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评剧“洪派”艺术的形成及传承发展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7:19:57
 洪影以“洪派”创始人的身份,于2000年亮相于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已经15年了。综观评剧知名的流派,如白派、新派、魏派、马派、鲜派、韩派、花派、筱派皆出自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而洪派则是土生土长、扎根唐山、花开唐山的一个品牌,来之不易,其形成及传承发展的历程,值得说道说道。

  洪影1930年生于滦县,8岁学京剧,12岁随师父跑码头登台演出,1951年参加唐山专区胜利剧社,演出京剧《失空斩》等戏。1952年胜利剧社改为唐山专区实验剧团,洪影仍以唱京剧为主,以唱评剧为辅。
  1952年第一届中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和演员优秀表演奖,1953年排成彩色电影轰动全国。此时实验剧团改为唐山专区评剧团,作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移植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改名《柳荫记》,由洪影饰演梁山伯。今天看来,该团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可谓一次创举,其一,此前评剧被称“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以小旦为主,小生、小丑只是配角,没有多少戏份,所以有“要吃饭,一窝旦”之说。而《柳荫记》是一出生、旦并重的戏,甚至梁山伯的戏更重一些;其二,评剧小生唱腔当时只有简单的二六板,不能承担起梁山伯这个人物的需要,必须丰富发展小生唱腔;其三,旦行挑台在评剧界已成传统,这种改变一时难以被众人接受,何况演梁山伯的洪影还是从京剧改行不久的演员!
  面对三大难题,为保证《柳荫记》的成功,组建了由团长王乃平,副团长许郁仁,编导陈效影,作曲马生,老艺人张亚亭,主演洪影、范金亭组成的创作班子,扬长补短,各显其能,团结协作,重点攻关。该剧1953年首演于昌黎,获得好评。同年9月登上唐山市人民大戏院,创一天两场、连演40天、场场爆满的记录。洪影的名字一下子在唐山观众的心目中大红大紫,评剧从此有了生、旦竞飞,平起平坐的剧目。首战告捷更坚定了剧团改革的信念,也坚定了洪影的信心。
  其后,洪影又排演了《周仁献妻》《六国封相》《红龙传》《张羽煮海》《刘伶醉酒》《十五贯》《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以生行为主的剧目,在观众中流传着“宁可卖掉大掸瓶,也要看看洪影范金亭”;“六国封相红龙传,越看越好看”等民谣,可见洪影在观众中的地位与影响。
  笔者在2006年曾写了篇《“洪派”四要素简谈》,从有代表剧目、有艺术特色、有传承人、有观众群四个方面论述了洪影艺术为什么能为“派”,下面主要谈谈她的艺术特色。
  洪影在唱腔创新上有三大特点:其一,她没有条条框框,无拘无束,她听着什么腔好听,用在什么人物上合适,不管它是京剧的、梆子的、越剧的、曲艺的,都敢拿来所用,而且经她心中一“化”嘴里一“唱”,连相对保守又最爱挑剔的唐山观众也认可是评剧。这一方面得益于评剧小生传统唱腔太单调,她的唱腔好听又符合人物感情;另一方面得益于她善唱,有熔百家为一炉的本领,从而形成她特有的韵味,有听头,有嚼头。可谓“广收博采、为我所用”。其二,她对唱词要求很高,不符合人物特定感情的唱词一定要改;她还善于在读唱词上下工夫,正因为能吃透唱词,才知哪该重、哪该轻,哪该长、哪该短,哪该高、哪该低,这就使她做到了老祖宗的教导:“准于情,生于字,化为音、腔。”所以她的演唱抢、闪、堆、剁,起伏灵巧,跌宕鲜明。可谓“字里生情,情中传神”。其三,她设腔特别注意人物个性,反对千人同音、万人同味。她演唱的《刘伶醉酒》中“来了我刘伶好酒的男”就是一个经典范例,她把刘伶此人、此时、此地的心境——狂傲、愤世、好酒,表现得层次有致、绘声绘色。打碎看,句句可圈可点;整体瞧,天衣无缝。可谓“腔为情设,情为人投”。正因为她有如此天赋和功力, 1953年在表现楼台相会之后的梁山伯回到家中,病入膏肓,生命奄奄一息,心中更加思念英台时,唱了一段“反调”,开评剧小生唱腔反调之先河。
  从表演的角度审视洪派,其个性表现在洪影运用程式而不程式化,强调中国戏曲表演写意之美又有生活实感。对此,她的高徒张俊玲常讲拜师后学的第一出戏就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合监”一折,一出场就学了两天而过不了关。为表现杨乃武此时被打得遍体鳞伤,举步艰难,洪影示范手扶大腿,踩着锣鼓点,一步一晃,东倒西歪,身段是那么协调,感情是那么感人。当张俊玲学会这个上场并呈现在舞台之上,从中悟出了“什么叫带戏上场”,该怎样给观众第一印象的道理,受益匪浅。当杨乃武弄清真相之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演到这里一般都是随着锣声拍桌亮相。而洪影不满足这点,而是另辟蹊径,她从京剧武生踢大带的动作受到启发,要用上人物的长辫子,经过反复琢磨,她用脚踢起辫子,让它搭在肩上,再借鉴甩发的技巧,把辫子在脖子上绕两圈,然后双手抓住辫梢亮相,把杨乃武此时的愤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惊四座。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样的表演在传统评剧中是没有见过的,洪影是第一人。洪影曾告诫弟子:“表演要强调意在形先,情真意切,取法生活,优美细腻。”她还要求弟子“台上要有精气神。唱词是内容,声腔是手段,情才是人物心灵的集中表现。人物化要做到‘四合’——心同口合,口同手合,手同心合,心同眼合”。这都是她亲身实践的精髓。正因为如此,她塑造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人说:“女人的柔只有男人最懂,而男人的刚也只有女人最爱。”我想,这可能正是女小生表演特殊优势的所在。
