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唐山近代交通电信事业回望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8:21:01
 
  在晚清兴起洋务运动以后,唐山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摇篮。除了开滦矿务局、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启新洋灰公司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同时在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和电信方面也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交通的发展和邮政电讯业的兴起,是城市化的先导和重要条件。本文回望了几个方面的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山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的修筑与延伸
  唐山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首推铁路。境内干线有京山铁路。京山铁路是中国自建的标准轨距铁路,以唐胥铁路为始基,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而成。
  中国自建铁路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是唐(山)胥(各庄)铁路。从1880年开始修筑,至1881年建成使用,其间经历了许多坎坷。
  1877年9月,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奉旨筹办开平矿务局,委派唐廷枢为该局总办,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7月在开平镇正式开局。唐廷枢在筹办矿务局的过程中,计议开平的煤由距矿区最近的海口北塘(今宁河县境)海运天津、上海等地,拟修筑矿区至北塘河口近50公里的铁路。李鸿章接到唐廷枢条陈后,立奏朝廷。经再三苦苦陈谏,始获允准。由开平矿务局出资兴建,聘用英国人金达为承办铁路建筑工程的主任工程师。但修铁路之议受到清朝官员中顽固派的极力反对,理由是修铁路“破坏风水”,并造成部分民众失业,引起社会不安定。因此在金达到达工地准备动工时,清廷又收回成命。洋务派官员虽然又作努力,无奈抵制风潮太盛,于是唐廷枢不得不改变计划,谋求水运。计划开挖矿区至芦台的运河,由芦台连接已有的蓟运河水运北塘。经过勘测,芦台至胥各庄一段可以开河;胥各庄至唐山矿区一段地势升高,不便开河,仍需修筑铁路。1880年10月(清光绪六年九月),唐廷枢上报了开河和筑路的呈文,开河之议很快得到批准。又经李鸿章再三请求,清廷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准自唐山矿区至胥各庄之间修筑一条铁路,名为“快车马路”,不使用机车,煤车用骡马拉曳。
    在前次清廷收回修筑铁路的成命之后,事实上唐廷枢并没有停止修路的准备工作。1880年5月,其路基在“快车马路”的掩护下,仍然偷偷地施工。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3月挑挖了胥各庄至芦台河口阎庄的煤河,当年8月完工,长约35公里。唐山矿区至胥各庄的“快车马路”也在1880年10月后按照新的指令公开地继续修筑了,自1881年6月9日(清光绪七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开始铺轨,采用的是每米15公斤(30磅)的轻钢轨,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八日)建成通车,与煤河衔接。唐胥铁路比英国在1825年建成的世界第一条铁路晚56年。
  为了使这条矿山铁路成为未来巨大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唐胥铁路在修筑时作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采用标准轨距,距宽度为1.435米(4英尺8英寸半)。后来成为我国铁路轨距定制,沿用至今。所谓标准轨距,就是英国采用的轨距(英国通用的马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4英尺8英寸半,合公制1.435米)。标准轨距的采用,在很长时间内给英国的机车车辆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唐胥铁路自唐山矿区至胥各庄河头,经实测,全长10.2公里,路基宽15.23米,共占地194.35亩。唐胥铁路是后来京沈铁路的始基。
  在唐胥铁路修筑以前,英国侵略者曾在中国土地上修筑过两条铁路:一条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英国商人杜兰德为引诱清政府答应他们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于北京宣武门外铺设的0.5公里多长的“广告铁路”,后来清朝步军统领衙门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拆毁;一条是1876年(清光绪二年)英商怡和洋行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的铁路,由于发生火车轧死行人事件,遭到当地人民反对,不久被清政府收买拆毁,这条不到14.5公里的吴淞铁路,存在仅1年多时间。这两条铁路均非中国自建,且都是窄轨铁路。另外还有一条,是洋务派官员沈葆桢在台湾基隆兴办煤矿,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2月修筑的矿区至海边煤港之间的一段2公里长的运煤铁路,这条小铁路也是窄轨铁路。中国自建的标准轨距铁路以唐胥铁路为最早。
