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文苑纪事--《〈滦河风物〉序》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5-10 09:18:36
 1984年夏至1985年冬,笔者和张贺中结伴,对滦河流域进行了一次徒步考察写生。 此次滦河之行,涉及内蒙、河北所属的丰宁、沽源、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围场、隆化、滦平、承德、平泉、宽城、兴隆、迁西、迁安、卢龙、滦县、乐亭等十几个市县。考察了滦河干流及吐力根河、兴洲河、伊逊河、伊马吐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洒河、青龙河等部分支流。查阅了《承德府志》《钦定热河志》《金史》《辽史》《元史》《蒙古族简史》《永平府志》《滦州志》《乐亭县志》《迁安县志》《承德县志》《口北三厅志》《口北六县调查记》及近年各地编印的史志资料。考察途中除了对滦河流域的自然景观进行写生拍照外,还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座谈了解关于滦河流域的物产、名称、历史、名胜、人物、传说及今昔对比和巨大变化。累计行程2000余公里,写生700余幅,拍照万余张,记录资料10万多字。这次考察使我们对滦河流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它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文化悠久,人才辈出,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作为喝滦河水长大的我,除有身为滦河人的自豪感外,更有反映滦河、歌颂滦河、宣传滦河的责任感。本文仅就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特别是滦河流域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作以记录。“头摆关外汲清泉,尾荡渤海洗盐滩”。这是前人对滦河的描写。滦河发源于河北丰宁县骆驼沟乡之古道沟,流经内蒙古高原、坝上草原、燕山山区、冀东平原,最后作为乐亭、昌黎两县的界河注入渤海。流域内各种地貌类型齐备,景象千差万殊。既有黄山之势,又有三峡之险,更有漓江之秀。加之避暑山庄、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和水库风光,有如千里画廊,自北而南展于华夏,真乃可游、可赋、可画、可歌!
  一、坝上探源
  坝上探源,正值夏秋之交,天气凉爽,景色宜人。我们用了四天时间,对东猴顶、界牌梁、古道沟等地进行了考察。这里地处坝缘山脉,诸山顶平坡缓,“远看如高阜,至即平也”,人称“山无头,水倒流”。记得我们刚到闪电河孤石牧场第二天,就爬上了海拔2293米的东猴顶。此山顶为一平地,足有一百多亩,站在山顶环顾四周,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使我叹为观止。北眺坝上,地势高而平,山谷开阔,植被丰富,茂盛的草甸如绿毡铺地,一望无边。极目远望,顿有开阔坦荡、心旷神怡之感。不禁使人想起元朝诗人陈孚“跃马长城外,方知眼界宽”的诗句。放眼坝下,却又是一番景色。只见千山万壑,层层叠叠,岩峰耸立,林木满山。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有几朵带雨浓云从脚下飘过,好似一辆辆白色的洒水车缓缓驶来,又缓缓离去。有更奇者,在这高居于群峰之上的山顶,竟有一池清泉,清澈见底,四时不枯,真是山多高水多高呀。
  关于滦河源头,历史上众说纷纭。郦道元《水经注》述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陈祖缓《职方图考》及顾祖禹《方兴纪要》等,从欧阳修滦河“出炭山东北”之说;《金史》《元史》载“滦河源金莲川中”;《清朝通志》、黄彭年《畿辅通志》、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及王树桐《河北通志稿·水道篇》等从和坤纂修的《钦定热河志》中之滦源考,云滦河源“自独石外一百三十里牧场界内之巴彦屯图古尔山,左坳名达连图大巴汗,右坳名什伯勒图大巴汗,各有两泉涌出,四泉奔流,伏而复见,名都尔本诺尔”;中华民国十八年《热河省河流调查表》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记载滦河“源出独石口外马尼图山之北”;1932年版《辞源》称滦河“出察哈尔独石县东北黑龙山”;近年来,一些内部资料又依据1978年版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更改为滦河“源出丰宁、赤城交界山——东猴顶山北麓”等等。
