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矿务局的创始人唐廷枢身后哀荣——《申报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2 08:20:20
1892年10月7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十七日),开平矿务局的创始人唐廷枢在天津逝世,终年60岁。唐廷枢的逝世,对开平矿务局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由于唐廷枢在创办经营开平矿务局中的贡献,国内外人士对他的逝世非常关注,政界如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经济界如盛宣怀、徐润、朱其昂等洋务派代表人物,还有国外人士、新闻界等,也对唐廷枢的逝世表达了特别关注。尤其是《申报》,连续刊发新闻、评论等,对唐廷枢的逝世表示哀悼,认为中国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实业家。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也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学术界称为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唐廷枢逝世后,《申报》驻天津和上海的记者连续发表报道文字,在表示痛惜和哀悼的同时,对他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见诸报刊的对唐廷枢最早的、也是最为客观的评价,是研究唐山工业发展史重要的历史资料。《申报》的报道原文为文言文、无标点,笔者做了点校,括号中的文字系笔者所加。
1892年10月8日(农历八月十八) 标题:《观察逝世》
昨日沪上接到天津电信,知唐景星观察于十七日午时因病逝世,闻者无不惋惜云。
点评解析:这是《申报》关于唐廷枢逝世的讣文。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许多企业采取了官督商办的形式,由于有官方参与,清政府对企业的创办者通常都授予一个官衔,一些大型企业授予较多的官衔为观察使(相当于正四品,又称道尹;民间俗称为“观察”或“道台”)。唐廷枢受命创办开平矿务局,这一企业是清政府举足轻重的煤炭企业,所以授予唐廷枢观察使职衔。“闻者无不惋惜”一句说明当时唐廷枢声誉之高、影响之广。而远在上海的《申报》对北方开平矿务局总办的逝世反应如此迅速,亦说明这一企业的重要性。
1892年10月20日(农历八月三十) “天津人语”栏
开平矿务局总办唐景星观察因病逝世,已列报章。兹悉今夏观察曾抱采薪之忧,旋即调理就痊。不料感受时邪,旧疾复发,竟于八月十七日仙逝。李傅相闻讣深为惋惜,闻招商、矿务二局拟各赙万金云。
点评解析:这篇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1.李鸿章(文中称“李傅相”,因为李鸿章身为清朝
的文华殿大学士,位置相当于宰相)非常重视唐廷枢,因此他对唐的逝世“深为惋惜”。有研究者称,李鸿章在唐廷枢逝世后曾说:“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2.唐廷枢生前非常廉洁,以致丧葬费用的来源竟成了问题,须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局接济。
1892年11月2日(农历九月十三) “津桥秋眺”栏
唐景星观察于中秋后二日作古,定于本月初六、七两日受吊,十一日发引。观察创办开平煤矿,凡司事人等咸拟一束生刍躬临吊奠。代理矿务者见其不忘故主,一律给假五日,并于火车往来券俾免川赀。
点评解析:这篇报道也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1.开平矿务局全局上下对唐廷枢的逝世非常悲痛,都表示要对唐廷枢进行吊奠。生刍,原意为新割的青草,后指吊丧的礼物,泛指对死者的祭奠,有表示赞美逝者德行的含义。2.开平矿务局规定,凡是到天津开平矿务局总局吊唁的,“一律给假五日”,并免费乘坐唐山至天津的火车。这对逝者而言是相当高的礼遇。
