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李蒸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2 08:19:45
 
    李蒸(1895-1975),河北省唐山市古冶人。是一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1919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留学美国攻读教育理论。学成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任讲师和教授。1930年2月至1945年初,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代理校长、校长,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和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期间曾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2年)。抗战胜利后,受张治中之邀,到三青团、国民党政府中任职。1949年4月,担任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共和谈。随后宣布脱离国民党,留北平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李蒸长期致力于师范教育,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在1932年至1936年间,发表过大量的教育理论文章和讲话。这些文章和讲话对于研究他的教育思想颇有启发。现整理于后,供同仁们研究参考。
  一、国家的出路在于教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次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其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一时,中国的出路在何方?成为爱国志士日夜思索的中心问题。李蒸认为:“国家的出路在全国一致决心抗日”,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抗日有多种表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努力于教育事业,“用教育的方法使社会逐渐的健全起来,使人民的知识增加起来,实力充足起来”1,这也不失为其中的一策。
  李蒸认为:教育是复兴民族的一个途径。因为社会上存在的“污秽、黑暗、萧条、伤心、惨目、绝情、悖义”等“社会病态”,均与“教育不普及,教育不得法”有关。教育的不普及与不得法,使我们的民族“一代比一代衰落”,而民族的衰落就会“受外人欺侮” 2,就会挨打。因此“国家大计,即在教育” 3。李蒸说:“教育为人类文化承前启后之一种事业”,“教育是将社会上固有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儿童,使其不致断绝并且日渐发展的一种程序。”野蛮民族有野蛮民族的“文化”,文明国家各有其特殊的文化,都是用教育的方法一代一代的绵延下去。但是在这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因为随时增加“新”的发现与“新”的思想,所谓“文化”者也就继续不断的改变,或者经过改造;继承文化的人,其思想行为也就逐渐与以前的人有所不同。所以,教育不但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并且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我们用教育的方法改变我们的行为”,不但可以“减少抗日的阻碍”,并且可以“增加抗日的准备” 4。
  李蒸认为:战时的教育,应以养成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他说:“要紧的是在教育的各阶段中,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实施教育不同的方式中,无论是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都要一贯以‘养成国家观念’与‘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李蒸回忆:伟大民族一时无准备而受外力欺凌压迫者甚多,但因民族意识的强盛而且具有自尊自重心,经过长期奋斗之后,终于恢复其伟大独立的地位,是不乏先例的。所以,李蒸提出,只要我们搞好战时教育,向人民灌输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使全国人民都“振作起来”,“肯为国家为民族而团结奋斗”,“集中一起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活动在抗日的战线上,培养实力,坚韧耐劳,从事长时期的奋斗与准备”,“抗日是可以得到最好胜利的” 5。
  李蒸提倡:培养民族意识,国家观念要从儿童抓起,从中小学抓起。“训练儿童、青年及成人认识我们的国家及民族,此种认识有小学起经过中学大学逐渐深化以致坚定不磨为止。”而进行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训练,必须有一本好的国史教本和地理教本。他呼吁我们的教育家、历史家和著作家联合起来编制一套新的国史、地理教本及参考书;国史教本“要生动活泼的描写我民族过去的伟大事迹,以及历代解脱外力压迫与复兴主权的努力与经过,使读者受到有力的刺激而兴奋”;要以“中华民族”的建设活动为主,不注重朝代的更替;其中要多包含真正伟大人物的传记与各种关系人生的发明创造之叙述。地理教学要使人人明了我们民族的生存环境,“要用幻灯、电影、照片表演风土人文”,使“由小学起养成爱乡土的观念,”扩大起来“养成爱国之心6。”