  丰宁县地名办赵介民同志于1983年曾到滦河发源地考察,认为以上各说均未能准确说出滦河的真正源头。他认为滦河发源地是由多股川流汇集而成的汇水区,而正源只能有一个。从北庙(马尼图)而上的河源区,有常年川流九条,其中较长水量又大的当属大古道沟水。因此,这里应当是滦河的正源。
  为了验证赵介民的结论,我们从牧场借了两匹马,在向导的带领下,循河而上,至羊点(即都尔本诺尔)发现它原来是由三股川流汇集而成。在这三股川流中界牌梁水小于小古道沟水,小古道沟水又小于大古道沟水。此水源位于丰宁县骆驼沟乡东南部海拔2206米的小梁山南麓。半山腰有两泉涌水而出,东西约相距三百米,行500米左右汇合而南,离泉约二里之遥即可听到哗哗流水声。我们下了马,认真观赏这坝上源头的风光。只见这里山泉无数,溪流如网,百草丰茂,野花遍地,绝好一个天然公园!我们仰卧在如毡的绿茵之上,眼望蓝天白云,耳听虫鸣水声。清风徐徐拂面,花香阵阵扑鼻。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不仅是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而且是融入其中了。
  二、草原记行
  由源头沿闪电河北行,出丰宁,进沽源,过蓝旗,奔多伦,一路穿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虽然说不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却也“平山弥漫,浅草如茵,百灵鸟云燕之属飞鸣上下,盈耳不绝。时有鸿雁成群栖集沙草平铺之地,与牛羊之群,交相掩映”。再加之花开遍地的金莲紫菊,也足使人诗兴大发,画兴倍增了。
  滦河在此段宽约丈余,深可没牛背,弯弯曲曲,流势缓慢,如一长蛇潜行于草地之中。两岸植物种类繁多,约有320多种,其中280多种可作饲料。这里宜牧不宜农,牧场众多,较大的有富城河、沽源、黑城子、“五一”等牧场。
  蒙古族兄弟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在行至正蓝旗的第二天,我们在民族事务局东西格尔的带领下参观了四郎城(旧桓州)之后走进一牧民家做客。主人热情地拿出奶茶、奶豆腐、奶点心及奶酒来招待我们。在酒倒好后,我发现东西格尔用手蘸杯里的酒在空中弹了几下,还以为他杯子里有杂物呢。当东西格尔把酒一口喝光后,我们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了。回来的路上,才知道是这里的习俗。每次喝酒前,都要蘸酒敬天、敬地、敬祖宗。幸好这家主人是东西格尔的学生,不然说不定会弄出麻烦来呢。 关于蒙古族为何是个游牧民族,杨溥(原国民党黑龙江省官员,在东北沦陷、弃职入关的情况下,于1932年乘车调查了察哈尔口北六县)所写的《口北六县调查记》中有这样的阐述:“世多以蒙古人不进化,数千年仍保持游牧生活。余未到蒙古地方亦深以为然。一经亲历其地,则觉蒙人游牧,盖别有故。蒙古地势高寒,除接近长城之地,稍有农产外,余多荒漠,不生五谷,树木亦不宜培植。生斯土者,既不能树艺稼穑,则工商不兴,自无贸易。除游牧外,将何以为生?且言游牧,则蒙地又极相宜,有广漠之水草,有繁殖之牲畜,实天然牧场也。而天气酷寒,非牲畜皮毛无以供服装;非牲畜乳脯无以供饮食;非牲畜积粪无以供燃料;非牲畜足力无以供运输;非牲畜绒毡无以制穹窿。而蒙人游牧皆足以致之,是蒙地非游牧不能生活。非蒙人不善游牧、不耐游牧,谓之为适者生存,谁曰不宜。”
  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衣、食、住、行也不是非依赖牲畜不可了。但以上所述,除了揭示了数千年来游牧民族适者生存的道理,还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因地制宜,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据了解,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里曾强行在草地上开垦土地,种植五谷。不但粮食欠收,而且使草原面积大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大片草原变成沙漠,牲畜存栏也急骤下降。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政策的落实,抓了退耕还牧,生产形势和草原状况都有了明显好转。
