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旧闻录(续二)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10:38:35
杜奎炽书乡策后
古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永平府志》说:永平之士“负气任侠”。清嘉庆年间昌黎生员杜奎炽则为典型。徐珂辑《清稗类钞》记(以下五篇均出此书)云:
杜奎炽,昌黎狂生也,以狂死。嘉庆戊辰,应乡试,书策后千余言。言“直隶官吏不能奉宣德意,旗民买汉人田免租,汉人买旗人田没其田并治罪,非普天下王臣王土之意”,又“民遇饥荒,毋得携族过山海关,非古人移民移粟之道”,又言“后之人君,不以一权与人,大小事必从中复。臣下皆无所作为,委成败于天子,不能给则委之律例。故权之名出于天子,而其实则出于吏。与其权出于吏,无宁分其权予臣”。
书闻,大臣讯之曰:“汝年少,不知为此言,必受人指使。言之,当免罪。”奎炽大言曰:“奎炽所言皆忠孝事,天生之,孔孟教之,何者为指使?奎炽生十八年,今乃知孔孟为千古忠孝讼师。”讯者皆噤且怒,或叱曰:“汝沽名耳。何知忠孝!”奎炽曰:“然。奎炽诚沽名,然奎炽今死矣。尔等为宰辅,受大恩,万一树牙颊,论列是非,朝廷念大体,当不死,轻者罚一岁俸,至款段出都门,极矣。公等爱一岁俸,不沽名,奎炽以性命,奎炽诚沽名也。”遂罢讯。
嘉庆戊辰为1808年,是年乡试。“策”,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即用有关政事、经义的问题为题,令应举者书面陈述己见,也即试卷。杜奎炽答卷后,借机为民请命,在“策”后写了两件事。一是直隶官吏不能实行德政,八旗旗民享有特权,买汉人田地,可免交租税,而汉人买旗人田地,不但要没收归公,还要治罪,违背了圣人古训;二是嘉庆八年(1803年),朝廷下令:民人出关除贸易佣工者外,携带家眷出口概行禁止。这杜绝了关内居民生路。同时,他还对皇帝大权独揽,惟以一人治天下的专制政体不满,提出皇帝应向臣下分权的建议。那时,清政府设有专门制订修改法律的“律例部”,他认为实际上法律出于臣下,所以,既然权(法律)出于吏,不如分权于臣。在封建社会,杜奎炽的言行实属石破天惊,被视为“狂生”,直隶省府特组成由重臣参加的审讯班子,追查他的后台,又诬他此举是为了沽名钓誉。杜奎炽这个十八岁的青年据理以驳,使审者理屈词穷,终被处死,以年轻的生命唱出了一曲人间的正气歌。
乐亭县宋刘贿买科名
古代科考背后之腐败情事历代不绝,从县试、府试到乡试、会试甚至殿试,都会有黑箱操作。
直隶乐亭县有宋、刘二姓,富而骄者也。科举时代,二姓或贿买官吏,或雇用枪手,盗取科名。某年县试,知县张某啖刘之贿,刘姓子弟尽列前茅。府考时,太守管某受宋之托,而宋姓列前。众大不平,作联曰:
头场刘,二场宋,宋进去,刘出来,彼此同乐;
知府管,知县张,张得开,管不紧,上下皆松。
乐亭宋、刘两家分以贿买知县、知府得逞功名,而民心不平,乃作联嘲之,上联嵌行贿者宋刘二姓,下联嵌受贿者张管二官,均钉于耻辱柱上。
永平婚嫁
旧式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男女双方婚前都不见面,每每酿成悲剧:
永平府某县之闺范至严,女子初嫁,母家必使人侦之。成婚之次日,夫家鼓乐喧阗,宾客杂沓,则大喜;若是日阒然,则女之留否,以夫家为政,不敢与争矣。
有王姓,嫁女于李氏。却扇之夕,李以新妇貌陋嫌之,次日,托言非处子,不举乐,仍呼媒妁送归母家。女幼失母,随其嫂以居,嫂知小姑无他,乃问昨夜洞房情事,则固未合欢也。嫂曰:“然则安知其不贞矣?”力言于翁,使翁讼于官。官命验之,果守礼谨严之处子也,乃判李姓,仍以鼓乐送归。
此文通俗,惟“却扇”一词须释。古代婚礼,新妇行礼时要以扇障面,夫妻交拜罢,方去扇露面,故称“却扇”。
永平府地娶妇,次日方举乐宴客,而以举乐宴客已否,决定女子命运,府县志均不载,为归闻中之鲜见。王李二人受害于父母之命,然李家以“非处子”而诬女清白,行为甚鄙。幸女嫂有见地,县官亦公正,得还清白。然女虽判归李氏,恐夫妻亦难和谐。
