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清《曹鼎望墓志铭》校注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7:25:32
 
  1993年5月8日,河北省丰润县政协文史办的工作人员,在丰润县城西8公里处的尚古庄村,发现了《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加三级前翰林院庶吉士澹斋曹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曹鼎望墓志铭》)一盒。《曹鼎望墓志铭》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为86cm,志盖厚19cm,志底厚21cm,除志底左上角稍有缺残外,其余保存良好。志盖上书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加三级澹斋曹公墓志铭”5行25个篆字,志底有楷书共35行,满行42字,共计1423字。此文物现存丰润区文物管理所。
  曹鼎望(1618—1693),字冠五,号澹斋,直隶顺天府丰润县咸宁里(城内西街)人。数岁能文,弱冠考取秀才,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十六年(1659)进士,选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十八年(1661)散馆,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康熙二年(1663)升刑部员外郎,三年(1664)晋刑部郎中,五年(1666)奉命典湖广乡试,六年(1667)擢安徽徽州府知府。因以事忤上司意,被夺爵三级,返回故里。三藩未靖,又被启用,任江西广信府知府。丁外、内艰服满,补陕西凤翔府知府。后致仕回乡。曾参与了康熙年间《丰润县志》的编纂事宜,与族人监修了《浭阳曹氏族谱》,著有《曹子全书》等集。
  1994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曹雪芹祖籍在丰润》(丰润文史资料第八辑),书中收录了《曹鼎望墓志铭》的原文。本文即以其为底本,进行了标点、注释与校订。墓志中原阙一字,另有一字不识,因原文未注明有残阙,经查《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均无此字,故暂以方框“□”代之。
  注文当力求简洁,典故的解释也尽量明白,如出处过于冗长的,不能省略时只得割爱,一般不作句子的串讲,个别的偏僻字、多音字作了注音。遇特殊需要的也有案语说明,有明显讹误的地方,亦根据其他史料作了订正。因手中资料有限,有少数释文典故的出处未及核对原文,还望见谅。
  此次整理,旨在抛砖引玉。囿于水平,文内仍有乖谬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皇清诰授(1)中宪大夫(2)陕西凤翔府(3)知府(4)
  加三级前翰林院庶吉士(5)澹斋曹公墓志铭(6)
  注释:
  (1)诰授:清制五品以上官,覃恩予封者,本身之封曰诰授。(2)清文散官阶,正四品。(3)凤翔府:唐置,时称西京。治所在凤翔、天兴二县(今陕西凤翔县),辖有今陕西凤翔、岐山、扶风、麟游、宝鸡、眉县、周至等地。金为凤翔路治。元属陕西行省。明属陕西布政使司。清属陕西省,辖境亦有扩大。(4)地方府一级的长官,正四品。常以进士出身任京官者外放,亦自翰林院官,都察院官,各部实任的郎中、员外郎内选任。(5)翰林院庶吉士:明初设六科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清仿明制,每科殿试后,选文行兼优者为庶吉士,又称庶常,入庶常馆学习,谓之“馆选”。三年期满,经皇帝“御试”分发任用,称为“散馆”,根据成绩,分别等第,或授以编修、检讨,或任以部属司员,或出任州县官。(6)墓志铭:墓志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作“圹墓穴铭”、“圹志”、”埋铭”等。形制由两块方石组成,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题名。其中有韵语结尾的墓志,称为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1)光禄大夫(2)户部(3)左侍郎(4)加六级年眷弟(5)大兴(6)蒋弘道(一)(7)顿首拜撰(8)
  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9)顺天府(10)府尹(11)年眷弟真定(12)刘元慧(二)(13)顿首拜篆(14)
  钦授(15)翰林院(16)编修(17)太常寺少卿(三)(18)加一级年眷弟静海励杜讷(19)顿首拜书(20)
  校订:
  (一)蒋弘道是三甲进士,是“赐同进士出身”,但其在墓志中却自称“赐进士出身”。原来古人亦甚虚荣,且不止蒋一人。为顾及颜面,后来凡是科考中举,不论几甲,均称为进士及第。先是,同榜登科者为年兄,后又扩至前后两科,泛称同年。励杜讷是诸生出身,因书法出众,且备受恩宠,当然可算“年眷弟”了。查《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有“蒋弘道(1629—1703),字扶三,号裕庵,山西临汾人”。籍贯虽不同,年代实相符,彼“蒋”与此“蒋“,抑或是一人?(二)《光绪顺天府志》卷八十一“官师志十·国朝官师表”之顺天府“尹”一栏中,刘元慧列在“吴涵(康熙三十一年在任)”与“甘国枢(康熙三十九年在任)”之间,刘在任时间未详。据《曹鼎望墓志铭》,可知刘元慧在顺天府尹任职时间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此条实可补入《光绪顺天府志》相关章节。(三)“太常寺少卿”,《清史稿》卷二六六“列传五十三”,作“二十九年,迁侍讲,改光禄寺少卿”。
  注释:
  (1)明清科举制度,殿试中式者分三等,称一、二、三甲。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2)文散官名称。清文职正一品曰光禄大夫。(3)六部之一,掌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4)侍郎:六部尚书的副长官。清初六部,理藩院次官称参政,顺治元年(1644)复改此名,左、右侍郎各有满、汉员,初定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雍正八年(1730)皆定为正二品。(5)年眷弟:年,即年兄,科举考试同榜登科者称同年,互相尊称为年兄;眷弟,是旧时婚姻关系的互称,初结婚之家,尊长对卑幼自称眷生,卑幼对尊长自称眷晚生,平辈者称眷弟。(6)指清顺天府治,民国后移治黄村。(7)蒋弘道:顺治十六年己亥加科徐元文榜第三甲第五十八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司业,官至左都御史(8)顿首拜撰:顿首,即磕头(多用于书信);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后指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为拜;撰,撰文。(9)通议大夫:文散官名称。清文职正三品曰通议大夫。(10)明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府置,建为北京。十九年定都于此,改称京师。治所在大兴、宛平二县(今北京市)。(11)清代于顺天、奉天二府,各置府尹一人,为一府的行政长官。(12)真定:雍正元年(1723)改为正定,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13)刘元慧: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榜第二甲第三十二名进士。(14)篆:即篆额,指于碑头处篆书碑名。一般采用篆书或隶体,使用篆书的称为“篆额”,使用隶体的叫做“题额”。(15)钦授:钦,旧时对皇帝所行事的敬称;授,给予。(16)明改唐宋翰林学士院为翰林院,清因之,有掌院学士、侍讲、侍读、修撰、编修、检讨等官。(17)翰林院属官,掌修史。多由榜眼、探花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18)太常寺是掌管礼仪事务的机构,清初隶属礼部,置卿、少卿,满、汉各一人。此后分合不一。(19)励杜讷(1628—1703),字近公,诸生。以善书,赴馆缮写《世祖实录》。书成叙劳,授福建宁州同知,命留值南书房。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官光禄寺少卿、太行寺卿、迁左副都御史。上书请考查督抚藩臬的政绩以定优劣,考查将弁之骑射以定处分。累官至刑部侍郎。办事谨慎,直廷禁二十余年无失误,卒后赠礼部尚书。(20)书:即书丹,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书写,然后刻工再瞄着镌刻,这个程序称为书丹。
  公讳(1)鼎望,字(2)冠五,别号(3)澹斋。姓曹氏,丰润人。顺治甲午(4)举于乡(5),已亥进士(6),选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屡试太和殿(7)赐茶,人以为荣。辛丑(8)散馆,授刑部(9)山西司主事(10)。念关外(11)严寒,流犯多冻死者,请大司寇(12)龚公鼎孳(13)具疏(14),三冬不发遗(一),以广好生之德。制曰(15):可。
  校订:
  (一)三冬不发遗:《唐山市丰润区志》(1978—2005)中所录片段亦与此同。此处“遗”,疑为遣。发遗,不词。案:“遗”,又音“wéi”,参《战国策》:“(赵武灵)王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此处“遗(wéi)遗”,即为逶迤之意;又,“遗(wéi)遗(wéi)”,指鱼行相随的样子,如《诗经·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唯唯”,其中“唯唯”即“遗遗”,是指鱼儿得水,自在游动。此外,遗(wéi)还有赠予、致送之意。其实,流犯不会“自在”的“逶迤”,更不会被“赠予”,所以均与本文不符。遗亦有“留下”之意,参墓志前后文意,亦不确。“遣”有“遣返”或“遣送”义,可指遣送回原来之处,亦指把不合居留条件的人员送走。“发遣”,即发送,有强迫使行之意。参《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由此,二字恐系形近而误,此处“发遗”宜为“发遣”。