  关于这点,杨溥在文中以“开辟蒙荒影响内地气候”为题也进行了论述。“华北一带,连年苦旱。陕甘各处,水源往往枯竭。地质学者有沙漠南移之说。余游历所得,上述灾害,与近年广开田畴实有关系。盖古风尚皆南吹,且风力极猛,在土地未开之先,草根萦带,不惟沙漠飞尘,可得阻滞沉坠其中。而近边一带,砂石不飞,边内自无沙土拥塞之患。北地之风,今犹昔也,何以在昔则沙不南移,至今乃移沙为患乎?不得谓非辟土之所至。余非谓口内外之地应行放弃,但广开田畴之结果,则如此耳。”记得我们在多伦县大河口以下红旗营房一带考察时,曾走了一天多沙路,那就是被当地人称之为“南沙梁子”的浑善达克伏沙带。我想,这可能就是前面提到的南移之沙漠了。
  因这一带历来为塞外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各地均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现存有萧太后梳妆楼、大小宏城子、九连城、新旧桓州和元上都等遗址。当看过这些古迹,我不禁想,为什么这么广 阔的地域,这么漫长的历史,没留下一座帝王陵寝呢?查阅了 《元史》及《蒙古族简史》才恍然大悟。原来蒙古“诸帝陵皆在起辇谷。其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骑蹂之,使平,杀骆驼子于上。 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即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冬莫能知也。顾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 所矣。故易世之久,子孙亦不能识也。”
  坝上草原,气候多变。东边下雨西边晴是常见的现象。素有 “隔道不下雨,十里不通风”之说。在去往黑城子(新桓州)考察的路上,我们就挨了好几场雨淋。这里下雨一般用不着先阴天, 常常是在蓝蓝的天上忽然飘来几朵白云,其中就有一两朵浓云带雨而行。可谓云至雨落,云过雨停,雨随云走,雨住天晴。多伦,即多伦诺尔。是滦河在坝上草原流经的最后一个县城。它是一座古城,当年庙宇很多。规模最大的有汇宗寺(即东仓,建于康熙三十年,毁于战乱,现只存正殿一座)、善应寺(即西仓,建于雍正九年,毁于十年动乱)。据史书记载,清朝统治者为了麻痹愚弄蒙古人民,曾大修喇嘛庙,“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导非小”。对喇嘛教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使喇嘛教人数骤增,最多时已达蒙古人的三分之一。他们不娶妻室,不从事生产。如此庞大的人口脱离生产,杜绝生育,不能不给蒙古族的社会生产和人口增长带来严重后果。以上说的是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讲,清朝统治者正是重视了宗教的作用,才有效地团结了北方及西南各少数民族,使大清帝国得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多伦也曾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吉鸿昌将军就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
  三、木兰观雨
