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之关、城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0 09:19:45
山海关,又称榆关,具体指“城之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嘉靖十四年《山海关志·关隘》记:“山海关,即城之东门,国朝魏国徐公达所建。”《明史·太祖本纪》载:十四年正月十七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山海关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关口。
山海关不只是“城之东门”之意,其功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故“山海关”已成为一个多种含义的复合词,是边关、税关、海关、“国境”之关、是城,是聚落、是区域、是遗迹、是景点、景区。
边之关
边关,这里所指非边境上的关口,而是长城线上的关口,也有三层含义,一是边防,二是边战,三是边检。
其一、边防
边防是长城关口的主要功能。建长城其宗旨是挡敌人,御敌于长城之外。同时,也要派兵守卫,否则只有死的长城是当不住敌人的。关口是通道,更需派重兵防守。
山海关就其防御战略地位,在元朝时就已引起重视。元代,山海关为迁民镇,在此设驻军千户所。《元史·百官志》记:“迁民镇千户所,秩正五品,达噜噶齐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大宁路东口置司。”除千户所守卫外,在元朝后期,又另外增加兵力,构筑工事,加强防御。《元史·本纪》记:致和元年(1328年)八月七日“发中卫兵守迁民镇”。十日,又“发宗仁卫兵增守迁民镇”。二十日,“发平滦(此时已改称永平路)民堑(挖沟)迁民镇,以御辽东军。”短短的十多天内连发三批军民筑工事,守卫迁民镇。九月,上都为丞相倒剌沙等拥立阿速吉八为天顺帝。怀王在大都即位,是为文宗。五日,上都诸王额森特穆尔、平章图门岱尔带领辽东兵西进至迁民镇。由于当时还没有修长城筑关,当日迁民镇就被突破。二十七日,双方战于蓟州之东,天顺帝兵败。
到了明朝,被推翻了的元朝残余势力还存在,对明王朝还不时造成威胁。徐达总领北方军事,边关的城池关隘多为其创建,边陲因此宁静百余年。后人为纪念其功德而在山海关建立“显功庙”。在《显功庙碑记》中突出记载了山海关的建设,“以平滦渝关土地旷衍,无险可据,去东八十里,得古迁民镇。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形势险要,诚天造地设。遂筑城移关,置卫守之,更名曰山海关。内外截然,隐然一重镇。自山海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关小隘,无虑数百,茸垒筑塞,既壮且固。所以屏蔽东北,卫安军民,厥功甚伟。” 这里阐述了山海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筑关的战略意义。也说明了山海关何以又称“榆关”。弃古渝关,而在其东地形更险要处设关,这是徐达主要功绩,是其战略眼光所在,也是徐达最有影响的决策。
明朝后期,东北后金又逐渐兴起,对明王朝构成了更大威胁,山海关一直是防御重点。
洪武十四年在此设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又设镇,派朝廷重臣把守,确实起到了京畿锁钥的作用。明朝存国270多年,元残余势力及后金数十次入长城南犯,山海关却始终固若金汤。直至明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石河击败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开始了清对全国朝260多年的统治。
清代,由于实现了大一统,山海关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于乾隆二年(1737年)撤山海卫建临榆县,守关驻军大幅度减少,在200多年间山海关基本无事。清代旧志以“两京锁钥”形容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实际上不确切,两京(指北京与盛京)出现于清代,两京间已不需要锁钥。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混战和国内战争,山海关又成了重要战略要地。八国联军在此扎营,直奉军阀在此交战,长城抗战第一枪在此打响,还有山海关狙击战,这种种事件影响深远。下边就其明清之际设防作一介绍。
一、山海卫
驻防营地名、军屯名。
洪武十四年九月三日置,卫署驻山海关城。领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山海十千户所。宣德五年(1430年),调左、中两千户所于辽东,卫领八千户所。万历四年(1576年),山海卫属永平守备。清顺治七年(1650年)抚宁卫并入。乾隆二年裁。
卫署设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所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百户,正六品。《山海关志》与各《永平府志》共记载山海卫有三套职官,不知何故。
原额官2421名,旗军4600名。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平府志·历代职官表三》记原额官军6400名。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戎政》:“山海卫丁三千二百二十八。”屯地“山海卫一千三百七十七顷二十三亩零”,总征“山海卫一千五百四十二两七钱零,闰加四十两一钱”。
二、山海路
守长城驻防营地名。
