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健,自强不息——记著名文学评论家、教学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2 08:24:19
多年来,著名文学评论家杨立元教授一直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地跋涉在文学创作和评论的道路上,就像在滦河岸边不知疲倦的纤夫背负着文学的重载默默前行,在身后留下了洒满汗水和心血的脚印,为唐山、为河北乃至为全国文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杨立元现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唐山市政协特约研究员、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市杨向奎研究会副会长、唐山市写作学会秘书长。因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唐山市模范教师、唐山市首届社科青年专家、唐山市“十佳”青年作家等多项荣誉,是河北乃至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的学者和文艺评论家。
杨立元教授最早在文坛被人所知,是他提出了河北文坛“三驾马车”的称谓,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使得“三驾马车”享誉文坛,也使得河北文学走向了文学的高地。那是在1996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作品讨论会”的当天,《文艺报》在重要位置发表了杨立元的《贴近现实 反映人生——谈河北“三驾马车”》的评论,从此“三驾马车”这个称号不胫而走,并享誉全国。接着杨立元教授又写出了专著《“三驾马车”论》,并由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题写书名,著名文艺评论家郑伯农作序。这样使得“三驾马车”被写进了中国文学史,影响深远。
随着河北“三驾马车”的崛起,以及张平、周梅森、陆天明、柳建伟、张宏森等人的作品的集束出现,从而引发了新现实主义思潮。杨立元教授又适时写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为新现实主义思潮定性作论,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构建了现实主义新的理论话语,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在北京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将此书称之为“世纪末的时代先声”。这两部书坚实地奠定了杨立元在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地位。除此,他还在《文学评论》《求是》《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了许多评论,并获了许多重要奖项,为新现实主义思潮发展推波助澜。
杨立元教授不仅在文学评论上享誉文坛,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写出了国内外第一部关于研究创作动机的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及《创作动机新论》,填补了文艺创作理论的一个空白,成为文艺理论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收获。他的老师、复旦大学教授蒋国忠认为:“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创作动机这么一个问题,至少国内还是属于首创,作者运用各个学科的心理学观点与方法,多维度地研究文艺心理现象,使得创作动机研究做到独出机杼,别树一帜。”廊坊师范学院教授苗雨时认为:“作者攀登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重视和追求理论创新,致力于构建宏大的论辩结构和体系,使创作动机这一命题,体现和负载着与时俱进的崭新品质。所以,这部专著不仅具有继大成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适应当下创作的现实指引意义。”
作为教学名师和评论家的杨立元教授在对河北“三驾马车”“新现实主义小说”和创作动机的研究,都走在了全国先列,甚至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他在教学上也是成绩显著。多年来,他致力于教学、科研和地域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
一、勇于创新,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多年来,他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摸索出一系列较为完善、先进、合理的教学经验。其主要做法是: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因此,他在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他任负责人的《文学理论》课程在2006年河北省精品课程评选中被评为精品课程,成为唐山师范学院首批省精品课程,评估专家对他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大为称道。他的教学成果《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河北省第九届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以科研为先导,以教改为基础,积极创建优质精品课程》等课题为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文艺报》以《用教学和科研打造一流学科》为题专门介绍了他任教研室主任的教研室教学和科研的情况,《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等报刊也大篇幅地推介了他的教学经验。他现在还是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文学理论方向的负责人,为此他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书育人,全力承担教学重任。他先后担任了《文学概论》《美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散文创作论》《马列文论》等多门课程。在教学中,他将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厚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汇到授课中,寓教于乐,教书育人。他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教学,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把课堂作为净化、美化、纯化学生精神的场所。正像有些学生所评价的那样:“听您的课是一种享受。既是知识上的填充,审美上的启迪;又是思想上的扶贫,精神上的净化。”他虽然是一个老教师,但率先垂范、任劳任怨,在历年的教学评估中,他一直是优,并连获系最高分。他认为:“唯有无怨无悔,全力奉献,才能不辱使命;唯有殚精竭虑,追求卓越,才能担起责任;唯有生命不息,敬业不止,才能不负称号。”