  由多伦孤山子东渡滦河,经御道口翻过塞罕坝头,就到了围场。该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境内山岭纵横,北部为兴安余脉,南属燕山山脉,赛罕坝横亘西北,伊逊河、吐里根河等滦河支流流经全县。有庙宫、黑山口、钓鱼台等水库。这里气候凉爽、雨量充沛、牧草丰美,野兽繁多。全县宜牧面积达431万亩,宜林面积7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面积居全国第一。1681年,康熙亲自率满、蒙大臣和八旗禁卫兵出京北巡,看中这里的自然条件和战略位置,于是定此地为“木兰围场”。“木兰”系满语“哨鹿”的意思。围场即为清皇帝行围狩猎之场所。康熙设立木兰围场,主要目的还在于“习武绥远”,提高军事素质。年年率兵来此秋狝,形成了制度。自康熙二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681—1821年)的120多年间,秋狝就有105次之多。到乾隆时期,木兰秋狝的规模更大,而且与他处理蒙藏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在此接见了来自西域诸部的首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在此接见了历经艰险返回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由此可见,清代木兰围场的建立,不但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通过木兰秋狝密切了满族与蒙维等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联盟,客观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随着清廷的衰败,迨至道光元年(1821年)而停止了“木兰秋狝”。同治元年(1862年)即正式开围放垦了。 我们到围场时,正值雨季。这虽然给外出写生带来不少麻烦,却也有幸饱览了此地山川景物雨中之奇观。
  围场坐落在群山之中,住在旅馆可说是“钩帘云雾生衣上,当晃山川入镜中”了。站在窗口,凝视阵雨间歇,云气升腾,雾海漫山的景象,原来那种因雨不能外出的懊恼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见此景,绘画的欲望倍增,不大功夫,一幅水墨淋漓的山雨图就隔窗而就了。第二天,我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穿上雨衣,带上干粮,钻进了“云雾山”,登上了“蓬莱岛”,过了大半天神仙般的日子。当时只觉得自己仿佛上了南天门,缕缕白云从身边飘过。时而四周烟云弥漫,一片朦胧,飘飘然如坠五里雾中;时而如置身海岛,远山似座座列屿,在白烟中沉浮。围场美,雨景更美,但最美的还是木兰秋韵。只可惜当时刚近初秋,霜叶未染。清康熙皇帝《于木兰作》曾云:“佳景四时宜, 最美乃金昊。”即是说围场四季景色均美,但以金秋最佳。尤其到了塞罕坝上,映入眼帘的尽是林天石海,翠柏丹枫。正如清朝诗人黄绒所写“卉里峰峦杳霭间,饨黄老绿锦斑斓。谁知绝塞乌桓地,乃有南宗设色山。”这如诗的意境,如画的景观,还不足使游人尽兴、迁客忘返吗?
  为了按计划向滦河下游考察,我们只在围场逗留了两天,就依依不舍地返回了大河口。从盘山公路下行时,朦朦细雨又给初秋的塞罕坝罩上了一层白纱。
  四、峡谷涛声
  滦河在内蒙转了个大圈子后,于森吉图(蒙语,美丽富饶的山谷)复入河北境内。由此往下直至隆化之漠河沟,河道处在由坝上高原向坝下山地过渡地带。此间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中巨石击浪,岸上刺柳成阴。沿河下行,时而攀崖,时而涉水,真是“峰回常碍目,路转每循河”,“举目重岩叠嶂,回首万山如屏”。每当夕阳西下,夜色四合,周围山影静静,谷中水声哗哗,还真使人肃然生恐呢。
  由于滦河在此段落差较大,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修建了灰窑、老陡山等凿洞引水电站。不但解决了照明和动力用电,还把宽阔的河滩变成了稻田。这真正惠及子孙、流芳百世之举,恰与我们看到的另一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在灰窑电站入水洞口的河对面山坡上有一片坟莹,葬的是清朝一个姓王的侍郎,其后嗣立碑以期名垂千古。碑文曰:“尝闻能作者未必能述,善始者未必善终……”以下简述王某的功德,以达“来世是则以效”。碑是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八日立的,距今只一百零几年的时间,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更不用说“永垂不朽”了。