粮台委员贪污裤银
中日甲午战争之失败,根本原因在政府之腐败无能,就是清军中之贪腐亦令人侧目:
光绪甲午,陈湜领兵山海关。时后路粮台委员为某同知,年家子也,贪甚。采购棉衣报销一万件,其实十之四五而已。陈军书旁午,无暇兼顾。一日,宋庆来,谈次,宋故作诙谐语曰:“闻贵营一百人,仅得裤五十袭,其半晨即起,其半尚睡以候裤,有诸?”陈大骇,按得其事,密令人授意使去。明日,移疾归。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朝鲜,继破北洋舰队,之后又进攻辽东。时,清政府调南洋水师统领陈湜驻防山海关,以抗日军进攻。陈湜军负责后勤工作的是陈湜同年登科的考友(古称“年家”或“年谊”)的儿子。这个人十分贪婪,他采购军用棉衣,报销单据是一万件,实际只买了四五千件。那时陈湜军务繁忙,(旁午,即事情纷繁交错),无暇兼顾,使他得逞。一天,驻辽东清军统领宋庆将军到山海关,听到此贪渎之事,在与陈湜谈话时,故意以诙谐的话语说:“听说贵营100多人,仅分得裤子50件,一半人早晨穿上衣服起床了,另一半人钻在被窝里等棉裤,有这事吗?”陈湜听罢大惊,了解实情后,秘密叫人示意让某同知快走。第二天,那人就以治病为名回家了。说明那时军队中贪腐之疾,是何等严重!
北直第一廉吏李秉衡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奉天海城(辽宁省庄河县)人。光绪五年(1879年)任冀州(今河北冀州市)知州,光绪七年(1881年)升任永平知府。后升任广西按察使、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巡阅长江水师大臣等职。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授予帮办武卫军事务大臣,统率清军阻止联军北进,失败后,服毒自尽。死后被谥以“忠节”称号。李在永平府任上,因其“朴直清廉”得到“北直廉吏第一”称号。对于其俭朴之状,《清稗类钞》记云:
李以俭德著,居恒衣冠暗敝,所衣绵袍缝裂,絮缕缕然露于外。或睨之而笑,则须发怒张,厉声曰:“此出风也,汝不识耶!”一仆戴新红两缨帽,李见而大恚,发县,笞数十,逐之去。自是属吏多有鶉衣百结而行廷参礼者,李则极称之为廉吏。
这真是个怪人,自己穿破衣,别人笑一笑就要发怒。仆人因为戴一顶新帽子,不但挨了打还被驱逐而去,搞得一个衙门人人都穿破衣烂衫。他以清介自负,但治绩颇为平庸,在任山东巡抚时,济南文士曾拟联嘲之云:“秉节赴青齐,河海盐漕,无一不稀糟稀烂;衡才悬黑镜,智愚贤否,全都是糊里糊涂。”
张佩纶续娶李鸿章女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县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右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等职。在同治朝,他与张之洞、陈宝琛等评议朝政,弹劾贪官,为“清流党”六君子之一。光绪十年(1884年),张佩纶以三品大员到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在中法马尾战争中,由于指挥失误而败北,被革职遣戍到察哈尔充军三年。后返津,投李鸿章幕下,并入赘为婿,成为一时佳话。《清稗类钞》记云:
丰润张佩纶,以光绪乙酉中法之役督师马江(即马尾)败绩遣戍。及赦归,入李文忠公鸿章幕,信用之,倚如左右手。李有疾,张入内侍之,忽见案有楷法端丽之诗稿,知为女公子所作。展视中,有咏马关战事之七律,颇为张诿过于人者。张且读且佯哭曰:“不意佩纶乃获一知己。”李笑曰:“此小女随笔为之者,何足道!”张惊起曰:“女公子作耶?此诚佩纶第一知己。佩纶今日且感且惭,直无地自容矣。”乃跪而言曰:“佩纶今日方悼亡(妻死)。愿终事女公子,藉报知己。”李大愕,欲挽之起,则长跪于地,不稍动。李徐曰:“君起耳,此事自有商量之余地。”张即以外舅之称奉李,李不得已诺之。夫人大怒,责李曰:“吾女何人不可许,乃婚于麻子贼配军乎?”李无言,太息而已。
