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抗战13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7:04:33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经过8年多时间,至1945年9月3日,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9月3日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永远光芒万丈!
在1937年7月中国对日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的对日抗战。如1931年11月,马占山指挥的黑龙江省嫩江桥抗战;1932年1月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所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3年1月至5月,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和商震所部三十二军等部参与的长城抗战;1933年5月,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指挥的察哈尔抗战和1936年8月傅作义指挥的绥远抗战等。
冀东地区的抗日战争,应从1933年1月的长城抗战算起,至1945年9月3日,将近13年时间。13年间,冀东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参加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一章,前后历时5个月。战场是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古北口的长城沿线上。涉及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抚宁、卢龙,今唐山市的迁安、迁西、遵化和天津市的蓟县,北京市的平谷、密云等9个市县的长城地段。全长3558公里,有大小关口62个。其主要战场喜峰口、罗文峪口、冷口等关隘都在今唐山市境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实行“不抵抗”。仅4个多月的时间,东北三省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沦陷。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向华北进行新的侵略扩张。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山海关守军何柱国部进行反击,这是长城抗战的开始。山海关沦陷后,日军分兵进犯冀东长城沿线各关口。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影响下,蒋介石不得不集结军队,防守长城各口,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驻守喜峰口的宋哲元部二十九军英勇善战,以古老的大刀与配以飞机、坦克的日军拼杀,予敌重创,为中国部队赢得了声威。驻守冷口的商震部三十二军也奋起抵抗,坚守阵地。日军对上述关口的进犯受挫后,改由山海关向滦东进攻。4月11日,冷口失陷。接着二十九军被迫撤出了喜峰口。同时,驻守古北口的徐庭瑶部十七军,在与日军血战和对峙两个多月后,从古北口退至密云。5月11日,日军强渡滦河,侵入滦西。5月16日占领唐山。冀东20余县和长城各口先后为日军所控制,平津危急。为保卫北平,傅作义所部五十七军自5月17日在怀柔与日军接火并血战。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谋求对日妥协,怀柔战役于5月23日停战。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地区”,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处于日军的武装监视和支配之下。
在整个长城抗战期间,唐山人民自发奋起,卫我长城,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对长城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1月,长城抗战爆发后,中共迁安县委在庙岭头一带组建抗日自卫团,有600余人。3月间,自卫团与二十九军达成联合作战的协议。二十九军供给抗日自卫团给养、子弹、手榴弹;自卫团为二十九军提供情报,配合行动。4月,自卫团配合二十九军某团在凿子岭抵抗日军进攻。4月下旬,中共迁安县委再次组建了抗日自卫团。队伍100多人,活跃在长河下游地区,抗击日军。
1933年春,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峪一线抗击日军3个多月,得到了迁安(含今迁西)、遵化人民的大力支援,出现了同仇敌忾、军民并肩抗战的局面。在兴城以北,滦阳、大关庄、撒河桥、彭庄、南团汀一带滦河防线的民众,男子不分昼夜帮助部队挖战壕、修工事、供弹药、抬伤员;女子烧水做饭,烙了一摞摞大饼送上前线。罗文峪的村民也是每天冒着敌人炮火往山上给官兵送开水,小伙子帮助挖战壕、修工事、打扫战场、抬伤号。许多青年参军入伍。各界民众自动捐款捐物,竞相支前。3月11日夜至次日凌晨,二十九军出潘家口、铁门关,东西绕行到日军背后发动夜袭。滦阳村的青年自告奋勇充当向导,带领二十九军奇袭队翻山越岭,摸入日军营地,砍杀数百人。
唐山和各县城镇的学生、商人也全力支援长城抗战。河北省立五中和遵化汇文中学学生联合组织慰问队,携带师生捐赠的食品和衣物到罗文峪等前方阵地慰问将士。遵化县城的爱国商人,赶着驴驮子,推着小车运送衣物、烙饼、馒头和炖熟的猪、牛、羊肉,慰劳长城岭上的抗战健儿。
长城抗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秋!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面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国爱国将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新的长城,激励着华夏儿女保卫祖国的豪情。唐山人民为了支援长城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永在青史留辉。
二、抵抗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统治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通过《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攫取了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并加紧进行分裂华北的罪恶活动。1935年11月25日,身兼滦榆区和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的殷汝耕,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动下粉墨登场,于河北省通县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同年12月25日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任“政务长官”。从此,冀东22县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7年8月,在“通州事变”发生后,池宗墨沐猴而冠,出任“政务长官”,迁伪政府于唐山,直至1938年2月1日合并于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个短命的伪政权,只存在两年零两个多月时间。在它统治期间,疯狂反共卖国,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走卒;建立反动军事专政,残酷镇压人民,使冀东大地充满了血腥;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庇护日本走私,摧残中国的经济;积极推行奴化教育和反共宣传。这个伪政府给冀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冀东社会的全面大倒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可耻的一页。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扶植了伪“满洲国”、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和伪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6个傀儡政权。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植的第二个傀儡政权,代表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侵华政策的一个新阶段。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这个亲日卖国反共反人民的伪政府,冀东人民进行了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斗争。
