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惠易唐侧记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8:30:49
惠易唐先生,名增,字薏塘,后改名易唐,别号仓公、壮叟。乐亭县阎各庄镇宁庄村人。弟兄三人,行三。生于清光绪二十年正月十七日(1894年2月22日)。毕业于天津直隶第一师范美术系。一生从事教育和美术工作,不仅擅长国画,还善于篆刻,且精鉴赏,富收藏,是一位德高望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名师。不仅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也为乐亭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先生父亲惠老作,能写善画,为当地有名“画匠”,很多庙宇壁画皆出自老先生之手。他自幼聪慧不俗,好学勤奋,常随父学画,深得老父深传,为以后的技艺精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少年时爱书爱画,喜欢写字、雕刻,凡能得到见到的书、画都要阅读、欣赏,对好书好画常爱不释手。读书、写字、雕刻、作画是他倾尽一生心血的追求。从教后,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和心爱的艺术创作上。
先生和大哥共住三间正房,在仅有的一间住室中,三分之二地方码放着大大小小的书箱画箱,近一人高。土炕一侧也码放着书箱画箱,土炕中间放一张矮腿桌子。在家时他终日坐在桌旁看书写字作画,手不释笔、眼不离卷。
先生高尚的人品及卓越的教学、艺术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乐亭县志》称之与严柏年、王之青、苗竹楼为乐亭四大画家。《乐亭县志稿译编》《乐亭人书法绘画集》《乐亭清代民国书画》《冀东古近代书画集》均称先生“工书善画,蝇头小楷最著名,善花卉、翎毛,以自题诗者为佳”。《乐亭县教育志》在《教育人物》中用较大篇幅作了重点记述。《乐亭历代名人选》《古今乐亭人物》中也均有记述。
因惠易唐先生出众的才学、声望,受聘参与并完成了1930年至1945年编修的《乐亭县志稿译编》的修辑工作。
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先生自天津直隶第一师范美术系毕业后,受校长王雨亭之邀在私立亲仁小学任教。私立亲仁小学是“京东第一家”的汀流河刘石各庄刘氏家族中的刘炬(少泉)等于1915年(民国四年)创办的,是乐亭县最早的私立完全小学。办学初,开四个班,1923年后开六个班,学生200多人,有教师十多人。学校经费充足,设备齐全,师资水平高,施教严谨,管理规范,办学成绩闻名于县内外。惠易唐先生在这里任教30多年,培养高小毕业生1000多人。1949年2月,海滨中学、私立进修中学、育英中学合并,改称“冀东第三中学”(1956年夏改称“河北乐亭第一中学”),为冀东地区教学条件、管理、教学成绩一流而闻名的学校。惠易唐先生应校长张云阶之邀,到该校任教,到1966年退休,先生从教40多年,培养各类有用人才无数。
先生教学生“作文”,常说:作文贵在用词,文中无词,便成垃圾。词句得当否,需要教师批改,当时写作文用水笔黑字,教师批改时用水笔红字。好的作文要上墙,给以鼓励,同时叫学生们参看,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先生批改作文非常认真。如:有的学生作文中摘用了《孟子》中的“挟泰山以朝北海”,先生批:“用辞不当,言过其实”,有的摘用了《聊斋》中的“二胥虽好,各为其主”,先生批“此喻甚妙”。有的自拟“白云无际水无边”,先生批:“辞句新颖可取”。经先生批后,学生们皆可得到启发,获得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
先生教导学生写诗作赋:诗赋重在词与韵,要深入进行研究、反复进行推敲。先生常把学生的作品叫同学们共同推敲。如有一学生作“王侯百姓皆空回”句。在课堂上,同学们提出了“百姓”二字如改成“蝼蚁”,则用辞较恰,而且对比性强。又有的同学提出了“皆”字如改为“各”字,其韵为佳。通过共同推敲,结果改为“王侯蝼蚁各空回”,词韵均优。经过这样推敲炼句,使学生们的诗赋水平提高得很快。