  1936年2月17日,李蒸在“总理纪念周”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功效是缓慢的,是能长期生效的。“教育决不是打吗啡针、吃人参汤,”可以在短期内大生效果;“教育上要十年做的,决不能一年便会完成”。因此,战时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龄儿童,从小学到初中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容忽视。在这一阶段中,基本科目不能取消,因为中小学的教育是一种“做人的训练”,在这一阶段教育的导师“应负起灌输儿童以民族意识的重责”。第二层次是专门人才及技术人才的训练,即从高中到大学。“高中以上人才的训练应当特别注重实用科学与技术”,第三层次是民众教育。在非常时期,民众教育应注意到“教”“养”“卫”,“务必使老百姓都有‘自制’‘自卫’‘自教’‘自养’的能力7。”
  诚然,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形势下,只谈“教育救国”是不全面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大声疾呼加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教育,使全国人民精诚团结,一致抗日,也不失其积极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视出其拳拳爱国之心。
  二、师范院校要突出自身的特点
  师范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师资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育。因此,作为一个师范教育工作者,应时刻考虑到如何改进师范教育以振兴民族。李蒸就任北平师大校长不久,就提出了一个整理师大教育的方案,并成立了校务整理委员会,着手改进师大的教育。北师大高师时期的“训练偏于硬性,颇失活泼自动之精神;学科过于专业化,而少研究高深学术之设备;学生趋向平凡化,未能发挥天才,为极深研几之穷究。”师大成立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但“比年以来,整个社会濒于动摇崩溃,任何教育均难发挥其特性,负荷其特有之使命,师大自亦难为例外;学科学风与设置,逐渐普通大学化,不察者且有名实不副之诟病”。李蒸举例说:“教育为师范学校各系重要科目,无论所习何科,必须对于教育心理、教育原理有共同之学说。”然而当时的师大,“除教育学院外,文理两院学生大都不甚重视” 8。这种情况应该加以改变。
  李蒸主张,师范大学应有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特色。他说:“现代各国大学,有偏重高深学术之研究者,有注意专业之陶冶者;而吾校今日之主旨,实兼有上述二者之任务”,“一方面须培养中等学校优良之师资,而另一方面,又不敢懈于高深学术之研究;盖顾名思义,‘师范大学’四字,对此两方面,实应兼营并进,不容有所也” 9。农历1936年八月十一,他在新生谈话会上又说:“师范大学是有双重使命的:研究高深学术与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普通大学的使命都是在研究高深学术方面,除非标明有医科大学、工科大学或农科大学者,方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责任。本校除研究高深学术之外,负有培养教育专门人才之责任。教育人才与其他方面专门人才其性质又多不相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的人,而其他学术则多半对事,所以师范大学是有它的特殊功用的。”10
  如何改进师范大学的教育?李蒸说:“改进之道,简单言之,‘师范’二字与‘大学’二字应兼筹并顾,不使割裂,而充分表现师范大学四字整个之特征,师大之生命与出路,全系于此。”为此,李蒸规定了改进的方针与原则是: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征,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须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师大办学的目的:一是“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二是“造就教育行政人才”;三是“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组织方面,“应具备各阶段教育设施”,即设置幼儿园、附小、附中、大学本部和研究所;在课程方面,应分学术科与专业科;在训育方面,应“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上,应“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 11。
  全校的整理改进工作,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务方面,李蒸提出:“师大之教学,在养成熟练教人的技术及确立对于教育上之主张与信仰:故师大及其附属中小学幼儿园课程设施,当整个的为教育研究实验之工作,虽有院系之区分,同具专业之性质”,“各科教材应以切合于中等学校教学之需要为主”,“根据现实中等学校之实际需要,各系学生,除主课外,须选习一种副科”,“各系课程之实施,须与附校发生密切关系,以俾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各系学生须经附中、附小作系统的长期参观——至少每周一次,期间至少一年,每次参观,须有详细报告;增加学生实习时间,因为“实际经验之获得,尤贵参观与实习;师范生之于附中、小学,犹习农者之于农场,习工者之于工厂,习医者之于医院,从实地练习,获得正确之知识与技术”。在“训育”方面,李蒸提出:“普通大学对于学生之思想行为生活,类取放任态度,几无训育可言;师大使命既异,训育未容忽视”;师范教育,“必须以最适宜之学科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特别注重养成诚实勤劳,而具有以教育为职志之学风。”其方法一是组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的个人思想行为、课外作业及团体生活等;二是整顿学校风纪,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注重军事训练。在事务方面,师大的行政组织,以校务会议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设教务、院务、系务各种会议,及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附校设计等各种委员会,议决各种事项。各个部门要“力求组织科学化,谋效率之增进,节省耗费,使用一钱有一钱之功效,不设冗员,使用一人有一人之作用,经费、人才、时间三方面,极端求其经济。此外,要对全校教职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考核,以半年为期,期满时由校长依据成绩,酌定去留,分别升降12”。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蒸主张:师大的学术研究应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学风要平实正确,不能哗众取宠。他说:师大的学风,“于学术上,不在石破天惊之发明,不在凿空探险之奇迹。而在平实正确,求一人人共由之路,以奠全国中等教育之基”。只要“吾侪认清目标,认清吾校特殊之使命,‘不厌’、‘不倦’、‘毋躁’、‘毋骛’,本一贯之精神,……踏实前进;耕耘之日,历经艰辛;收获之日,自有酬报13”。
