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心语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2 08:25:26
在唐山市丰润区任各庄镇前泥河村,有这样一位执着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李金宝,虽已年逾花甲,但却人老心不老。五年间,他不顾年迈体弱,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在本村及邻村大街小巷上,有时还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城区和市内,先后访谈了老党员、老干部、老荣军、老农民150多人次,自费5000多元用于打印稿件及路途车费、食宿等,夜以继日用秃笔书写《泥河源头话今昔》一书。在他笔下流淌出来的20多万字、接地气的文章,融远古传说、地域文化、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历史逸事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童谣、民歌、谚语、歇后语于一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浓墨重彩地追忆和记述了在峥嵘岁月里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人和事,把那一特定时期的基层政体解体前后的大事记、大变迁、大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情满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部人生唱晚,情感流露与宣泄的独白,真情胜金,由心而发;是一部既感动作者、又感动读者的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力作。他说:“记述过去的历史,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明确今天自己应尽的义务、责任和使命。”
泥河是在中国版图上很难觅到的一条小河,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在丰润区乃至冀东小有名气。泥河的发源地就在前泥河村与后泥河村之间,它是丰润区境内发源、流经的四条河流之一。始置于明永乐年间的前泥河村因坐落在泥河发源地的南岸故得名。对前、后泥河村民来说,泥河是一条母亲之河,滋养了生命,净化着灵魂,流淌着不绝的乡土亲情。饮水思源,仅近代以来,就从前泥河村走出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达百余人之多,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分忧、奉献光热。安居乐业在这里的前泥河村人百度春秋,历经风雨,留下太多的足迹和不灭的记忆,传载和继承着太多晴耕雨读,忠孝传家的悲壮故事和美丽传说。古泥河润泽两岸广畴,哺育勤劳、睿智、朴素、忠厚的两岸人。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在外国列强入侵中华大地的年月里,英雄的前泥河村人与国家一起痛苦挣扎,恪守身土不二的爱国之心;在迎接全国解放,欢庆新生时,前泥河村人欢歌起舞,鼓足干劲,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之时,前泥河村人一马当先,率先崛起奋进,勤劳致富。关注家乡建设,情系家乡父老,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故事,无一不在彰显着泥河——前泥河村人——国家命运共同体相融相依的母子情深,家国情怀。
1945年4月,李金宝出生于前泥河村。他一生经历坎坷,童年时代由于家境贫穷,求知欲望强烈的他却只能读到小学就被迫辍学务农。他曾学过吹糖人、吹塑纸、画木皮、烫葫芦,在集市上摆过摊以维持生计。青年时代挖过河,练习过书法。十年浩劫挨过批斗,游过街。1977年在开滦矿下井挖煤,还当过机修工和电工等。退休后,自觉加入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哪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愿意帮忙出力。丰富多彩的生活历练为他晚年与思想共舞、著书立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小受过磨难、吃过苦的李金宝把家乡的世态冷暖、人情世故、美丽传说牢记于心,并总有整理成篇,辑印成书的愿念,步入晚年后,这种念头越发强烈。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草根文化情有独钟。他热爱家乡,更痴迷这片热土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民间故事、民间风情、民间传说,执意在有生之年把具有史料价值的素材挖掘整理出来,将历史文化名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小康村这块文化沃土上的美丽风景展示给世人。他以前泥河村历史变迁为素材出一册文史专著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两委、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用草根语言,讲述草根故事,绝非沉湎于过去的苦与痛,而是引导读者透过一扇窗口,体察农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客观规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启迪未来之路。“岁在花甲笔耕勤,与梦同行唱乡音。真情胜金聚热能,玉壶明镜映冰心。”这是李金宝创作的初衷和眷眷乡情的真实写照。
李金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化志愿者。他以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充的警世恒言为座右铭:“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意思是只知道过去,不知道现在,就是昏昧无知,泥古不化;而只知道现在,不知道过去,就是无知,不明事理。他敬畏历史,对个人过往得失心无芥蒂,始终坚持为弘扬历史文化尽心,为守护历史文明尽力的宗旨。基于此,这部关于故乡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史实,应该说是在希望的田野上闪动着光芒,凸显农耕文化与生命图腾的厚重之作。尽管写作水平较为业余,但他为生活而歌,为农民而写,纵览全书,因为有生活而精彩,因为真实而显厚重,因为朴实而显亲切,自有一派独特的气质。
李金宝是前泥河村近代史上的亲历者、见证人。虽然他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研究者,只不过是前泥河村里的一位村民,一位上了年岁的可爱老人,他撰写的这部村史也谈不上完美,但他人到暮年,依然拿起手中的笔,勇敢地书写出应当写出的历史真相,民生百态,而且还能够像年轻人一样文思泉涌,健笔纵横,锲而不舍,笔耕不辍,这种“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毅力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甘愿对岁月追寻,对历史捕捉,对后人做出无私奉献,通过个人努力留下一笔宝贵的史学文化资产。作为李金宝先生的仰慕者,对他的这种勇于负责和担当,无悔追求的精神,深表由衷的赞许和敬佩。同时,也非常感谢他老人家要求我为此书写上几句话。
岁月悠悠,不变的是追求;时光荏苒,不老的是精神。然而在步入老年队伍以后大多数人以“颐养天年”“人到暮年万事休”为由而平淡“谢幕”。但李金宝把人到老年视为人生最佳时期,他自觉遵循全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的人生设想,坚守“老年当随时代行”的理念,以笔耕、修志、立传为精神追求和心理慰藉。《泥河源头话今昔》一书面世后不一定一鸣惊人。但下去若干年后,当人们追忆这段历史,翻阅已经泛黄的页码,徜徉在泥土的芳香里,会惊奇地发现篇篇大道至简、启人深省的文字依然发光,在回味为社会底层而发声的话语里依稀听到历史的跫音。
(劲驰,本名张金池,唐山市丰润区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