  筑路工程正在进行,唐廷枢就指令工程师金达秘密建造机车,以便在“时机成熟之时”采用机车拉曳煤车。但机车尚未造好,准备情况却传出去了。无识官员连上弹章,说什么用机车引驶“震动东陵(在唐山西北遵化县马兰峪有清皇室东陵),先王神灵不安”;“黑龙(烟)冲天,有伤稼禾。”结果清廷下达了“立即停止制造”的严厉命令。唐廷枢呈请李鸿章拒理力争,几个星期后又允许继续建造这个庞然大物。1881年6月9日,在英国蒸汽机车的首创者乔治·斯蒂芬森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薄内的夫人给这台机车命名为“中国火箭号”(R0CKET OF CHINA)。而中国工人称其为“龙号”。此后即用“龙号”机车拉运铺轨材料。
    唐胥铁路建成后,运行在铁道上的煤车用骡马拉曳,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件怪事。后经反复请求疏通,直至1882年6月,清廷一批官员坐上机车,亲自体会到车速之快和运行之安全,才允许用机车代替骡马,因而“运输之力,陡增十倍”。于是开平矿务局又从英国购进两台双水柜机车(又称“0号”机车)用来运煤。1883年唐山胥各庄之间开始了客运,在今唐山市建国路天桥东建了火车站。1884年后,唐胥铁路的轻轨逐步换成每米30公斤(60磅)的重型钢轨。
  唐胥铁路建成后,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1885年李鸿章奏准成立开平铁路公司,官督商办。1886年,从开平矿务局收买了唐胥铁路,实现路矿分营。接着向西展修至北塘河口阎庄的铁路,1886年完工通车。开平铁路公司于1887年改名天津铁路公司(又称中国铁路公司),并于1888年将铁路展修至天津大沽。1890年,铁路向东延伸至古冶,并与新建的林西矿接轨。从此,林西矿和唐山矿至天津大沽的铁路线直接打通,代替了原来的煤河运输。1893年铁路经滦州继续向东延伸,1894年修至山海关。在那里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1896年又改组为津榆铁路总局,原天津铁路公司的铁路收归国有,并继续修筑至关外的铁路。1897年,津芦(芦沟桥) 铁路修至北京城外马家堡,1901年修至北京。1907年,关外铁路修至奉天(今沈阳)皇姑屯。京奉铁路全线通车,当年成立了京奉铁路局。距1880年唐胥铁路修筑历时27年。1929年后京奉铁路改称北宁铁路,今称京沈线。
  唐胥铁路的修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而京奉铁路的修通,不仅为民众出行提供了方便,更为唐山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对关内外的物资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山(海关)铁路唐山管段自汉沽始,经过丰南、路南、开平、古冶、滦县5个区县,途经田庄、唐坊、胥各庄、唐山、开平、洼里、古冶、卑家店、雷庄、坨子头、滦县等11个火车站,境内全长103公里。京山铁路为联络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大动脉,客货运量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不断改进。从1921年起,陆续修筑了唐山至山海关的复线和滦河双线新桥等工程,因而运输能力提高一倍以上。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利用京山铁路为战争服务,掠夺了唐山大量资源。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政府控制的京山线通车里程日益缩短。国民党军队溃败时,又对京山铁路进行疯狂破坏。唐山全境解放以后,很快恢复全线通车,并更新了设备。1970年后全线改为焊接无缝钢轨和钢筋混凝土轨枕,提高了运输能力。现为国家一级干线铁路。1985年又建成京秦电气化铁路,途经唐山境内125公里。此外还有若干铁路支线和专运线。
  在1880年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修筑的同时,中国第一个铁路工厂也诞生了,它就是唐胥铁路修理厂。建在胥各庄河头,也称胥各庄修车厂。1888年迁至唐山,改名唐山修理厂。1899年在唐山市区铁路以南另建新厂,1903年迁入。1907年京奉铁路管理局成立,唐山修理厂改名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这时工厂机器设备增至770件,2350匹马力,工人3000名。唐胥铁路修理厂建厂后,除修造煤车,也制造货车。1889年制造了第一辆客车“銮舆龙车”,专为慈禧太后所用。又有为朝廷大臣制造的“花车”(高级专用车)。从1900年起正式制造机车。到20世纪30年代初,北宁铁路唐山制造厂在全国铁路系统中,是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设备最好、技术最精,唯一能修理和制造各种机车、客车和货车的工厂。唐胥铁路修理厂,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今天的唐山机车车辆厂。100多年间,中国第一个铁路工厂对唐山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有《唐山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专文叙述。                          
  二、詹天佑与中国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滦河铁路大桥的建成
