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王好问和他的家族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1-08 19:03:59
  2011年8月,河北省乐亭县在建设“古滦河生态公园”的施工中,意外发现了“明太子少保户部尚书西塘王公神道”石碑一通,此碑是明代进士、户部尚书王好问的神道碑。无独有偶,事隔一个多月,即2011年9月底,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明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西塘王公墓志铭”,这也是继明代“明亚中大夫陕西苑马寺卿兼按察司佥事寄予曹公之墓(墓志铭)”出土后,乐亭县在近年发现的第二个明代官员的墓志铭。
  事情往往出人意料。2012年7月,还是在出土神道碑和墓志铭的附近地方,又发现了一盒墓志铭,碑额书有“明中宪大夫四川马湖府知府王公墓志铭”,此碑即为王好问长子王浑然的墓志铭。如此说来,此碑也是近年发现的第三个明代官员的墓志铭。 
  王好问(1516—1582),字裕卿,别号西塘,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出生(1),乐亭城北双庙人。“公生而颖秀”,“弱冠,善属文,慨然抱当世之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选拔为岁贡(2)入监读书。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乡试中式(3),中举后,保持低调,谢绝亲朋好友的馈金,不事张扬。后于二十九年(1550年)又登庚戌科进士(4)。初授太常博士,当时严嵩当道,贪贿擅权,败坏朝政,横行一时。王好问只得韬光养晦,澹然自守。后来,升为监察御史。王好问即以风节自持,秉公执法,不久就弹劾了某巨珰的不法之事。嘉靖末年,在奉命巡行秦晋一带时,上书朝廷,提出兴利除弊的方针政策,并指出当务之急。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爱方术,好祥瑞,文饰太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封疆大吏们争先恐后进献符瑞,仅总督浙直胡宗宪等人就多人多次进献过白鹿,而进献过灵芝的人更是无计其数。嘉靖一朝的所谓祥瑞之事,不一而足,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面对这一切,王好问都痛斥不己,并尽量阻止,设法不予转奏,此举亦得到满朝文武大臣的交口称誉。
  明穆宗朱载垕即位后,曾广开言路,提倡恭顺孝悌,减少到各地的巡幸,对所有开支,严加核实消减,并谋求增收节支的办法。王好问还负责查验了府库的各条陈述,弹劾了一些受宠的近侍,这是完全符合情理的。不久又迁大理寺少卿,擢为太仆寺卿,出任通政使司,晋工部侍郎,又改刑、户二部侍郎,之后再擢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拜南京户部尚书。王好问忧国忧民,思虑所执掌之事,没有一点松懈。
  时南方遭灾,造成米价潮水般上涨,照例应适时调价,避免亏损。王好问权衡利弊,遂决定开仓,发放国库粮食,以解燃眉之急。随后,又闻知朝廷欲降诏赈济江南,未待移文到达,又开始发赈。并说,已知朝廷有救济之意,怎能还拖延时日,忍心让饥民受苦呢。王好问的作为,实有古代士大夫的高尚品德。万历九年(1581年),朝廷降诏,封南京户部尚书王好问为资政大夫,诰文被收入《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中(5)
  王好问在担任南京副职期间,就萌生退意,当时已上书直言,提出辞呈。在皇帝寿辰时又再次提出,皇帝“温旨勉留”,还是未允。但王好问去意已决,以秩满到期为由,遂四次上疏坚请,终获恩准。遂致仕而归,时在万历十年(1582年),归家数月而卒,享年六十有六。王好问卒后,被朝廷赠为“太子少保”,诰文今载《天启万历乐亭县志》(6)中。万历十年、十一年,皇帝两次派出专使,前来谕祭,赐给祭文。此两篇祭文亦被收入《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与《乾隆乐亭县志》(7)中,王好问还被入祀乡宦祠(8)
