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秧歌情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2 08:22:02
拜师学艺
1954年7月15日,我从四野十五兵团文工团转业来昌黎文化馆工作。当听到老艺人周国宝的名字,并得知这里是他的家乡时,立即想起在1953年冬在安东(今称丹东)志愿军办事处看电影,从新闻纪录片中看到的河北民间舞蹈《跑驴》,那个赶驴人,动作干净利落,舞姿优美大方,令我记忆深刻。此时,我来到了他的家乡,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学习机会,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吗?我很快见到了周国宝、周国珍、张谦和卢凤春四位老艺人,拜他们为师。
先从“妞”开始,决心扎实地、认真地学到手。说干就干,我立即买了红色花扇和绿色手绢,从怎样拿扇子,如何与手绢相配合,怎样走,怎样扭,一招一式地学。磨破手指,扭酸了腿,我毫不在意。从头到脚,从面部表情到腰部扭动,认真体会这个“扭”字。学扭秧歌,关键在腰部,动作大了丑,动作小了又显不出“妞”的美劲儿,分寸不易掌握。步子大小和胳膊都有一定的位置,怎样走动,也有严格要求。扭的要求是:挺胸、抬头,而不是昂头;收下颏,头稍动,面带微笑;走起路来腿要直,脚掌放平,向后撤,保持身段平稳,显示出娇娆稳重的劲儿,姿态落落大方,俨如宫廷仕女。一个下午,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我基本上学出有点原汁原味的昌黎地秧歌基本步法了。虽然感到关节有点酸疼,但也算是品尝了开头难的滋味。
1955年5月,唐山专署文化科举办昌黎秧歌培训班,特请周国宝、周国珍、张谦三人为教师,以《跑驴》《锯缸》《扑蝶》三个节目为主,分组包教,十天轮流,完成一个节目,一个月后进行评比结业。我选学了《跑驴》中的赶驴人,《扑蝶》中的持蝶竿的大男孩,《锔缸》中的锔缸郎。因为这样,就可以全面学会场面记录、动作衔接、动作变化,达到舞蹈连贯,形体完整,最后能够绘出场次变化、人物定位记录的程度。在整个学习期间,我跟在老师身后,从头到脚,点滴不漏地跟着学。再加上勤学苦练,不会就问,每天睡觉前写出笔记,画出线路图,记下动作和要领的手脚位置,达到让人一看就明白,照图会表演,并能够照图排出完整节目。三个节目学完后,自由结组进行汇报表演,演出后进行评比。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实践,我基本达到“闭眼忆全舞,舞动有味道”。老师们高兴评价说:你已会扭昌黎秧歌,优美动人哪。
自那一年开始,昌黎县文化馆每年都在中秋节之后举办十五天的秧歌训练班,分别对妞、丑、三个行当的基本动作和十五个扇子花进行辅导传授。当时,基本实现了秧歌有人教,村里都建秧歌队,节日、集日有演出。在辅导地秧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学到的扭秧歌基本技艺,强调动作扎实,保持原貌不变,尽力保持昌黎地秧歌的原汁原味和纯真风格。
1956年夏天,昌黎县文化馆成立以小学生为主的少儿舞蹈队,从学校招收16名男女学生,每天晚上,从形体基本动作开始,穿插秧歌扇子花教学。后来,排练了秧歌动作组合,排练了《打樱桃》《花儿与少年》等节目。
经验与体会
通过学习与总结,我在实践中对昌黎地秧歌的妞、丑、的肢体动作,及诸多扇子花的要领,所表现出的美好效果,有了深深体会。
昌黎地秧歌中的妞,属于传统的仕女形象,表演时要举止稳重,行动飘移,步子小,胯要扭,腰动如同风摆柳,头稍晃,肩要柔,体态娇烧半含羞,显示出女性特点。妞走起路来要脚掌平后撤,不能高抬,不要翻蹄亮掌。双手语兰花指在胯侧左右自然摆动,面带微笑,收下颏,头向左右轻轻摆动。持扇时,用右手中指与食指夹住花扇股,由拇指控制扇的内股移动。这样握法,动作牢固,翻腕灵活,俗称“兰花指扇”。抖动时,第一拍将扇子从胸前向下切至小腹翻扇,同时向右翻转抖动。第二拍,右扇上抬至头正中时,右臂向右下轮成大圈,回到第一拍位置。兰花指扇,谓之大风流,适合慢速舞动。双手在胯下两侧翻动时,谓之小风流,适用于快速度表演。这是昌黎地秧歌妞的基本动作,它的扇子花有:五花扇、贴肋扇、肩扇、扛肩、后背扇、遮阳扇、左右偷看扇、左右推操扇、抓扇、端扇、反手扣扇、捧扇、簸箕扇、照镜扇、钻天扇、挽花扇、风摆柳扇、绕扇等20余种。