1936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傅茂公(彭真)来到唐山古冶,召开了中共京东特委会议,研究布置了抗击日伪的工作。京东特委领导人王平陆奔走于冀东各县,在北部兴隆、遵化、迁安一带山区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并使抗日根据地由十几个村庄发展到70多个村庄。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异常活跃,矛头直指日伪政权。
有一次,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政务长官”殷汝耕在保安队的护卫下,去遵化、迁安一带沿长城“阅边”。游击队和当地群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在各处张贴“打倒汉奸殷汝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当殷汝耕一行乘车由遵化到迁安三屯营(今属迁西)时,听到迁安境内长城、长河一带“抗日游击队十分活跃”的消息后,非常惊恐,遂改变原拟路线,调转车头,经丰润逃回唐山。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下,1936年8月,遵化县石河区人民组织了“反殷自卫军”,军长王道,军部设在遵化马兰峪。活动在遵化、迁安、玉田、抚宁、昌黎、滦县等地,进行推翻殷汝耕政权的斗争。不久,驻昌黎的伪保安队第三总队第六区队张国乾大队官兵200余人起义,响应反殷自卫军的爱国行动。他们占领了昌黎县城,拘捕了日伪官员多人。后来起义军在西进途中,在古治、洼里地区遭到伪政府围剿。失败后一部分起义官兵加入了抗日武装行列。
1937年12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滦县多余屯召开了“冀东十县抗日代表会议”,决定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会后,特委军事部长王平陆在迁安西部创建了华北抗日联军第一支队,率先发动了冀热边的抗日游击战争,打击了日伪势力。
在唐山市区,中共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进行了不懈的抗争。1936年春,开滦医院的中共地下党员谷云亭以护士身份为掩护,秘密组织了抗日自卫同盟,担负了为抗日游击队捐款、运送药品等工作。唐山火车站地下党组织建立了铁路抗日救国会,调查日伪军政人员和装备运输情况,配合地方抗日除奸活动。1936年至1937年上半年,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唐山市工商界、教育界,以各种形式进行多次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
三、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创建冀东抗日联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实行独立自主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到敌后,开辟了许多块抗日根据地。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指示,八路军第四纵队于1938年5月由平西向冀东挺进。中共冀热边特委也组织了抗日联军,准备发动冀东人民抗日暴动。1938年7月6日,抗日联军率先在滦县港北村发动起义,呼者先登,应者云集。已经饱受日伪5年蹂躏的冀东工农大众和各界人士,发出了愤怒的吼声。不数日,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冀东大地。不少伪军警察也反正起义。特别是开滦煤矿的数千名产业工人成立了工人武装大队参加了抗日暴动,形成了工农兵大联合,在全国树起了一面城市工人武装抗日的光辉旗帜。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领导人之一李运昌后来曾评价说:“1938年开滦工人大暴动,在冀东抗日游击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确实很大,它超过了一般性罢工的范围。它直接参加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配合了八路军挺进冀东,开展冀热边游击战争,形成了工农兵大联合,是震动全国、惊动世界的大暴动,其意义是重大的①。”
从7月底到8月初,是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的全面发动时期。西起潮白河,东到山海关,北达长城沿线,南至渤海之滨,包括滦县、丰润、玉田、遵化、迁安、乐亭、昌黎、蓟县,以及兴隆、平谷、青龙、密云、三河、顺义、香河、通县、卢龙、抚宁、宝坻、宁河、武清等21县和开滦矿区,到处都有暴动的队伍。各路武装约有10万余众,其中属于冀东抗联的约7万人,属于国民党和其它方面的约有3万人。暴动武装斩关夺隘,横扫敌顽,占领了蓟县、平谷、玉田、宝坻、卢龙、迁安、乐亭7座县城和大片乡镇。日伪势力为之丧胆。抗日的声势震动全国,风闻世界。8月中旬,八路军四纵主力与冀东抗日联军在遵化铁厂胜利会师,抗日暴动达到高潮。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为此向中共冀热边特委、抗日联军、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热边人民发了贺电。
但是,这一重大胜利没有尽可能保持和发展,9月中旬传来日本侵略军要大举“围剿”冀东的消息。四纵党委和有关领导同志对当时的不利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缺乏坚持冀东斗争的决心,不听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拦阻。抗日联军于10月上旬西撤,结果损失十分惨重。10月中下旬,一小部分抗联队伍停止西撤,重返冀东。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重新壮大起来。
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后来虽遭挫折,但功不可没。大暴动在敌人的后方燃起了抗日烈火,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在冀东的统治;唤起了民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敌人深远后方的政治影响;为党保存了一支3000多人的抗日武装,成为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刘少奇曾高度评价说:“这是真正地发动了几十万群众来进行反对日寇汉奸的武装斗争”,“是一次很值得研究的人民抗日大起义”②。
1988年7月,为纪念冀东人民抗日暴动50周年,在唐山大城山上建立了高耸的纪念碑,镌刻着当年抗日英雄儿女的光辉业迹,千秋万代传颂。