  上引《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中王好问的传记比较简略,大约过了130年左右,乾隆年间续修县志时,有关王好问的传记内容没有变化。时间又过了120多年,乐亭先贤史梦兰在续修《光绪乐亭县志》时,才把王好问的史料整理成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比较完备的传记。
  史梦兰(1813—1899),字香崖,号砚农,自号“竹素园丁”。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充国史馆誊录官,议叙即选知县。三十年(1850年)以大挑一等应选,授山东曹州府朝城县知县,后以亲老不就。咸丰十年(1860年)春,为阻英法内犯,僧格林沁至乐亭布防,史梦兰受嘱出资募练乡勇,事后被清廷奖以五品衔。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学行疏荐,朱批赏加四品卿衔,诰授通议大夫。二十四年(1898年)复以硕学耆儒请加国子监祭酒衔。1904年入祀畿辅先哲祠。(9)
  史梦兰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光绪三年(1877年)续修《光绪乐亭县志》时,就依据明焦竑所撰《国朝献征录》(卷之31)中《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西塘王公好问墓志铭》(以下简称《王好问墓志铭》)的记载,在县志中增补了王好问的部分史料。现叙述如下:
  某年元宵节之夜,京城一巨珰(指有权势的宦官)在府前张灯结彩,陈演百戏。都城的男女老少竞相围观,由于人多无序,发生了“踩踏”事故,伤亡数人。该当事宦官恳求王好问不要上报此事。王好问不畏权势,如实奏报朝廷,予以弹劾。致使这位京都豪贵对自己的非法行为有所收敛。
  嘉、隆之际,朝中内库的账目混乱,积弊沉匿,已无法查清。宫中的宦官竖人,贪污盗窃,渔利无算。王好问请求朝廷对此进行清查。后经核实,查出隐漏军器三万两千多件。针对有皇帝宠爱的太监,已执掌了实权后,还要谋划充当军队的首领一事,王好问直言上疏,自古就没有阉人监军之事,即使有过,也是衰世时发生的。且不说唐、宋两代,即本朝的王振、刘瑾之辈,也应足以引为借鉴了。此语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王好问浩然之气,威严之貌,令人生畏。
  王好问任监察御使职八年,坚持平素志向,不动摇,亦不屈服。其所奏所言均系军国大事。如裨圣治、止行幸、肃戎政、隆大典、彰主德、一政体、饬礼仪、励新政、慎恤典、重孝思、陈时议、勤圣学,诸疏多见施行。在当时,侍御王好问已经闻名天下了(10)
  《王好问墓志铭》中还记载了王好问当年中举后,乐亭知县以其家贫,馈赠了粟米百斛,被王好问谢绝,出行时,知县又为其准备了短箫铙歌,鼓乐齐鸣的欢送场面,又被王好问婉言谢绝。王好问初授太常博士时,知县还赠送了二百银两以助行资,亦被一一谢绝(11)
  王好问官居显位,为官清正。衣食简朴,家无积蓄。一生好学,平居手不释卷,无所不窥,著作甚丰,成一家言。著有《春煦轩集》三十六卷,刊行于世。后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史梦兰收辑了王好问的所佚诗文,编成《春煦轩残稿文集》六卷和《春煦轩残稿诗集》二卷,并刊刻印行(12)。《春煦轩集》现被收入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9册,可惜只存16卷了。
  王好问留下来的诗文,所见不多,《光绪永平府志》卷七十二“志余下”中,载有其所作的序文《赠少尹朱北山序》等七篇序文(13),《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中只收录了其诗作《读伯夷传》《海阁朝晖》与《题李令尹园亭》三首,文章《逐客文》一篇,今录其诗一首如下,以飨读者。
  纲常万古同天久,功利须臾过眼无。
  请看渭水鹰扬者,不薄南山二饿夫。
                      ——王好问《读伯夷传》(14)
  王好问还为家乡作了许多善事。明嘉靖年间,王好问出资在乐亭县城修建了两座东岳庙,一在县东六十步(旧制一步为五尺),即出东门外不远路北处,一在城西二里处(15),具体位置地方史志中的总图未载,今已难考了。《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也记载,乐亭县的东北隅,原有一座火神庙,年久失修。王好问于隆庆年间雇用士民进行了重修(16)。清乾隆年间,乐亭县城尚有四座明代进士坊,其中一座即王好问所建,此外还修建了一座绣衣坊(17)。王好问在《明史》中仅两见,只是一笔带过,且无传。