丑幽默风趣,在秧歌中属活跃角色。丑的表演,要气势高昂,精神爽快,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上端,步子轻,亮相缓,情趣幽默要自然。在秧歌表演中,丑最活泼可爱,尤以动屁股效果显著,左右摆动时,按节奏表现出欢乐情绪,制造演出气氛,增强演出效果。否则就不好看。再加上腰腿三道弯的连续摆动,会产生形体美的精采效果。丑角的扇子花有扛扇、端扇、托肘扇、贴扇、抬肩扇、风云扇等,更多的与妞用扇花通用。丑的步法有蹲裆步、浪荡步、胯步等。
,又分文与武。文右手拿团扇,左手拿有60公分长的烟袋。动作要领是肩要活,烟袋转,肩头直落纵双肩,眼传神,步子慢,神态自如脚不乱。通常动作有:右手团扇从左脚尖辗动,把柄向右抬至右胸前,或单独辗转团扇。多在右肩头停扇,探视着妞、丑双方活动,面带微笑,观察人物,伺机靠近,对人物撮合调解或善意挑逗。有时扮成和谐使者,在妞、丑,或公子之间进行扫描,促男女之间和解相爱。通常多用胯腿半弯身,双手分开叉腰,右脚点地,原地慢转,加上与眼神的配合,恰似“旁观者清”的表演。
武是双手握木棒,动作大,心胸显得宽阔。武的动作要领是:全身摆动腰眼活,动作开阔棒利落,恨起来咬牙切齿,笑起来前仰后合。棒槌花以双手转双棒,用拇指加食指合围着木棒中间,任它灵活转动。它的转花也是秧歌舞的一绝,表现了人物的威武强健,活泼优美。
秧歌中的各种行当,用肢体和扇花,或其他道具,不断美妙地变化,构成了奇异的光彩。
有创作才有发展
1956年冬天,为了迎接河北省民间艺术会演,我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运用6个姑娘在河边洗衣、抖布、抻布和捶布的典型动作,运用武手中的棒槌为道具,成功地创作出歌颂劳动的昌黎地秧歌新剧目《捶布舞》。《捶布舞》成为我为昌黎地秧歌推陈出新,做出的全新的尝试。《捶布舞》在1956年12月参加唐山专区民间艺术会演后,参加了转年1月在保定举行的河北省民间艺术会演,并与张谦、卢凤春、秦焕等昌黎地秧歌老艺人扭的《大秧歌》一起被选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57年3月,由我编导的《捶布舞》,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捶布舞》的改编成功,再次证明,不要小看充满乡土味的民间艺术,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独特生活魅力。当时,我心里美滋滋的,感到自己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的路子是对的。当年3月中旬,从北京归来,接到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通知,要我把《捶布舞》的脚本动作剖析、画出场记图仔细整理后寄出,出版社准备出单行本。我请杨万富大姐绘制了表演动作插图。《捶布舞》一书出版发行后,稿费由全馆8名同志均分。这时,我的心态很平衡,因为得稿费不是我的初衷,我想的是我的事业。同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通知我,要我去省群艺馆参加为期六个月的音乐舞蹈学习研究班,主要是交流河北各地的民间舞蹈和改编、创新经验,还要学习一些兄弟地区的民间舞蹈成品,如《春到茶山》《花儿与少年》《战鼓舞》《双条鼓》《打樱桃》《抢板凳》等,研究和学习的内容也包括已经广泛传播的《捶布舞》。
1957年10月,由省里学习回来,我还像往常一样,立即传授节目,先后去昌黎师范、昌黎一中、四街小学,帮助学校师生排练了《花儿与少年》《打樱桃》《捶布舞》等节目。不想,一场噩运正在等待着我。在整风运动中我被打成了“右派”,留岗工作,行政上受到降二级处分。
粉碎“四人帮”,民间文艺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7年,我和农民文艺宣传队的同行,共同创作、导演了《智过敌哨卡》《一枕黄粱梦》等昌黎地秧歌新节目。1978年,代表唐山地区准备参加河北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会演,我抓住当时正在兴起的男到女家落户这一新风尚,又创作了舞蹈《娶新郎》:当大幕拉开,台上红灯高挂,双喜字在中堂高悬。在一阵悦耳的唢呐声中,一群青年簇拥着一位年青美貌的男小伙,喜气洋洋地迈着蹬蹬大步来到新房大厅。只见众娇娆妙龄少女搀扶着满头鲜花的姑娘在大厅中央巧与小伙相见,显示出彼此的恩爱与亲昵。此情此景,使众人明白了,大姑娘娶来了棒小伙。人们载歌载舞,扭起了欢乐大秧歌。人们欢呼着、跳跃着,突然白光一闪,摄影师按下了快门,拍下了激动人心的“女娶男”的新型婚礼照片。帷幕在一片热情洋溢的掌声中落下。这个节目被评为创作、演出二等奖,又一次展示了昌黎地秧歌中妞、丑、综合美的风采。