对于这一段佳话,清末曾朴的写实小说《孽海花》第十四回有绘声绘色描写,情节与此大致相同,只是李鸿章名改为 “威毅伯”,张佩纶改名为庄仑樵,改张为谐音庄,取其名、字各后一字。对这一公案,张佩纶孙女、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对照记——看老照相簿》一文中写道:“李鸿章爱才。他(张佩纶)革职充军后屡次接济他,而且终于把他弄了回来,留在衙中作记室。有一天他在签押房里惊鸿一瞥,看见东家如花似玉的女儿,此后又有机会看到她作的一首七律,一看题目《鸡笼(基隆)》(中法马尾之战后,继发生中法在台湾基隆的战争)先就怵目惊心。李鸿章笑了,以小女涂鸦之类的话安慰他,却着人暗示他来求亲,尽管自己太太大吵大闹,不肯把女儿嫁给一个比她大二十来岁的囚犯。”
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结婚后,夫妻诗酒唱随,十分恩爱。那时一位文人作联曰:“三品功名丢马尾,一生艳福仗蛾眉。”
石驸马
明英宗正统年间,昌黎人石璟被招为驸马。事见《明史·公主传》:“明宣宗二女,其大女顺德公主,于正统二年(1437年)下嫁石璟。璟,昌黎人。”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著《国榷》一书亦载:“明英宗正统二年十二月戊午,册皇姊顺德长公主归驸马都尉石璟。”
关于石璟史料,历来阙如。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西山之琅山山麓发现石璟墓志,《墓志》云:石璟,字廷贵,昌黎人。祖父石名初,随太祖朱元璋征伐元军,荣立七次战功,被名为武略将军,授德州卫副千户。父石林,于永乐年间任府军前卫,被调京师居住。石璟十九岁被明英宗选为顺德公主驸马,掌管宗人府金书玉牒(即皇家族谱),冠貂腰玉,显耀于时。天顺五年(1461年)曹吉祥、石亨结党谋反,石璟率部杀贼,擒曹吉祥、曹钦(宦阉,滦州人)之余党。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月,石璟奉旨赴南京奉祀明孝陵(朱元璋陵墓),于次年(1479年)回京,后卒于驸马府中,享年六十一岁。
石璟与顺德公主婚后居住北京皇城西南之宣武门内路西,因其府第居此,其门前街道乃得名“石驸马大街”。在民国年间余白辑编之《旧京旧记·北京地名琐谈》云:“石驸马大街则明驸马石璟所居,驸马府巍然存于石驸马大街西口处。”历史上,在北京,乃至六大古都,以驸马得名之街巷,大概别无其二。1960年代,石驸马大街易名“新文化街”,然北京人仍叫旧称。
永平怪闻
清乾隆年间,满洲人和邦额(字闲斋,号霁园主人)著有《夜谭随录》一书。其《自序》说,其书“非怪不录”,目的在于“广见闻,穷尽天地万物之理”。每篇后附有评论数言。其中记有永平地方怪闻三篇,简介如下:
《朱外委》 永平朱外委一日因公务,策马挟弓夜行。忽闻路侧有妇人哭声甚哀,朱疑为妖物,乃向空连放两箭。妇忽起立,其高同树齐,举步追朱。朱策马而奔,入一古庙,藏身神座下。俄而妇人至,披发白面,撞庙墙皆碎,朱惊而昏绝。次晨起,见乘马被吃,皮骨狼藉。人皆言其遇魍魉。评曰:无制服之能,而贸然触其怒,几至粉身碎骨,何其愚哉!世人待恶人者,当以此为戒。
《戴监生》 沈阳监生戴懋德,入都乡试不第,郁郁归沈,道经永平,宿一路边旅店,店外有三间破旧茅屋久锁。夜难寐,赏月店外,至茅屋外,忽听一老人训诫一少年曰:“……你看,鱼儿侥幸脱了网,它还不会赶快离开,因为它不能忘情于鱼饵,必然会再次上钩;鸟儿逃出了笼子,不会远飞,因为它想着笼中的鸟食,必然会再次被人捉入笼中。窗外这个戴监生,本不是科甲中人,而恓恓惶惶,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必然还会重蹈覆辙。”戴听到此话,毛发悚然,知为狐言。后果再试不第,乃投笔经商,致富十万。评曰: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吾落孙山,而自负文章,遭沦落者如戴生,不可胜计哉!