将署设于山海关城。明正统八年(1443年),设守备,于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改守备为分守参将(又记为嘉靖二十九年改游击为参将,又记为万历三年改守备为参将),历任守备、参将共85任。专为一路,与石门寨并列为两路,以一片石南崖为界,一片石提调所辖三道关、寺儿峪二城属山海路。属东路协守副总兵所辖。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设山石道,山海路为其所辖。管自南海口靖虏台至寺儿谷化皮山墩西,共52里余,有南海口、角山关、三道关、寺儿谷四关城。
清沿用明制,继续设山海路。顺治元年(1644年),设参将,六年(1649年),改参将设都司。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改设游击。二十八年(1848年),与山永协副将互相移驻,其移驻永平府城。清代,参将、都司、游击共48任。辖千总一员,把总二员,经制外委二员,额外外委三员。额设马兵53名,守兵262名。顺治六年,马兵42名,步兵150名;装备有箭2700支、枪刀209件、火器197件、炮1300位、铅铁子48.8万个、火药3500斤、铅8052斤、铁5.1万斤、枪砂35斤,旗帜帐房俱全。乾隆八年(1743年),驻防守兵800名;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驻防守兵1000名。光绪年存马兵47名,守兵357名;额设营操马45匹,光绪年有马30匹。
三、山海镇
军队编制名。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始设山海镇,设总兵官,辖蓟镇东协四路。历任总兵官有万历年任杜松、柴国柱、刘渠、孙显祖;天启年任有江应诏、马世龙、王世钦、尤世禄、杨麒、赵率教(两任)、满桂、杜文焕;崇祯年任朱梅、宋伟、刘源清、尤世威、张时杰、侯拱极、马科、于永绶、卢天福、高第等22任。
清顺治元年,又设山海关镇。先后任镇总兵有高第、朱万寿。顺治六年,裁山海关镇,改设副将,夏登仕任副将。又言七年裁山永镇总兵官及镇标各官,改设山海关协副将。九年(又记十年),裁山海副将,统归山永协。
四、山海督师经略
明代一方最高军事指挥官名。
督师,明末设,以阁臣或兵部尚书等充任,赐上方剑,于重要军事处全权处理军务,权在总督、巡抚之上。经略,为朝中派出总制一方军务的重臣,多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出任,权力极大。
由于边患日趋严峻,万历四十六年,设山海督师经略,驻山海关。历任督师先后有汪可受、杨镐、熊廷弼、袁应泰、文球、王象乾、王在晋、孙承宗、高第、王之臣、袁崇焕、洪承畴、范志完,共13任。最后范志完为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
五、山石关内道
简称山海道,官名。
明天启元年(1621年),因战事需要特设山石道。驻山海关。长官为道员。辖山海路、石门路。历任道员天启任有陶珽、阎鸣泰、邢慎盲、袁崇焕、刘诏、刘永基、石维屏、王应豸、张春、孙毂;崇祯年任有梁廷栋、王楫、杨嗣昌、陈瑾、杨于国、李时、王继谟、原毓宗、范志完、冯珍等20任。清朝继续设山石道,历任道员顺治年有杨云鹤、吕逢春、杨茂魁三任。顺治十年(1653年)裁,归永平兵备道管理。
六、山海关副都统
驻防武官名。
清顺治元年,设山海关城守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山海关总管。乾隆八年(1743年),设山海关八旗军副都统(秩正二品),至民国初年撤。副都统下辖左翼协领、右翼协领。历任副都统共62任。
七、山永协
副将所领。
旧驻永平城,设游击。顺治六年,裁山海关镇,改设副将,并以山永营游击改设山永协副将。九年,裁山海副将,统归山永协。驻山海关,在东门内关道署之右。直属左营、右营,辖山海、石门、燕河、建昌路四营,属天津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属古北口。嘉庆十四年(1809年),以乐亭、蒲河二营归山永协管辖,山永协所辖之建昌、燕河二营归三屯协管辖。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改隶通永道,两营移驻山海关,将山海关游击移驻永平城。其原设山海路左哨千总及城守、宁海二汛把总、外委兵丁均归右营;原设山海路中军守备,改为右营守备,山海路右哨及白塔岭千、把、外委兵丁,均归右营管辖。是年,山永协所部,协标左营兵丁658名,协标右营兵丁513名。咸丰十一年(1861年),增添步甲300名。同治三年(1864年),左营配马兵127名,右营配马兵97名。军器配备有旗、海螺、刀、弓箭、矛、鸟枪、火炮、帐房等。顺治至宣统年山永协副将共63任。至民国初年撤。
清代和民国年间,短期调至山海关设防的军队有数十起,不再具体介绍。
其二、边战
自筑关以来,在冷兵器时代,除辽东陆雄、李珍起义军“乘虚入山海关”外,不管是蒙古的元代残余势力,还是后起的后金强敌,都没有从正面攻克过山海关防线。就是热兵器时代的第二次直奉大战,直军守山海关,奉军从正面也没有攻入山海关。
明代以来,在山海关发生大小战争多次,其中几次大战对中国的历史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辽东起义军突入山海关
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辽东陆雄、李珍等“起辽东,建旗鼓,谋不轨,乘虚入山海关,纵火,白天杀人,守臣王冕死之”,随后离去。朝廷以守臣兵部主事王冕抗敌不屈,赠光禄少卿。
二、蒙古兵攻山海关
明万历六年(1578年)十二月十二日,蒙古兵犯辽东,分3000余骑:一奔山海正关,一奔南海口,一奔寺儿峪,均受到抵御退去。明军出关救回被掳男女2000余人。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蒙古兵犯山海关东宁远、前所。参将王守道合延绥游击杭大才率兵东援,关外遇敌,相持竟日。副总兵杨绍勋、兵部主事王邦俊开关出援,破敌。