难以割舍的秧歌情
1989春节,昌黎地秧歌被邀请参加北京第三届“龙潭杯”秧歌比赛,由昌黎县文化馆组织秧歌队参加,我负责带队。我们带去了《跑驴》《锯缸》《扑蝶》《捶布舞》等节目,以及新创作的《货郎标》和《欢乐大秧歌》等节目,向首都人民展示了昌黎地秧歌的奇异风采。我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教练奖。
1989年5月,我办理了离休手续。离休后,我依然关心昌黎地秧歌的改革与创新,尽力搞好地秧歌的传、帮、带。1990年夏天,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秦皇岛赛区帆船赛开幕式,我受命进一步改革棒槌舞,创作地秧歌广场舞蹈《快乐的婆婆》。当时,在组织人员赶排时缺少一名演员,我忽然想起原在文艺宣传队的薛丽梅,立即找到有关领导,调她参加演出排练。后来,考虑县文化馆舞蹈组比较缺人,又建议留她在文化馆专做群众舞蹈辅导工作。如今,她已经成为这方面的领衔人物。
1992年,为迎接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为辅导文化干部的业务考核而举办的舞蹈创作比赛,我帮助薛丽梅、范福君和于振江创作了新的舞蹈组合《三个和尚》,排出了反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三人舞。这个节目获得了二等奖。这年4月,民间秧歌艺人常伟、刘利荣、周贺华,组织了十七八个青年演员,成立农忙务农、农闲演出的组织——一枝花民间艺术团。我帮助他们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排练了《跑驴》《扑蝶》《锯缸》《捶布舞》《快乐的婆婆》《智过敌哨卡》《娶新郎》《拾玉镯》等群众喜爱的剧目,还有《捡棉花》《绣灯笼》《绣金匾》等民歌演唱节目,并制作新颖服装,取得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在一些城乡售票演出。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我为昌黎县老干部局老年舞蹈队教授扇子花,编写了快板剧《赞香港回归》,并参加了秦皇岛市里举行的文艺汇演。
2004年8月,我与老艺人张谦长子张长生合作,邀请刘秀华、张小英、张桂英、么惠娟、韩克芬、赵守荣、魏秀梅、宋玉玲、田素敏、张佩君和周贺华、刘利荣、张云秀等人,通过50多天的一招一式学习,从简到繁排练完成了《跑驴》《扑蝶》《锯缸》和《捶布舞》《快乐的婆婆》等5个保留节目和秧歌的扇子花等,为保存昌黎地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贡献。大家自费制作演出服装,利用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华夏庄园作外景,录成光盘,作为形体资料保存。
2006年6月,昌黎地秧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荣登舞蹈类榜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如今,我与昌黎地秧歌共同度过了57个年头。其中,有学习的汗水,有辅导传授中的辛劳,有观摩中的心得,也有创作中的收获。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与昌黎地秧歌的挚爱之缘,愿昌黎地秧歌永放异彩!
(唐宝义,1930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1949年春应征入伍,先后任四野十五兵团宣传队队员和志愿军文工团团员,1954年7月到昌黎县文化馆工作,是昌黎地秧歌的知名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