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山心洞附近石刻解析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3-05 10:43:27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乐亭人史梦兰主持编纂的《永平府志》记载:“山心洞:金大定乙未四月初吉,北平牧高侯、贰车王公记游于此。南面题字如杯,乃高侯命其客王密所书也。”
石刻全文如下:
大定乙未岁右北平
牧高侯贰车王公仝
游衟者山明日登圣
居岩已而穷幽极□
啸咏槃□殆不减□
晋名流宾从请磨崖
以记顾谓下客王密
书□峕卯月初吉也
大定乙未岁,即金世宗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距今已有837年。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昌黎县由广宁县改名而来,这块石刻比“昌黎”县名还早14年。“右北平”,汉代郡名,隋唐改称北平郡,此处指平州(州治在今卢龙县城)。“右北平牧”,当是平州知州、兴平军节度使;“高侯”,知州姓高,名字不详。侯是对知州(明清时知县)的美称。“贰车”,古称“别驾”,即通判,知州的副手,执掌钱粮、农田水利和刑狱等事务。汉代州刺史巡视地方时,刺史佐官别驾不能与刺史同乘一车,另乘一车,故称“别驾”或“贰车”,后代以之用作“州判”的美称;“王公”,即州判王密,不是“王公大臣”的“王公”。“衟者山”,即道者山,其地有云峰古寺,在今昌黎县西凤凰山一带;“衟”,“道”的古字。圣居岩,即水岩山。“穷幽极□”,当是穷幽极微,比喻深入探求玄奥的学问。“啸咏槃□”,当是啸咏盘礴,“槃”,“盘”的古字;“礴”,也能看个大概齐。“盘礴”,即磅礴。“□晋名流”,当是“汉晋名流”,“□”字,由于风雨剥蚀,字迹已不太清晰,又被描得不知所云,如仔细查看照片,恰似繁体“漢”字。“宾从”,即宾客的随从。“磨崖”,当作“摩崖”。“书”下字看不清楚,描的好像是“笺”字,其实应该是“题”字。“峕”,即“时”,古人写文章落款常用此字。“卯月”(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作“四月”,误),即二月。古人以阴历十一月起,子月即十一月,丑月即十二月,寅月即正月,卯月即二月。只可惜,诸公赋诗皆未流传下来。
整段文字大致的意思是:金大定十五年,平州高知州、州判王密,同游道者山,第二天攀登水岩山,游览胜景,赋歌啸咏,气势磅礴,仿佛汉晋名流。随从请在摩崖刻字,以记其胜,故而让麾下王密题壁。时在二月初吉日。
过了金大定石刻再往上走,路边有一块巨石,西侧双线刻“独立不懼”四大字,右侧竖刻“嘉靖乙卯孟秋”,左侧落款“太原一斋李翁书”(不知何故,光绪初年史梦兰老先生在编撰《永平府志》时把“独立不惧(懼)”混记到金大定石刻那里了,其实两块石刻还有一段距离)。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斋,当是昌黎县水岩寺或某寺院僧人。“独立不惧”一语出自《周易·象传·大过》:“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意思是说大水淹没了木头,按照常理,大水应该浮起木头,木头被大水淹没,违反常理。这其实是在说,君子不能随波逐流,应该超凡脱俗,无所畏惧。
再往上走,向东行不远处有一块开阔地,东北角有一石洞,称“山心洞”。洞上方横镌“海山景会”四大字,左侧竖刻“明御史吉菴赵得祐书”(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作“赵得书”,脱“祐”字)。此地向南可以眺望烟波浩渺的大海,北靠水岩山,海山胜景会聚于此地,真乃天工造化,大自然之鬼斧神工也。赵得祐,号吉庵,卢龙县人,嘉靖二年第进士,嘉靖三年正月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嘉靖二十年二月由贵州按察使司佥事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迁陕西行太仆寺卿。明朝万历四十四年翰林院修撰状元焦竑编辑的《国朝献征录》有《陕西行太仆寺卿赵得祐传》,称“登嘉靖癸未进士,……甫三月,急缺风宪,选陕西道监察御史,巡按应天,掌南京畿道,而严翻松、苏等府案牍,及于纠劾辅臣,群党侧目。升贵州佥事以去。未几,以边材调辽东巡海,省筑边金费,调山西兵备,分巡冀南道,转贵州毕节道,升山东参议而分守辽海东宁道,升陕西副使,备兵肃州。升陕西行太仆寺卿,以丁内艰请致仕。寿七十三卒。”