《再生》 永平某村,有老夫妇俩做豆腐为生,性好行善,修桥补路数十年如一日。一日翁出外,休息桥下,忽见二青衣人来,招其至一村庄,入一巨宅。见一少妇正当临产,恍惚间被青衣人推入少妇腹中。一会儿,听人说:“恭喜娘子,生一儿郎矣。”乃知自己死而托生此家,悲从中来,呱呱大哭。言曰:“我到你家就是你家的儿子,可是我老妻贫而又病,实放心不下,希望你们把她接来,让她终其余年。”其家乃依其求而接老妇到家安置,后终至天年。其家只老翁转世后之一子承嗣,家资百万,父母爱之如掌上明珠。评曰:翁行善好施,则此生逾于前生,此为善人之报也。
李唐与《采薇图》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画家。宋徽宗时入皇家画院。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梁后,流亡至临安(今杭州),卖画度日。后经太尉邵渊荐举,复入南宋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其擅画山水,笔墨峭劲,写出山川峻雄之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其兼工人物画,初学北宋画家李公鳞之“白描”法,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后画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又以画牛著称。其技艺开南宋一代新风。时宋高宗赵构评其作品曰:“可比李思训。”(注:唐朝李思训擅画山水树石,绘写“湍潄潺湲,云霞缥缈”之景,开唐朝后期金碧青绿山水画风)可见其造诣与成就之高。李唐传世作为《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采薇图》。
《采薇图》着力刻画了伯夷、叔齐两个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上二人对坐于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周围是苍藤古树,他们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但目光有神,姿态稳重,气质坚毅华贵。李唐以此画隐喻地鞭笞了南宋朝廷投降妥协的失节行为。此图据传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古代以伯夷、叔齐为题材的画作的惟一遗存。
钓鱼台之“月白楼”
青龙河流至卢龙县南虎头石村与滦河汇合后,汪洋恣肆,势如奔马。约5里,至钓台山下,两岸峻崖壁立,水势激荡回还,为人间胜景。卢龙人韩应庚,明万历丁丑年(1577年)进士,初授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推官,继任福建道御史。曾巡行甘肃、山东等地,以“锄豪强,黜贪墨”而闻名。47岁时以疾引归,于钓鱼台处筑室,名曰“月白楼”。后朝廷七次征用不赴,居此27年而故。滦州人伦浃有《钓台记》,对其“月白楼”建筑与景色记之甚详:
钓台台址为石矶,右傍突起,孤峰由石矶东上丈余,有小岩,盖舟子停泊之地。稍西上二丈有余,复岭可置杖履,即公所号为台者。广除东西阔十余丈,南北半是。凿石层累之以为基,高三丈余。由基东横筑一壁,壁间设门,入门有巨石蹲踞可当屏。由石右转西向又一门,入门北转,则履台之端平处。北面直成承上,构七楹小轩,其檐宇飞覆台之外。中三楹向北,牗启扉可下瞰河。西二楹为庖湢,东二楹贮器用。各分壁界门窦,轩内敞豁。南距数武,架楼三楹,楼东西各翼一小阁。楼下中半为堂,东西各一室,为寝榻。堂中设屏,由屏后蹑梯东上,则为楼上层。北面周以栏槛,凭眺则连郡山川与天云烟树一览在目。楼后基址渐高,即山为壁,东西阔数丈,南北丈许。西面复缭以垣,上接山阿,下接轩之西檐。循南崖而东上峻岭,十余丈,有一洞悬壁,自洞东出,有石阶下出门,即所升入之门,盖周围曲达如此。连山上下,树松千余,苍翠可爱。然自河下升台,路皆陡峭,不易攀跻,于是为砌蹬,凡三转折共九十阶,以白石为之,拾级而上,英英若白云梯。
韩有《钓台》诗,记其隐居生活:
结榭青山里,栖迟得自由。
困来眠小塌,兴到驾轻舟。
事业惭鸣凤,生涯叹拙鸠。
尘缨何处濯,台下有清流。
诗说,我建楼榭于青山之中,游憩是何等自由。困倦了就在床榻上安眠,高兴了就驾舟到河中漂流。在事业上我惭愧不能如凤凰那样高洁脱俗,在人生道路上喟叹不能像斑鸠那样守拙安处。这尘世的缠绕到哪里去洗濯呢,钓台下的清流就是最好的地方。
吴友如画《阁建穿心》
