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上海滩的著名奤商周庆恩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5-10 09:05:45
近年,坐落在昌黎县滦河沿岸地区的原荒佃庄乡初级中学,为纪念著名商人周庆恩而易名“周庆恩中学”。 他的子女遵其遗愿捐资重新建设了校园。对于早已故去的周庆恩的生平与事迹,笔者与不少昌黎人一样知之甚少,近来读到周庆恩的幼子周文彬口述、宋路霞整理的《我的父亲周庆恩》一书,方才知道周庆恩是一个在民国年间驰骋上海滩十里洋场的著名奤商。

施展经商才华于上海滩十里洋场
周庆恩,字泽霖,清光绪十五年九月廿八日(1889年10月22日)出生在昌黎县荒佃庄镇后双坨村一个商、农兼营之家。在其五六岁时,他的父亲周椿山就南下到上海谋生了。人称“周四爷”的周椿山在上海南京路五福弄开有同德商行,以“周椿记”商号专门经营南北杂货,买卖做得很大。父亲周椿山商场得意,一去就没有回来,并在上海又娶了一个年轻的苏州太太。周庆恩在年少时缺少父爱,在读私塾时发奋读书,学业名列前茅。在他14岁那年,郁郁寡欢地独自挑起抚养3个孩子重担的母亲,决定让他到上海去投奔他的父亲,以求有一个出人头地的前程。
周庆恩到达上海后,父亲周椿山把他送入惠中书院继续读书。惠中书院与家乡的私塾不同,是由美国安息浸礼会差会传教士贾本德于1888年创办的一所中外文化结合的教会学校。在这里,他打下了比较深厚的英语基础。后来,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1874年创办的圣芳济中学。圣芳济中学的教师几乎都是法国神父,所有教材和一切活动均以英语为主,学生全部住校,以便接受全天候的法国式教育。中学毕业时,母亲和父亲先后在家乡和上海去世,为求自立,他凭着自己的实力,考进上海著名的大商行——英国卜内门洋行工作。他出身名校,又有农村青年吃苦耐劳、不甘落后的精神,待人处事也很周全,很快就由一般业务员晋升任部门经理。之后,他被派到芜湖任分公司经理,主管内地营业业务。1930年,他在芜湖工作五六年后,被公司调回上海总行任营业部总经理,主管全国各地的营销工作。工作几年后,因与英国人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发生激烈矛盾,他转到德国人开的礼和洋行当做主要负责进出口生意的经理。后来,他开始独立创业。经多年奋斗,周庆恩先后创办8个商务公司和代理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正大贸易公司,另有庆丰行、公益祥商号、元康参号、荣丰化工原料公司,菲律宾航空公司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公司、荷兰牛力果大全脂奶粉的独家代理公司等,主要做进出口贸易生意。设在上海虹口四川路的正大贸易公司,在主营进口颜料、药物、肥田粉的同时,发展原有的周椿记国内贸易,经营南北货,诸如杂粮、人参、药材、桐油等。为处理每日巨额收入,他又涉足金融业,与友人合资创立中国劝业银行,自任董事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庆恩抓住国民政府为恢复经济急需与国外进行物资交流的商机,于1946年在上海开办天和商行,从西欧和北欧进口工业品销往内地,再从内地出口农副土特产品销往欧洲。为此,他专程回到家乡招聘故旧好友到上海相助。聘请大滩人刘绳武任经理、信庄人周星筮任副经理。天和商行的营业业务由覆盖南方各省,扩展到以天津为口岸的北方地区以后,他决定由周星筮到天津专门负责北方业务。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急需西药和化工原料,周星筮以天津社会名流王紫泉在英租界三十九号路(今重庆道)296号的深宅大院为掩护,以慈善机构和瑞典洋行的名义,由察哈尔、绥远、鲁西北等地收购皮毛和其他土特产品,运到天津,雇用挪威籍商船,派人押运到西欧,从西欧换回急需的西药和其他物资,再由天津地下党组织运往解放区。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金圆券改革,上海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周庆恩经营的企业一落千丈,生意根本无以为继。遭遇毁灭性的劫难之后,他当机立断,带领家人移居香港。到香港后,他相继成立了永明实业公司和天孚商行,继续经商。天津、北平相继解放后,他在香港了解到中共中央关于利用城乡私人资本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专程到天津开办信诚商行,任命周星筮为经理,负责北方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同时,协助同乡好友刘庆澜在北平开办信恒商行,聘请昌黎县黑王庄人李稔年和信庄人周春育、张鸣歧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后来,他又动员曾在天津宏大株式会社当职员的信庄人周春明到天孚商行任职,专门负责开拓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孚、天和、信诚、信恒等商行进出口生意不断扩大,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内遭到经济封锁终止。
1953年冬天,周庆恩积劳成疾,身患中风,抢救无效,于1954年初在香港病逝,享年65岁。
捐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农学院
周庆恩在上海经商时,热心公益事业,关心解决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落后问题,热衷扶持教育事业。