石洞有一间屋子大小,洞高约1.5米左右。石壁上刻有许多文字。右侧石壁刻有“此处山心在,千秋一得之。山灵可意会,未许世人知。”落款“方泉李学诗”。李学诗(1503—1541),字正夫,号方泉,山东平度州人。嘉靖五年进士,授直隶永平府推官。学诗无所纵,屡决疑狱,不尚钩距而奸止刑稀。以治绩最升吏部稽勋司主事。寻进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考评公允,准确而不苛刻,以年轻有为而闻名公卿间。嘉靖十二年十月因翰林院乏人,与唐顺之等十二人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嘉靖十八年二月,册立皇太子,李学诗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修撰,充经筵讲官,辅导太子读书。嘉靖十七年为会试同考官。嘉靖十九年八月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次年,病逝于北京。明代著名文学家、昔日同僚翰林院编修唐顺之曾为之作《春坊中允方泉李君墓表》。
洞顶正上方刻有一诗:“沧溟无际入仙台,绝壁龙潭挂断崖。更有山心人未识,茂林深处洞门开。”落款“一斋”。左侧又刻一诗曰:“穿岩坐石室,扫榻弹佳桐。俯视沧溟阔,徐徐来松风。”落款“洙滨孙允中”。“徐”字底下还有两撇,代表“徐”字,描字时没看清楚没描,否则不成一句诗。
孙允中,字信道,号洙滨,山东鲁府仪卫司(兖州)人士,嘉靖二年进士,嘉靖七年授直隶永年县令,迁知襄垣县,以政绩突出,升任永平府同知。嘉靖十一年擢山西按察佥事。嘉靖十二年大同兵变,孙允中闻知,从蔚州赶回大同,潜入城中,与户部督饷郎中、山海卫进士詹荣等以计除乱,捕获首恶。事平,亦被解职,著有《云中纪变》。
诗下有“山心”两个正楷大字,落款“方泉”,亦李学诗所书。
左侧石壁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好似一首诗,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西面镌云:‘仙遗幻像岩空在,龙住寒潭水自清。览胜不妨多载酒,万山寂寂海溟溟。’旁署‘洙滨孙允中’。”壁上所刻或即此诗。
从山心洞返回西边,正北上方半山腰峭壁上方有一洞穴,即“龙潭洞”也。遥见上方有一房檐,石壁上水流不止。石壁陡峭,原有石阶百余级,隆庆初年一场洪水冲毁。其下凿有石磴道,但光滑难爬。相传,抚宁县南官庄李氏女阴雨天被龙污,产一小龙,不忍弃之,放到水池中养之,时常回家吃母乳,其母吓得要死,其外祖母阴怀利刃,恐吓之,误中其尾,人称秃尾巴老李,跑到昌黎县龙潭洞,从此不再回家。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后栖昌黎县北龙潭洞,洞在山腰,峭壁陡峻,旧凿石磴一百一级,攀援可升。隆庆间,有人携妓登山,龙恶之,毁其磴道。嗣后,龙移星星峪。”“星星峪”,即今抚宁县大新寨镇小河峪村龙潭,大旱年,祈雨于此,多灵验,俗称“龙潭灵雨处”。
向东行有一平台,石壁西南侧刻有一首诗:“为爱山居懒慢便,竹床石灶引清泉。渴来一漱香生齿,谁说仙台别有仙。”落款:“方泉李学诗,平度州人,嘉靖九年二月十四书”(“说”,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作“识”,误;“十四”,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作“十日”,亦误)。
再往东行,一石壁东南侧又刻一诗:“仙岩千仞锁烟霞,万石嵯峨古木华。亭对远沙凝海色,峰悬峭壁接星槎。龙潭客到顿题句,瀑水僧夥旋煮茶。此日□(疑登字)临忘世虑,□□□是夕阳斜。”落款“……□六月望日”,“杨稳题”。
杨稳,福建建安人。举人(康熙五十二年《建宁府志》载为“万历三十一年顺天乡试”),万历二十九年任昌黎县教谕,三十二年升河南鲁山县知县。
再往东行约三四十米,一巨峰东侧石壁上刻有“忠、孝、節、義”四个大字,左侧落款小字“东鲁成菴王世业书”,字皆白色,如今已经模糊不清。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记载:“‘忠’、‘孝’、‘节’、‘义’四大字石,在龙潭瀑布泉西侧,字大七尺余,苍古有神。嘉靖三十五年邑侯成菴王世业书,山东宁阳县举人。”
“忠、孝、节、义”,乃封建社会里的道德标准,也是封建社会能够维持两千多年的根源所在。“忠”,即忠于皇帝,效忠国家;“孝”,即孝敬父母和长辈,父母病故,需要丁忧守制,庐墓三年;“节”,即妇女要坚守节操。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降诏,凡民间寡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守节,属封建糟粕,毒害了很多妇女,是禁锢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义”,义气,遵守道义、仁义,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王世业,山东宁阳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任昌黎县知县。邑侯,县令的别称。
(李利峰,抚宁县档案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