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的命运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8:52:48
戚家军,是戚继光亲手训练的一支特别有名气的军队。因兵源来自南方的浙江,所以史书上称戚家军为“南兵”或者“浙兵”。“戚家军”是民间百姓对这支军队的爱称,但它不是戚继光的私兵,它属于朝廷的募兵。戚家军无论是在南方抗击倭寇和北方戍守长城期间,都立下了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对付入侵浙江沿海的倭寇,明嘉靖皇帝命时任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为浙江都司充参将,负责抗倭斗争。戚继光到达浙江后,看到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的状况,乃请求组建、训练新的军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亲自到浙江义乌县招募3000新兵。招兵时严格挑选,只收农村老实之人,不要城市油滑之徒,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他治军严谨,教导士兵“正心术,立志向”,“以保民为职”。要求遵守纪律,服从节制;严格训练,不准练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招式,只练实用的搏击技巧,教以击刺法,很快将这支队伍训练成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在抗倭战斗中,戚家军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鸳鸯阵”是一种戚继光独创的和倭寇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戚家军经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比较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
台州之役,经新河、
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三千余,烧杀溺毙无算;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经
横屿、牛田、林墩三战,斩真倭五千余级,其中
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
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
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平海卫,经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共斩杀真倭两万余,福建
倭寇被一扫而空。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击败吴平手下的海盗三万余人。
隆庆元年(1567年),
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北方。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戚继光被朝廷任命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上书朝廷请求从浙江调来老部下3000浙兵,并得到批准。当年八月十七日,这支军队到达总理府密云郊外待命。不巧天降大雨,从早晨到中午任凭秋雨淋湿,3000将士一动不动,军容十分严整。浙兵的军规,使北方的将士大为震惊,给北方的边军深深地上了一课。这支浙兵成为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戚继光并以这些浙兵为示范,开始训练北方边军。
同年十二月,蒙古
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
蒙古铁骑3万入寇,谋犯铁门关、董家口、榆木岭、青山口、擦崖子等关。戚继光闻悉,率以浙兵为主力的明军赶到青山关,用火器、弓箭等击退敌兵,又率骑兵追出关外,董狐狸险些被捉。这是戚继光调任北方以来首次御敌,并大获全胜。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戚继光任总理兼蓟镇总兵,自此驻守三屯营。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蓟辽总督刘应节、巡抚杨兆将戚继光再添调南兵的要求呈上,并得到朝廷批准。隆庆六年(1572年)春,调来的6000名南兵到达蓟镇。至此,从南方调来的南兵共有9000余人。戚继光将蓟镇2000里长城防线分成12路,每路分驻一营南兵,与原来的北方兵共同防守长城,其中三屯营和汉儿庄都是南兵的集中驻地。戚继光以南兵作为骨干,加强训练车、步、骑多兵种协调作战之法。戚继光在南方的老部下胡守仁、李超,随戚家军来到蓟镇后,因功升任东、西路副总兵,他的弟弟戚继美也来蓟镇参加修筑长城和练兵,后升任到外地。
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董狐狸与土蛮勾结进犯喜峰口。在明军奋力反击下,董狐狸只好带伤北撤,但沿途大肆焚掠,以引诱明军出塞。戚继光率兵出青山关,将敌击退。
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二十三日,朵颜部酋长长昂、董狐狸共同逼迫长秃(董狐狸之弟)率兵5万进攻董家口关。戚继光挥军从榆木岭和董家口出关,用南兵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南北夹击,一口气打退5万蒙古骑兵,又出塞追击150里,至聂门处(今宽城县东)活捉长秃。此后,戚继光在蓟镇期间,朵颜部再未扰边生事。