    唐胥铁路建成5年之后,开始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直到1907年建成京奉铁路(北京至奉天即沈阳)。其间1890年铁路修至古冶。1891年兴建古冶至山海关的关西铁路。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工程进展至滦河,需要跨滦河建桥。清政府聘用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由英国人喀克斯承包建造。这是关西铁路建设中一项最大的工程,代表着在中国的河流上架设大型桥梁的初步尝试。他们选择的建桥地点在榆山和武山南麓,下距出海口50多公里。河面宽而水流急。平时河宽50米,夏季山洪暴涨,势更汹涌,水面宽达600米。河底淤沙极深。西侧细沙厚1—5米,向东逐渐加厚,最厚处约20米。因此,喀克斯打桩时遇到很大困难。在修筑桥墩时,由于沙深流急,屡筑屡塌。喀克斯无奈,将工程转包给日本人,打下的木桩也被激流冲走。继而转包给德国人,他们采用“空气打桩法”,仍然无功而罢。金达走投无路,眼看交工的期限逼近,才授意喀克斯去求助原来并不受他重视的詹天佑,以转嫁难题。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4月26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广州市)。出身于没落的官僚世家。清朝同治年间,选派幼童赴西方国家留学,12岁的詹天佑考取赴美。初入小学、中学就读,后入耶鲁大学深造,主修土木工程。1881年毕业归国,被派往福州船政局练习,赏五品顶戴。1884年调广东博学馆任教习。1888年詹天佑经友人推荐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这年8月,詹天佑参加了芦台——天津铁路塘沽至天津段的铺轨工程。1890—1894年,詹天佑参加了关内外铁路的修建工作,他常驻石门(现属卢龙县),督修从古冶到滦州(滦县)这段工程。此时的詹天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1892年当英国工程师喀克斯求助于詹天佑时,年方31岁的他,勇敢地挑起重担,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他首先认真勘察了现场,研究外国工程师采用过的各种施工方法,分析其失败原因。又与工人一起缜密测量,研究河床的地质构造,决定另选桥址。由山口南移,虽然加长了桥身,但因水面开阔,水势减缓,从而方便了打桩、立柱和运料、行船。詹天佑成功地把这座铁路桥建造在坚固的石墩上 。他采用“压气沉箱法”,将一部分桥脚置于水面下20多米深的岩床上。这种方法首开了中国铁路建桥史上的先河。他的具体做法是:雇佣熟悉水性的机匠,置备了下水器具,潜入河底;汲水空根,深至八丈四五(约28米),方淘尽浮沙碎石,见到花岗岩实底。用长松木密打梅花桩,施长方大石和三合土砌成桥墩。“工程浩大,历32月始告成。”1894年2月竣工。大桥凌波飞架,雄卧当空,势扼咽喉,蔚为滦河一景。滦河东西从此变通途,以后成为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锁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桥全长实测为670.56米,桥面宽6.3米,桥墩16个,17孔,采用钢桁架结构,设计载重等级为古柏氏E-28级。铁轨单线。滦河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铁路桥,也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智慧的见证。詹天佑不仅载誉唐山,同时也名扬中外。当年他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是中国工程师当选为该会会员的第一人。
    詹天佑一生曾修建和踏勘了许多条铁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20世纪初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越过险峻的八达岭,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不过可能有人不知,建造滦河铁路大桥才是詹天佑的建业之始。他的名字在唐山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詹天佑以其在铁路工程界的声望,被选为唐山交通大学校友,曾担任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现在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峨眉分校图书馆前有詹天佑塑像。成都总校体育馆前有詹天佑铜像,江泽民总书记亲书题名“詹天佑体育馆”。
    詹天佑于1919年4月24日在湖北汉口病故,终年58岁。而他主持修建的滦河铁路大桥经历了100多年后,雄姿依旧。特别是它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屹立在奔腾的滦河之上。如今,大桥早已不再使用,另建新桥代替。它将作为历史的纪念,永远地存在下去。                                                                       
  三、唐山近代公路交通的起步
  唐山的公路运输是由于开平煤矿的创办而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年,开滦矿务局英国高级员司有一辆四缸脚踏福特汽车,此为唐山出现的第一辆汽车。1928年开滦唐山矿配备矿山救护车一辆。以后,唐山铁路工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等企业陆续添置汽车,从而开创了汽车运输事业的先河。20世纪20年代,原京榆古道成为唐山的第一条汽车运营线。1920年10月,在原清朝盛京御道(京榆古道)的基础上,首先整修完成丰润至北京段,并首次通行客运班车。以后又相继整修丰润至临榆(今山海关)、唐山至丰润、滦县至乐亭等公路线段。1930年,丰润县人缪锡九首先创办了第一家商办汽车运输企业永茂汽车行,从事客货运输。其后又有多家汽车运输行开业。至1936年,商营汽车达到30多辆。1940年前后,唐山有各种客货运汽车120多辆。国民党统治时期百业萧条,至解放前夕,民营汽车运输业仅有28辆汽车,面临崩溃边缘。