1892年11月3日(农历九月十四) 标题:《出殡志盛》
天津来信云:唐景星观察仙逝已见报章。本月初六日上午十下钟时,李傅相亲临题主,文武各员俱于天明时伺候,及傅相至,有长芦盐运司、津海关道及新旧天河兵备道陪侍题主。时一切规模极为体面。
傅相知观察素日清贫,预告以“不必设宴筵待,及礼毕即回辕”。当傅相泪止及回辕时,枪炮之声隆隆不绝。至僧道之来诵经礼忏者,其资皆由友人资助。吊奠之人来往天津、开平二处,火车并不取值。
昨日又得津电云:出殡之期定于本月十一日,其柩由开平矿务局过桥经海关道署附近入英租界,西国官商五十余人并在傅相所设医院前鹄候。至时柩暂停,让开道路,使五十余人列在其中陪送之,中西客不下千人,俱送上轮船。十一、十二两日开平矿中停办工作,以表哀思。柩至英租界时,街上自来火一律燃点,所有各作各店悉数停工。开平矿中预备火车装运工人耆老共三百余人至津送殡。招商局派新丰轮船装灵柩及眷口于十二日早上开行,大约本月十五日早上十下钟时可到上海。商民所送万民伞数十把张于轮船之上。诸友在上海大为布置,以便灵柩到时送入广肇山庄暂行安顿。择于月之二十四日开弔云。
又闻观察于八月十七日午后一点钟逝世,在十点钟时开平局内之同事十余人及工头等均到津问疾,观察尚能与之拱手,并将年结账目通统交付。又请张燕谋(张翼)观察入室,告以:“我死后,局务惟君主之,君之来,实天赐也!惟局中诸同事,大半由生手而至熟手,辛苦备尝。异日如有更调,务须随时斟酌。我虽经营数十年,家无长物,后裔年幼无能,一切尚祈照拂……”张观察闻之凄然答以:“诸请放心,自当率循旧章,以无负君之谆托也。”言毕,张观察退出。复命亲属进,将家务逐一处分。然后呼发师薙头,又令近侍为之沐浴。趋令舁至厅,事穿衣及将朝冠戴上,观察乃长叹一声而逝。盛杏荪(盛宣怀)观察闻信赶至,见已无可挽回,遂抱头痛哭,约刻许,盖数十年旧交,一朝永诀,宜其悲从中来也。一切饰终典礼,均如制。天津、开平两处官绅商民,每日来弔者必有数起。徐雨之(徐润)观察在建平金矿,得信亦于廿七日赶回津沽,其建平局中之司事工匠等以相距太遥,未能均来叩奠,遂向喇嘛赁得一椽,诵经三日,所以尽哀忱也。
然则如观察者,即不名一钱,亦可谓生荣死哀者矣。
点评解析:这篇报道详细记述了唐廷枢的灵柩从天津出殡的盛况并追叙了唐廷枢弥留之际的情况。
关于在天津的吊唁和出殡:“李傅相”(即李鸿章)亲率部下和天津的地方官员前来垂泪吊唁送殡;出殡情况叙述尤为详细,其中“开平矿停止工作”,送殡的中外人士“不下千人”,天津英租界也停止工作等,都表明开平矿务局以及天津各界对唐廷枢的尊敬。
关于唐廷枢弥留之际,文中记述他一直在向“开平局内之同事”交代工作,并对继任者张翼(张燕谋)深加嘱咐,可见他对开平矿务局的生产经营是如何关心,对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是多么难舍难分!许多关于开平矿务局和唐廷枢的研究都认为唐廷枢对继任者张翼很不信任,甚至不同意由张翼继任,但张翼买通了朝中权贵,还是当上了开平矿务局的总办。但从这段史料看,唐廷枢对张翼还是比较信任的。张翼继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8年后,英国资本家从张翼手中把开平矿务局的矿权骗走),但当时唐廷枢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恐怕还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盛宣怀(盛杏荪)、徐润(徐雨之)两位洋务巨擘都没有见到唐廷枢最后一面,一位因此而“抱头痛哭”,一位“诵经三日”以表哀悼。足以说明唐廷枢在洋务界的声望。
1892年11月12日(农历九月廿三) “析津杂志”栏
唐景星观察作古后,于十一日举襄,丧仪炫耀,路祭辉煌,除旗罗、伞扇、幢幡、真亭、主亭、香亭、炉亭、诰命亭外,所有万民伞、德政牌多至二十余柄。执绋相送者除中国官绅外,更有西国绅商数十人。导以西乐一班,其声呜呜然,助人悲哀。至矿务局,工匠司事则更骈肩接踵而来。旋由孝子等扶同灵柩上新丰轮船,于十二日开行赴沪,码头上又罗列德政牌十数对,万民伞七八柄。
