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圣泉山与云盖庵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8:26:04
  人们都知道丰润区北部的邱庄水库水碧山青,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其实,在水库东岸还有一处秀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它就是圣泉山及其山上的云盖庵遗址。
  圣泉山呈头东南口西北的“人”字形,主峰海拔413.7米,石质为蓟县系白云岩,它的外口边缘距水库的东岸约200米,由北面一侧的(自西向东)将军顶、东山梁、二老帽子山和南面一侧的(自东向西)南山梁、大兔岭、小兔岭组成,山的中上部是茂密连绵的松柏树,山下部是大片大片的果园,林木之中是没膝的荆草,整座山体峰峦起伏,苍莽秀丽,总长度约计3公里,方圆约计4.5平方公里。黄昏峪乡的赵庄子村就坐落在山怀的西部。
  圣泉山山怀内,山脚横出,沟壑交错。在将军顶南坡有围石台子沟、烟囱沟、王八盖子沟,在东山梁南坡有石胡子沟、小花椒沟、大花椒沟,在二老帽子山西坡有黑峪窝子沟,在南山梁东北坡有鹞鹰岩子沟,在大兔岭北坡有三叉峪沟、柿子峪沟,在小兔岭北坡有桃树峪沟。在阎王鼻子山北坡有南峪沟和西峪沟。这些沟谷合起来总称为东峪沟。在东峪沟的中间,有一条从峪谷尽头延伸过来的曲曲折折的大沟,这是夏季山洪行泄的水道,两岸生长着密密麻麻的高大杨树。整个峪谷显得浩瀚幽深。
    圣泉山的山形体势极富诗情画意,有的部位柔缓清秀,有的部位险峻嶙峋。其中由将军顶往东直到东山梁的东端,那连绵千余米的山脊荡漾波伏,极像九天仙女舞动的一道舒展飘逸的绿色彩绸。一眼望去,胸中立刻产生一股清心静意的感觉。而将军顶、二老帽子山、南山梁、阎王鼻子山的中上部,又有七八道高在5-10米的齐刷刷峭壁。这些峭壁挣开浓密的绿色植被,裸露着险象横生的身姿。其中二老帽子山和南山梁之间的鹞鹰岩子沟两侧之鹞鹰岩尤其高峻。东侧之岩高约25米,长约70米;西侧之岩高约40米,长约130米。岩面如斧砍刀劈,拔地堵天,石隙间还有鹞鹰穴居。此间人迹罕至,时有成群鹞鹰于山巅高空盘旋飞舞,鹞鹰岩由此得名。站在这里,让人深深感到自身的渺小,折服于大自然的高旷雄浑。
  行进在东峪沟中,站在每一个角度,都能观赏到圣泉山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景观。所以一路向东,沿峪谷间蜿蜒小路向上攀登,游人口中一直“啧啧”不断,兴致愈来愈高。然而游人一致认为观赏景色的最佳角度,是二老帽子山西南面半腰处的一块平台地。这块平台地南沿向下是200余米的陡峭高坡,西侧又有一道北面伸过来的山腿遮掩,所以这块高台地不仅站在远处的沟谷里看不见,就是爬上台沿之前也看不见,当你登上高台,这才顿觉出它的拔地凌空之势。站在台上东望,近约百米的鹞鹰岩即在眼底。那两溜戳向沟底的黑森森峭壁,让人不禁毛骨悚然。峭壁之上,坡仍极陡,然而苍松极茂,近200米高的山坡上松涛如一道峻壁,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岭巅。在此,大自然的磅礴雄浑气势,你会一览无遗。站在台上西望,圣泉山南半部拐向西面的山梁,有三四道山腿此起彼伏地延及峪谷北侧,透过这些互相叠掩的山腿梁脊,西面远处的鸡冠山、锅框山,还有两山夹峙的高峡平湖——邱庄水库、自北而来的波光潋滟的还乡河,构成一幅秀美绝妙的山水画。若在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映入眼帘的则是一幅极为地道的“长河落日”图。
    在这座可以眺望如画景观的山腰高台上,历史上曾建有一座玲珑秀美的寺庵——云盖庵。关于云盖庵的始建年代,现在折卧在地的清道光二十八年“云盖庵重修碑记”有“今云盖庵朔厥伊始,创自唐时”的记载。传说此庵修建期间一直有一朵白云悬于工地上空,为施工的工匠们投下一块惬意的阴凉。于是人们为该寺命定了“云盖庵”这个美妙的名字。
  相传修建云盖庵时工匠们一直得到神灵的护佑。由于工期紧急,工匠们每天都是天很黑时才收工。工匠们摸黑回家,总有两个灯笼在前边照路。一次一个住得最远的工匠,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两个灯笼的照送下往家里走,路上遇见一个正在写休书的人。在过去,人们认为写休书是最缺德的事,据说写休书的地方“八年不长草”,所以这个要休媳妇的人不在家里写休书,提着灯笼到庄外大道上来写了。那人写着写着,写到“婚”这个字不会写,犯了难。正赶上那个工匠过来了,就向工匠求问。工匠会写这个字.他也知道写休书不是好事,但为了显得自己懂文墨,就用脚尖在地上草草地划出了这个字。字刚一划出来,他前边的两个灯笼就熄了一盏。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嘴里一边急急地说着“错了!错了!”,一边赶紧用脚把地上的字涂掉。说来也奇,熄了的那盏灯,又忽地亮了起来。