  由隆化郭家屯往下,虽地势渐平,水流渐缓,但也不乏险峻奇特之景。如旧屯之大对山,好似一座大山被利刃劈开,河水从夹缝中穿过,可称滦河一险。但当地老乡却说:“大对山,不算险,比不上阎王鼻子小鬼脸。”此番路过也算领教了,如不是我们从小攀崖有素,还真得望山兴叹呢。又如兴隆之门子哨,两岸高山相对,宛如大门一般。再往下过棵叉山、城墙峡、王宝石直至宽城境内一段更为壮观。河道千回百转,两岸石壁凌云,非三峡莫比也。
  五、承德览胜
  承德位于滦河中游,是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十大风景区之一,也是清朝统治者行围猎、避暑之地及第二个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它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缩影、集各民族建筑风格和南北园林胜景之大成的灿烂篇章而闻名于世界。在承德市文物局的帮助下,我们用了五天时间参观了避暑山庄、外八庙中之五庙及十大景中之八景。着实为这里奇妙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典雅的建筑艺术所倾倒。难怪康熙皇帝赞曰:“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乾隆皇帝也赋诗叹曰:“李白若曾经到此,不知奇句几多留。”
  避暑山庄坐落在武烈河(滦河支流)畔,沿山势起伏长达十公里的围墙把宫、亭、楼、榭、山林、湖岛都围在其中。这里山中有山,园中有园,阴晴朝暮,景色万千。宫殿区朴素庄重,优美典雅,雕绘精细,别出心裁;景苑区洲岛错落,楼阁耸峙,湖光山色,步移景异。漫步这山水楼台之中,疑入仙境一般。 外八庙坐落在山庄的东面和北面,依山傍水,宏伟壮观,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普宁寺大佛举世罕见;普乐寺藻井巧夺天工;普陀宗乘之庙红台高耸,白台错落,如临西藏之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金龙跃脊,宝塔入云,似登九天之凌霄殿。
  十大景环绕承德市区,这一带属第三纪红色岩系,呈丹霞地貌。奇峰异石,比比皆是。有誉为“撑穹竖铁柱,定海固金针”的磬锤峰;有称之“窣堵波明入画图,双尖马耳故应殊”的双塔山;天桥山如玉带横云,朝阳洞似巨窦当空。此外,还有罗汉山、元宝山、僧帽山、鸡冠山、蛤蟆石、热河泉等奇峰异景,为山庄又凭添了几多胜景。
  六、塞北江南
  滦河进入滦平至承德县下坂城以上地段,由于有兴州河、武烈河、白河和老牛河等支流汇入,形成了一片接一片的淤积平原。为了开阔视野,便于写生拍照,我们每走一段都要爬上岸边高山四望。在张百湾附近,我们登上了王帽山,这里是兴州河入滦河处。只见整个河川全是稻田。渠网交错,阡陌纵横,首尾相接,一望无边。和前一段在丰宁、隆化境内相比,心胸也好似开阔了许多。
  在武烈河口考察,我们又爬上了太平庄东山。当时正值插秧季节,两岸山坡已披上了绿装。极目而望,只见防护林似绿龙连绵不绝,武烈河如玉带时隐时现。河两岸千亩稻田苗如毡水如镜交相辉映,水田内插秧男女或穿红或挂绿点缀其间。若不是塞外冷风轻拂面,还以为置身水乡到江南哩。
  七、燕岭瀑声
  因自然条件差异,中国北方飞流瀑布要逊于南方。但滦河中上游雨量充沛,植被丰厚,山高谷切,溶岩众多,不但“地多温泉”,且悬流飞瀑也屡有所见。仅笔者所至,就有承德县乌龙矶滴水崖、迁西县龙井关三道龙潭、兴隆县雾灵山黑龙潭及门子哨龙潭坑等处。其中以滴水崖瀑布最为壮观。此景位于承德县乌龙矶乡老梁沟村北滦河东岸半山腰中。在高耸入云的峭壁之上,有一巨大天然石洞,清冽的泉水分数股喷吐而泻,经数叠而合,奔流于滚滚滦河之中。其势虽说不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却也够得上“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了。据当地老乡介绍,此瀑布一年四季水量不减,石洞深不可测。在山的另一侧,与此洞相对之处,亦有一泉涌出,滔滔不绝,实乃燕山又一奇观。据笔者实地勘察,洞口上下裸露之处尽为遍布小孔的钟乳石,吸水性能极佳。以此推断,那整座山无疑是块巨大的上水石,靠毛细现象将地下水吸到山顶,然后由溶洞流出而成为瀑布了。