十月一日,蒙古兵又至山海关外,关兵分路拒敌,分别埋伏南北两水关,催促居民入城。时王守道守东门,杭大才守其南,中军盛庄守其北。敌也分三路来攻,数十回合始终不能入城。敌千数骑奔向旱门关、两水关、南海口。关兵发炮,敌被创,日西斜逃去。
三、李自成兵败山海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明王朝被推翻。随之,遣使持檄,带犒赏白银4万两,招降吴三桂。吴答应降李自成。四月五日,吴三桂行进到永平西沙河驿,得知其父吴襄为闯王部下刑掠,接着,又听说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返回山海关。集结山海关、宁远两镇将士5万余人,决意抗大顺。遣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乞求清兵西征。多尔衮兵至连山时,吴三桂又遣云龙携带书信再次请兵西进。多尔衮连夜发兵,第二日到距关2里欢喜岭。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农民军6万东征,号称10万或20万。二十日,李自成兵抵山海关城西,派前锋唐通率兵2万(又说4万)出一片石关(九门口)。吴三桂遣卒向多尔衮通报李自成将领唐通出边立营,多尔衮遣兵攻击。二十一日,唐通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而在山海关方面,李自成兵列阵于山海关城西石河西,自北山至海。吴三桂辽镇与山海镇官兵布阵于石河东,旋即展开激战,自辰战至午,李自成数千骑飞奔突破西北阵,至西罗城北,方欲登城,守城兵用炮击,又有偏将围剿,攻城失败。双方相持竟日,遂收兵。
二十二日,吴三桂同绅衿吕鸣章等五人出关见多尔衮于威远台,多尔衮命设仪仗吹螺,偕三桂拜天毕,三桂率部将拜见多尔衮,表示称臣,迎清军入关。多尔衮命其兵以白布系肩为标识前驱入关。李自成兵列阵于石河西自北山至海,吴三桂兵相对列阵未定,双方力战,围开复合,相战良久,双方均有较大伤亡。及午,大风起,飞沙走石,咫尺莫能辨,师噪风止。清兵分三路向李自成军发起进攻,清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以2万骑从三桂阵右突出冲击自成军中坚,农民军猝不及防。李自成方挟太子登高观战,惊曰:此满洲兵也。策马下岗败走,其兵一见已无志气,形成全线大溃退。清兵追杀40里(一说20里),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僵尸遍野。李自成惨败,退至永平府城,杀吴三桂父吴襄于城北范家庄。是日傍晚,清军炮车进关,多尔衮驻郊外。即日,清封吴三桂平西王。分马、步兵各万归其率领,命其前趋追逐李自成。此时,多尔衮率的清兵15万全部赶到,驻扎城东欢喜岭。三日后,清兵领兵西进,彻底击败了李自成军,在全国建立了清王朝的统治。参见“李自成”条。
四、直奉山海关之战
1924年秋,直奉之战再起。9月13日,直军彭寿莘第十五师来山海关设防,在关外威远城、二里店至海一线挖壕守卫。靳云鄂第十四师一部布阵于三道关、二郎庙、角山寺一带。开始直军在阵地前设防。奉军第三军温玉瓒的第二旅分布在角山寺以南二郎庙、姜女庙、红墙子东直至京奉铁路一线。宋九龄的第六旅分布在铁道线以南,经俄国兵营,直至姜女坟一线。与步兵相配备的第二、六旅的野炮团设观测所在姜女庙。
9月17日开始,直、奉军双方发生小规摸冲突。18日下午,双方在山海关外沿京奉路作战,第二次直奉大战正式爆发。至21日战斗逐渐趋于激烈。22日下午,直军进占王家庄,是日夜直军驱使牛马破坏奉军地雷,向万家屯以北进军。同时,奉军依仗空中优势不断向直军阵地进行轰炸。29日下午,奉军炮击直军阵地,随后直军开始反击。是日夜至30日晨,奉军猛攻墩台,将该地占领。并由大石桥向西移动,炮队到达大、小毛山。在单家岭东端奉军炮击直军阵地,直军死伤320余人。与此同时,奉军飞机不断轰炸重创关内直军。期间,直陆军第九师、第二十三师、第二十六师先后增防山海关。
10月2日,双方战线逐渐延长。3日,奉军相继占领万家屯、姚家庄等处。4日,奉军攻进红墙子。7日晨,奉军向直军阵地猛攻,其枪炮声“真是震撼山岳,响彻云霄”。奉军接近直军阵地之后展开白刃战,双方厮杀三个小时,伤亡惨重。直军发挥火器效力,奉军被迫向后撤退。9时至午后,奉军又炮击十五师阵地。奉军用飞机向直军阵地轰炸,并且组成敢死队拼命猛扑,攻进了直军的阵地,彭寿莘下达命令,拼死将阵地夺回来。奉军再次反攻,直军后撤,奉军乘势蜂拥而进,误入直军埋伏的地雷群,死亡极为惨重。
10月中旬,奉军直逼直军第二道防线威远城一带。从16日起,奉军曾三次突破直军十五师防线,接近直军的威远城阵地,但最终都因直军的顽强抵抗而未获胜,伤亡极为严重。战斗中,双方还曾展开了肉搏战,手枪与白刃交织在一起,最后终因直军火力的凶猛而击退了奉军的冲锋。奉军见山海关正面进攻未能奏效,便转移到沿海一带向直军阵地轮番猛攻,但同样没能突破直军防线。
此次山海关之战,据估计双方阵亡逾万人,死尸堆积,惨不忍睹。
10月8日晨,奉军偷袭黄土岭后包抄九门口,九门口直军不战而逃。随后,奉军在石门寨地区节节胜利,打击了山海关直军的士气。28日,奉军张宗昌占领滦州,命许琨团扼守滦河,切断山海关至天津间的交通。30日,奉军占领山海关,直军纷纷缴械投降或后退。
五、榆关抗战