  注释:
  (1)讳:旧时不能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2)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3)指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4)顺治: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4—1661年在位。甲午:是顺治十一年(1654)。(5)乡试考中举人。(6)己亥:是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曹鼎望为第三甲第二十六名。(7)太和殿:亦名金銮殿,在今北京市故宫博物院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称太和殿。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寿,每岁元旦、冬至等重大典礼及出兵征讨仪式皆在太和殿举行。(8)辛丑:是顺治十八年(1661)。(9)六部之一,掌管法律、刑狱事务。(10)山西司:即山西清吏司,清沿明制,按地方行政区分为十七清吏司;主事:清代相沿,进士分部,须先补主事,经一定年限,升员外郎、郎中。(11)旧称山海关以外的东三省为关外。(12)大司寇:亦省称司寇,是刑部尚书的别称。(13)龚公鼎孳:即龚鼎孳(1615—1674),明末清初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孝升,号芝麓。明崇祯进士。及第前后留连秦淮,饮酒醉歌,纳名妓顾眉为妾,以诗文著名。崇祯十七年(1644),京师陷,降李自成,为直指使,巡视北城。旋复降清,授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因名节有亏,屡遭弹劾。康熙初,起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后病死。有《定山堂集》。(14)具疏:具,即陈述、开列;疏,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15)帝王的命令,后称皇帝诏令为制;曰:说。
  癸卯(1)升本部员外郎(2)。有诬陕西张某谋反者,并揭其厅壁反诗证之。狱(3)将成,公阅其诗,乃唐人张谓(4)旧作,归取刻本示之,事乃寝(5)。甲辰(6)仍晋本部郎中(7)。丙午(8)奉命典(9)湖广(10)乡试(11)。丁未(12)擢徽州府(13)知府。婺源(14)、祁门(15)盗踵(16)至,掠去童子张有鹏等十三人。
  注释:
  (1)即康熙二年(1663)。(2)员外郎: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明清各部均有员外郎,位郎中之次。(3)指官司。(4)张谓:唐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正言。天宝进士。早年从戎十载。乾元中以尚书郎使夏口,曾与李白交往。大历初为潭州刺史,后官礼部侍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5)寝:即平息、停止。(6)即康熙三年(1664)。(7)郎中:六部诸曹司的长官,分掌各司事务,位在尚书、侍郎、左右丞之下。(8)即康熙五年(1666)。(9)典:主持,主管之意。(10)即湖广行省。元至元中置,治所在武昌路(今湖北武昌),辖今湖北长江以北的小部、以南的大部,湖南、广西、广东自电白、茂名以西和贵州大部。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辖境又有调整。清康熙三年分为湖北、湖南两省。(11)指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者即为举人。(12)即康熙六年(1667)。(13)擢徽州府:擢,提拔;徽州府,元至正中置,明洪武元年(1368)直隶中书省,治所在歙县(今属安徽)。永乐元年(1403)改隶南京。辖今安徽黄山市部分、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黔县及江西婺源。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14)婺源:唐置,属歙州,天佑中移治弦高镇(今婺源县)。宋宣和后属徽州。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婺源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属徽州府。(15)祁门:唐置,属歙州,大历五年(770)移治今祁门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16)踵:跟随之意。
  盖(1)徽州地连三省,在万山中,贼渠(2)六人率其党数千,出没郡(3)县为害,已二十年。公闻之,遣丁壮市(4)鱼盐假商人,入山贸易,识其巢穴姓名,乃密报巡抚(5),走江宁(6),谒总督(7),具道其事。总督惊,将发兵剿之。公曰,不可,剿必联三省,行文(8)备军储,往返期(9)会,非三阅(10)月不能竣(11)。风声一出,贼侦知解散。兵去而贼复聚,此所以屡剿而一贼不获也。总督曰,然则(12)奈何?