  云盖庵坐东朝西,院阔五间。山门是个小门楼,建于西侧庙墙的正中间。登阶数磴进山门,两侧各有两幢碑刻,然后是头层大殿。头层大殿面阔三间,两侧至外墙各有一间房宽的间道,供里外通行。头层大殿为两坡五脊尖山式硬山顶,殿前有两棵石柱挑起的长长廊檐,造型古朴庄严。殿内中塑菩萨娘娘神像,两侧塑眼公娘娘和子孙娘娘神像。头层殿后两侧紧挨庙墙各建配殿一座,北配殿南面安石碾一座,南配殿南窗外置大碑一块。两配殿后边攀阶数磴,可达后殿,后殿亦面阔三间,内供铜佛数十尊。整座庵庙修建得叠错有序,严谨精工。相传云盖庵中早年住有尼姑,后改为和尚主持,民国初年僧去庵空,贫雇张姓一家樱居兼守。
  圣泉山上有许多美妙的山泉,最主要的有四个,一个在东山梁南坡的小花椒峪沟中上部,一个在将军顶山南坡的围石台子沟。另外两个在二老帽子山南坡的大花椒峪沟的中部和下部。这些山泉水质甘润,一年四季汩汩流淌,既有滋润山间草木之利,又为山间劳动百姓提供了饮用之便。特别是二老帽子山花椒峪沟的两个山泉,泉水有许多健体疗疾的成份,因此百姓称之为圣水泉。此二泉相传系清末重修云盖庵时涌出的。据光绪十三年重修云盖庵碑文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本邑城北左家坞镇东北数十里许,北面山麓路转峰回,蔚然森秀。旧有云盖庵一处,年湮代远,大半推残,精合尊颜更多颓毁。邻庄董事人不忍坐视,巧通天佑其衷,为之助力。庙以外圣水忽然涌出,远近有疾者取圣水以调冶,如获灵丹,以故随缘乐助,集腋成裘。洵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善人成善事。兰若重新倍极庄严,永垂不朽矣,是为记。
  当地百姓还传说,二老帽子山大花椒峪沟内的圣泉,是在村中铲除了一个地痞恶棍张三元之后的第二天掘出的。铲除恶棍、掘出圣泉对于百姓来说是值得庆幸的喜事,因此编成两句顺口溜:“前一天处死了张三元,第二天掘出了圣水泉。”一直传流到现在。
  圣泉山上还有许多神奇的洞穴,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在将军顶山南坡距山顶约40米处.洞内常年阴冷潮湿。到了冬季,洞顶有水珠不停地滴落,可以形成一米多长的冰凌。另一个洞在二老帽子山和南山梁之间的鹞鹰沟东侧的峭璧悬岩底部,人称鹞鹰洞。鹞鹰洞,洞口长约1.8米,高约0.8米,侧身爬进洞口之后渐阔,行3米远后下折,深不尽测。此洞与西侧高台上之云盖庵在抗日战争年代一齐成为八路军指战员的工作隐蔽之所。
  1939年以后,冀东抗日部队的后勤印染单位一直在云盖庵中,一捆捆的生白布在这里染成草绿色,然后运走。指战员们也常到这里暂住休整。敌人突袭之时,干部战士就把物资和简易设备隐蔽起来,然后藏到云盖庵东面的鹞鹰洞中。1940年冬季的一个大雪铺地的日子,民族英雄节振国领导的冀东工人特务大队(此时已编为八路军12团1连)一个班,在一位副队长的率领下住进云盖庵。敌人前来袭剿,机智的干部战士藏好军用物资后,向后倒退着由云盖庵走到鹞鹰洞口,爬进躲蔽。敌人到了洞口,见脚印是从洞口向外走去的,信以为真。但在离去时放火烧毁了云盖庵。今临其地,当年殿堂墙垣遗址尚存。寺中碑刻一块完好,两块残碎,存于荒草中。
  圣泉山的山怀中坐落的赵庄子村,相传建于唐代,只有300多口人。村中现存的一眼古井、一棵古槐,是该村经历遥远历史时空的见证。那古井光滑的石井梁、石井柱显示它经受了悠久的岁月磨砺,那古井口四块宽厚的台石上十几道井绳磨出的深深沟痕,可以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百姓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顽强生活的幕幕情景。村中的那棵古槐高有20多米,树围3.5米,三个人才能牵手合包过来。树干早已洞空,它的外皮一缕一缕地突鼓着通向树冠繁茂的枝杈,它们是古槐生发出的新一代的生命。看着它,使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轮回,让人听到了历史一往无前的雄劲脚步声。
(艾荣云,丰润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