按观察灵輀抵沪,前报已纪其详,兹复接析津访事人略述举襄时情形,故补录于此。
点评解析:这篇报道作为前一篇的补记,记述了唐廷枢灵柩由天津运往上海的盛况。送行的人既有“中国官绅”,还有“西国绅商数十人”,开平矿务局的工作人员也来送行。各界送了20多件万民伞或德政牌。还有西洋乐队奏哀乐,备极哀荣。
1892 年11月13日(农历九月廿四) 标题《书唐景星观察事略》
自古名臣硕彦,建功业于当时,垂声名于后世,非独具大过人之才,盖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至公无我之心;不以艰难生畏缩,不以华瞴生歆羡;举自私自利之见,一洗而空之,兢兢焉惟之是念,然后能百折不挠,以徐至于成功。迨夫事业灿乎昭著,世之人无论识与不识,咸相与交口称颂,以为斯人才,而不知其志虑固已裕定于未事之先,有加人一等而未易几及者。则吾于唐景星观察深有感焉。
公少负大志,读书颖悟,异常儿。中外通市,交涉日繁,公以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男儿当学为有用之学,沾沾章句,无益国家事,遂弃举子业习泰西学,不数年洞晓其国语言文字,间更究心于商务,于利害得失了然如指诸掌。
光绪初年,西班牙洋船于台湾失事,土人劫杀(船员),又云南土民戕害洋人,一时几开兵衅。大吏知公能,檄公往剖辨昭雪,得庆转圜,盖公之力居多。
公生平事业甚夥,若沪上之果育、清节等堂、洋乐局、茶叶公所,都由公创举襄赞而成。公性轻财好施,于戚族有贫乏者,借贷无吝色。然此皆不足为公重。盖公之事业昭昭,在人耳目,而足垂不朽者,则为办理招商局与开平之煤矿局。
方互市之初,华人于通商一道诸未谙悉,江海利权,尽为洋商所夺,于是李傅相始命创设轮船招商局,集股招商,公实董理之,规画措置,秩然不紊,一时官民咸称利便。迄于今二十余年。转输之利得挽一二于千万者,招商局之功也。然商局之设,尚有今津海关道盛杏荪(盛宣怀)观察、浙江补用道徐雨之(徐润)观察暨前后补道朱云甫(朱其昂)、朱翼甫(朱其诏)数观察协谋共济,尚不能足以尽公之长。独开平煤矿,则系公一人手创。通商之道,以有益无,善为之则足以致利,不善为之则致弊。自海禁大开之后,中国金钱日流注于外洋。在上者挽得一分利权,即保得一分元气。乃自汽机盛行,凡商轮兵舰以及机器制造,各局无不需煤。苟在在仰给于外洋,漏卮伊于何底?公独有鉴于此,不辞劳瘁,亲至开平勘视矿苗,延聘矿师,禀请开办。公之志遂,一意于矿务,凿河道,开铁路,经营布置,不遗余力,凡所以利益开矿者,靡不急起而立行,竭十余年之心思才力,然后规模焕然大备,而四方赖其利用者,称道勿绝口。方其试办之初,未始无耗折之虑,惟公负坚忍不拔之志,存至公无我之心,不畏难、不贪利,用能任贤,再蹶再振,卒告成功。而天不假年,甫周花甲,遽行长逝,凡在中外人士,莫不同深悼惜。然公囊橐,萧然无储蓄以遗子孙,尤见两袖清风,深符古人之亮节。盖公于开平矿务局,非独无一毫自私自利之见存于胸中,且不惜毁家以成就其事,此其高谊,尤为人所难能。
嗟乎!公之志如此,而才复足以济之,傥更得借手以展布其功,业诚何难?与古名臣后先颉颃,要岂仅以开矿见哉?而吾重有感者,当今通商之局,必将长此终古。中国致富自强之道,必先于商务力加整顿,始克有后效可收,顾转移补救,首在得人。中国之大,不乏殊优英敏奇材,异能之士,足以胜任而愉快然。所以不克振兴以循,至于萎靡成风者,良由在事者,大概各怀自利,先私图而后公家耳。苟尽能如公,存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事必要其成,任职不辞劳苦,则不独中国商务可期蒸蒸日上,即凡利国便民诸大端,无不可以次第施行,岂非海内苍生之福哉!夫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公论自在天壤。
自公之殁,凡属相知,无不众口一词,以公为惜。苟非公有以深服于人,何以能致人之感叹、爱慕若斯乎?昔人有言:“实至名归”,夫岂诬哉?吾愿世之君子以公为法,濯磨砥砺,有以自立于不朽也。
于是乎书。