1933年1月1日下午,日本守备队将山海关南关警察枪械缴去,并扣押南关公安分局长。晚上,日守备队扔手榴弹、开枪又制造事端。大批日军由关外开来,强占南关,并向南门城上守军射击。我守军为避免事态扩大,退入南门之内。日军铁甲车与兵营大炮向城内开炮,战火正式挑起。次日5时,日本守备队架梯攻城,向城上掷手榴弹,伤我守军四人,我守军还击,当场击毙日本儿玉中尉。这是我守军守土打响的长城抗战第一枪。随即,日军枪炮齐发攻城。8时,日军完成了山海关城外东南西三面的军事部署,于10时,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南门、东门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守军沉着应战,苦战两个多小时,打退了日军第一次进攻。南门外日军一少佐见日军伤亡重,城又未攻下当场自杀。日军向城内发炮200多发,百姓死伤惨重。2日下午,何柱国赶回秦皇岛防地,召开高级干部紧急会议,进行了作战布署。何柱国在会上发表《告士兵书》说:“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之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民众沦亡之惨!”3日拂晓,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总兵力增至4000人。8时,六架飞机在山海关投弹十余枚。9时,南海的日军舰艇、飞机及威远城、馒头山一带的重炮齐向城内轰击,持续约一个小时。居民死伤惨重。南门及东南城墙一处被毁。10时许,日军由坦克开路发起地面进攻,重点进攻的是南门与东南角楼、西南水门。守南门的三连在连长关景泉的带领下用机枪、手榴弹进行了有效抵抗。城东南角有约300名日军从豁口冲进,守军二连的大刀队闪出一阵砍杀,毙敌20多人,敌调头逃走。12时,敌又发起新一轮攻击。敌十几辆坦克撞倒城门冲入城内,三连关连长在街巷拼力堵截敌人。营长安德馨见三连不支,请求团部派预备队第一营第一连驰援,两连合而发起反攻,关连长中弹殉国。安营长率队一鼓作气,将敌赶出了南门。东南城角阵地守城二连战士沉着应战,直至全部牺牲。守城东门的一连向东南城角反攻,用刺刀、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斩杀日军30余人,将敌人驱出城。下午14时,敌发起总攻,十多架飞机对城内进行狂轰滥炸,城内一片火海。工事尽毁,守军伤亡惨重。守城西南角四连几乎全员牺牲。坦克又由南门冲入,在飞机、重炮掩护下,日步兵在南城全线攀登上墙,守军宁死不降,纷纷从城墙上跳下,个个英勇壮烈。安德馨营长率领余部展开巷战,顽强抵抗。安负伤仍坚持杀敌,最后英勇牺牲。日军沿东墙向东门推进时,守军的尸体中突然跃起一人,手挥大刀左右砍杀,连劈数敌后殉国。某副连长赤膊上阵,手握大刀与敌一个排肉搏,连毙七敌后殉国。第一营退至鼓楼仅剩24人。六二六团石世安团长率人马从鼓楼杀出,与南街之敌作最后一搏,但已无法扭转败局。此时,北门、西门已被敌占据。下午15时50分,石团长率守城余部由西北水门退出,山海关失陷,何部退至石河一线。经三日激战,守军死伤586人,其中死亡412人;日军死伤387名,其中死亡204人。这是日军入侵东北以来第一次被中国军队重创。
1月3日15时多,大批日军开进山海关城,入城后大肆屠杀,凡见穿灰色军服者,杀;凡见九旅家属者,杀;凡警察者,杀;凡见穿中山服者,杀;凡见青年学生者,杀。日军还追出西门,用机枪扫射逃难的民众,群众死伤遍野,哭叫声震天,日本兵却狂笑不止,以杀人为乐。当时城里满街尸骸,日军为防止发生瘟疫,进行清街,灭绝人性地把奄奄一息的伤兵或群众,当作死人一律掩埋。田氏中学有师生400名,死于炮火,达学校一半之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城居民死亡近4000人。城内外商号毁于炮火者500余户。大火烧至4日午,全城建筑物约70%被毁。
六、山海关解放
1945年8月30日,驻山海关日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冀热辽边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十二团、十八团与苏军决定收复山海关。是日下午五时,中、苏部队发出攻城命令,在苏军炮火掩护下,八路军战士搭起软梯,奋勇登上城墙,并攻击城门,向有600多日军和1000多伪军固守的山海关发起全面攻击。因日军主力已趁在与中、苏谈判之机向秦皇岛方向逃跑,守城日伪军已丧失战斗力。中、苏军队很快收复了山海关城,战斗胜利结束。共击毙和生俘日军200人,打死打伤伪军40余人,生俘伪军近1000人。随后,十六军分区副司令员李道之、政委徐志和十六地区专员于明涛率第二梯队全面接管山海关城,七区队留为山海关卫戍。中共临榆县委、县政府建立。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22日,东北野战军分两路向关内挺进。26日,驻山海关的国民党第六师、暂编第五十师、第六十师及河北保安第十团仓皇撤离,向秦皇岛溃逃。27日,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向平、津进军。至此,山海关获得第二次解放。
七、山海关阻击战,又称山海关保卫战
1945年10月11日起,美国军舰运送国民党第十三军、第九十四军、第五十二军,总计六个师约七万人在秦皇岛登陆。18日,组成以杜聿明为司令的“东北保安司令部”,25日,向山海关守卫部队冀热辽军区所属第十九旅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团发起攻击,山海关保卫战打响。守军面临十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沉着应战,打退敌人无数次进攻。战斗进行中,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又调来战斗力较强的第二十二旅的六十四团,从锦州增援山海关。解放军山东第七师由师长杨国夫率领的三个团,于11月3日进抵山海关,部署在南起海岸线,沿石河东岸,北到九门口一带的防线上。解放军总计万余人。国民党第十三军的第四、五十四、八十九三个师和第五十二军的第二、二十五两个师,以及第九十四军的第五师,兵力共达六万多人,分布在石河西岸五里台、黑汀、古城、红瓦店、东付店、柳村、龙家营、黄土坎、七星寨、向河寨一带村庄,纵深20多里。
11月8日,毛主席发电报给李运昌,要求速报敌我兵力部署情况。9日,李运昌向毛主席直接报告军情。