  注释:
  (1)盖: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2)渠:他。(3)郡:古代的行政区划,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4)市:指买卖货物。(5)巡抚:古代官名,清代称掌管一省民政、军政的长官。(6)走江宁:走,指跑;江宁,指江宁布政使司。清制每省设一布政使司,康熙六年以后,改设布政使一人,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使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7)谒总督:谒,即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总督,清朝地方最高长官,一般管辖两省的军事和政治,也有管三省或只管一省的。(8)指发公文。(9)期:约定时日。(10)阅:意为经历、经过。(11)竣:完毕。(12)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之意。
  公曰,徽(1)、宁(2)、池(3)、饶(4)将弁(5)皆制府(6)所辖,诚(7)得一老诚廉能者,少带兵马,探访责在胥役(8),剿缉责之营兵,发纵(9)指示则操之主将,宽其时日,开以自新之路,如此则成功必矣。总督曰,善。遂令总兵丘越帅郭应□等,将精甲(10)三百,偕公往阵,斩贼首何老二等十三人,生禽(11)王跳鬼、六公子、赵老大等九十余人,搜获被掠童子十三人,纵之归。余悉(12)投诚免死。计七月而贼平(13)。
  注释:
  (1)徽:徽州府。(2)宁:即宁国府,南宋乾道二年(1166)升宣州为宁国府。治今宣城县(今安徽宣州市),辖有今安徽宣城、宁国、南陵、泾县、旌德、黄山等地。元改为宁国路。明初复为宁国府,直隶南京。清属安徽省。(3)池:即池州府,元置,明初直隶南京。治今贵池县(今安徽贵池市),辖有今安徽贵池、东至、石台、青阳、铜陵等地。康熙六年,属安徽省。(4)饶:即饶州府,明初以鄱阳府改置,属江西省。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波阳县),辖有今江西景德镇市、波阳、余干、余江、万年、德兴、乐平等地。(5)弁:指低级武职人员。(6)制府:即制台,明清总督的尊称。明武宗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讳,改总督为总制,故有制台、制军之称。嘉靖时,复用总督官名。清代也尊称为制宪,宪和台都是对高级官长的称呼。(7)诚:如果,果真之意。稍后的“诚”字,是指实在、的确。(8)胥役:即胥吏,小官吏。(9)纵:即发、放之意。后文的“纵之归”,亦是放、还之意。(10)甲:古代军人所服革制护身衣,引申为兵士。(11)禽:同擒。(12)悉:即全、尽。(13)平:指用武力镇压,如平定。
  遇覃恩(1)诰授中宪大夫,封父母如其官(2)。未几(3),督、抚相继去。新巡府(一)至,以事忤(4)其意,夺爵(5)三级归。当是时三藩(6)未靖(7),寻(8)以才贤起(9)广信府(10)知府。广信迩七闽(11),自耿逆为乱,两陷两复。兵燹(12)之余民逃匿(13),城中(14)蓬蒿(15)深没人。逆贼江机、杨一豹等,盘据山谷为盗,距郡城仅五十里。
  校订:
  (一)巡府:查《辞源》(修订本)、《辞海》(1999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官制大辞典》,均无“巡府”条目。此应为巡抚,前已有注。案: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虽品级略低,仍属平行。巡抚有直属兵营,称为抚标,因兼兵部侍郎衔,也称抚台、抚军。又因明清两代巡抚例兼都御史或副都御史衔,故也称抚院、部院。
  注释:
  (1)覃恩:广施恩惠。多指帝王普行封赏或赦免。(2)皇帝以一定称号授予臣下的父母,生曰封,死曰赠。初时只及居官者父母,后封赠渐滥,可达曾祖、祖、父母三代,并往往以子孙的官位为赠。(3)指不久,没有多少时候。(4)忤:不顺从,不和睦。(5)夺爵:夺,失去;爵,即爵禄,爵位和俸禄。(6)三藩:清封明降将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为平西王,称三藩。后逐渐成为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下命削藩,吴三桂、耿精忠(仲明孙)、尚之信(可喜子)先后反清,均为清政府所平定。(7)靖:使秩序安定。(8)寻:接着,连续不断之意。(9)起:即起复,降官后复职。(10)广信府: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信州路置,治所在上饶县(今江西上饶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西贵溪以东的信江流域地。