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革命堡垒榛子镇、杨柳庄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5-10 09:01:51
  榛子镇为千年古镇。《辽史·地理志》记载:滦州,契丹天赞二年(923年)分平州地以定州俘户置,因滦河得名。所辖义丰、石城、马城、乐亭四县,有两大镇,一为石城县的榛子镇,一为乐亭县的新桥镇。由此可见,榛子镇建镇时间早于滦州设置时期,最晚也在唐代。
  杨柳庄建庄晚于榛子镇,据传约为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年代并不久远,但群山环绕,地势险峻,且与榛子镇同处滦县西北隅交通要塞。
  榛子镇、杨柳庄及其周边百数村庄,北枕燕山山脉,南扼唐山,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革命堡垒作用,在此特作简略记述。
  一、冀东抗日暴动的发动指挥中心
  早在1938年冀东抗日暴动之前,榛子镇便成为中共冀东组织的秘密驻地,具体地址便是榛子镇小学。耐心经营这地下党组织活动基地者为王大中。
  王大中(1908—1988,本名傅振图,字羲和,后化名王大中,祖籍滦县夏官营。曾任中共广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广西省人民政府人事厅厅长,中共农业部机关党委书记,司法部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等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滦县特别支部书记;1928年后,以榛子镇小学教员、校长身份为掩护,在榛子镇小学创建成中共党组织秘密交通站;1936年后,以中共京东特委——冀热边特委宣传部长身份,把榛子镇小学经营成特委机关驻地、抗日斗争舆论发动中心和组织指挥中心。
  在这里,王大中创办了中共京东特委——冀热边特委机关刊物《冀东烽火》,系统宣传党的抗战纲领、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讯息;以散发《同学录》《家禽养殖知识》的方式,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火线》《冀东烽火》等抗日书刊寄发冀东各地,为冀东抗日暴动作舆论准备。
  冀东抗日暴动发起之际,八路军第四纵队(纵队司令员宋时伦、政委邓华,因而又称“宋邓支队”)曾挺进冀东,不久第四纵队西撤而留下三个支队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其中“八路军第一支队(支队长陈群,政委苏梅,参谋长苏甦,政治部主任周文彬)代表办事处”就设在榛子镇小学。这个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救国会,动员民间枪支,发展扩大抗日队伍。曾同节振国一起参加开滦工人大罢工、又参加抗日暴动起义的赵各庄矿矿工葛振武,就曾带领五六十位起义矿工到这里找到办事处主任周文彬,参加了八路军,且葛振武又在这里经周文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9月,八路军第一支队又在杨柳庄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联络站以药铺为掩护,负责接转抗战人员、经费、武器装备、情报文件,主要负责人为李江海(当地李家沟村人)。
  有关抗日暴动的组织指挥中心问题,有诸多史料记载。如《1938年开滦赵各庄矿工人抗日起义》这样记述:
  “……节振国把人员带到韩家哨。在韩清风(节振国的武术老师之一,韩家哨一带有声望的爱国人士)召集的群众大会上,号召大家将藏着的枪支弹药拿出来,参加抗日斗争。之后,节振国和他的伙伴等十几个人回到榛子镇,动员一些相识的跑家上班的工友参加抗日队伍,还叫人捎信给在矿上的工人好友、练武师兄弟等,来榛子镇找他聚会起义。同时,节振国带着5个人到榛子镇伪警察所,用计巧妙夺枪十几支。节振国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三十人,并做了一面大旗,写上‘抗日救国军’。节振国在这支队伍中成为公认领袖。1938年7月初,节振国几次秘密返回赵各庄,组织工人游击队。节振国曾找到中共赵各庄矿党组织的负责人胡志发,研究如何发动组织工人举行暴动。节振国还找到邓茂生,让邓给筹集一些枪支弹药和药品。邓通过买、借、要的形式,先后几次共收集30来支枪,还找到了赵各庄矿医院的孙萌芳院长弄了些药品,与此同时,节振国还积极在工人群众中秘密串联,进行组织发动。工人抗日情绪十分高涨,只几天工夫就做好了举行武装起义的发动准备工作。于是,节振国立即回到榛子镇,向李运昌、周文彬作了汇报。”
  二、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依托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为全国十九大抗日根据地之一。而这一根据地的创建,得益于榛子镇、杨柳庄作依托。