  《明清乐亭县志》中的三种县志,均对王好问有一个评价:“天性恬静,自奉淡泊,立朝虔恭,动以矩矱。谦仰折节,若不胜衣,而内实毅然不可夺。乡谊族范,遐迩共享(18)。”这几句话,比较易懂,亦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王好问的祖父王茂,以其孙贵,累赠户部尚书(19)
  王好问的父亲王臣,自幼攻经史,善楷书,后被某知府征召为从事(僚属)。时有罪犯,贿赂乞求王臣为其疏通谋求一条生路,王臣亦洁身自好,不为所动,为此所以得到知府的敬重。此后每次遇到疑案,知府总是召集王臣商议,王臣往往能剖析案情,与人伸冤。不久,王臣扶母亲灵柩回乡时,突遇山洪暴涨,小船几乎倾覆。王臣情急之下,扶柩大哭。不料,竟安然无恙。有人说,是有神仙相助啊。灾荒之年,王臣还“倾廪”救济灾民,活人无算。事后王臣内心比较淡泊,亦有归田之意。有一山东客人,身带二十两白银,变卖家产,自家乡来贩运粮食,不料进入市场后,将银两丢失,客人无奈,痛不欲生。王臣亦古道热肠,慷慨相助,赠与粟米两车。王臣之姊无嗣,家产亦被其族人所夺,王臣之嫂早寡,且双目失明,王臣均接来奉养,殁后,皆厚葬之(20)。王臣已年过四十七,膝下无子,遂至泰山祈祷。皇天不负有心人,次年,生了长子王好学。又过三年,又生了次子王好问。一时传为佳话(21)。后以其子好学、好问贵,累赠至户部尚书(22)
  现试列王氏世系简表如下:
  王茂
  |
  王臣
  |————————————|
  王好学          王好问
  |——————|      |——————|
  王斐然    王沛然    王浑然    王确然    王顺潮
  |      |       |      |       |                    
  王好学(1513—?),王好问之兄,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举人。曾参加礼部会试,未果。丁父忧服满后,又任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知县,继擢山西泽州知州,又升河南归德府同知。在职期间,王好学减免劳役,整治学业。平时所作所为,亦谨慎严密,深思熟虑,力争做到政令完备。后又转任山西太原府,在任时,弭盗安民,慎刑善政,并请治宗室骄横不法。王好学又檄文抚慰石州,并筹划战守之策。旋任户部郎中,在昌平督责军饷时,因内使人多,往来频繁,有时与民产生纠纷,王好学就正色制止,做到了不扰百姓。后仕至云南楚雄府知府。直至休归。王好学著有《游艺集》,与其弟王好问同祀乡贤(23)
  王好问长子王浑然,平时侍奉父母,注重孝道。居乡时,勤奋读书,好学不倦。后荫官监,升为兵备副使。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辛卯科举人。授中府都事(24),历刑部郎中,当时南康知府吴宝秀,因被掌管税收的宦官李道诬陷,被逮下狱。王浑然在审讯时发现吴宝秀有冤,打算为其官复原职。皇帝闻知,竟大为震怒,经群臣说情,最后决定罚俸三月。但吴宝秀得以从轻发落。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发生了皦生光的“妖书案”,朝廷上下一团糟。舆论纷纷,谣言四起。为明哲保身,官吏们纷纷上疏自辩(25)。王浑然为了避免株连无辜,铸成大错,将与此案有关的嫌犯,设法解往山东抚院鞫讯,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官员。后升任四川马湖府知府。在职期间,又革除了许多不合理的税赋,兴办学校,修缮城池。马湖府辖境内,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出于利益关系,各部落酋长之间,常有争杀发生。王浑然排忧解难,斡旋其中,避免了许多流血事件,深得百姓爱戴。蓟辽总督王象乾题奏擢王浑然为遵义兵备副使,下奏议时,王浑然已疏奏乞身退职,请赐骸骨。不久去世。王浑然著有《蜀游草》。一生无子,妻葛氏,封为宜人。平生信佛,茹素。杜门纺绩。王浑然卒后,“川民肖像祀之”(26)
  王好问次子王确然,为天启年贡,曾出任顺天府学训导(27)。王确然与曹司牧是儿女亲家,即曹司牧的次子曹维迈,娶了王确然的女儿(28)。曹司牧,字念立,别号仰讦,又号寄予,乐亭城西巩家庄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举人。初授安徽颍州太和县知县,后官陕西临洮府知府,陕西苑马寺卿兼按察司佥事。后死于任上。
  王好学长子王斐然,是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贡生(29)