  离乌龙矶瀑布不远,有一家燕山冰州石公司,专门从事冰州石的开采加工。冰州石是一种矿物质,化学成分CaC03,是方解石无色透明的亚种。由于其无色透明并具有显著的双折射现象,常用来制作偏光棱镜,用于各种偏光器和比色计中,是光学仪器的一种重要材料,其经济价值可与黄金媲美。这个公司的总经理是乌龙矶村的党支部书记。据了解,在十年动乱时期,一位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下放到该村“接受再教育”住在他家。他从各方面给予这位城里来的文化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帮助,使之深为感动。在回城前夕,专家把在该地发现冰州石矿及开采方法全部告诉了他。后来,他家不但因开采此矿致了富,还成立了“燕山冰州石公司”,使全村人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由乌龙矶下行至彭杖子附近,河东侧半山腰中有一对形似人头的巨石相对而立,当地人叫做“和尚瞅媳妇”,引得观客们阵阵发笑。这笑声与滴水崖的瀑声、开采冰州石的钎声相和相伴,奏出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八、群峰竞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登上海拔2116米的燕山之最——雾灵山玉皇顶时,才真正领悟了这一佳句的妙处。雾灵山是滦河流域名山之一,位于兴隆县城北20公里处,又名伏灵山、孟研山。《水经注》载:“伏凌山甚高峻,岩嶂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山上植物繁多,丛林如海,芳菲遍地。前有莲花池,后有清凉界。山岚雾霭终日萦绕,四时不绝。此山清代为后龙凤禁地,现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滦河流经的燕山山区,群峰林立,山势雄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不下几十座。除雾灵山外,远近知名的还有都山、五指山、冰郎山、月牙山、天坪山、韭菜梁、千层背、老岭、景忠山及万塔黄崖等。都山位于青龙、宽城交界处,为燕山东段之最高峰。《永平府志》称此山“高寒耸秀,俯视群峰,为郡之镇”。山顶巨石“似雪积其巅,望如堆玉”。那便是“都山积雪”,为口外八景之最。韭菜梁坐落在丰宁县干沟门林场,高入云表。我们整整用了四个多小时才爬到山顶。只见在密林覆盖的山梁上,巨石鼎峙,奇峰错列,如数把利剑直刺苍穹。老岭位于青龙县南端,有十几座高山拔地而起,主峰高1400余米,山势峭峻,林木深幽,千峰竞秀,万壑争鸣,被来此地的画家称为“小黄山”。著名作家峻青曾有登老岭佳句,诗云:“闻道老岭塞外秀,今见果不负虚名。层林茫茫呈野趣,怪石嶙嶙夺天工。云开九霄现丹阙,雾锁千嶂隐翠峰。劝君莫夸五岳游,不登此山是虚生!”
  然而,就山的自然景观和知名度而言,位于迁西县的景忠山可谓燕山诸峰中之佼佼者。早被清康熙皇帝御赐为“天下名山”和“灵山秀色”了。此山峭壁峥嵘,峡谷幽深,石径盘旋,奇松挺立。山顶建有“三忠祠”和“碧霞元君庙”,飞檐斗拱,耸入云端。山下有民族英雄戚继光镇府所在地三屯营古城。数百年来,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多游于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旅游事业,山上各处庙宇正逐渐恢复和开放。现在,这里已成为京东旅游胜地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庙会期间,一天可接待游客近十万人。
  据史料记载,京东一带名山,有“平营五顶”之说,如此看来,在滦河流域,名山还远远不止五顶呢。
   九、古洞探幽
  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路上,怪洞累累,险象环生。什么琵琶洞、无底洞、波月洞、盘丝洞……等等。但无论描写的何等神秘,也全是作者虚构之笔。可现实中滦河流经的燕山山区,由于岩性多样,构造复杂,还真有着数不清的岩洞石窟呢。仅迁西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天然洞穴60多个。其中新集凤凰山、龙辛庄大岭寨之神仙洞景观最佳。这两处均为石灰岩溶洞,洞外怪石嶙峋,风景优美,洞内钟乳遍布,深不能测,前往探奇者络绎不绝。