由于戚继光以南兵做示范,训练边兵,蓟镇防御卓有成效,使塞外的朵颜和俺答、土蛮部都望而生畏,从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蒙古土蛮部不敢侵犯蓟镇,就去侵犯辽东镇。戚继光曾两次率兵援助辽东。一次是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土蛮部5万骑兵进犯辽东,戚继光率部出山海关支援,与辽东镇总兵李成梁配合作战,击退敌兵。一次是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土蛮以10万之众进犯锦州,戚继光率兵支援,土蛮退去。戚继光两次成功地援辽,有力地说明蓟镇防御的巩固。
万历十年(1582年),一直支持戚继光的首辅张居正去世。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被罢官回老家蓬莱。万历十五年(1587年)农历十二月八日,戚继光突然病逝,一代将星陨落。然而,戚家军(浙兵)的威名并没有因为
戚继光的离去而低落,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朝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廷应朝鲜国王的请求,两次出兵援朝,抗击日本侵略军。在这次抗日援朝战争中,原浙江兵为主的老戚家军和被戚继光整训过的蓟辽军,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是浙兵部队第一个攻上日军阵地。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戚继光的侄子戚金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墙。对戚家军胆寒的日军,在平壤大战中被吓破了胆。收复汉城时,浙兵先头部队千余人马,刚到汉城城下,数万日军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朝鲜的史书上处处可见对浙兵的赞誉。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朵颜部首领长昂因不满明朝取消赏赐,遂率千余骑兵侵犯石门路的木马峪(今抚宁一带),又派亲族小郎儿进攻喜峰口。当时虽然戚继光已被调离蓟镇十余年,但蓟镇总兵王保仍用戚继光留下的南兵及战略战术奋力还击,活捉了小郎儿。王保在蓟镇任总兵数年间,战绩卓然,声名显赫,但有件事却使他声名受损。蓟镇的南兵一直纪律严明,敢打敢冲,始终是蓟镇士兵的表率。日本侵略朝鲜时,南兵被调去参加了战斗,并立有战功。南兵回来时,这支队伍因要求增加银饷在石门寨“鼓噪”。王保先是劝他们到演武场集合,接着便大开杀戒,当场就杀死了几百人,最后又以士兵哗变为由上奏朝廷。有的给事中和御史对此极力争辩,说那些南兵未曾造反,王保是胡乱杀人,请朝廷按律问罪。而巡官御史马文卿等却出面庇护,说南兵大逆之罪有十,兵部尚书石星也随声附和。于是朝廷便以平叛有功给王保加官进爵,连总督、巡抚也都得到了奖赏。当时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沸沸扬扬,很久未能平静。
戚继光有一个侄子,名叫戚金,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练兵颇有(伯)父风”。戚金从年少时就作为亲兵跟随戚继光戎马倥偬,亲睹伯父训练指挥、抗击倭寇,基本上算是戚继光正牌传人,后来他跟随伯父来到了蓟镇防御长城,并长期担任浙军的作训主官,以后又随浙军入朝与日军作战,收复平壤时,戚金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墙,因战功做到了副总兵。回国后,做了一段时间江南吴淞总兵,后因病辞职回乡。但是他没有回蓬莱,而是去了先祖居住的安徽定远,他的这一脉被称为戚家定远派。戚继光是中年得子,他的儿子因年龄较小,基本没有受到过他军事上的教诲,他的侄子戚金则成了戚家勇武的继承人。
到了明朝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辽东女真族日益强大,辽东大战在即,形势危急。戚金解甲归田隐居乡里,便向朝廷主动请缨,重新用伯父的整训方法组织起一支戚家军。
女真族的
后金政权(即
满清的前身)和
明朝在
萨尔浒(山名,今
辽宁抚顺市境内)进行了一场闻名的“萨尔浒”大战,结果后金军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
辽东的战略格局。此次萨尔浒大战,
戚继光的侄子
戚金帅戚家军余部赶到了辽东,然而为时已晚。戚家军与
努尔哈赤的
后金军在
浑河战役中血战
大凌河,以数千火枪兵击毙满清两白旗两黄旗精锐上万人,后满清以重金收买被俘的明军炮手,发炮轰击明军阵地,戚家军余部在汉奸炮队轰击之下苦撑数日,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戚继光所组建的戚家军凶猛顽强,纪律严明,虽都以身殉国,但精神不死,在国内、国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必将得到继承和发扬。
据笔者祖上相传,先祖潘虞庭、潘立勋为浙江义乌县人,随戚家军到北方戍守长城。近日从互联网上获悉,抚宁县长城脚下的董家口村就是浙江义乌兵后裔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4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随3000名义乌兵来到北方,戍守在抚宁县董家口等多处长城。岁月流逝,义乌兵的后人世世代代在长城沿线扎根、繁衍,已与长城文化融为一体。他们借助长城董家口的名气,搞起了长城旅游开发。在长城脚下建起了淳朴的农家小院,办起了农家风味十足的饭庄,让人有世外桃源的感觉,招来远近游人。他们说:“我们的祖先修建长城守候长城,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不仅要保护长城,还要借助长城致富。”
(潘秀华,迁西县档案局原局长,《迁西县志》主编,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