11月13日,国民党中将司令杜聿明到秦皇岛,随之,拟定了全面进攻山海关的“作战指挥要领”,14日晚,下达了向山海关进攻的命令。15日晨,国民党军向九门口、义院口发起进攻。解放军在此守卫的只有山东七师的二十、二十一两个团,面对两个师的敌军,解放军进行英勇反击。与此同时,石河前线、角山等正面阵地,也受到敌军全面攻击。但在解放军的英勇抗击下,各个阵地仍然屹立不动。15日夜,国民党军偷越城子峪,企图从背后向九门口和山海关迂回。解放军根据兵力情况,决定撤退九门口及义院口守军,赶在国民党军队前面撤到口外,阻击国民党军队迂回山海关。16日上午7时,国民党军向山海关前线开始炮击,同时派出军队从侧面迂回,强渡石河,攻击解放军阵地。当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军石河及角山阵地时,解放军十九旅四十七团两个连的战士,冒着炮火,冲入敌群,和国民党军队展开白刃战,打退敌人的进攻,夺回二郎庙阵地,杀伤国民党军500余名。激战至上午10时,打退国民党军的数次冲锋后,解放军主动从石河东岸首山阵地撤退。上午11时,国民党几个团的兵力占据阵地,解放军主力已向关外安全转移。留在朝阳洞阵地的掩护部队山东七师十九团的一个排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白刃战,与阵地共存亡,34位战士壮烈牺牲。在角山主峰担负掩护任务的四十六团两个排的解放军战士,在国民党军重炮轰击下,顽强抗击敌人,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战,才循三道关向东转移。此时,杨国夫带领的山东七师主力和张鹤鸣带领的十九旅三个团,已安全到达关外前所地区布置新的阵地。
山海关保卫战激战20余日,歼敌千余人,于11月16日全部撤出战斗。山海关保卫战掩护两万名党政干部和10万主力部队进入东北,为解放军“进军东北,争取东北”争得了先机。
其三、边检
边检是一般关口的功能。具体专司关卡检查,查奸细、查禁物,验认公文;还对出入界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各个时代功能不完全一致。明宣德九年(1434年)始设山海兵部分司,万历年十七年(1589年),又设管关厅,内设管关通判,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管关通判为管粮通判,管关的职能被削减。清末与民国初年,由于军阀的割据,管关功能又有加强。
一、山海兵部分司
明宣德九年在山海关设兵部分司。为兵部派出机构。主官称主事、郎中,多为主事,主政关城。
兵部分司主官职责,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关隘》记:“山海关……为朝鲜、女直(女真)诸夷国入贡及通辽商贾,所由关法稽文,凭验年貌出入,禁辽卒逋逃并商货非法者。宣德九年,始设兵部郎中来守,历四人,易以主事。正统八年,添设守备武臣同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职官志》:“遵明兵部旨,将管关主事给予专敕,以重事权,特允所请。今命尔前去管理本关地方事务,督率守关官军,凡一应过往官吏军民人等,务要用心盘诘,验有真正批引文凭,方许放行。毋容各员役通同往来之人,将老引批文影射,出入及夹带违禁货物,透漏边情。所管地方,但有蹊径可通人行去处,尽行堵塞堑削。仍时常差人分投巡缉,捕获在逃军囚,行令所在官司,依律间断、解发。逃民递发原籍,官司收管。若有诸色游食人等,诈称内外衙门名目,在彼生事害人,或假为公差,骚扰驿递,以至将领私制火牌、徇情滥借等弊,俱听尔访究得实,应送问者径自送问,应参奏者指实参奏。遇有建州海西贡夷出入,须加谨检核,毋使夹带来历不明之人与逃军、逃民入关,及阑出应禁军器料物。各岛居民有私造船只递送逃军,及辽东流移人丁久不复业,或已经安插复逃避为非者,亦俱听尔捕捉禁治。”这里详细记述了兵部分司主官的职责,也是边检的内容。
宣德年至明末先后历任郎中、主事共有91任。
二、山海巡抚
与总督同为省级地方最高长官。明初设通永巡抚,管北直隶大部。后改为山永巡抚,管山海卫、永平府。后随着山海关之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于天启二年(又说三年)改为山海巡抚,只管山海卫及抚、昌二县。先后历任山海巡抚有天启年任阎鸣泰、喻安性;崇祯年任刘宇烈、邱禾嘉、杨嗣昌、冯任、朱国栋、马成名、李希沆。
三、管关厅
明万历十七年,设管关厅于山海关,厅设通判,职能管关。
清康熙九年《山海关志·关法》记:“原为关税,移永平粮马通判于山海管关后,增经抚衙门,军务旁午,民事繁剧,且学政提调诸务,本卫指挥不便弹压,俱归关厅略理。及国朝,仍存关内道,一应事务俱关厅首领,管辖抚、昌、乐三县。山海卫原属本厅,其上行文移本府,牒行本厅,本厅转行该卫,例用牌票。至顺治十八年,文武分途仪注内,守备与府、厅平行,现今卫官仍属本府正堂所辖。康熙七年,浙督赵廷臣题准监放山海路、石门路、南海营、大毛山、、义院口、黄土岭兵饷。”
建厅前明廷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在山海关设管关通判,后撤销。万历十七年至明末前后有通判27任,清朝至乾隆年三十五年改为管粮通判,期间共有30任管关通判。参见“山海关常关”条。
税之关
收税是关的功能之一。其收税多由常关、户部、工部承担。
一、 山海关常关
即税关、钞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明廷于山海关始设钞关,为收钞榷税之处。宣德九年(1434年),设兵部分司,并设税于山海关。正统八年(1443年),增设武官一同管理。成化十七年(1481年),设管关通判,与兵部分司“职方厅”共同掌握关务和税务。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禁山海关等处内官收榷税(专卖业税)。嘉靖四年(1525年)一月十一日,令山海关抽分,开始征商税。八年十一月一日,革关抽分。二十九年(1550年),复开关税。万历元年(1573年),给兵部分司主事关防及委官管税。十七年(1589年)四月,府佐管关通判驻关置管关厅,并给关防。天启元年(1621年),山海关增设户部分司理料税收。