  在新集凤凰山神仙洞西南侧,还有一个洞,名“吊打和尚洞”,洞口有一巨石,酷似倒挂的一个和尚。相传此和尚即是《白蛇传》中的法海。因凤凰山上有座娘娘庙,供奉的乃白玉娘娘白素贞。由此看来,把法海吊在此处是合乎情理的。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凤凰山都举办盛大的庙会。届时有来自全国各地几十家文艺团体,来自全县上百道花会云集于此,好不热闹!近两年,赶庙会的群众多达几十万人。
  前面提到的承德朝阳洞,是承德十景之一。在悬崖百丈的绝壁中间,有巨洞口阔数丈,洞前青松傲立,洞内桌凳天成。诗人刘章游此洞曾赋诗赞日:“前年曾到仙人洞,今日来登宝华台。巨窦横空穿险岭,青松流韵绕云崖;近闻滴水和鸟唱,远看梨花映雪开。此景若移庐顶上,诗人搔首费评裁。”
  位于隆化县伊逊河畔四道营的庙山,也有数洞悬于半山腰中。洞中有庙,庙中有佛,还有康熙御笔所题的摩崖刻字。青龙县之花果山水帘洞、老岭水洞等,也均为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境。 如果你有机会到了丰宁,无论如何也要去朝阳洞一饱眼福。此洞位于县城西南44公里处的黑山嘴西山之中,有三个大洞:哈哈洞、朝阳洞、天宝洞。内建庙宇分别住有尼、僧和道。另外还有二仙洞、白骨洞、小西天等几个小洞,各洞都坐落在状似太师椅的悬崖根部,有的在半山腰。进山要经过曲径十八盘的一线天、月牙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十、龙盘虎踞
  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相会,是滦河流域又一壮丽景观,也是滦河的骄傲。在滦河流域范围内,除了围场、丰宁两县境内的燕秦长城遗址外,以雄伟壮观而引人瞩目的是腾跃于燕山之巅的明长城了。它在流域内东起青龙、西至兴隆,蜿蜒二百多公里,有敌楼五百多个。明将徐达、戚继光曾在此修边镇守,抗击外敌入侵。滦河干流和青龙河、长河、清河、洒河等大小支流穿过长城之潘家口、桃林口、冷口、白羊峪、董家口、青山口、铁门关、喜峰口、龙井关、洪山口等二十多个重要关隘。构成了一幅“万里长城跨幽燕,千里滦河入雄关”的磅礴画面。
  潘家口水库建成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边塞名关均被淹没。古老的长城如一条巨龙沿山脊蜿蜒而下“潜”入水中,穿过碧波荡漾的水库,又从对岸跃上崇山峻岭逶迤而去。这一奇观被来此观光的中外游客称之为“水上长城”。慕名到此一游的诗人、作家,曾留下了不少妙笔佳句。其中,我最欣赏的莫过于韩虔先生的七律《喜峰口》。诗中写道:“紫塞雄关喜峰口,城非路易名自留。三关堞下藏鱼蟹,点将台上泛轻舟。溪峡壑谷成平泊,叠嶂岗峦变屿丘,塞上金风推稻浪,北国风光江南秋。”喜峰口古称松亭关,辽、金、元时代,松亭关为关里关外交通要道。明洪武年间建关,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1933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杀死日军三千余人。而今水库建成,雄关淹没,但每每览胜至此,依稀刀光闪烁,杀声贯耳。昔日抗日将士的碧血无疑给今天的旎旖风光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若逢冬季来临,大雪漫山之时,在银装素裹的茫茫群山之上,长城如一条银蛇,屈曲盘旋,时隐时现。那情景自然会使你忆起毛泽东同志那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十一、湖光山色
  若乘飞机从高空鸟瞰滦河流域,你会发现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库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如明镜似玉珠镶嵌于茫茫群山之中。这些人工湖泊与四周婀娜多姿的青山融为一体,使雄奇秀丽的滦河风光又添了几分娇容异彩。其中,以工程之浩大、景色之秀丽而闻名于世的,当属位于滦河入关处的潘家口水库了。
  潘家口水库为当时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第三大水利工程。高达百余米的钢筋混凝土大坝,犹如横空石壁,将奔腾的河水拦腰截断,使亿万年沉睡的峡谷,变成了碧波万倾的平湖。库区内水波粼粼,峰峦叠错。鱼往白云深处游,船在青山顶上行。湖光山色,气象万千。然“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虽说整个库区美景处处有,但最美、最有特色、也最令人神往的还是前面曾提到的“水上长城”和被称之为胜似漓江的“小桂林”。