  史料记载: 抗联西撤频遭敌人的截击,抗联战士伤亡惨重。鉴于这种形势,李运昌、胡锡奎和李楚离在平谷县樊各庄召开了二路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抗联停止西进,返回冀东,保持力量,重新发展,坚持游击战争。到达滦县北部的杨柳庄一带时,李运昌身边只剩下130人。
  正是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的重新开辟创建。
  李守善(1915-1986年,原名韩树仁,李守善为化名,唐山市王辇庄人。建国前曾任抗日游击队长、区长、区委书记、承滦兴联合县工委书记、冀东十四地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建国后曾任中央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中央政治干部管理处副处长、吉林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市长等职)回忆录《游击战斗在丰滦迁》这样记述:当西撤受挫,部队转移到腰带山一带时,“陈荻同志派我到榛子镇给王大中同志(我地下党老党员,大暴动时未暴露——回忆录原文注)送一封紧急密信。从腰带山到榛子镇约有七八十里,沿途有许多股敌人活动,到处搜索我抗联队伍。我就打扮成一个农民,走一段问一段,到下五岭时找到了张兆仁同志(小学教员,我在古冶东兴书局搞抗日活动时与他相识),由他再找人带我到榛子镇见到了王大中同志。榛子镇据点里驻守的大部分是鬼子,炮楼设在离王大中同志所在学校约一华里的地方。我是晚上七八点钟进去的,把信交给王大中同志后,他从小道把我送出来。我回到司令部,向陈荻同志汇报了送信的情况,他紧接着又派我再回榛子镇一带找人买雷夫奴尔等治外伤药品。几天后,我把买的药品送回司令部。
  “一天,陈荻同志对我说:司令部开会研究了,要把干部派到地方上去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就地开展游击战争。打算把你派到榛子镇以北杨柳庄一带去。他还说,那里环境艰苦,斗争任务艰巨,我们刚派去一个叫杨凤春的同志,他主要搞发展党的工作。你可以和他一起开展工作。我立即接受了任务,带着介绍信,于一九三八年十月中旬在杨柳庄一带找到了杨凤春同志。我向他说明来意,他高兴极了。于是,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搞发展党,我就组织青年救国会,发展游击队。……我一九三八年十月入党,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一九三八年年底,杨柳庄首先建立起党的支部,我们也参加了支部成立大会。支部书记是吉恩隆同志(即石堂)。这个同志能够带领全体党员和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一九三八年冬天,李家沟也开始发展党,我和凤春同志一起参加了。这个村有个叫李江海的,家里很穷,痛恨日本鬼子。我们让他做些抗日工作,他都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先把他发展成为党员。
  “一九三八年初冬……李运昌同志曾在李家沟开会,组织抗联队伍,当晚袭击了上五岭据点,我也参加了。……当时在上五岭西面孟家峪一带活动的节振国同志,带领一小股游击队,夜间常去赵各庄煤矿打汉奸。那一带的敌人很恐慌,汉奸都很怕他。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我们一方面向群众宣传教育,一方面从一点一滴做起,重新发动群众,组织青年救国会和游击队……到一九三九年春游击队就有了十几个人。四月份上级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带游击队到榛子镇东南韩家哨(伙会区边缘)把李楚离同志接来,并转送到嵩山峪(陈群、苏梅支队活动的重点村)。于是我带游击队夜间出发,第二天一早就把李楚离同志送到目的地。
  “杨凤春同志走后,党的建设工作除我抓外,没有专职党务干部。因此,我先在游击队员中发展了党员;游击小组到村活动时,即发展游击队员,有的也发展党员。村里支部建立后,也逐步发展党员。这样,到一九三九年底,除杨柳庄、李家沟两个支部外,在上下五岭、鲁家新庄、吉家坟、梁家庄、宴子峪、高各庄等村都建立了党支部或党的小组,成为各村抗日的骨干力量。
  “除发展党的组织外,各游击小组在各村还设置一些办事员,直接为游击队工作……我们在村里抗日的基础工作,就是从发展党员和建立办事员制度开始的。
  “一九三九年初冬,上级党在丰润县马庄户村召开建政会议。这是冀东地区第一次建立县、区政权的会议。我奉命参加。会上卢启明同志宣布区党分委决定:成立丰滦迁联合县政府。我被任命为东北区长。”