  李蒸提出的整理师大的方案,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方案中提出的整理方针与原则,也是可取的。其中,强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实习、严格学生管理和勤俭办校等思想,即使在当今也不失其光辉。
  三、教师应以民族和社会为立场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培养教师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应该是每一个师范教育工作者时刻考虑的问题。李蒸在从事师范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对这个问题是十分注意的。
  李蒸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服务”而非“享乐”。他曾题词说:“忠实服务  努力事业”。他反复向学生说:“教育事业是清苦的职业,升官发财都没有份。可是教育事业有精神上的代价,有永久不能磨灭的价值” 14;“复兴民族,责任在办教育者的身上。”因此,教育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做一名教师是无上光荣的。正因为教师“对于国家的复兴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因此教师的“学识与教育方法固然重要,而品格修养尤其要紧15。”他说:“师大学生一人之操行将来可影响千百人,集数千百师大学生之操行,可转移一民族之风气,表正影直,身教者从,故师大学生须有以身作则之准备,人格修养应特别注重。……师范生应有恬淡勤劳之素养,以度其冷淡寂寞之生涯,教育神圣观念,尤赖于平昔之训练16。”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品质呢?在1932年李蒸提出:“以教育为职业者,与他种职业止于自了生活为满足者异,须以社会及民族为立场。而不以个人为立场,着眼于千百世之后,而不以目前利害萦诸胸怀,具有澹泊高尚之志趣,刻苦勤学之习惯,诚挚温厚之感情,庶己言教身教,立己立人17。”1936年10月,他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师范学生,应从四个方面好好准备自己:教师修养、服务精神、丰富学识、健全体格。“所谓教师修养者即教师品格的修养,作教师应当有高尚品格。高尚品格不是一般所谓清高”,不是消极的不做坏事,而是能表现一种高尚行为的人格。高尚行为至少要包括下列各项:(1)自制(管理自己);(2)自立(依赖自己);(3)可靠(可以信赖);(4)守时(守约准确);(5)勇敢(有胆量,见义勇为);(6)负责(有责任心,勇于负责);(7)切实(工作实在,不敷衍);(8)忠诚(对国家民族尽忠);(9)合作(能与人合作);(10)和善(不残忍,不欺压弱者)。”“所谓服务精神就是要认识人生是为服务人群的,要养成厌恶自私自利的心理与习惯,要能牺牲小我而为大我18。”
  李蒸是十分注意对学生的“训育”的。每周的周会,他都向全校师生报告学校的校务、人事变动和财政情况,提出德育、智育方面的要求;每逢新生入学,他都召开新生谈话会,要求学生放大眼光、坚定志向、振作精神、专心课业、培养品格、尊敬老师、爱护学校。
  为了保证老师队伍的质量,李蒸主张应该实行教师检定制度,规定“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可以任教师”;“师大毕业生,可以不受检定而当中学教师,而其余的大学生,非有一年以上的服务经验,非经过检定试验不可19。”
  人们往往把教师比做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矢志于当教师的人,是应当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李蒸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师范教育以民族和社会为立场,加强思想道德品格修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在当今来说也是可以为训的。
  四、民众教育是“救国根本要图”之一
  李蒸极为重视民众教育。他在留美期间就到美国各地乡村调查初级教育的情况,并以著《美国单师制学校组织之研究》一书而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他在《北平师大整理计划书》中就提出了建立乡村教育研究实验区的主张,并在北平远郊西山建立了实验区,开展乡村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工作。1934年,李蒸在《师大月刊》第16期中发表了《民众教育意义及办法之初步研究》一文。该文虽是以问卷调查报告的形式发表,但“其中大多数问题之说明,复为作者所赞同”。因此,我们可从中窥视出他的民众教育思想。1935年,李蒸应邀给《滦州志》作序,序文中提到救国的根本途径有三,其中之一就是民众教育。他说:“吾侪应共同努力于民众教育,使邑人深切认识国家地位之危险,应如何使知各个人应尽之责任,此为救国之根本要图。”