  回顾洪影的评剧人生,1954年至1965年,是她的黄金时代,为她量身定做的剧目(改编、创作)最多而个个出彩,演出的场次也最多,无数观众追着她看戏。也就是说,在这短短的11年,“洪派”艺术已经形成。能在短短的11年打造一个流派艺术,的确有很大的传奇性。何以为此?是否可以这样说,一是唐山专区评剧团从一建团就为洪影搭建了一个创新的平台,而洪影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二是洪影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坚强的毅力“能追无尽景”;三是凭着唐山地域文化底蕴的深厚诞生了评剧,而洪影的一生恰恰立足于唐山这块文化沃土,汲取着珍贵的营养;四是凭着唐山观众对评戏的特别关爱,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一伟业。

  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中国第二个文艺春天再次沐浴祖国大地的时候,已撤销多年的唐山专区评剧团,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于1982年复建,洪影被任命为副团长。1983年5月唐山地、市合并,地、专评剧团也合二为一,定名为唐山市评剧团。洪影又成了评剧观众关注的焦点人物,禁锢十年的传统评戏,此时已火爆市场多年。她一面带团演出自己的代表剧目,一面指导青年演员恢复评剧传统剧目,以满足市场需求。对于视戏如命的洪影而言,此时已没有创演新戏的任务,除正常演出外,她的心思都用在了传艺上,恨不得把自己积累的一身本领,尽快传授给学员,应该说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小洪影”的苗子。1989年文化部在沈阳市举办的全国评剧调演中,洪影1954年收的第一个徒弟孙振宇,在《戏圣传奇》里扮演成兆才,荣获表演一等奖,让洪影喜出望外。
  但好景不长,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信息文化的迅速发展,民族戏曲文化逐渐被青年人冷落,评剧也不例外,逐渐从高潮降入低谷。对于诞生在唐山的评剧身处窘况,唐山党政领导感到有责任为评剧走出低谷,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决定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2000年9月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唐山隆重启帷。全国13个评剧院团齐聚唐山,演出了一批评剧佳作,评剧各流派创始人也来唐相会,其盛况可谓前所未有。洪影以“洪派”创始人的身份携弟子登上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开幕式的舞台。
  15年来,中国评剧艺术节举办了9届,在全国评剧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成就了一大批评剧生力军,有的人才已成为全国评剧界某个行当的领军人物。单就“洪派”艺术的传承发展而言,也受益于评剧艺术节。洪影共收有16位专业剧团的徒弟,其中石家庄的赵立华于2004年率先摘取了梅花奖,还有锦州评剧团的刘爱华、营口评剧团的刘连英、大厂评剧团的陈立行和石学广、廊坊评剧团的刘宏岩,以及我市京剧团一级演员赵燕和唐山市评剧团、丰润评剧团、玉田评剧团、滦南成兆才评剧团的石文明、李朋念、杨继勉、马奎芬等8名。每位徒弟都在传承中有所发展。1983年17岁拜洪影为师的张俊玲,这位梅花奖获得者、文化部文华奖得主的著名评剧小生,如今已是唐山市评剧洪派艺术研究学会会长。
  张俊玲当年认真学得老师的技艺,首届评剧节演出的《红龙泉》,虽是根据洪影当年的代表剧目改编而成,但依据时代的发展,其唱腔洪影都进行重新设计。此后,她陆续演出了《嫦娥奔月》中的逢蒙、《成兆才》中的成兆才、《香妃与乾隆》中的乾隆、《马寡妇开店》中的狄仁杰、《从春唱到秋》中的成兆才。每个戏根据人物和剧情的要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香妃与乾隆》中,她牢牢记住了老师教导的“人物出场要演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此情此景”。她的出场做到了先声夺人:在辉煌的混牌子音乐伴奏下,身着素衣的乾隆,迈着夸张的脚步,步步落地有声,伸手撩起柳条,走下台阶,精美的折扇在手中一抖,只听哗的一声,随一声锣响,站定亮相。此时虽未着黄袍,天子的威严,潇洒的文气,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赢得满堂掌声,凸显了一个成熟演员的道行,也展示了“洪派”艺术的风范。