先生教学生作画时说:画好国画重在勤奋,要多看多想多练。但如不懂画理,即便终日伏案习作,到老亦无所成。因此先生教画,常将学生的画作上墙,在课堂上令众同学逐幅进行分析,评其画法,论其笔墨,研究画理。如画梅花枝干,有倒笔、正笔、拖笔之别,是为用笔;有浓墨、淡墨、枯墨之分,是为用墨。合理运用笔墨,则画作形神兼备。先生说:“这就是艺术。”先生教导学生国画有描、涂、抹三忌;有平、圆、留、重四规。先生说:“这就是画法。”
学生考试的画作,凡优良者,先生尽保存之,以留作纪念。虽为学生作品,实为先生心血的结晶。至先生老年时书案上、书箱中仍有大量学生作品,经常翻阅欣赏。也表达了对学生深深的思念。
先生教导学生:国画重在笔力,无笔力则神气不佳,故必须以写字为基础,须苦练书法。因此他的学生多书画皆佳。
先生对历史地理、古典文学,无所不通。在他的书架桌案上,堆满书籍,课务之余,先生终日手不释卷。
惠易唐先生平易近人,性格温和,从未发过脾气,教学中循循善诱,不辞劳苦。先生希望他的学生做到:谨言慎行,少说多做;做事要稳,待人和善。凡教过的学生,皆循规蹈矩,尊之敬之。毕业后,对先生无不怀念。
妙笔丹青 成就画坛名家
先生擅长国画,与“县立高等学校”教师、画家严柏年是姑表亲。两人爱好相同,经常共研画艺,皆以画闻名于当时。
惠易唐先生和严柏年先生虽为画友,而其作画风格不同。中国古代画法,如吴带当风,大小米点等,今人皆难学到手,故称绝技。先生长期执教,多尊古法,故其画严谨。严先生游遍南北,与当时的国画大师多有交往,故其画豪放,学古实难。惠、严二先生作画风格虽异,皆为国画能手。有一次柏年先生造访惠先生时,正值先生作画,因问画何素材,先生回答:“正在摹古。”足证先生对古是不遗余力的,故得古人的风采与神韵颇多。
京东刘家所藏古画颇多,常请先生辨别真伪,乃得见前代名家书画,如:唐伯虎、仇十州、赵子昂、郑板桥等人的真迹。并得以欣赏大量京东名家书画,如:安如岩、刘搏、张石楼、袁家敖、陈萱、倪启藩、崔炯斋、崔溥泉、高屏周、王铸言、方圃臣、肖恒如、张灿、邵丹泉、苗竹楼等人的佳品。因其所阅甚广,致其画艺大进,成为书画高手,闻名于昌、滦、乐各县。
严、惠、徐是乐亭画坛三友,三人因画而结为忘年交,时时共研画艺。小弟徐兴基,幼年时因慕惠先生名,常与之习画。所画山水、人物、花鸟俱佳。90岁时仍未辍笔,并念念不忘惠先生。
先生作画,端庄严谨,内蕴高雅,其作朴而不华,遵古法而循规矩,质高气穆,久而弥工,具有独到之处,画如其人。先生俭朴,其用纸与用墨,从未有过浪费,腹稿打就,每画皆成,少有失误。先生的画布局妥贴、笔力遒劲、设色鲜明、生动别致。先生平生虽喜画花鸟,但其山水、人物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惠先生1940年任校长、在亲仁学校任教30年,他的名字在当地尽人皆知,家喻户晓,深受乡民的尊敬。因其平易近人,每求必应,故他的画作,保存的很多。尤其是穷苦农民,在夏季时,每买到一把白纸小扇,皆令学生拿到学校,求先生画扇面,故其所画的扇面在乐亭县北乡村村皆有。
《冀东古近代书画集》共收录名画54幅,惠先生的《百龄长寿图》《仙桂新枝图》《松菊图》《傲骨虚心》《花鸟》《鸳鸯图》《菊石图》《梅竹图》、花鸟四条屏、《鞠有黄华》等13幅收录其中。并称:“至民国,乐亭县文风更盛,四大画家(严柏年、惠易唐、王穉卿、苗竹楼)领一时风骚。”《乐亭清代民国书画集》也收录了先生画作13幅。《乐亭人书法绘画集》收录了先生的《松》《鸣》《饥鼠上灯台》3幅画作。
先生在乐亭一中任教时,举办过多期国画学习班,无私向学员传授画艺。
在乐亭县举办过的多次画展中,都把惠先生的画作放在显要位置。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省举办惠易唐、严柏年、张仲沂三人的联合画展,在省内各市县巡回展览,受到广泛赞誉。
苦研笔墨 铸成书坛高手
惠易唐先生对书法颇有研究,体味极深。他的楷书苍劲有力,取法“二王”,后改“颜、柳”。乐亭一中大门前校名“河北乐亭第一中学”八个大字就是他亲笔所书。多年来一直保留未动。在校学生和来校领导及外地客人,常问及校名为何人所书,都赞不绝口。
刘氏亲仁小学校门内悬挂的校训:“勤、朴、诚、勇”四个大字,用以昭示学生;校园内悬挂警语:“诲人不倦” 四个大字,用以昭示教师,均出自惠易唐先生之手。学校大礼堂前悬挂的“亲仁堂”三个大字和横批为“还我河山”的对联:勤法天行强不息朴安地道进无疆;诚心感则通金石勇气浩然贯斗牛。也是由惠先生亲手所书。
先生写字敬慎工整,外观清肃,字如其人。
先生教导学生:“学好绘画,须苦练书法,须多看多想多练。”他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整个绘画、写字教学中。因此,他培育出的学生大多书法、绘画技艺皆佳。先生自孩提时,就注重写字能力的培养,终生坚持不懈。在教育教学之隙,笔耕不辍。先生写字,每一笔画、每一字都要尽善尽美、沉稳而老练。在《乐亭清代民国书画集》《冀东古近代书画集》《乐亭人书法绘画集》《读乐亭》《乐亭县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述。