  新中国建立后,公路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1952年建立了唐山汽车总站,有客货运汽车57部,经营唐遵、唐滦、唐胥等线长途客货运输,年客运量66万人次,货运量622万吨。改革开放以后,公路交通建设更加突飞猛进。到唐山解放50周年的199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64公里,其中国道316.7公里,省道760.7公里,县道904.6公里,乡道4727.1公里。柏油路面和水泥路面达到474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有50.95公里,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在河北省居领先地位。同时投资建设京沈、唐津和唐港三条高速公路,全长288公里,居全国同等城市首位。1998年底,全市营业性货车有3.9637万辆,客车1702辆,出租汽车4271辆;当年完成货运量9966万吨,客运量7557万人。乡镇通车率100%,行政村通车率88%。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步取代了人力、畜力运输车辆。1997年唐山市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
  四、唐山近代水路交通与孙中山建设北方大港的宏愿
  唐山河渠众多,河海贯通,故历代舟楫十分便利。境内滦河水运始于汉朝末年。清朝末年唐山地域诸县与京津等地商业贸易发达,由天津、大连、烟台等地驶来的装载上万斤货物的五桅、七桅大船,云集大清河、甜水沟一带,由滦河、大清河上溯,转运至诸县及承德、内蒙古等地。其中往来于滦州、乐亭之间的载重4吨的木帆船多达千艘。19世纪20年代,滦河及其支流计有民船2800艘,货运十分繁忙。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滦河水运遭到破坏,民船数量减为1350艘,通航里程缩短至370公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水运状况有所好转。后因铁路、公路运输力提高,加之河道淤积,滦河水运日趋衰落。至1948年唐山全境解放前夕,滦河水上运营木船仅有500只左右。
  蓟运河水运也始于汉朝末年。清代民间水运始终不断。民国年间,载重10万斤的商船沿还乡河上溯到蛮子营村,经营航运的船只不下百余只,与天津等地进行物资交流。抗日战争时期,丰润、玉田、遵化等县的商品运输,除北宁铁路外,几乎全靠蓟运河水运,时有船只约156只。后来水运日益萎缩,至解放前夕,玉田、丰润沿河只有私家商船30余只。
  明清时代,陡河下游水运兴起。民国七年(1918年),陡河下游水运兴盛,东河沽一村就有大船54对,沿岸的稻地、黄各庄、董各庄等村镇均有大对子木船数只或数十只不等。此外,清末洋务运动中煤河实行水运与铁路联运开平煤。
  唐山境内的水路运输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但由于铁路、公路运输日益兴旺发达,内河航道淤浅,内河水运每况日下,到20世纪70年代末,唐山内河水运基本告终。
  唐山地域海岸线近200公里,发展海运条件优越。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即开通了乐亭与今天津海口之间的海上运输。至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后期,乐亭、丰润沿海与东北、山东、天津等地的商业贸易兴盛,从天津、大连等地驶来的装载上万斤货物的海船,云集于大清河、甜水沟、小港、涧河、西河等港口。后来由于秦皇岛港兴起,又有开滦矿务局自备海运轮船运煤,故域内木船海运日趋萎缩。但大清河盐场的盐长期以海运为主。至20世纪80年代有唐山港的兴建。
  护法战争失败后,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先生离开广州赴上海。革命屡遭挫折,使他陷入了苦闷和绝望的困境。但是为国为民改造中国的强烈愿望,促使他专心著书,以此唤起人民,“唤醒社会”。于是他继续撰写尚未完成的《建国方略》一书,到1919年完成了全书。
  《建国方略》分为三部分。之一是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之二是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之三是民权初步(社会建设)。其中1917年6月19日发表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的第一部就是论述建设“北方大港”的问题。在不到1200字的文章中,孙中山全面论证了“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今河北省乐亭县)”的条件、意义及可行性和实用性。孙中山指出,北方大港腹地宽广,物产丰富,货源充足,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他说:“以地居中国最大产盐区域之中央故也。在此地所产至廉价之盐,……只此一项产业,已足支持此港而有余。”而且,中国当时最大的煤矿——开滦煤矿距此港较近,煤炭运出可以节省运费。所以“兹港将来必畅销开滦产煤”。开滦煤矿也势必向此港投资。同时,“直隶生齿之繁,山西矿源之富,必赖此港为其唯一输出之途”。内蒙古、新疆丰富的资源和畜产品都可由此港运出。孙中山还设想,将来“与西伯利亚铁路联络,则中央西伯利亚一带皆视此为最近之海港”。北方大港“必成将来欧亚路线之确实终点”,把欧亚大陆连为一体,“与纽约等大”的港口,其服务区域比美国的纽约港还要大。