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片国土成为沦陷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深入到日本侵略者的深远后方,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使日本侵略者陷于人民战争的包围之中。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唐山成为在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后,从1938年10月,冀东抗日联军和八路军一部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从1940年初开始,冀东地区建立并巩固了以盘山、鲁家峪和腰带山为中心的3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即蓟(县)、平(谷)、密(云)根据地,丰(润)、玉(田)、遵(化)根据地,丰(润)、滦(县)、迁(安)根据地,并很快形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区和广大游击区。在以后的5年中,冀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发展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包括冀东、辽西和热河全省,成为全国19个抗日解放区之一。1945年7月,冀热辽区的县级抗日政权发展到31个,部队发展到3万多人。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今唐山地区除唐山市区和滦县县城外,都先后成为抗日解放区的一部分。
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抗日武装先后发动了打“治安军”战役、复仇战役、恢复基本区战役、打伪满军战役和扩大解放区战役(即热辽战役),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抗日联军领导人李运昌和抗日英烈包森、王平陆、魏春波、节振国、陈群、刘诚光、周文彬等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在此期间,日伪军为了消灭抗日武装,对抗日军民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和残酷的折磨。灭绝人性地制造了潘家峪惨案、潘家戴庄惨案等50多起血案。而日军在长城沿线制造的千里“无人区”,更是惨绝人寰。从1938年8月至1945年6月,被日伪军屠杀和虐待致死的唐山地区群众16.64万人;23.5万间房屋被烧;17.55亿余公斤粮食被抢。这些暴行激起冀东军民同仇敌忾,以百倍的勇猛去打击日本侵略者。
在唐山沦陷区,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唐山各厂矿工人的斗争如火如荼。他们实行怠工,造成减产;割电线、扒铁道、破坏运输;给抗日部队送情报、送物资。冀热辽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曾经深情地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东部队官兵都有胶鞋穿,冀东根据地的物质条件比其它抗日根据地好一些,就是有白区人民多渠道的支援③。”唐山沦陷区人民的反日斗争,配合八路军的正面作战,共同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光复冀东国土,进军东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次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11日,八路军延安总部连续发布7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区部队立即向日本占领区进军,接受日伪军投降。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冀热辽军区组织了3路挺进部队,由司令员李运昌率领于8月17-19日先后向热河、辽宁进军,不到1个月时间,就控制了热河和西满地区。到10月,先后接管热河、辽宁全省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共60多个市、县,为我党我军立足东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八路军延安总部命令,留在冀东的冀热辽军区部队立即对冀东地区的日伪势力进行反攻受降。8月20日迅速包围了唐山。8月23日—25日,宁河、卢龙县城先后光复,8月28日光复了乐亭县城;9月15日光复了蓟县县城,20日光复了玉田县城,9月26日丰润县城光复,至30日,三河、宝坻、香河县城相继光复;10月17日攻克迁安,26日收复抚宁;至12月底,遵化县城解放。
留在冀东地区的冀热辽部队,自8月17日至10月中旬,对日伪军进行较大的战斗56次,毙伤俘日伪军5300多人,受降伪军6800余人。除北宁铁路线上的秦皇岛、昌黎、滦县、唐山等几个孤立据点以外,共收复了13座县城,200多个集镇,取得了反攻受降的重大胜利。冀东人民经历了13年艰苦的抗日斗争,终于赢得了解放④。
冀东人民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有3个基本原因:
一是由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冀东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这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要胜利,侵略者必然要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
二是由于冀东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觉悟,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深远后方,创建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侵略者的咽喉插上一把尖刀。他们刚健自强,毁家纾难,马革裹尸,前仆后继,百折不回。他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抗难。这是冀东人民的光彩,唐山人民的雄风。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
三是冀东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冀东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地方实际,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如在作战方向上,首先选择了基础最好的“基本区”,而没有到偏远的冀察地区。在政权建设上,大规模建立“两面政权”以适应游击根据地的具体情况。组建正规军和大部队,在敌之中心区作战,壮大了我军的声威,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也牵制了日军大部队不能南下作战。冀东党组织始终是冀东地区抗日群众的核心力量和抗日斗争中的中流砥柱。这是冀东抗日游击战争能够胜利的根本保证。
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光复了家乡的土地,解放了冀东的人民,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同时它的伟大战略意义还在于创建了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为后来的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活动基地。冀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用巨大的代价赢得了胜利,推动了历史前进。
参考文献:
①②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唐山百年纪事》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第312页
③王士立、刘允正:《唐山近代史纲要》,社会科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版,第336页
④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冀东革命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教授,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姜德辉,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