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老爷阁与丰润城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5-10 09:02:28
丰润自古就有“丰润城,三宗宝,铁人铁马老爷阁”的民谣,在丰润民间,除了把丰润城叫做“城关”之外,还有个称谓,是叫做“阁儿上”,就是现在,年纪稍大的人也还把去县城说成“到阁儿上”。这是为什么呢?
一、“阁儿上”一词的由来
“丰润城,真叫好,东西牌楼石经幢,铁人铁马老爷阁”,这里所说的“老爷阁”,就是丰润城内的关帝阁,也称作武庙或是关帝庙。原址在现丰润老城区中心的十字街路北。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关帝阁,在城正中央,唐太和六年(832年)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孙星重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尹呈祥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年)邑绅冯启瑞、朱文翰又劝捐重修。”县志里还收录了丰润文人曹鼎望所作的《重相等关帝阁碑文》。
那么丰润县城是什么时间修筑的,丰润县又是什么时候得名的呢?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金改永济务为永济县,后改为丰润县,属蓟州。”“县城,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筑土为城。”“卫绍王讳允济,章宗时避显宗讳诏,改允为永,章宗崩即位,是为大安元年(1209年)三月,道陵礼成,诏曰:自今于朕名不连续及昶咏等字不必别改,此永济改丰润之据也。”那就是说,丰润古城内的关帝阁建造时间比丰润县得名的时间还早377年,比丰润城开始筑城建造的时间还早334年。丰润县城是依关帝阁而建,所以,“先有关帝阁,后有丰润城”这句话说得非常恰当。历史上武圣关羽的地位极其显赫,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让人们从心里感到神圣和尊崇,历来都尊称武圣关羽为“关老爷”,关帝阁在县城的中心,其正殿居于高阁,其地理位置和建筑形状十分特殊,其规模雄伟壮观、高大突出在丰润城内属独一无二,因此,丰润城内的关帝庙与别处的称谓不同,称为“关帝阁”或是“老爷阁”。按丰润方言,把“阁”字读为“稿”音,丰润人说话时喜欢带着“儿化音”,就把“关帝阁”称作“老爷阁(稿)儿”,简称为“阁儿”。及到后来依关帝阁又修建了丰润城,把此地由永济务改成了丰润县,但世世代代的丰润人还是因为对武圣关羽的敬仰,仍把丰润城称做“阁儿上”,“阁儿上”也就成为丰润城的代名词了。
二、关帝阁的建筑形式
丰润城内的关帝阁高大巍峨,雄伟壮观,建筑形状奇特,曾经是丰润古城最古老、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丰润县志·杂记》中记载:“关帝阁左方铁人铁马不详铸于何时,马颇雄骏,人作牵马势,亦肖生;右方石塔,康熙丙申(1716年),邑人王斌修阁卸层石而重整之,于基下穴得舍利子七,盛以银匣,志以金牌,宝色陆离,不可方物,无名氏《佛国记》称:悉怛多焚后得舍利八斛四斗,为四大部洲人、天供养,是八万四千毛孔无非舍利光矣。此大抵禅寂荼毗之余也。穴贮大定钱数百文,塔岂金世宗时所建?既完好如初,加康熙制钱如其数,用以志也。”
故名思义,关帝阁是为了纪念和供奉我国后汉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而修建的。历史上曾多次进行过修缮。据光绪版《丰润县志·孝友》记载:“王斌,字赞廷,候选州同。豪侠举事,慷慨好义,立身扬名,远迩咸知城内。关帝阁为一邑首望,年深日久,风雨捐坏,斌直任其事,独立重修,并修他处庙宇,碑铭皆可考。”据史料记载和故老相传:清康熙年间,关帝阁就是关帝庙,建在县城中心十字街路北,坐北朝南,建筑主体为砖石结构,东西跨约16米,南北跨约22米,分上、下两层,由正殿与抱厦两部分组成,底层为拱形门洞,宽约3.5米,可通行车马和行人。从拱门两侧的台阶可登上二层的关帝阁正殿,这里是关帝阁的主建筑,正殿为五开间,重檐庑顶,上复琉璃瓦,正顶部斗拱飞檐,合瓦构筑,上走五脊六兽,中间有22棵3.5米高的朱漆明柱,支撑起五楹高大宽阔的空间。正殿内高悬匾额曰:“正气冲天”。正殿中间靠北是一个大佛龛,内塑有威然端座的关帝镏金塑像,塑像3米多高,金面锦衣,外披红袍,巍然端坐,金面烁烁,虎目凤眼,美髯长飘,面部表情祥和庄重。关帝像左前方塑有手持青龙偃月刀侍立的义士周仓的塑像,右前方塑有手持兵书战策阅读的关羽义子、小将军关平的塑像,亦有手捧官印之文官。大殿正中后面,有一小门可通后面走廊,宽约五尺,外有围栏护峙,若扶栏远眺,东有金沙万顷,北有莽莽燕山起伏绵延,天来浭水绕乡环寨蜿蜒西去,让人顿生“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之感”。