  “小桂林”位于水库上游贾家庵、瀑河口、劈虎店、城墙峡一带。这里青山如壁,翠柏凌空;碧水如镜,渔舟往来。游客至此,无不激情焕发,宠辱偕忘。当夜幕降临,万籁无声,黝黑的山峰像兽脊耸入夜空。点点渔火,忽明忽暗,与天上的星斗遥相辉映。置身斯景,另是一番感受。若逢清晨雨后,茫茫白雾从水中升起,两岸群峰时隐时现,变幻莫测,又恰似到了庐山仙境一般。 如有兴致,还可登上库区周围的高山之巅。你会看到脚下碧波万倾,浮光耀金;岩峰环耸,静影沉壁。极目远望,则群山错落,层层叠叠,有如沧海浪峰,此起彼伏。正可谓“叠嶂后面是层峦!”那景、那情、那感受,绝非坐在游艇里所能看到、所能体验的。
  除潘家口水库外,滦河流域较大的水库还有大黑汀、庙宫、闪电河、桃林口等水库。
  十二、滨海极目
  如果说滦河自迁西以下至滦县城关,尚有五虎山、龟口、龙山、横山、岩山诸景可观,有迷谷、首阳、偏凉汀等古迹可循,那么,从此往下至入海口一段,自然风景就没有多少变化了。《永平志府》曾载《偏凉汀》诗云:“滦水东去海天空,白草黄云一望同,唯有偏凉汀数里,两边山色似吴中。”然而,和滦河中上游相比,正因为这里地处冀东平原且濒临渤海,才独具它明显的个性。两岸千重稻浪,河口万顷波涛。这不仅依然入诗入画,而且正是这广阔的土地,浩瀚的大海,才开阔了你的视野,拓展了你的胸怀。
  这次,我们重点对位于乐亭北港的老滦河口和九间房附近的新滦河口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北港,由于年代久远,已没有明显的河口迹象。我们为了看日出,一大早就跑到码头上等候。可惜天气不好,太阳不是从海上升起,而是从海面上的云雾中露出。夜间出海的渔船陆续归来,带回了一筐筐、一船船的渔虾。售鱼的小贩蜂拥而上,把过了秤的海货倒进轻骑上的驮篓内,突突突地开走了。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城里人在当天就可吃到新鲜的海货了。
  海边渔民的性格有点像坝上的牧民,豪爽、开朗、好客。他们用大碗酒、大碗鱼款待了我们,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海上生产情况。
  在九间房,我们发现这里的滦河已分成好几股。河道很宽,达3000多米。只是由于上游水库的控制和滦县渠首分流,除主河道略可行船外,其余均几近干涸了。以前,我曾在有关史志中看到关于滦河“水清碧,入海五十里不溷”的记载。这次到入海口,心想一定要看个究竟。结果我发现的与史书的记载恰恰相反,滦河水并不像记载的那样清碧,而略带浑浊。与远处蔚蓝的海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这里的海边不是沙底,最外面的一条水带也略显浑浊,滦河入海后即注入了这条水带,没有多大颜色上区别。再往里进入深水区,可见一条偏黄的水带渐远渐淡,慢慢消失在蓝色的大海中。本人曾和有关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为何与史书记载不一。大家认为,在古代,滦河两岸植被丰富,山洪不发,沿途又没有截流,至海口时不但河水清澈见底,而且水量充足,流入近海浑水之中,自然滦河“水清碧”,且“五十里不溷”了。而今多年来滦河流域人口骤增,大量开垦土地和毁林开荒,使滦水经常泛滥,河水夹带了大量泥沙。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两大水库的蓄水作用,中上游质地较好的滦河水已被充分利用,再加之沿河工矿企业的污染,流到海口处的河水早已面貌皆非了,根本谈不上“水清碧”,更达不到“入海五十里不溷”了。
  为了到河水和海水融汇处进行观察,我们要求渔民用船将我们往里送一下,几个皮肤像烧过的猪肘子一样的渔民对我们说,结过婚的人要朝西北磕三个头,叫“祭海”,不然要出事的。我要他们先做个样子给我看,他们并不答话,笑着起了锚送我们到海上兜了一圈。至此,滦河之行即宣告结束。
  滦河是古老的、美丽的、富饶的。滦河流域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滦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有着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