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磨一剑 九重天外发祥音——记著名皮影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5-10 09:20:39
长城脚下,滦河岸边,冀东和辽西城乡,成长着一位著名的皮影琴师,他叫叶长发。提起叶长发的名字,知道他的人都挑起大拇指,说他的四弦胡琴拉得好听。在皮影艺术界,人们对叶长发的琴艺更是称赞有加。大家都喜欢听他拉琴,都喜欢与他作搭档演出皮影戏。听叶长发拉皮影四胡是一种享受,他的琴声有如一湖春水泛起的美丽涟漪,玄妙动听又开扩心胸、舒展平和。他的琴声可以使你狂燥的心情平静下来,他的琴声令你陷入如痴如醉的奇妙遐想,心旷神怡!
少年学艺 子承父业
要说叶长发学习皮影四弦胡琴艺术,还得从他少年时期谈起。叶长发出生在承德县孟家院乡大房沟村,他的祖上就有人会唱皮影,他的父亲叶春祥,是承德县有名的皮影鼓师和琴师,唱口也不错。叶长发从小接受父亲的培养、教育和熏陶,在皮影打拉弹唱的环境中长大。他自幼就爱看皮影、爱学皮影、爱唱皮影。他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所以他的技艺提高很快。十几岁上就已经掌握了皮影鼓师、琴师、唱工的基本技艺。18岁那年,他中学毕业,在县化肥厂上班。他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厂皮影班演出,唱一个晚上皮影戏给三五块钱的工钱。不管给多少钱,他都倾心投入到皮影演出上,一干就是5年。那些年皮影戏演出活动很活跃,整个承德县有几十个皮影团。
1989年,叶长发离开化肥厂,专门从事皮影戏演出工作,他会拉琴、掌鼓板,唱小儿、唱生,由于他技艺全面高超,艺德高尚,演出作风朴实,各地皮影团都非常欢迎他,纷纷邀请他去演出。他在北京“龙在天”皮影演出公司、北京老舍茶馆演出一年多。2012年远赴河南省怀阳县演出,每年都到辽宁省朝阳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演出,承德地区各县市都留有他演出的足迹,受到普遍好评。
勤学苦练 技艺高超
皮影戏好看也好听,但学会这门艺术却非常不容易,要成为皮影戏的鼓师、琴师和熟练掌握它的唱工,那就更不容易。
叶长发虽然有对皮影戏炽热的爱好、特别的天赋和家父的耐心传授,但不下苦功夫练习也是学不成的。他学练皮影艺术技巧,达到忘我和如痴如醉的程度。为了拉好一支曲子,他可以一天不吃、不喝、不睡,把录音机放在自己枕头边,边听边睡,有时梦中还在演奏。他经常强制和引导自己“入戏”, 剧情悲伤我亦悲伤,剧情欢喜我亦欢喜,把皮影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自己所拉的琴声完全融为一体,每遇甩大调时,他更要求自己的情绪“来劲”,琴声如行云流水,唱腔像雨打芭蕉,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心灵受到震撼,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紫侠山》是一部著名传统武侠皮影戏,前半部中有一段戏,完全没有道白,只有唱腔,需要琴师连续拉琴两个多小时,中间不能停顿。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叶长发不怕疲劳,连续拉两个多小时,终于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观众和同伴们的高度赞赏。遗憾的是,他的手腕也因长时间疲劳造成肌肉拉伤。23年过去了,他的手腕仍然留有残疾,但他对皮影琴艺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
为了加深对皮影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他经常学习中国历史、文学和戏曲知识,了解皮影艺术的起源、历史沿革与现状,学习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其它剧种的艺术特色和曲调规律,借鉴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不断提高皮影琴师的演奏水平。
叶长发从艺31年,对琴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皮影戏演出过程中,琴师的最高水平也是最大难点,在于琴师与鼓师、唱工的配合,恰恰鼓师、唱工来自不同地区,代表着老调、新调、唐山派、东北派等不同流派和风格,同时在演出中根据剧情和故事情节,又分生、旦、大、丑等不同角色,同一角色又有流水、慢板和快板的转换与对接,要使诸多流派、角色和唱腔在迅速切换和对接中做到天衣无缝的瞬间契合,这确实需要琴师有一种技艺纯熟的“神功”。为了练就这种“神功”,2000年,他特意请来著名鼓师李玉华,请他给自己挑“毛病”。李玉华指出他的底鼓还不太到位,有不认鼓的地方,要注意看鼓,要注意看鼓师的手势,尤其是对现代皮影戏,要特别注意学习和推陈出新,跟上时代发展。叶长发对李玉华琴师的辅导印象深刻,经过反复练习,他的琴艺又提高了一大块。他现在能做到开板就入戏,鼓师与唱工们特别愿意与他配戏,开口就唱,特别随和,觉得非常舒服。
热心传承 贡献突出
叶长发对皮影艺术的传承非常重视。在他看来,皮影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戏剧殿堂里一个闪光的瑰宝,她蕴涵着民间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他的皮影技艺是父亲那一代人传给他的,也要在他手上传承给下一代。
他的爱人兰凤芹,自从与他结婚后,在他的熏陶和感染下也逐渐爱上了皮影艺术,也爱看爱听爱唱皮影戏,经过叶长发多年培养和训练,现如今,兰凤芹已经是一位出色的皮影演员,她演唱的皮影旦角、生角,声音洪亮、唱腔圆润、有模有样、惟妙惟肖,已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成手“影匠”。
为了传承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叶长发自己出资购买影箱,办起了影班。自己办影班谈何容易?他要四处去聘请演员,托人去“写影”,还要参与影班的每场演出,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有一次为请一位技艺高超的皮影艺术家,他步行20多公里山路到平泉县,回到家天已漆黑,但他还是坚持继续参加演出。他的影班存续十多年,演出活动遍及唐山、承德、内蒙古的赤峰和辽宁省朝阳地区,演出场次达3000多场,观众多达数十万人。他应邀在40多个皮影团和皮影班演出过。由他担任鼓师、琴师和演唱的传统皮影戏和现代皮影戏有《杨家将》《包公传》《薛海征西》《大战红孩儿》《鹤鹿同春》《三打白骨精》《鹬蚌相争》等100多部。他多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第二、第七套栏目录制皮影戏,也曾多次应邀到河北省电视台、承德市电视台录制皮影戏节目,为皮影艺术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力量,成为新一代著名皮影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