正殿左面有一铁制化帛炉,右边悬挂一巨型铁钟,阁上每天正午都有打更的人响器报时,其作用又相当于其他地方的钟鼓楼。正殿前方由一排可以单独开启的木门相隔阻,木门外边是约两米宽的走廊。走廊南边与抱厦二层的地板相接,抱厦与真诚廊相邻的北面,由一排小格扇相阻隔,抱厦二层里面是用松木板铺砌的地面,人行走在上面时会发出“咚咚”之声。抱厦二层的20棵朱漆明柱都是从一层贯通上来的,后排中间两柱书写着一副长联,二层正中放置一个香炉,左侧有从一层钻上来的石经幢两层,后上方高悬一方匾额,上书“亘古一人”四个大字,四周悬挂许多匾额对联,如“侯封王,王封帝,帝封天尊,巍巍乎无以尚矣”。抱厦东、西、南三面有朱漆木质栏杆围绕,栏杆上正南方悬挂一李鸿章题写之匾额“大丈夫”。正殿前为一木制平台,名曰“望台”,登望台可鸟瞰全城,城内房舍栉次鳞比,炊烟袅袅;亦可眺望远方,车轴山、西南隅大天宫寺、西方押库山的玉煌塔,遥相呼应,尤其是远在20华里外车轴山顶之无梁阁,二阁在同一中轴线上遥遥相对,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古人匠心独运,精心构建。由于人们对关帝极为敬奉,平日里前往谒求平安的百姓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大祭之日,香客更是熙攘其间,有献供者,有为关帝挂袍者,焚香膜拜,虔诚至极。又因为人们相信关老爷保佑乡民,不仅能避兵燹,且能保风调雨顺,故每逢春季大旱时,则在殿前设坛祈雨,形式颇为隆重,阁上香烟缭绕,钟声响彻全城,声闻数里之外。
关帝阁还有一个非常神奇之处,那就是虽历时久远,但阁上从没有飞禽着落过。尽管周围房舍飞鸟终日盘旋,鸟粪遍布,喧闹不止,但关帝阁却清洁如新。据说有人提鸟笼到阁上,不管这鸟在下面叫的多欢,但一到阁上便“哑口无言”了。有人说阁的顶上有避鸟珠,据说是颗宝珠,能使飞禽既不在阁上鸣叫也不在阁上着落,更不在阁上筑窝。这一奇特的现象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做出确切的解释。1964年拆除这座关帝阁时,有人说看到过避鸟珠,可却说不出来是什么形状,又有人说早已被人换走了,还有的人说在拆除时让人偷走了,避鸟珠到底什么样无人知晓,但飞鸟从不往阁上面停落却是真实的。
拱门左侧有铁人、铁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铁人为武士,一只手做牵马状,另一只手上握着兵器,铁马昂首扬蹄似奔走状,栩栩如生。许多居住在城内的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小时候都曾经骑过铁马。拱门西侧有一座砖石结构的五级塔状建筑,丰润当地人称之为“石经幢”,汉白玉雕凿,各层均为六边形,层檐为向上卷翘的六边形,一层各面均刻佛相,二三四五层刻椤严经全文,字体清秀,内容详尽,第五层有一石球。这座经幢高3米多,一至三层位于抱厦一层,其余两层穿过一层顶部的木板,露于抱厦二层,因此,当地人也称此幢为“不见天儿塔”。塔座底下为地宫,藏有宝物。两侧抱厦的前方各有一根直径70公分、5丈多高的旗杆,系多棵笔直松木拼接,用大铁箍套箍而成,下端箍在巨形石桩上,非常坚固,任狂风劲摧,毫无所动,其底为正方形石座,主要用于重大节日时悬挂旗帜和明灯,日寇入侵时,旗杆被拆除。关帝阁于1964年冬被拆除时,从西侧的石经幢下面的地宫里挖掘出了经卷、金瓶、银瓶、银棺、银椁、龟座碑形银牌位,银棺内有金瓶,瓶内有佛祖舍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爷阁的“金棺银椁”。金瓶及佛祖舍利于1972年遭人盗毁。
三、供奉关公的启示
1、关帝阁彰显的是丰润人对关羽忠勇仁义精神的崇拜,是丰润古老的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纵览中国历史长河,漫观历朝历代,类似关羽这样为了一国一帮的兴盛、为了一代或数代帝王的争雄称霸而运筹帷幄、征战四方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但能像关羽这样,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由武夫而至战将,由战将至侯爵,死后由侯爵而至王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由王而至帝,由帝而至圣,即而圣之天下,褒封不尽,庙宇遍及华夏,香火数百载不断,被清代皇帝追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 26字的封号,却是独一无二的。“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这副对联足以说明他在历代帝王和各界民众心中的地位,文有孔圣,武有关圣,与“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齐名,让后人尊崇倍至,这恐怕是连关羽本人在生前都不会想到的。
据有关的史料记载,我国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也有的史料上说对关羽的崇拜比这个时期还要早一些。“汉室在心,汉水在目,惟尔有神光大汉;江南者吴,江北者魏,何人雪涕对晴江。”“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是后人在旌表他的“忠心”;“兄弟如手足,生死见肝胆。”“气挟风雷,身现大勇,桃园叙结义;志垂日月,手挥阔刀,花山涌卓泉。”这是后人在彰显他的“义气和节操”;“军府旧开牙,授受成仁心皎日;神牌新表额,御灾捍患水恬波。”这是后人在弘扬他的“仁爱”;“赤兔追风,休错认将军白马;青龙偃月,从此消浩劫红羊。”“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俱低头。”这是后人盛赞他的“勇武”。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忠、义、仁、勇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历时一千载,人世几百代,任朝代更替,无论是帝王还是达官显贵,乃至黎庶平民都非常敬仰关羽的处世为人,把他视为“仁勇”的化身和“忠义”的楷模。