  关于民众教育的性质、依据和意义,李蒸说:“民众教育是青年及成人的基本补充教育,或称为基础教育”,他是一种“利用民众工作余暇而实施的教育事业”。这种教育不拘形式,便于实施,能“用最少金钱在最短时期内收到最大效果”,因而,是“文盲最多且最贫弱的国家所最适用的”。他认为,民众教育应占有相当的地位,其理论依据是:“⑴近代教育哲学的主张:有生活即有教育,教育在人的一生是无止境的;⑵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心智的发展无所谓‘成熟’,成人的学习能力不减于青年与儿童”。李蒸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实施民众教育的目的有六点:扫除文盲;培养公民的爱国心;使人人能独立谋生,增加社会生产;使人人身体健壮,获得卫生常识,养成卫生习惯;培养人民高尚娱乐之兴趣;培养健全的家庭分子,而在这其中,应以培养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生产为中心目标”。
  关于民众教育的种类与方法,李蒸说民众教育事业大体可分为学校式与非学校式两种。学校式的民众教育,应“具有普通学校条件。如比较固定的教员与学生、比较固定的课程与比较固定的教学场所等项”;它与普通学校的区别,只是在修业期限和上课时间上较短且具有特殊的教学目的。非学校式或叫社会式的民众教育,则“无时间空间及年限等比较固定的条件之限制”,且能利用机会随时随地实施教学。学校式的民众教育,包括民众学校、露天学校、夜校、补习学校、职业学校和训练班等;非学校式的民众教育种类繁多,主要的有讲演会、展览会、研究会、俱乐部、书报阅览所、影剧院、博物馆、游艺会、健康比赛、业余运动等等。
  他提出,各种民众学校一般应在下午或晚上的业余时间上课。同时,应根据学生之年龄、文化程度、兴趣和职业的不同,教材与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初级班“应以识字为主要科目,高级班则注重普通常识或职业补习”。教法上应实行课堂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并根据需要,“有时须由教员实施流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利用幻灯及其它教育用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各种职业训练班,李蒸认为,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训练,其训练时间可长可短,但训练一定要严格,非此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民众图书馆,应该设立流动图书文库,以方便民众借阅;同时,应组织读书会,指导民众读书。对于民众茶馆,“应以提倡高尚娱乐及灌输卫生常识为主旨”。对于家事教育,“不宜过分违背固有风俗与习惯”,可树立“模范家庭”,或举办“家事讲习会”“主妇会”等对民众进行诱导,使民众改掉陈规陋俗,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建设和睦美满的家庭。
  李蒸的民众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在国家主权受到侵犯、人们的生存权利尚无保障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难以付之实施的。但是,他欲通过民众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抗日的实力,其用心是良苦的;民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众的爱国心,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培植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生产的观点,在今天,对于我们办好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仍不失其指导意义。他提出师范院校应设“乡村教育实验区”的主张,更为我们改革师范教育,提供了一条思路。
  李蒸所学的是资产阶级教育理论,而且是在旧社会从事师范教育管理工作的,其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会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然而,其教育救国的思想、改革师范教育的思想、重视教师思想品格修养的主张等,在科技兴帮、教育兴国的今天来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事实上,他从事师范教育工作近20年,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虽然其中也有沉渣;但各类英才不乏其人,其功绩不可泯没。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在国民党的党政部门任过职、办过事;但他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方面,解放后他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李蒸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一位值得纪念的爱国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2456李蒸:《国家的出路与教育》,《师大月刊》第4期。
  3《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汇报》第128期。
  7《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汇报》第142期。
  81617李蒸:《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师大月刊》第1期。
  9《师大月刊》(北师大成立32周年纪念专号)《卷头语》。
  101418《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汇报》第163期。
  1112李蒸:《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师大月刊》第1期。
  13《师大月刊》第1期,《发刊词》。
  1519《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汇报》第129期。
  (钟群庄,唐山市东矿区委党校原副校长、高级讲师,唐山市历史学会理事;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