三、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如今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他不仅是名师、教授,也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评论家和作家,被《文艺报》主编郑伯农称为“文坛双枪将”。他给学生先后开设了《批评理论与实践》《散文创作论》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他通过作业和考查,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评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并帮助学生组建文学社团,担任顾问,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修改稿件,指导创作,并向报刊推荐优秀作品,使得许多学生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作品,为他们就业创造了积极的条件,有的学生甚至成为了作家和笔杆子,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他还先后聘请了河北“三驾马车”关仁山、何申、谈歌以及何镇邦、张学梦等著名作家、评论家来校讲学,组织唐山作家为学校捐书,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四、积极奉献,鞠躬尽瘁育英才。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学识和品格培育了大批英才。这些学生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只要提起杨立元老师,无一不交口称赞、肃然起敬,成为学生的骄傲。他除在课堂时间内,用高质量的教学传授知识外,还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辅导学生写学年和毕业论文、指导学生考研,为学生联系考研的学校,在他任主任的文艺学教研室所指导的学生就有5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且多为重点大学。20多年来,每年考核他都是优,且名列前茅,但他一直将优让给他人,包括涨工资。他把自己上千册的图书多次无偿地捐献给唐山市的山区学校和各级图书馆。近年来,他摒弃了所有的个人爱好,谢绝燕山大学等重点大学的聘请,而留在自己的母校不为名利辛勤耕耘、鞠躬尽瘁默默奉献。其事迹多次被选入《中国专家》《中国教育专家》《共和国脊梁》等多部辞书,省市电视台及各级报刊多次对其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尤其是2014年在唐山电视台二、三频道的《唐山文艺》和《唐山名作家访谈》栏目中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五、致力科研,笔耕不辍成果丰硕。长期以来,他致力于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先后在《文学评论》《求是》《光明日报》《文艺报》《作品与争鸣》《河北学刊》等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校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或摘引,并著书立说,出版理论专著18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著名文艺批评家。在全国范围内,做到了“三个”率先:率先提出了“三驾马车”的称谓,写出了评论河北“三驾马车”的第一篇文章和出版了第一部评论“三驾马车”的专著,并对“三驾马车”的创作进行了深入持久地研究;率先写出了研究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专著《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和《“现实主义冲击波”论》,对以“三驾马车”和张平、刘醒龙、周梅森、陆天明、张宏森等为代表的享誉全国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深度研究,对其进行了系统归结;率先写出了研究“创作动机”的专著《创作动机论》和《创作动机新论》,他从审美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深入、独到的研究,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填补了文艺心理学中关于创作动机研究的空白。这些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除此,还写出了《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美的探求》《美的阐释》《美的和谐》《“现实主义冲击波”论》《思想的风景》等专著。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编著和主编报告文学集《辉煌的金子塔》《情酬苍生》《走向辉煌》《走向新世纪》《新世纪之光》《营造辉煌》等,以及学术论文集15部,在《青年文学》《长城》《唐山文学》《唐山劳动日报》等报刊发表上百篇小说、散文,发表文字总计达1000多万字。先后完成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河北省教育厅等省市级课题20余项。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三等奖,全国第五届伯乐文学一等奖,华北区第一届文艺理论青年优秀论文奖,华北区第二届文艺理论奖一等奖,河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河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北省第二届、第四届文艺理论“金鹿奖”,河北省第三届、第四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唐山市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唐山市1998、2000、2002、2004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唐山市首届文艺精品工程特别奖、唐山市献言献策金奖等30多个奖项。因创作成就突出,他先后被河北省作协文学院聘为合同制专业作家,被河北作协文艺理论研究室聘为特邀研究员,被聘为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生导师和河北经贸大学新闻学硕士生导师,多次被唐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授予“突出贡献奖”,被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成就显著奖”,入选《中国作家大词典》《中国专家》《中国教育专家》《共和国脊梁》等多部辞书。
六、心系家乡,为发展唐山文化不遗余力。多年来,他积极投身于唐山文化事业,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献言献策,先后完成多项省市级重点文化课题,先后在《光明日报》《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学院学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多篇关于促进唐山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撰文解读新唐山人物精神,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感恩、博爱、开放、超越”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座谈会作重点发言。论文多次获唐山市献计献策金、银、铜奖,唐山市首届文艺精品工程特别奖等奖项,对如何发扬新唐山抗震精神、新唐山人文精神,如何打造文化名城等进行卓有建树的意见,为发展繁荣河北和唐山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致力于地域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出版了《滦河作家论》《唐山作家论》《老呔作家论》《燕山作家论》《承德作家论》《开滦作家论》《丰润作家论》《丰南作家论》等多部专著,计400多万字,对滦河作家、唐山作家、老呔作家、燕山作家等地域文学的概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建构和阐释,通过纵向和横向、历时与共时的专论式的解读,全景式地绘制出了冀东北和滦河流域文学的清晰版图,独创地、原创地将滦河作家群、唐山作家群、老呔作家群、燕山作家群、承德作家群等一个个地域文学群体和谱系推入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他还与唐山电视台合作,以为唐山文学留影、为唐山作家存像的责任意识,主持拍摄了30集的《唐山名作家访谈》。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地域文学研究的体系,填补了为唐山作家作论、为唐山文学写史的空白,也为后世研究唐山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筹建了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和唐山师范学院滦河文化研究所,任副会长和所长,参与和主持了河北省“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
多年来,杨立元教授文心沉静、心无旁骛、锐意进取,在文学的道路上执著前行,真可谓“君行健,自强不息”。因此他被人称为“滦河岸边不知疲倦的纤夫”,“大漠中的鸵鸟”和“冀东文化的守望者”。但这对杨立元教授来说,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是对现实和历史的一份交代,对生他养他土地和人民的一个回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