璀林来秦皇岛,骑驴沿海岸勘察,确定轮船停泊之所。后派英国人鲍尔温着手试建简易码头。是年冬,在东山西侧海面上,架设了第一座木质栈桥码头,长40米,前沿有排筏漂浮。秦皇岛首次出现码头。据《光绪二十四年中外大事汇记》载:“秦皇岛有平板桥(栈桥码头),由西岸达岛之麓,长十余丈,桥左右皆米船渔艇,维泊约数百。”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总理衙门给光绪皇帝奏折称:“兹查直隶抚宁县北戴河至海滨之秦王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冻后,开平局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也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若将秦王岛开作通商口岸,与津榆铁路相通,殊于商务有益。如蒙俞允面由臣等咨行,北洋大臣、顺天府尹,先将应办事宜妥速筹备,定期开办。所有添开秦王岛通商口岸缘由理合附片具陈。”初五日,光绪帝朱批:“依议钦此”。十三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京使节、张贴告示,宣布秦王岛自行开埠。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码头开工建设。建港工程由英国波特公司承包,造价为80万两白银,主要工程内容为修筑548.64米的防波堤及码头,该公司雇用中国工人,在东南山西侧就地开山取石,并雇用民船从石河口运载大块石,筑堤填海。截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半年,防波堤已筑成300米,木质栈桥码头建成200米,宽7.8米,前沿水深5.49米,可泊靠当时大型的轮船二艘。在防波堤码头上铺设了轻轨铁路。还修建了射程10海里的灯塔一座。至此,初期防波堤及码头主工程框架基本形成。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完成三号、四号、五号泊位建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一至五号泊位改建为钢木结构。光绪三十二年,完成六号、七号泊位建设,下部全部为工字钢桩。并在码头前沿与后沿各打一排钢轨桩栅,在其间砌以块石。码头上部为木结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码头防波堤石块填料被风浪冲走,采用140块八吨重混凝土方块固定。从1929年至1933年,对大码头有加固和扩建工程。
街市之形成
  秦皇岛是聚落。民国十八年(1929年)《临榆县志》记述了该聚落初期形成过程,该书记:“秦王岛在同治以前,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舶,栈房三二,并无住户。光绪二十四年,工部侍郎全省矿务大臣张翼奏请开为商埠,二十八年,小码头修成,始有铺商二十余处,仍无居民。三十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渐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逐渐形成了商业街区,街区以其旁原岛屿命名,至此秦皇(王)岛由岛屿名变成了聚落地名。“宣统初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民国五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上,商民麇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惟由十一年后直奉交战,驻军数次,商家损失过巨,倒闭太多,地面因之萧索。”
  据统计1922年人口达1.56万。随着耀华玻璃厂的建成与扩建,人口又有增加。1948年,人口5.2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复苏,人口急剧增加,城区也随之扩大。1955年,人口7.7万人,面积约4平方公里;1970年,人口11万人;1985年,人口21万,城区面积19.2平方公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速度加快,直至发展到今天人口达50万,面积约60平方公里之规模。这就是今日秦皇岛。
政区之建立
  1925年(民国十四年),临榆县划为八个区,第七区秦王岛特别区,辖秦王岛本街、铁道南商埠。
  1 935年11月,日伪统治时期,秦皇岛划为三个镇,即第一、二、三镇。
  1942年,临榆县设六个区,第六区秦皇岛,辖秦皇岛镇。即三镇合并建秦皇岛镇,这是以秦皇岛名称第一次建立的政区,镇辖范围与聚落是一致的。
  1945年底,国民党政权设临榆县秦皇岛专员公署,下辖朝阳街镇、开滦路镇和海阳路镇。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后,成立秦榆市,市政府驻秦皇岛。秦皇岛原设三个镇改为三个区,直属秦榆市。
  1949年3月,秦榆市改建为秦皇岛市,市政府驻秦皇岛。1950年2月,市辖海滨区、郊区和秦皇岛三个区(铁路南一区,朝阳街、清真街一带为二区,海阳路一带为三区)。1953年3月,山海关并入秦皇岛市,为市辖区。1954年2月,海滨区改名北戴河区。是年7月,临榆县撤销,9个乡32个村并入郊区。1956年,秦皇岛的三个区合并称海港区,郊区改称汤河区。
  1958年11月,抚宁县撤销,洋河以东地区并入秦皇岛市,增辖抚宁区、石门寨区。1961年6月,恢复抚宁县建制。秦皇岛市辖海港、北戴河、山海关三个区,面积391.7平方公里。其后区划虽有变动,其所辖范围没有变化。
  1983年5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卢龙、青龙、抚宁、昌黎四县划入秦皇岛市,面积增至7812.4平方公里。
  (康占忠,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室原主任,编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