  王好学次子王沛然,亦是隆庆六年(1572年)壬申贡生(30)
  王好问还有一个从子王顺潮,曾出任宜川丞,亦有才干(31)
  前面已说过,乐亭县近年接二连三地发现出土了明代王好问等人的神道碑与墓志铭,是出乎意料之事。其实,只要翻开明《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与清《乾隆乐亭县志》《光绪乐亭县志》,三种县志中均记载着“知府王好学墓,在县城东北一里,赠尚书王茂、王臣俱在内”和“王尚书好问墓、子副使浑然墓附,在县城东北二里,内谕祭文、石器全”(32),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应是意料之中的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王好学与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墓碑或墓志铭,也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注释:
  (1)(11)据明焦竑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之31)《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西塘王公好问墓志铭》中载:“万历壬午(1582年),南京户部尚书乐亭王公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岁”。由此可推算出王好问生年为1516年。有学者将王好问的生年作为其中举之年,谬矣。
  (2)阚方正主编:《明清乐亭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59页。有关王好问及其家族的记载,三种县志(《天启万历乐亭县志》《乾隆乐亭县志》和《光绪乐亭县志》)与五种府志(《万历永平府志》《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乾隆永平府志》和《光绪永平府志》)基本相同,为篇幅计,本文只采用了县志中的记载,与府志相同之处亦不出注释。以下均同。
  (3)《明清乐亭县志》,第56页。
  (4)《明清乐亭县志》,第55页。
  (5)(6)《明清乐亭县志》,第98页。
  (7)《明清乐亭县志》,第99、281页。
  (8)《明清乐亭县志》,第166、401页。
  (9)参见拙文《史梦兰家族世系录简编》(未刊稿)。
  (10)《明清乐亭县志》,第475页;亦可参见《国朝献征录》(卷之31)。
  (12)石向骞编著:《史梦兰先生年谱简编》,见《滦河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第24页。
  (13)董耀会主编:《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第14册,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第2286—2294页。
  (14)《明清乐亭县志》,第110页。
  (15)《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第3册,第42页。
  (16)《明清乐亭县志》,第37页。
  (17)《明清乐亭县志》,第39、164页。
  (18)《明清乐亭县志》,第86页。
  (19)(22)《明清乐亭县志》,第471页。
  (20)《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第3册,第319页。
  (21)《明清乐亭县志》,第480—481页。
  (23)(31)《明清乐亭县志》,第475页。
  (24)中府都事:不详。《中国官制大辞典》亦无载。待考。
  (25)樊树志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17—333页。
  (26)《明清乐亭县志》,第86、476页。
  (27)《明清乐亭县志》,第458页。
  (28)见拙文《明<曹司牧墓志铭>校注》(未刊稿)。
  (29)(30)《明清乐亭县志》,第457页。
  (32)《明清乐亭县志》,第95、267、368页。
(周景宝,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乐亭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