周庆恩在任英国卜内门洋行芜湖分公司经理时,见当地经常发生火灾,却没有一支专业救火队,便联络地方士绅,发起建立一支有现代救火装备的救火队。他参加其中,捐款购置救火车、救护车,还捐款修建了一个有七层楼高的瞭望台,帮助训练救火和救护人员,一有火灾,必定到场,亲自指挥灭火。
在上海,周庆恩很早加入了租界的万国商团,在万国商团的中华队从普通士兵做起,一直到担任操练长和队长。
周庆恩在经商中发现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一些农业科技知识需要普及,遂于1943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肥料普及会,自任理事长,出资创办《土壤肥料与农业》,免费举行讲座和培训班等,资助有志于农业科学研究的农科学生出国留学,推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同年冬天,他又捐出巨款,一部分用于给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购买一批显微镜,另一部分用于在圣约翰大学建立一所农学院,以弥补中国农业科学教学和研究之不足。1944年夏天,圣约翰大学农学院建成招生,设有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畜牧兽医、农业经济3个系,吸引不少高中毕业生前来报考。为便于学生实习和教师进行农科研究,他在江湾一带购置土地,建起一个农场,配有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圣约翰大学农学院办到1949年终结,期间招生6届,最鼎盛时有学生200人,教师20人。5年间,圣约翰大学农学院培养出不少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如鲁平、孙荷生、张德慈、诸德辉、郭俊彦等,其中诸德辉后来任北京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郭俊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除郭俊彦外,还有7人到国外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周庆恩也不忘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对昌黎县一些中小学校多有捐赠。其乡情浓厚,恤贫济困,曾在昌黎县城附近购地数百亩,果山一座,房屋数栋,分由贫苦乡亲求助者耕植居住。
周庆恩中学校园的重建过程
周庆恩到上海经商后,并没有在上海寻亲成家,而是在1913年24岁的时候,依据旧的婚约,回到家乡与大葛庄马家少女马素琴结了婚。婚后,马素琴跟他到上海生活,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濡以沫。
周庆恩与马素琴育有4儿4女。其中长子周文瑞、次子周文泳、长女周美琦、三子周文麟,先后考入圣约翰大学;次女周美玲和四子周文彬由沪江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和欧洲,三女周美瑛和四女周美珍均大学毕业。周文瑞后来到日本从事饮食业及进出口生意,为当地旅日华侨的领袖人物;周文泳长期在马来西亚从事纺织业,成绩颇佳;周文麟在香港从事旅游业及建筑业,交际广泛;周文彬到香港后立志学医,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知名的脑外科专家。周美琦嫁给了东南亚航运业的“船王”曹文锦,周美玲与一位英国籍香港大学教授结为伉俪,周美瑛嫁给了香港著名的永安集团公司创始人郭乐的孙子、知名企业家郭志安,周美珍嫁给了一位在香港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德国籍商人。这些子女成家立业后,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根据父亲周庆恩的遗愿,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件好事。
1984年,周文彬由美国回到中国内地讲学,从北京坐出租车特意返回老家后双坨,见到了舅舅和三姨。当时,他见家乡的学校设备比较简陋,想起父亲生前的教诲,萌生了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点力量的想法。后来,他与兄弟姐妹共议此事,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时至21世纪之初,周庆恩的子女决定共同捐资,为家乡建设一所学校。2001年,周文彬与周文麟代表周庆恩的后代与昌黎县政府商定,改建荒佃庄乡初级中学,由周家人主要出资,将校园翻盖一新。2003年,新建的教学楼建成,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将学校改称“周庆恩中学”。如今,经过多年建设与完善,由周庆恩旅居海外的子女根据他的遗愿,出资350多万元改建的周庆恩中学,已经成为昌黎县校园建设最好、设备最为齐全的农村中学,学校不仅新建有三层综合性教学大楼,还建有新的图书馆、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周庆恩在去世近50年之际,魂归故里。他和夫人马素琴(1971年逝世)的骨灰被安葬在荒佃庄村附近的一个墓地。周庆恩中学的教学楼内迎面墙上设置有周庆恩、马素琴夫妇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