清顺治元年,山海关撤关,次年复关置管关通判,并设兵部,此时,抽分苛征,限制严谨。康熙八年(1669年),永平设置户部、工部分司和税课司。十九年(1680年)三月二十一日,山海关设官收税,以佐军饷。其收税官由满洲部员轮差。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山海关复开通运商货后,复设钞关,户部在山海关设立海关监督,掌收税课抽分。具体职掌专收河北遵化以北至辽宁阜新西南一带诸边口和滦河口至大凌河东沿海的额税,即征收冀东路和海运贸易的税课。翌年九月,定山海税额为每年25000两银。后因征关税者苛征虐待商民,浙人倪宝“鼎叩阍鸣状”,遂裁。嗣后,清政府将原“钞关”改称“户关”和“工关”。户关专收一切货物通过税,纳收之款缴户部。山海关是户部管辖的24关之一。工关取之竹木类捐税,款额解工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山海关改管关通判为管粮通判,掌管税收和粮草。清末,清廷将监督撤消改设道署,秦皇岛地区有通永道和山海道,并置山海常关一处,配有关道管理税课。以后,内地常关几经撤并,最终仍由清廷设置监督负责征收货物通过税。
民国初始,政府为整顿关务,将山海常关移至营口改属奉天。1928年,秦皇岛地区仍设有山海常关税局稽征过路关税,附近各关口,如关城西北二门、九门口、义院口、城子峪等处设分卡督视,以防绕越逃税。山海关南关则另设车站常关税局,专收火车站往来捐税。两常关税局都配有局长,由山海关监督委任,各不相辖,所收税额尽收尽解。1931年,撤裁厘金,秦皇岛地区常关机构亦被弃废。1934年7月5日,国民党政府在山海关设立税关,在长城各口设立5个税卡。
二、山海户部分司
明天启元年(1621年),设山海户部分司,为户部派出机构,驻山海关。主官为郎中、员外郎、主事。职责是“分掌钱谷诸务”和税收。
历任有天启年任白贻清(郎中)、郭竹征、唐登俊(员外郎)、杨呈修、王嘉言、孙如兰、王玑、王建侯(郎中);崇祯年任阎顾行(郎中)、刁化神、林弦、刘孔敬、王鳌永、刘在朝(郎中)、严鉴、郑仪凤、蒋三捷,共17任。
三、伪满山海关税关
1933年9月25日,在山海关成立伪满洲税关,俗称东税关。其职责收税,并截获所得黄金、银元均运往日本。
海之关
海之关有两层含义,一是海关,二是“国境”之关口。
其一、海关
根据国家法令,对进出国境的货物、邮递物品、旅客行李、货币,金银、证券和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检查、征收关税并执行查禁走私任务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山海关海关,名为山海关海关其实不在山海关。
清咸丰八年(1858年),设山海关海关于辽宁牛庄,后改设营口。设监督一人,征收税课。同治元年(1862年)裁撤监督,改设奉锦山海关道征收税课,管水旱码头30余处。常关税与洋关税均由三口通商大臣分咨奉报。三年,聘外国人为税务司。九年,归直隶总督统辖,另设津海关道监督关务。营口山海关海关是东北区最早设置的海关之一。营口山海关海关的旧址分为两处,一处为“山海新关”,另一处为“山海钞关”。1988年,营口海关的“山海新关”部分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其二、“国境”之关口
由于日本的侵略,伪满洲国成立,山海关变成了“国境”线。相应出现了一些机构。
一、大东公司山海关事务所
1933年,合资会社大东公司山海关事务所成立。日军少佐沟部保三任所长。该事务所签发出入“国境”证明、货币兑换许可证等。
二、大东公司
1935年,于山海关大车市(护城河街)建。1936年,迁至南关货场前,更名“合资会社大东公司山海关出张所”,隶属伪满洲国民生部。1941年,改名为“满洲劳工协会山海关出张所(又说办事处)”。1943年,又改名为“华北劳工协会山海关办事处”,归“华北政务委员会”领导。该公司实际上是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军政机构。其职责是签发去东北的所谓“入国证”,它发“入国证”的对象是从事农、林、渔、矿、制(制造)、土(土木)、建(建筑)、运、杂等业的人员,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则不准“入境”。发现所谓“形迹可疑”者,即予以逮捕或杀害。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国际警察署在大东公司都有常驻人员或派出所,专做特务工作。只有“入国证”没有铁道警护团签字盖章也不能“入境”。大东公司内部设有总务、业务两科。总务科下设庶务、会计、收发打字、勤杂等人员;业务科下设查证场、发牌处、照像班、种痘室等。此“国境”人员从事查证、照相、种痘、统计等工作。
在大东公司控制下,又成立一个客栈组合会,下属17个旅店。该会负责向客栈分配旅客,代写“出国申请书”。客栈组合会会址在天聚东客栈(现山海关站前饭店处)。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东公司解散。
三、山海关日本领事馆
前身是山海关日本领事出张所,建于1933年3月,地址在山海关兴华街。1937年6月,领事出张所改为山海关日本领事馆,受天津日本总领事馆领导,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被解散。该领事馆内除设有领事外,下设办公室和警察署。警察署下辖事务、户籍、警备、司法、特高五个部。各部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业务工作,但主要是搜集情报,兼以保护日本浪人武装走私。特高部是专门从事军事、政治、经济情报搜集。该部专门豢养一些叛徒、汉奸,密布各个角落。活动范围在山海关、秦皇岛、石门寨等地。领事馆领事先后为小早武田、元二吉、小吉、小坂本。