  有关丰滦迁县政府,时任中共冀东区党分委书记的李楚离称:“一九三九年冬建立丰滦迁县政府,为冀东第一个县政府。”(李楚离《坚持冀东游击战争,为创造大块有机根据地而斗争》——刊载于《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文献·回忆录》)而这“冀东第一个县政府”所辖的三个区(西部区——辖迁安西南部百十村庄;中部区——辖丰润大小黑山沟以东至滦县冯庄及榛子镇北一带村庄;东部区——辖滦县杨柳庄、高城子、下五岭、龙坨一带村庄。区长分别为:曹致福、胡志发、李守善),竟有半数在榛子镇、杨柳庄范围。
  这个联合县的抗日斗争,培养锻炼出了大批干部,为后来路南、滦东、平北、热南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作出重大贡献。
  这个联合县的抗日斗争,更让当地人民,特别是其子孙后代难以忘怀。
  如1938年出生于滦县杨柳庄镇王庄子村的当代著名画家吴守明,就特别受益于孩提时代的抗日斗争。有关资料这样介绍:“吴守明是一位充满创作激情的国画家。从打记事起,他便参加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唱着《王二小放牛郎》,为八路军传送信件、看消息树。哥哥吴守信比他大15岁,在十二分区参加了八路军,从此他家便成了堡垒户。吴守明最早接触的艺术是皮影:八路军宣传队经常串村搞宣传,演皮影,孩子们最爱看宋哲元卢沟桥杀日寇和瓦岗寨等传统段子。只要附近村子有演出,他都要约小伙伴追着去看。后来上了小学,他仍痴迷皮影,因家境贫寒,买不起影人,就向同学借,并饶有兴趣地临刻。刻完了,用桐油油好、晾干,耍给同学们看。小学毕业时,他刻的各式各样的影人足有100多个,使他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献。”
  再如,于丁亥年(1935年)农历正月十七出生于陈官营的陈相,在其《回忆录》中,也特别推崇自己在抗日斗争中所受到的教育。他说:“我们榛子镇一带,地处滦县西部,山峦起伏,距离铁路和城市较远,百姓生活也比较艰苦,所以较早被共产党八路军选定为抗日根据地。听老人们说,冀东大暴动时,党的冀东特委干部周文彬、胡志发等,就曾来到我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不久,党的抗日武装八路军十二团又开进我村,具体组织发动抗日。很快我村的地下党支部、村政权,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就建立起来。打鬼子、捉汉奸、站岗放哨,学唱抗战歌曲、宣传抗日道理、发动组织生产、筹集抗战物资,直至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等等,各种活动非常活跃,呈现一片勃勃生机。正因为如此,日本鬼子恨之入骨,灭绝人性地大搞烧、杀、抢‘三光’政策,建立无人区,开展‘大扫荡’,妄图置根据地人民和抗日武装于死地。1939年7月日本鬼子带着治安军进驻榛子镇,构筑碉堡,挖掘防护沟,建立据点。随后搞所谓‘强化治安’,在附近各村推行保甲制,发放‘良民证’,笼络汉奸特务,实行反复‘清剿’。根据地军民也坚决开展反‘清剿’斗争,给敌人以有力打击。‘清剿’中虽然鬼子汉奸没有对小孩子怎么样,但我也和大人们一起,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惊吓,至今留有深刻记忆。”
  三、见证滦县西北部地区解放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由“联合县政府”改制为单一县建制的县政府。于是,在旧制滦县范围内,就改建起了滦县(辖区为现在的滦南县及唐海县大部,后改称滦南县)、滦北县(辖区为现在的滦县大部及迁安境内两个区,后改称滦县)、滦南县(辖区为现丰南区大部,后改称丰南县)、滦西县这四个带“滦”字头的县份。
  滦西县的组建,与其他那三个带“滦”字头的县有所不同,那三个县都是由原来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改制,而滦西县则是由“唐滦行政特区”改制。
  唐滦行政特区,组建于1945年11月,是日本投降后,我们党为准备接受唐山市而特别组建的,直属于中共冀热辽委员会和冀热辽行署,特区设“办事处”,未建立中共组织、军事组织和群众团体组织。特区办事处机关驻寨子。办事处主任李尚武由西部一个联合县的县委书记调任(离休职务为解放军总医院政委),他到任后与时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的王大中一起,共同筹划接收唐山市区问题。行政特区下属6个区,则是由临近建立了民主政权的县所划入,各区的大致范围是:一区,开平西北部一带;二区,郭家大里庄以南,纵跨北宁铁路一带;三区,路南,钱营西北部至北宁路附近一带;四区,路北,围绕相公庄一带;五区,路北,唐家庄至赵百户营一带;六区,路南,林西至塔坨一带。
  由于“下山摘桃子”的国民党军队受降接管了唐山市,唐滦行政特区的特殊使命未果,因而受命于1946年3月改建为滦西县。
  滦西县建立后,辖区为10个区。其大致范围是:一区,榛子镇一带;二区,杨柳庄一带;三区,韩新庄西南部一带;四区,林西至塔坨一带;五区,王碾庄一带;六区,赵百户营至宜安一带;七区,相公庄南部一带;八区,开平西北部一带;九区,钱营西北部一带;十区,郭家大里庄以南,纵跨北宁路一带。