点评解析:这篇《书唐景星观察事略》长达1400多字,《申报》在其70多年的历史上,很少刊登为一个人写的如此长篇的小传。这篇小传选择距唐廷枢在上海举行出殡仪式之前发表,是颇有深意的:意在总结其一生,对其进行盖棺论定式的肯定,并启迪后人。首先,全文对唐廷枢一生的功绩赞誉有加,“少负大志”、“事业甚夥”“至公无我”、“事业昭昭”等词语,说明作者对唐廷枢一生的事业非常景仰。其次,小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记述了唐廷枢开办开平矿务局,认为他“负坚忍不拔之志,存至公无我之心,不畏难、不贪利,用能任贤,再蹶再振,卒告成功”,所以,开平矿务局的创办成功和经营有方,是唐廷枢智慧和毅力的具体体现,使他“足垂不朽”。特别是作者认识到了开平矿局的成功创办对中国的巨大作用——为洋务企业提供了能源,避免了购买洋煤而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第三,作者在总结赞誉唐廷枢一生事业的同时,又发表了诸多感慨,认为中国“不克振兴以循,至于萎靡成风者,良由在事者,大概各怀自利,先私图而后公家耳”,继而感慨道:如果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能像唐廷枢那样,“存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事必要其成,任职不辞劳苦,则不独中国商务可期蒸蒸日上,即凡利国便民诸大端,无不可以次第施行,岂非海内苍生之福哉!”这样,中国必然振兴。虽然作者没有找到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但认为如果中国多一些唐廷枢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大幸。第四,作者还对唐廷枢的个人品行大加赞誉,如热心公益事业、“轻财好施”、两袖清风等。
1892年11月16日(农历九月廿七) 标题:《举襄志盛》
唐景星观察灵柩由津来沪,暂就广肇山庄,开吊情形已详前报。
昨日下午二点钟时发引,经英大马路,入法租界公馆马路,登招商局金利源码头富顺轮船回粤。柩前衔牌执事已详前报,不再赘言。惟添设沪车营亲兵沿途呜呜然奏西乐,继以洋枪队、捷右营大旗队、清音八拍、香亭回轿、诰命亭銮、笃油画容亭、保民南瑞海探。各兵舰水师队遵西制,将洋枪倒擎;僧道若干人,女僧十六口;矿中各工人所献万名伞(
原文如此)二十四顶,顶马、铭旌幡幢二十四对。孝帏中孝子麻衣如雪,发长寸许,并未唤整容匠薙除。执绋者翎顶辉煌,约二十余辈。妇女则乘肩轿及马车。送往者亦实繁有徒。赫赫丧仪,可谓盛已。
点评解析:这篇报道记述了唐廷枢灵柩由上海启程运往家乡珠海时的盛况。“执绋者翎顶辉煌”,说明送殡的官员之多;而且轮船招商局专门派了一艘轮船(富顺轮)运送灵柩回广东珠海。值得注意的是,送葬队伍中还有军人组成的仪仗队“捷右营大旗队”,尤其是还有外国军队“洋枪队”。在轮船将驶出长江口时,停泊在那里的“各兵舰水师队遵西制,将洋枪倒擎”,肃立致哀,这是西方送葬的最高礼仪。
唐廷枢的逝世,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假以天年,唐廷枢经营开平矿务局的成就会更大。历史已经证明,唐廷枢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仅受到国内民众的景仰和怀念,而且也受到国际上的敬重。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为人鱼肉。经济上,能够躬身创办、经营管理近代大企业的人才奇缺,而多数士人热衷于科考功名,无心实业,唐廷枢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公以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男儿当学为有用之学,沾沾章句,无益国家事,遂弃举子业习泰西学,不数年洞晓其国语言文字,间更究心于商务,于利害得失了然如指诸掌。”他给今天的中国留下了诸多企业,而开平矿务局是他一生事业最辉煌的结晶,以这个企业为基础,诞生了今天河北省的两个重要城市——唐山和秦皇岛,为滦河流域带来了工业文明。
展读100多年前那发黄的纸页关于对唐廷枢逝世的一篇篇报道,我们对这位中国近代如凤毛麟角般的实业家油然地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