吴友如(?—1893),名嘉猷,江苏苏州人。清末画家。幼时丧父,由亲戚介绍,在阊门城内西街“云兰阁”当学徒,开始临摹学画,后吸收苏州画家钱杜、改琦、任熊等人技法,遂工人物肖像。时,有人喻其为明代画家仇十洲。后来,清廷招他到北京绘画。因不习惯北方生活和宫廷约束,乃辞而回南。光绪十年(1884年),到《申报》下属英国人美查所办《点石斋画报》任绘画主笔。后辞职自创《飞影阁画报》,与《点石斋画报》竞争。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插图和市民生活写照。其所作参用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后来年画、连环画创作甚有影响。
在《飞影阁画报》上,他曾画有丰润县县城十字街阁楼一幅,题名《阁建穿心》。其画面题文云:
层楼杰阁,非得文人学士歌咏留题,磨灭而不彰者何可胜道。江夏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其得以传名千古者,崔灏之诗、王勃之序,有以是之然也。直隶丰润县城内闻有十字街,街上建有穿心十字阁,画栋雕梁,颇具土木之胜。阁共三层,下层列铁人铁马各一,中层供关公圣像,其直通阁之上层者,则玲珑宝塔一座也。阁中碑碣甚多,循梯而上,而左而右,横陈侧卧,一步一碑,无体不收,有美毕萃,足以供操觚家之拂拭焉!最奇者,此阁高矗云衢,从不见有燕雀飞进,四周亦无雀粪,乡老称阁内有“避雀珠”,但不知藏于何处。所闻如是,爰绘为图,以置之身亲其境者。
读题文可知,其为听闻而画,并无实至其地。曾访丰润耆宿,云其所绘大致不差,惟有一层铁人:为岳飞、为秦桧,秦为跪像。
卢龙挂误与《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编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一问世,即“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拥有空前而广泛的读者。二百多年来,它的各类注释本、补注本、详析本层出不穷,成为学习唐诗的不可或缺的读物。
孙洙(1711—1778), 字临西,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曾任直隶省大城县、卢龙县知事。后挂误起复,任山东省邹平县知事和江宁府(南京)教授。
孙任卢龙县知事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光绪《永平府志》卷七《职官表·卢龙知县》载:“孙洙,江南金匮(无锡),进士,乾隆二十一年任。”窦镇著《名儒言行录》载,他在任大城、卢龙知县期间,“所至,必咨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谆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需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公余之暇,颂读不辍,恂恂如书生。”可见他有爱民、矜民之心,更有书卷气。
孙在卢龙知县任上,不知犯何错误,而被挂误(处分罢官)。他曾留有《花马行》诗一首,其序云:“余任大城县时畜花马一匹,性驯善走,缓急由人,乘之四五年矣。调卢龙复携之去。罢官之日,共有马十六匹,力不能养,将尽散之。前一夕,花马忽不食死。余感而埋之,作《花马行》。”或可责其“玩物丧志”?!亦不可知。
罢官后,据清末琉璃厂古香书屋作《蘅塘退士小传》云:孙洙“老而勤学,其书法则宗欧阳,其诗学则宗少陵。与继室徐夫人兰香皆工诗善书,名垂邑志。诗入《梁溪诗抄》,著有《蘅塘漫稿》。癸未(乾隆二十八年)春,辑成《唐诗三百首》,徐夫人亦参与见解,互相商榷,故编辑告成,风行海内。”又据赵承中先生考证,确认《唐诗三百首》乃孙洙与其妻于卢龙罢官后所成。
挂误罢官,以官场中人说,为人生一大挫折,大多灰心丧志,而孙洙却利用这一闲机,成就了一件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事业,而名垂后世。《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历来署名“蘅塘退士,”其名为孙洙之先后二号组成。“蘅”乃香草“蘅芜”,“蘅塘”为香草聚生之地。其自视甚清高;“退士”则为退出官场之士。这或是其署名真义。“蘅塘退士”署名,隐真名而不彰。据考,其真名直至上世纪30年代,才为朱自清先生所发现,然已是160年之后了。
章学诚讲学敬胜书院