到明清,社会各层次的人们对关羽的尊崇、美化、圣化和神化竟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他一生中的“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马赴会”等故事和传说早已在民间老幼皆知,以至民间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不直呼其名,冠以“关老爷”“关公”以示尊崇称。忠勇仁义精神在,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名著《三国演义》的问世带来的效果吧。
丰润自古民风剽悍,尚武崇德,重节义守节操,义胆忠肝,侠骨柔肠,以国为家,使命第一。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曾考中武进士42名,榜眼和探花6人,李国梁和刘双二人还考中了武状元。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丰润青壮年上前线者累计2.2万人,共有2667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丰润人对关羽忠勇仁义精神的崇拜,对丰润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关帝阁蕴涵着丰润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丰润县志·杂记》中记载:“关帝之神昭昭海内,独城心之阁神异尤著。庄烈帝季世守城之说远莫稽矣。数年前,无赖子夜盗神袍,瞪视不出,亦不语,庙祝晨入逐之如塑,然即而疾驰捕厅署出袍于怀,自诉神谴,愿受杖,乃如数责之飞逸而去。万目共睹也。”这段县志虽说有神化关老爷之说,但却说明了人们对关公的尊崇之情。人们相信,关老爷能保佑乡民的平安,还能免遭兵燹,保佑此地风调雨顺岁岁丰稔。丰润自古是关内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经之地,历史上遭受过多少次兵燹战乱,今人已经无法统计了。兵荒马乱,战火不断,加上水、旱、雹等天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极其深重的苦难。因此,人们把这种期盼都寄托在对关帝的供奉和崇拜上,期冀着能有关公这样的义士和神灵来佑护着这片土地的生灵,祈求他能给人们带来福禄和平安,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像关公这样的义士保护着这方水土。千百年来,关羽一直是我国民间的武财神,因为做生意也要具备“忠、义、仁、勇”的品质,这一点我们单从拆除关帝庙时拆出的“金棺银椁”就足以证明:让他座下“金棺银椁,坐地生金,佑佛护法,雄视四方”,保佑此地的人们能“招财进宝”,“生活富足”,“佛光普照”,“四方平安”,“幸福安康”。可以说:一座关帝高阁,就是一方水土民俗民风的展示。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的物质凝结,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形象而直观地向人们述说着中国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千百年里,这里的官员、绅士、学者、商贾踊跃捐资修茸,并有大儒为其撰文颂记。
3、关帝阁是丰润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许对于现代人来说,建造一座二层高阁算不得什么,但是要在古代,没有丰盈的财力物力,没有当地民众的人心所向,没有众多的能工巧匠,它是无论如何也建造不起来的,而且后来的维修、养护和供奉也不会持续千余年经久不衰。从典籍里查到的有关对关帝阁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关帝阁从一开始就建在浭水南岸的高台之上,其建筑巍峨高耸、庄严肃穆,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后来的丰润城又以它为中心和奠基向四周扩建,让它高高屹立于丰润古城正中央,古城的四个瓮城南为忠武岳庙,西为火神庙,东为观音庙,北为真武庙,唯关帝坐镇中央,雄视四周。这“未进丰润城,先拜关帝阁”的理念足让我们后人们为之叹服。在今天能够查到的典籍中,丰润在唐代修建的建筑只有城内的关帝阁、后卫的宏法寺和城西十五里处的沙岩寺,现今的后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关帝阁与几百年后辽代时修建的大天宫寺塔、车轴山顶部的无梁高阁和城西的明代玉煌塔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只能从民间的传说中想象它的神秘和寓意了。但我们却能从关帝阁辉煌的建筑规模、高超的建造水平和能工巧匠非凡的技艺中领略到丰润人超群的智慧。所以,我们可以说关帝阁是聪明睿智的丰润人的一个杰出力作。
(雷士奇,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丰润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