先生喜爱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遂用蝇头小楷将其中精髓部分摘抄下来,装订成册。无差错、无走样、无不精。
在先生一生的艺术实践中,精心收集、认真总结、细心整理绘画、书法、雕刻经验和体会,以蝇头小楷写成《书画论》,仔细装订、汇编成册,共八卷。把一生喜欢的诗、词收集保留,用蝇头小楷抄录成《诗集》,装订成册。
1996年,先生的学生们组织成立了惠易唐研究会,开办书画展览,受到广泛好评,是先生余惠未泯,是先生执教成就、书画艺术成就的展现,是学生们对恩师的一种怀念。
酷爱金石 卓然治印成家
先生不只是善于书画,更善于篆刻,其所刻印章,刀法工整、精细,笔法庄重、典雅,章如其人。自用印章“恨不到佳处”,虽为画章,亦是自谦自励的警句。“心正笔正”虽为字印,更是做人处事的铭文。
学校设有“劳作”课,以篆刻为主。刻印章须要先写倒字,而写倒字并非一日之功,为学生所不能,因此皆须先生亲自命笔,至刻坏再写时,先生更是欣然。
有一次刘氏某东家,拿出一块田黄石,求先生刻名章。学生曹增礼,刻的最好,乃令其代刻,刻完后因不知其石的昂贵,故从俗又刻了一个“上”字,从而受到先生之责。此事给了曹增礼一个很大的教训,致令他至晚年仍念念不忘。当时学生们并不只学刻印章,更兼及笔筒和腕托。曹增礼上世纪40年代初在学校作功课时的笔筒,至90年代,却卖了高价。
解放战争时期,在亲仁小学任校长的惠易唐因学校停办失业,只好回家在阎各庄街上摆摊刻戳(印章)和给人代写书信,换取微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刻章者多于纸上写字,印在“戳料”上,得倒字,再刻制出倒字章。先生刻章,多用毛笔直接在“戳料”上写出倒字后刻制,人皆称奇。先生刻章,如其作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深得人们赞誉。人们慕名而来,刻章颇多。在阎各庄及邻近各村、乡,出自惠先生之手的印章作品极多。
先生一生的大量绘画、书法作品上所用印章,好友严柏年、徐兴基和很多弟子书画作品所用章,皆出自先生之手。
广览博学 慧眼鉴赏识珠
先生在京东刘家亲仁小学任教时,刘家藏画很多,皆由先生鉴赏识别真伪,无一差错。
1945年末,酱家河村学生魏兆峙在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长春以500元现洋买到一幅国画,上写“清明上河图”,知其珍贵,却难辨真伪,乃带回家中求惠先生为之鉴别。先生仔细辨别,得知是真品,并为之讲述其来历及其价值。后将此画交付当时东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张克威,由张克威转交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林枫,由林枫之手送交东北博物馆,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为国家一级文物。
1959年秋天,乐亭的旧货市场举办过一个展览,展出了据说是新发现的米芾的一幅书法中堂,很有些轰动效应。惠易唐先生看了后说:“那幅字,虽有些模糊不清,但仍没有那么久的年头,不像是真迹。”他说:“米芾是宋代的大书法家。展出的这幅字,形神都不太好,笔力一般,不像是米芾的。章款也不像,纸最多也超不过清代。裱工不过民国年间而已。”停了一会儿,他又说:“鉴别一幅字或一幅绘画,首要的是看笔墨的功力和作品的风格,然后要看款识和印章,还要看纸张是否是那个年代,还要看书画是否有作伪、修改之处,学问可大了,鉴别可不容易。功力够,风格对,款识印章对得上,纸张也是那个年代,没有切割、挖款之类的作伪,就差不多了。宋代的东西能在民间保存到现在是太难了。”先生的话有条有理,掷地有声,完全是切身体验的经验之谈,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勤朴律己 诚挚待人 一代师表