  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天津成立“北方大港”筹备处,进行筑港前期的准备工作,随后在乐亭沿海实地勘测70余日,编纂了《北方大港之现状及初步计划》,但由于国库空虚,财力不足,不久即决定筹备暂缓,建设计划无限期地束之高阁。
  20世纪30年代末,侵华日军与当地伪政府一度企图在乐亭县王滩建港,规划建设4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在动工期间由于屡次受到冀东抗日游击队的攻击而改址塘沽(今塘沽新港)。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建设北方大港的宏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长期不得实现。70多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孙中山建设北方大港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989年开始兴建的唐山港,打通了唐山“冲出渤海湾,走向全世界”的黄金水道,结束了唐山有海无港的历史。唐山港正朝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与纽约等大”“为世界贸易之通路”的国际贸易口岸的目标飞速前进。
  五、唐山近代邮电业的开创
  1896年清政府首先在北京设立邮政局。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2月21日,大清邮政在唐山镇正式设立邮政分局,位于新立街(今解放路)仁字三条胡同,办理国内信函、明信片、书刊印刷物、包裹以及国际函件等邮递业务,并负责镇内邮品的投递。投递邮品步班与自行车班并行。这是唐山近代邮政业的开端。后来,又陆续在遵化、开平、滦州、乐亭等地设立了代办所。1909年开办快递信函。1912年开办保价信函和商务传单。1920年又开办国际保险信函。唐山邮政局建立后,利用火车守车与天津、大沽、北戴河、秦皇岛等局交换邮件。1901年,天津邮界首开唐山—丰润—遵化邮差邮路。两年内,初步形成了唐山近代邮政通信网络。至1947年邮件运输靠自行车与委办汽车邮路,相继淘汰了步班形式。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到1949年解放初期,全市有邮政局所12处,邮路9条,总长160公里。“八五”期间,在全省第一个建成了三级邮区中心局,包裹、印刷品、信函实现了机械分拣,建成特快专递跟踪查询计算机网。1997年底汽车邮路总长度3119公里,邮政运输车辆120台。
  唐山电信早于邮政出现。唐山电报通讯始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开平矿务局设立的电报站,而官办唐山电报房于1908年10月开局,比邮政局晚建立11年。早期使用的设备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市内最早的电话始于1883年开平矿务局修筑的唐(山)胥(各庄)铁路两地的专用电话交换点;长途电话也开始于开平矿务局的路矿专用电话,可与天津通话。1925年天津电话局在唐山设立电话分局,设磁石式25门长话机,长途电话可通天津、山海关。唐山电话局于同年8月开通市内电话,配备磁石式100门交换机一台,安装电话机53部。以后又有发展。至1949年初,人工电话交换机1730门,通信能力十分薄弱。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唐山邮电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八五”期间,电信方面在河北省率先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率先实现了电话号码由6位升7位;率先建成了全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本地电话网。1997年底全市公网交换机容量67.06万,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1.34万路端。全市城乡电话用户45.21万户,市话普及率26.68%。全市形成了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通达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参考文献:
  ①靳宝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1卷),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②贺永平、任荣会:《唐山百年记事》第1卷《经济纵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党委宣传部、南开大学历史系1956年级:《八十春秋》,河北人民出版社1963年清样稿。
  ④赵竞存:《蜗涎集》,唐山,2003年编印。 .
  ⑤刘秉中:《昔日唐山》,《唐山文史资料》第15辑,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编印。
  ⑥赵竞存:《唐山近代史纲要》第2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⑦任荣会、王宝利:《<开滦史鉴>文萃》,开滦集团档案馆2003年编印。
  ⑧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建国方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2-194页。
  (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历史学教授、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