四、伪满洲山海关“国境”警察署
伪行政与特务机构名。伪满州国在山海关建立的武装警察机构和秘密特务组织。1932年2月,侵华日军拼凑了“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即成立了伪“满洲国”。随即日本国境警察队进驻山海关东吕洼村,当年,迁至东罗城门外。1937年,改组扩编为伪满洲山海关国际警察署,隶属绥中警察署领导。该署下设警务、特务、司法、保安四个股。此外在火车站、大东公司还设有税关兼务和验证场,受警务股领导;在山海关及长城各关口和沿海、山区建立了16个分驻所、7个监视所、3个派出所,直属警务股。其任务主要是从事搜集我方军事、政治、经济情报,控制所谓“国境线”,“维护地方治安“,检查过往旅客,搜捕我地下工作人员等各种罪恶活动,此外,还纵容日本浪人进行武装走私。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遣散。它主要活动在山海关至绥中一带。全署人员最少时130名左右,最多时达200余名。国际警察署长先后为神内、长泽、藤之、大獭幸吉、近藤利维、小关太吉、朝川三郎。
关之城
山海关城,即关城、州、县城、居之城。
一、关城
城是关的配套设施,城使关的功能扩大、延伸和完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地理》记:“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命名‘山海关’。内设山海卫,领十千户所,属北平都指挥使司。”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关营》记:“山海关为元迁民镇千户所,洪武十四年,革所设卫。十五年筑城为关。北山南海相距十里许,为畿东险隘,辽蓟咽喉,徐武宁营创之力也。弘治十三年,都御史洪钟重修。洪公修置关营三十八处,皆同此年。东罗城附关门外,万历十二年建。”两志就城的建筑时间不一致,当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十五年完工。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龙塞略·表部》记:“关城砖垒,高四丈一,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关三,居东、西、南三隅。门四楼,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东南角楼曰靖边,楼各重键。竖橹圜铺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余丈,广二丈,深二丈三尺……钟鼓楼城中央。月城外罗城周五百四十七丈余,高三丈三尺,广一丈四寸。敌楼便门各二。”现关城格局基本保存原样。
东罗城附关门外,万历十二年(1584年),管关兵部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请示修建;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修山海关和宁远城,二月,山海关城壕告竣。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加固。西罗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巡抚朱国栋请示修建。工程未完中止。
二、 州县城
历史上府、州、县治所不管建城与否均称为城。山海关为古州,县城始于辽代。辽太平十年(1030年),圣宗耶律隆绪平定起义者大延琳后,迁归州(今辽宁盖县西南)之民在今山海关设迁州及所领迁民县,并为其治所。《辽史·地理志》:“迁州,兴善军下剌史。本汉阳乐县地。圣宗大延琳迁归州民置,来属有箭笴山。统县一:迁民县。”金代撤州、县,在此设州、县治近百年。
清乾隆二年(1737年),撤卫建临榆县治,始称临榆县城。清代的临榆县衙,民国年的县署、日伪县政政府、国民党的县政府均驻山海关城。直至1948年11月,全境解放,临榆县人民政府由蚂蚁沟迁至今海港区海阳,山海关结束临榆县城之称。
三、居之城,即聚落
有城就有人居住,城是聚落,聚落是变化的。就其聚落始于辽代。辽太平十年(1030年),圣宗耶律隆绪平定起义者大延琳后,迁归州(今辽宁盖县西南)之民于今山海关设迁州及所领迁民县。
金代,撤迁州,降县为镇,称迁民镇,属宗州归德军,泰和六年(1206年),改属瑞州。
元代,仍为迁民镇,并设千户所。
明代,建关,围绕聚落建城。在此设卫、设镇守、设路,聚落扩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龙塞略·表部》记:山海关“城内居千三百八十四家,罗城居五百余家。”
清乾隆二年(1737年),撤卫建临榆县治,商贸繁荣,人口逐渐增加。光绪四年(1878年)《临榆县志·赋役编》:光绪二年清查“县城共民三千一百三十三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丁口”。
清末,由于建造桥厂,铺设铁路,城外开始有人居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房屋面积由1949年前的41万平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189.8万平方米。2011年,建成区面积增至约13平方公里。
山海关城内明代的格局基本未有改变,仍保持着古城的风貌。街巷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东、西、南、北大街相交成十字形道路骨架,它将全城分成四个长方形的街坊。坊内有南北走向的马道、天心胡同、通天沟等支路,它们与东西向的胡同构成“井”字形道路网络。这些街巷网络连接着一座座典型的四合院落。
关之区
