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永平府的书院与学堂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8:54:33
  永平府素有“京东第一府”之美誉,由于地处华北与东北咽喉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永平府地区一向重武轻文。
  元代曾有儒学学宫,但记载不详;明代中期始有书院记载。明嘉靖年间,永平知府张玭创建孤竹书院,后废。书院,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主要是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提供教育服务。书院始于唐,兴于元明,终于清末。自张玭建立孤竹书院后,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辛应乾曾建北平书院,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府卢见曾建立了敬胜书院。辛应乾所建北平书院名气没有清代的敬胜书院大,但是承前启后。辛应乾,山东安丘人,进士,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任永平府知府。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永平府志》记载:“孤竹书院在府城东北隅望高楼下(久废)。北平书院在府学南,卢龙县旧基,明隆庆六年知府辛应乾建。国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郡守常公文魁复建,今改为教授署。”
  清乾隆十二年永平府知府卢见曾始建敬胜书院。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敬胜书院在武庙西,旧武学地。乾隆十二年郡守卢公见曾建。”卢见曾,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曾被贬谪。到乾隆九年(1744年)被重新起用为滦州知州,1745年(乾隆十年)升任永平知府。为报答“圣恩”,他向直隶总督那苏图请求在永平府办书院,得到批准。乾隆十二年书院建成,他亲自命名为“敬胜书院”。在开学典礼上,卢见曾对学生们诚言嘉勉,亲自撰写碑文,立碑为记。卢见曾在办教育方面颇有见地。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做一个有操守、有作为的人,而不应当只会作八股文。
  为何起名叫敬胜书院呢?因为书院东邻姜太公庙,姜太公著《丹书》中云:“王斋三日,尚父端冕奉书,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于是取“敬胜”二字为书院名。后随着科举考试的日益兴盛,敬胜书院得到历代永平府知府的重视,相继修葺,就学人数越来越多,书院达到极盛时期。光绪五年(1879年)《永平府志》记载:“敬胜书院在武庙西。乾隆十二年,知府卢见曾创建。乾隆五十二年知府单煃,嘉庆十二年知府祝庆承,道光十一年知府阮常生,同治十二年知府游智开俱重修。”
  咸丰初年,由于京畿一带发生战祸,知府忙于建立地方武装,书院逐渐荒废。
  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知府游智开上任,见到书院衰败,很伤感。于是极力促成重修,增加了书院日常经费,大量购进图书,广泛搜集宋、元、明等朝代及本地有名学者文集,藏到书院中,供学生阅读研究。
  游智开为此立碑,请京东才子史梦兰撰写碑记。
  史梦兰,字香崖,号砚农,直隶乐亭人,道光举人,一生以治学为乐,在文学、历史、地理、方志、民俗等方面均造诣颇深,有“京东才子”的美誉。主修了《永平府志》《滦州志》《乐亭县志》等,光绪年间被加授国子监祭酒。从碑文来看,他对游智开重修敬胜书院赞许有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管廷献任永平府知府,于光绪二十七年敬胜书院改为校士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光绪皇帝颁发《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通令各府州及书院改设中学堂,知府管廷献任学堂总办。管廷献,字士修,号石夫,山东莒县人,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探花,曾历任翰林院编修。在管廷献任总办期间,永平府中学堂严格聘用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来学堂任教。中文教员多为举人(师范科居多),也有贡生,西文教员多为大学堂毕业生。建堂初期的西文教员中北洋大学堂的毕业生居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学堂改为学校,监督改称校长。1914年“永平府中学堂”改为“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1928年,直隶易名河北后,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校,校址马家屯。民国政府在原校址建立“直隶卢龙县乡村师范学校”,以后改为卢龙县师范学校。
  敬胜书院和永平府中学堂曾经培养出很多有影响的历史名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家白眉初和革命先驱李大钊。
  白眉初,名月恒,满族人,光绪二年(1876年)10月2日出生于卢龙县城,15岁考取秀才,进入敬胜书院读书。16岁便开始到永平府中学堂任教。1913年,白眉初受聘于天津直隶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任班主任,邓颖超曾在此读书,她原名邓文淑,白眉初老师以其脱颖而出、卓越超群,为她改名。白眉初是近代地理学家,1910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地学杂志》,1922年出版《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总论》。
  李大钊,字守常,乐亭县大黑坨村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905年,李大钊(在校名李耆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永平府中学堂,在校两年,李大钊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文化知识,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全校知名的好学生。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继续求学。1915年9月,参加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以《新青年》为阵地,撰写文章,开展新文化运动。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北大红楼李大钊的办公室成立。11月底,正式改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担任书记。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工人革命斗争浪潮遍及北方铁路和矿山。1923年2月2日至2月15日,李大钊去武汉讲学,领导和指挥了全国著名的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7年4月6日上午,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张作霖全然不顾各界人民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于4月28日下午1时许,在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秘密处以绞刑,时年不足38周岁。
(冯庆茹,卢龙县文联副主席,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