《马寡妇开店》是中国评剧院参加第七届评剧艺术节的剧目,改编者王新纪称此剧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新尝试。我们对原剧的主题、人物、故事的发展与结局都做了某种颠覆性的改造”。中国评剧院特邀张俊玲扮演“狄仁杰”,为展示“洪派”唱腔特色,该剧作曲者事先对洪派唱腔进行了研究。这是一出唱、念、做、舞并重的戏,只有四人物,舞台上从头至尾没有半点空隙,观众在诗情画意中品赏着人物的心境,整个舞台高度动静交错,节奏时缓时急,既有疏能走马,又有密不透风,脉络相连,丝丝相扣,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最叫绝的是马寡妇夤夜给狄仁杰送饭被推出门外,更锣三敲,狄仁杰入梦一段5分钟的戏。曲作者为表现梦境,吸收若干音乐元素创作而成,导演以神来之笔,对这场“梦”用了双人舞的手法,有唱、有舞、有念、有做。张俊玲充分运用了编导者为自己施展才艺提供的广阔空间,她遵照戏曲乐论中“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原则,认真研究唱腔的内涵,努力发挥洪派的韵味,大胆吸收当代声乐艺术的技巧,把这段唱腔唱得情重音轻,明朗晶莹,形美神真,陶然如醉。她运用气声轻起梦中人“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满眼堆着俏,一身都是娇”,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和马寡妇载歌载舞中,甜美的演唱,优美的舞姿,传神的眼睛,多变的亮相,把狄仁杰“抛却了闷恹恹一番说教,招来了妖滴滴的一位妖娆,抓紧了白生生一双素手,叼住了红艳艳一颗樱桃,颠倒缠绵人偎抱,欢情欢爱胜香醪”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一腔一调、一字一音、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几乎达到了精致完美,无可挑剔。
  这次合作非常圆满成功,中国评剧院特以院部名义写了篇文章《细微之处见精神——记<马寡妇开店>中的张俊玲》,全面地对俊玲的所作所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张俊玲则深感在评剧院学到了好多学问,使自己的演艺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洪派”艺术的魅力。
  再说《从春唱到秋》。在谈这出戏前不能不说两个事。一件是2002年为演心目中的“戏圣”《成兆才》,张俊玲一剃秀发;2006年与天津评剧院青年团合作演出三出短剧,其中有《嫉恶写三姐》她二剃秀发;2009年为拍评剧电视连续剧《成兆才》她三剃秀发;2012年参加第八届评剧艺术节演出《从春唱到秋》她四剃秀发,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好主人翁的形象,这是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第二件要说的是,女小生演现代戏一号人物,而且演得如此完美,张俊玲可能是开先河者,这是艺术功力的到位。
  张俊玲在11年中,饰演了四个版本的成兆才,角度不同,形式有别,故事各异,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她越来越走进成兆才的内心。如果说她2002年初演成兆才,还在追求形似,戏演得还比较拘谨,还有雕琢的痕迹;而在《从春唱到秋》中,全戏从头到尾,演得非常流畅,自然、鲜活,入神、感人。其中有剧作家、导演、演职人员指导、协作的功绩,但就张俊玲而言,她已把职业评剧演员视为自己的事业,她已走进成兆才倾注评剧一生情的境界,这在最后一场成兆才的独角戏中展示的最为充分。成兆才把所写的剧本留给陈小山,恋恋不舍地背上自己的衣物离开了戏班,朝着生他养他的绳各庄,走到他熟悉的戏台,他抚摸着台口两边的柱子,看着“真真假假世上岂无台上事,虚虚实实剧中常有座中人”的对联,触景生情唱了段“青灯照白头”,这是成兆才评剧人生的自白,意满情深,有抒有激,酣畅淋漓,令人神往,形象而深刻地唱出了成兆才“百部戏文写就,世人用心收”“戏台一亩三分地,血泪尽在戏里头,如今我难舍难走也得起,绳各庄半间茅屋写春秋”的毕生追求。这段戏感动了无数的专家和观众,有人说:“这出戏把‘洪派’艺术发展到了极致。”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写下“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的名句。我想“洪派”传人不会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遵循“传统是基础,创新是生命”的艺术规律,做到“能追无尽景”。张俊玲近年也收了徒弟。两位青年专业演员王晓宇和韩立娇双双获得了中国戏剧红梅奖河北赛区金奖,王晓宇还在第九届评剧艺术节唐山评剧团演出的《榆钱谣》中担纲小生主演,5岁的刘乙润、4岁的徐亿橦现在已成了评剧的小明星,前者摘取了小梅花奖的桂冠,后者在全国“十佳”中名排第三。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举办评剧青年演员大赛中,全国若干“洪派”演员参赛。“洪派”已从唐山走向全国,这就是“洪派”艺术的发展轨迹。
  洪派艺术韵味越唱越浓,特色越演越鲜,道路越走越宽,传播越传越远,新人越出越多,好戏越来越火……期盼她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