惠易唐先生执教40余年,前期继承了王雨亭校长的遗志,尽心竭力,以德才治教,将一个私人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无负于先师。一生专心致力于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鞠躬尽瘁,是谓无负于国家。对待学生如待亲人,言传身教,呕心沥血,无负于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同甘共苦,诚挚相待,更无负于朋友。日寇侵华,他愤愤不已,常常教诲学生:“山河破碎,所赖何人?愿尔等心存大志,须奋力拯救。”其爱国之心可鉴。先生具有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堪称治学的典范,道德的楷模,为百姓所敬仰。
先生高高的身材,清瘦而健直,头发理得很短,花白而匀称,戴着一副高度数近视眼镜,终日脸上带着微笑。他身着普通的中式衣服,齐整洁净,喜欢穿布鞋,走路稳稳当当,说话慢条斯理,不会急躁不会发脾气。完全是一位典型的文人雅士的气质和风度。先生告诫人们:说话要诚,做人要稳,做事要勤。课堂教学时,他言简意赅,不多说一句没用的话,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道和尊敬。先生诚挚待人,合理施教,执教一生,桃李满天下,把自己的知识、为人和道德品质传授给学生,也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常有学生远路专程来看望恩师,其中不乏花甲之人,直到晚年不断。
由于职业和爱好的关系,惠易唐先生一生收藏并为别人代藏了不少明清两代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还有碑帖和古籍善本图书。晚年,他感到自己年已高迈,遂将代人收藏的名贵书画,全部托人转给了书画的主人,书画的主人过世的,转交给了其后人。自己所藏的书画,有一部分送给了他的好友严柏年和徐兴基,还为家乡阎各庄中学捐献了大量碑帖和古籍善本图书。其挚诚可贵的精神、宽阔宏大的胸怀、高尚谦逊的情操、和善仁爱的品德,令人永远崇敬。
在十年动乱中,严柏年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由唐山遣返回家,也没有了工资收入,生活十分清苦。惠易唐非常关心严柏年的生活,义无反顾地从自已的工资中分出一半及时寄给严柏年,多年不懈,一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严柏年有了公正的待遇后。当时,一些老朋友、领导和同志们鼓励严柏年举办一次个人画展,可是,严柏年此时手头上已经没有几幅画了,惠易唐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将自已多年精心收藏的多幅严柏年作品全部拿出来,支持严柏年举办了画展。
先生在个人生活中,只求温饱,饮食皆素食淡饭。一件灰色长衫,数十年不易。他常说:勤、惰、俭、奢是成败关键。因此虽处于刘家富贵之乡,却独善其身,以示范学生。先生常说:生活要俭,做事要勤,待人和善。先生教学生国画,因所用材料价贵,乃教学生自己制色,如花青用处最多,遂教制作花青的方法。引导学生“节省费用、增进画艺”。
1966年,惠先生已71岁高龄,仍在教学一线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不减当年。经县教育局研究,报县领导批准后,动员其退休,享受特供,是乐亭县退休后发给全部工资的第一人。临行时先生心情激荡,感激之至,将其平生所积所爱的大量古代善本书籍,全部捐献给了政府。
惠先生退休后回到老家阎各庄宁庄村居住,1981年9月10日逝世,享年88岁。在他病危的时候,依然不忘故友徐兴基,老人临终前叮嘱侄子说:“我死后,一定要去给徐兴基送信,我也没有别的东西留给他,就把我写的《书画论》和那本《诗集》送给他吧。”先生逝世时,徐兴基去与老友告别,先生的侄子按叔父的叮嘱,把书稿交给了徐兴基。徐兴基含着热泪接过凝聚着先生一生心血、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书稿,感慨万千。他说惠易唐先生有句名言:“字不敬,心先病。”充分地证明他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体现了先生一生为人的诚挚、和善、仁厚。
先生常用的阴、阳两枚自刻章“恨不到佳处”,和一生珍视的自刻章“心正笔正”表达了先生孜孜不倦、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为人师表的做人标准,令人永远难忘,值得学习,值得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