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杨立元新著《丰润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8:27:44
杨立元兄继《滦河作家论》《唐山作家论》《开滦作家论》《丰南作家论》之后,又出版了新著《丰润作家论》。草草一阅之后,觉得有几句话想说。
丰润出作家,出大作家,而且是成堆地出,这在全国也属罕见,这部书中总共写了二十名丰润作家,以张爱玲起首,接下来便是宋之的、李尔重、陈大远、管桦、李瑛、张学梦等人,光看这些名字就足够吓人一跳,作为丰润人,确实值得骄傲。但是使我感觉兴趣的倒是全书最后收录的两位年轻的新人——郭松和王志勇。
这两位作家,我可说都很熟悉,但是我就一直不知道他们是丰润人,至于他们发表的作品,产生的影响,更是使我吃惊。因为长期以来我不看任何一件当代文学作品,不是不想看,而是没有时间看。但是作为丰润人,总应该对于本土作家有些了解吧?可是我没有做到。于此可见立元兄眼界之广,搜罗之细,用功之勤,可感可佩。这两位都不是什么全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省、市作协也没有什么职务,按说不应该列入。可是立元兄的慧眼卓识也恰恰表现在这里。如今的社会状况谁都知道,只要你有足够的钱财或者权势,加入任何协会都不是什么难事。因此若以某级会员来评判一个人是否作家,明显是愚蠢之举。立元兄敢于打破愚人俗见,专以作品取人,确实表现了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艺术良心,而这种良心,恕我直言,当前实在罕见。
眼下文学创作处于低谷,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应的,文学评论也不景气,许多过去很活跃的评论家如今难觅踪影。但立元兄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文学评论上面,不管是景气还是不景气,他都是埋头做着他的事,这就让人佩服。更何况他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了本土作家的身上,光一个《滦河作家论》就评述了一百多个作家,这部《丰润作家论》又评述了二十名作家,这对于本土的文化建设确实具有难以估量的功德。十几年前为蓟县的盘山写过一部电视记录片的脚本,当时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知道了,给我来信说,一定要写进李锴,我回信说已经写进去了。这位李锴是大名鼎鼎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后代,清代著名诗人,当时流播人口的“辽东三老”之一,《清史稿》中传,而且是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合传。他长期隐居于盘山,最后可能也死在这里。像这样一个人,如今的人们绝大部分是不知道了。这就与评论有关系,与史书的记载有关系。如果当时有人写那么一本“盘山作家论”之类的书,流传下来,这位李锴就不致湮没无闻。
因此我说立元兄的这本书是无量功德之举就毫不过分。
丰润确实出过许多作家,但大多是走出丰润之后方始成名,好些在丰润本土穷其一生写作的作家往往其名不彰。这一方面也许是由于长期偏居一隅,局限了他们的眼光。但更重要的还是缺乏有力之人识拔推挽。比如曹鼎望的长子曹钊,一生都在丰润以诗酒自娱,诗、词写得都很好,可是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丰润县志》收过几首,再就是幸赖一部《遵化诗存》收录了一些,才可以使我们略窥一二,但是也没有多少评介文字。当我们仰望那些成名的大作家时,不要忘记他们的出现是需要土壤的,这个土壤除了本地的山川风俗民情,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写作者的互相影响,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人才的成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构成一地的文化氛围。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曾经回忆,他之所以选择了历史,端赖一位做过秀才的本家叔叔经常给他讲《左传》,才使他对于历史产生了兴趣。
如今乡土文化的研究渐渐为人注意,但是还没有形成气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研究乡土文化,不应该只把眼睛盯住几个成名人物,还应该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本土作家。这就像禅宗的几部灯录,记录的都是那些享大名的得道高僧,可是他们的开悟绝离不开大量在香积厨、菜园、客寮乃至圊厕工作的普通僧众,而且这些人中也未必没有成道者,只是没有机会,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美国人研究南北战争,连长以上的人物都有了个案研究,再研究就要寻找那些排、班长了。在这个方面我们比人家差得很远。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不能离开文化史,研究文化史不能离开文学史。立元兄首先把目光凝聚在这一点上,先把一地的作家集中研究,整理成册,使人对于一地的文学发展有一个大略的了解,应该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这个工作已经超出文学的范畴,进入史学了。因此我说这亦是“名山事业”,功在千秋。
作为一个丰润作家,也一直在丰润生活,却对于丰润作家的情况不甚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因此在立元兄这部著作面前有些惶愧。幸好立元兄也应该算是老乡,他是丰南人,丰南与丰润从来就是一个县,他也应该算是丰润作家的一员。这样想一想,心中总算平衡,因为若这个工作让外地人做了,那丰润人才算真丢脸呢。
很想邀立元兄到丰润来,喝上一杯酒,再把丰润历史和当下的文学创作状况细数一遍,没准儿还会有新的发现。不过他酒量不大,品位却高,不是上档次的酒,滴酒不沾,这个毛病很不好,我请不起。像我这样多好,只要是酒,不是毒药,就可开怀痛饮。多末“草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