山海关是区域的代称。1948年11月27日,山海关解放,建山海关办事处,属秦榆市。1949年4月21日,划入辽西省,建山海关市。1952年11月,又划归河北省。1953年3月,撤市建山海关区,属秦皇岛市。市、区因以山海关取名,故山海关又是市、区所属区域的代称。
关是古迹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山海关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均已失去,只留下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长城和雄关,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山海关被列入其中。山海关及其长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海关古迹是以“天下第一关”城楼为中心的一组古迹构成。
一、“天下第一关”城楼
即镇东楼。坐落于山海关城东门(镇东门)的城台上。城楼因题额“天下第一关”得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临榆县志·卷三城池》载:“东门建楼曰‘镇东’,高三丈,凡二层,上层广五丈,下广六丈,深各半之。”实测,下部城台呈长方形,南北长43.3米,东西宽30米,高11.75米。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为砖砌拱券门,门洞高7.5米,宽5.7米。原有木制带铁叶及铁门钉的城门两扇,于上世纪50年代废弃,现仅存木制门连楹、门枕石和门栓孔。城楼高13.7米,其中第二层高8米包括吻脊,底层南北长19.7米,东西宽10.1米,建筑面积198平方米,楼内外檐桁枋心,均为明式彩绘。城楼坐东面西,上为歇山筒瓦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第一层墙厚1.3米,第二层墙厚0.9米。冀角戗脊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走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楼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共有68个箭窗,红色的圆柱,配着五光十色的门窗画梁,显得雄伟壮丽。城台和城门洞曾屡经维修。“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8米,宽l.55米,上刻阳文“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其中“一”字长1.09米,“关”字竖长1.45米,五字并列,一气呵成,笔力苍劲。1961年,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山海关古城
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一起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见前文。
三、山海关东瓮城
天下第一关外为东瓮城,与第一关城楼同时建于明洪武年。东瓮城周长318米,门南向,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是第一关券门外的又一关门。瓮城西墙长85米(与长城为一墙),东墙长72.5米,南墙长76.5米,北墙长83米,城高10米,城顶面宽南为10米,东为l4.5米,北为12米。该城保存完好。
四、东罗城
为山海关城外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周长2045.6米,东面墙长395米,西面墙长(即长城部分)590.5米,南面墙长439米,北面墙长612.3米,城面宽4米,高8米。建城用砖有“万历拾贰年德州营造”和真定、滦州、卢龙、迁安,抚宁、乐亭营造,以及“万历拾贰年建昌车营”“燕河路”造等10种印模。罗城东门,即关门,门上有石匾一方,刻有“山海关”三字,字迹已不甚清楚。今关门尚在,城较为完好,并有南北二小门,通称南旱门、北旱门。南旱门可通行人,北旱门已成为自来水厂库房。水门二,基本完好,均居南北二旱门之东侧。
五、翼城
分南北翼城,为山海关的两翼,左辅右弼山海关。南翼城又名“南新城”“南营子”,在山海关城南2公里,系明巡抚杨嗣昌建。东墙附长城,长353米,西墙长265米,有部分夯土,高2米,南墙长450米,北墙长360米,周长1428米。南、北原有2门,砖石全无,只有部分夯土。
北翼城又名“北新城”,在山海关城北约1公里外。系明巡抚杨嗣昌建。此城已坍塌。南、西两面尚有遗址可寻,北面尚有夯土墙,北门尚存,南门只剩基础。北翼城周长1237米,其东面附长城,长352米,南墙长260米,西墙长350米,北墙长275米。
关是景点景区
山海关是旅游景点、景区。长城是世界一大奇迹,作为长城之重要关隘的山海关已成为吸引人的旅游景点。
以山海关景点为中心的山海关景区包括“第一关城楼”、关城及其城上的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和长城博物馆。在实际生活中,提到山海关景区,人们自然会理解为除山海关外,还应包括山海关区范围内的老龙头、角山、孟姜女庙、长寿山、燕塞湖等所有景点、景区。1978年山海关景点对外开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山海关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已成为山海关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关城已进行大规模修复工程,再现了明清之际古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