章学诚(1738—1801),清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戊戌(1778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其一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其所著《文史通义》,对于古今学术之渊源,能条别而得其宗旨;对于史籍之体例及史学之精义,倡言新说,能书法前人之未发;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三者之关系,剖析条陈,能解千古不解之惑疑;对于国史之要之方志,能积极提高其地位,且倾全力重建新方志学。清学者吴崇曜评其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洵足推倒一时豪杰,开拓万古心胸。”史学家杜维运说:“清代史学界之有章学诚,而使史学添无限光彩。”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认为:“章氏为中国第一流之史学天才,可以与阿拉伯史学家伊本凯尔及欧洲最伟大史学家并驾齐驱。”
章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由北京携眷来卢龙,讲学于敬胜书院。敬胜书院为遵乾隆倡建书院之旨,而于乾隆十二年(1757年)由知府卢建曾所建。址在卢龙县城武庙西,为永平府第一书院。由于乾隆皇帝颁旨,要求各省督抚加强书院管理,慎选山长(院长或主讲)生徒,对优秀师生酌量提拔,以示鼓励。敬胜书院乃仿效朱熹白鹿洞书院规,制定章程,聘请名师。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永平知府顾学潮(江苏苏州人)慕名赴京聘得章来院讲学三年。书院教学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兼具道德性命说,同时教读通鉴以充其学,选定史记、汉书……以博其义,并教诗赋,经解策论 。章有“六经皆史”之说,在书院讲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经)时,与讲史结合,生动有趣,语浅而掘深,培养出了永平七属中之中进士者,如卢龙蒋第、蒋瀜,迁安贺贤志、刘之睿,昌黎魏元煜等优秀学子。张所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实斋文集》等书,历时数十年之久,几贯其一生,书中一部分则在敬胜书院完成。
赵罕辰缚主簿赴京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命内府刊行由其亲自撰写的训诫臣民的《大诰》一书。在刊行同时,朱元璋严切训示:“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在这种强制性规定下,这本“至宝之书”很快就在全国流行。
《大诰》最为独特一条是发动平民百姓监督甚至制衡地方官吏。其“民陈有司贤否”条云:
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色,害民取财,许境内耆宿(年高有德之人)人等,遍处乡村市井联名赴京状奏,备陈有司不才,明指实迹,以凭议罪,更贤育民。
除此外,还在《民拿下乡官吏》条中特别提出:对地方官吏胥吏(衙门办事人员)中下乡扰民的贪官污吏,百姓有权冲进衙门将恶吏拿下,并“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在上述严令下,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直隶乐亭县发生了一件百姓绑缚县府官员送往京师的事件:
乐亭县主簿(知县辅佐,协助知县办事)汪锋,因违令下乡,设计害民,被高年有德的赵罕辰老先生率百姓三十四人,冲进县衙,将其绑缚,送往南京。一路上,汪锋向赵罕辰等求情说:“我十四岁读书,灯窗之劳至此,你们免我此番,休害我前程。”苦苦哀告,而赵等不饶,仍送往京师受到处分。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刊行《大诰续编》。洪武二十年,又刊行《大诰三编》。在《大诰三编》中,朱元璋以乐亭事件为第一案例,以江苏常熟县百姓陈寿六,率弟与甥擒县吏钱瑛,赴京面奏,为第二案例,昭知天下,以强化对官员之警示。
龙王采木
袁枚(1716—1798),清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杭州)人。乾隆进士。曾任漂水、江宁(南京)知县。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新齐谐》等书。其在《新齐谐》序言中说:“余生平寡嗜好,文史以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其书记有滦州异事一则:
直隶永平府滦州河下,每年龙王造宫。有黄、白二龙,从古北口拔木运来,每木百枝,一夜叉管守之。其木在水中皆直立而行,上挂一红灯为号。关外贩木商人每年待龙发水,然后依附运行。偶失一枝,龙怒,遣夜叉寻取,风雨大作,山石皆飞。村中民造酒八缸,一夜被夜叉偷饮立尽。惧其为患,为伐一木置水中,夜始平静。此石埭(今安徽黄山市)令郑公首瀛为余言,郑滦州人。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记关于“龙王采木”:
嘉靖年间,永平大雨三日。雨中有列炬,后若千乘万骑从西北至者,末走入海去。雨既,有大木三十章(大木材),长十丈,大数围,遗永平城下。盖龙王采木来送,阅数十年一遇之。时南昌熊瑞以恤刑至,所亲见者。
二文所说事相似。古时,滦河、青龙河水势浩大,长城内外之木材,都用木排流放出川赴市(场)。民间乃编传为“龙王采木”,而张其神奇。
京畿县名组联
明朝时,京师近畿有通县、三河、宝坻、宁河、蓟州、香河、霸县、保定、文安、大成、固安、永清、东安、涿州、房山、良乡、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共21个州县。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清皇陵建于遵化,乃升遵化县为遵化州,归属顺天府,而入近畿。乾隆八年(1743年),又升遵化州为直隶直辖州,并将原属永平府之玉田、丰润二县划属遵化州下。由此京师近畿达24个州县。遵、玉、丰之划入近畿,给文人带来灵感,时有人以近畿八个州县名组成一联,遵、玉、丰尽入联中:
密云不雨旱三河,玉田怎能丰润;
怀柔有道皆遵化,顺义便是良乡。
上联言天候。天上浓云密布而不下雨,至河流干涸,如此,即使如玉美田,又怎能禾苗丰茂大地润泽?下联讲人治。“怀柔”一词始见《诗经·时迈》,据毛传释:怀即来,柔即安,意思为招来而使之安宁。“怀柔”是一种处理民族和群体关系的法则。“怀柔有道”,即怀柔有一定的规律,“皆遵化”,即要遵行教育感化的原则。只要“顺义”,即坚持公正的政治与道德准则,“便是良乡”,即可实现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此13字,乃国治、人治之道,大到处理港澳台问题,藏、疆问题,农民工问题,小到处理团体、家庭关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可称治世箴言。
蚕沙口古戏楼联
古滦州之蚕沙口有古戏楼,始建于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间,楼前石柱镌联云:
兴朝留物惟勤,暂借休声怡耳目;
盛世四民同乐,还将古迹畅人心。
上联说,国家初兴,多努力于保护保存前代遗物,喜欢借戏曲之美声来怡悦耳目;下联说,国处盛世,则士农工商同乐,通过游赏古迹来畅娱人心。历来戏楼用联多为反映中国人之历史观、戏剧观内容,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上场应念下场日,看戏无非作戏人”等。此联却道出了一个如何对待历史文化的重大问题,在国家初兴时,尤要注意保存战乱、灾难后的遗存文物与古迹,发挥传统戏曲寓教于乐的作用。国家进入复兴盛世,天下四民同乐,更要注意挖掘发挥文物古迹畅娱人心、增强人民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回首过去六十余年的历史,其始,对文物古迹弃之如敝屣;如今盛世来临,乃知古迹之价值,然毁弃的终难挽回,其历史教训何等沉痛!
山海关,龙吟虎踞
清嘉庆十年(1805年)一天,新科状元彭俊(湖南衡山人),与友人到京城郊外水月寺游览。水月寺主持僧见状元公来到,接待十分周到。游完殿阁,出得山门,见门前小河鱼儿悠然游走,草丛中野兔时而出没,一派郊野风光。主持僧有意试状元才识,说:“老僧忽得一联,敢请状元公属对?”彭俊颌首。主持吟道:“水月寺,鱼游兔走。”彭俊百思不得下联,连称惭愧。
时过三载,一次,彭来山海关公干。见关城之南长城入海,犹如龙吟,之北,山势巍峨,形同虎踞。脱口吟云:“山海关,龙吟虎踞”,与主持僧上联恰成绝对。
山海关,以“龙吟虎踞,”喻其形势,最为确切。《永平府志》说它“峭壁洪涛,耸汇南北,束若瓮牖”。明《一统志》说它“其北为山,其南为海,实险要之区”。明诗人黄洪宪诗有“长城古堞俯沧瀛”句,清诗人成德诗有“山界万重横翠黛,海当三面涌银涛”句。则南,万里长城入海俯首,海波抚岸,声如“龙吟”;北,万重群山耸立,雄雄然势如虎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