  滦西县党、政、军、群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为中共滦西县委员会,隶属于中共冀东区第十七、第十三——第十五地方委员会。县委领导机构设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执行委员;工作机关设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民运部、联络部、城工部、机关党团、妇委。县委机关对外称“政治处”,始驻榛子镇;1946年9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以苍官营、王庄子、上五岭、杨柳庄、燕子峪为活动中心村;1948年12 月12日开平解放后,县委机关进驻开平。先后兼任或担任县委书记的有:张树先、陆明、田广兴、更生。
  滦西县政权领导机构,开始设“办事处”,主任李尚武;1946年6月改“县佐公署”,县佐甄裕如;1947年6月改“县政府”,县长先后为:甄裕如、侯振杰、傅宗臣(代理)。工作机关设秘书、事务秘书、民政科、公安局、财粮科(不久即改设为财政科和粮食局)、司法科、实业科、工商科——工商局、教育科、军邮局、建设科、交通股。
  滦西县军事机关为县武装支队——大队和县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先后担任武装支队——大队队长的有:郑锡久、王丙基、岳子章、高玉斌;先后担任武装支队——大队政治委员的是:张树先、陆明、更生。先后担任武委会主任的是:岳子章、华力长、高凤池(代理)、刘彦博。
  滦西县群众团体组织设置有工农妇青联委会和工会、农会、妇会、青会,其领导人就不再一一列举。
  滦西县组建后,人民欢欣鼓舞,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庆贺斗争的胜利,迎接美好新生活的到来。几十年后,离休老干部林江(李尚武妻子,滦西县妇会首任主任)还珍藏着两张照片,一张是1946年春榛子镇群众庆新春扭秧歌的;一张是李尚武主任与滦西县干部们在办事处机关大门前的合影。照片上群众踩高跷的憨态可掬与滦西县干部们的喜笑颜开,无不透露着胜利的喜悦。林江老太太还特别告诉我,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在那个欢庆的时候,出生于榛子镇的。
  1946年夏秋,滦西县委、县政府遵照上级指示精神,本着有利于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原则,实行“精兵简政”,动员了一部分脱产人员,复员参加农业生产。这一年的5月下旬,滦西县委、县政府按照冀东区党委会议精神,开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五四指示》,领导广大农民开展土地改革斗争,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有大批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投身于解放战争行列。武装保卫胜利果实,武装保卫家乡,是那时滦西县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与共同行动。
  1948年后,滦西县开始贯彻《土地法大纲》,继续深入开展土地改革斗争,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948年6月15日,滦西县大队配合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解放榛子镇,滦西县委、县政府组建了以振兴为主任,张永会为副主任的接管委员会进驻接管。
  1948年9月,作为解放战争大决战首战的辽沈战役发起,10月,滦西县组建起以侯振杰为主任,刘彦博为副主任的“滦西县战勤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县的战勤工作,胜利完成了辽沈战役的支前任务。
  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入关,滦西县铁路沿线被国民党军队盘踞的矿区和重要村镇获得解放。1948年12月12日,县长侯振杰率干部接收开滦矿马家沟耐火砖厂。同日,县委、县政府指派宋志远、强志庭、李福胜、杜维华、刘志中等分别率干部接管开平镇、缸窑镇和洼里车站。同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开平。
  1949年3月,胜利完成使命、全程见证滦县西北部人民解放事业的滦西县,受命并入滦县。为滦西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大批干部被抽调参加“南下工作队”,又投入了新的解放斗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