(11)迩七闽:迩,近的意思;七闽,古时分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的闽人为七族,总称七闽。后泛指今福建省地。(12)兵燹:指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13)逃匿:指逃跑并躲藏起来。(14)城中:与后文的郡城、空城均指当时的广信府治。(15)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提镇(1)将军驻广信。公与将军约俾(2),兵民和辑(3),勿得恃强虐民,招流亡劝垦,民稍稍(4)集,又出令先降者受上赏。贼疑惧未定,既而奉檄(5)调提镇赴湖南(6)援剿,贼势复张(7)。公请总督亟(8)剿之。总督至,谓公曰,吾欲先抚(9)后剿何如?公曰,甚(10)善。第(11)此贼狡甚,非剿不可,以抚今日之戎首(12),即前日之投诚人也。总督曰,太守言是。即发兵破其前关(13),贼遁(14)入封禁山(15)。
  注释:
  (1)清代提督、总兵的合称。提督即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虽为一省高级武官,仍受总督节制。提督节制全省各镇总兵,所属有镇、协、营、讯各级,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官。(2)俾:使(达到某种效果)。(3)和辑:指和协辑睦。(4)稍稍:渐渐,逐渐之意。(5)檄:即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6)湖南:康熙三年(1664)由湖广省分为左右两布政使司,六年右司改为湖南省,省会在长沙府(今湖南长沙市),辖境即今湖南省。(7)张:指展开、扩大。(8)亟:急迫的意思。(9)抚:即体恤、抚慰,此指招安,用笼络的办法使盗匪投降归顺。(10)甚:很、极的意思,稍后的“甚”亦同。(11)第:但是。(12)戎首:战争的主谋,发动战争的人。此代指逆贼首领。(13)关:指关隘,有兵防守之处。(14)遁:逃走。(15)封禁山:又名铜塘山,在今江西上饶县东南。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广信府上饶县”:“景泰中,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剽掠永丰,知县邓显追捕遇害,久之患始平。自是严冶禁,设隘戍守。”实际上封禁山地处赣、闽两省边陲,向为奸宄啸聚之地,其中林篁丛杂,溪港连延,旧制以其险峻难通,宜于封禁,因名。
  公随营两月,昼(1)则督粮储,夜则入谋惟幄(2)。贼粮尽,将就(3)抚,而总督亦调赴湖广,进取云贵。兵既去,郡佐(4)亦摄篆(5)他县,空城中止余知府一人而已。于是募(6)健丁,得士兵二百人为守御资(7)。己未(8),旧提镇移驻贵溪(9)。公遗(10)之以书,又投牒(11)巡抚,且乞师浙督会(12)剿,江机、杨一豹等计穷(13),走福建投诚,余党渐次剿灭。忽并徵(14)七年逋赋(15),公叹曰:六载兵戈民气,非二十年不能复。今若此,是驱(16)之为盗也。白(17)巡抚疏(18)请于朝,十七年(19)以前逋赋尽蠲(20),民获苏(21)息。
  注释:
  (1)指从天亮到天黑。(2)帷幄:军队里用的帐幕。(3)就:被、受之意。(4)郡守属吏的省称。此指知府的佐吏。(5)摄篆:指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有此称。(6)募:募集财物或兵员等。(7)守御资:守,防守;御,抵挡;资,费用。(8)即康熙十八年(1679)。(9)贵溪:唐置,属信州,治所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元属贵溪路。明属广信府。(10)遗:给予。(11)牒:指文书或证件。(12)会:聚合。(13)穷:用尽、费尽之意。(14)徵:征收。(15)逋赋:逋,指拖欠、拖延;赋,即赋税。(16)驱:驱迫。(17)白:说明、告诉。(18)疏: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19)指康熙十七年(1678)。(20)蠲:即免除。(21)苏:苏醒,有死而复生之意。
  寻以外艰(1)去,亾何(2)丁内艰(3),服阙(4)补(5)凤翔府知府。先是秦蜀初定,分西安将军(6)兵马之半,驻防汉中(7)。春秋往来,道(8)出凤翔,民田苦践踏(9)不得获(10)。公言于总督,疏免之。乃新张(11)横渠先生祠(12)及苏眉山(13)喜雨亭(14),公余(15)觞咏(16)其间。
  注释:
  (1)外艰:旧称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为外艰。(2)亾何:亾,读为“wu”,此处亾通亡,亡何,意为不久。(3)丁内艰:丁,指遭遇、碰到;内艰,旧称母丧或承重祖母之丧为内艰。(4)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5)补:委任官职之意。(6)将军:清代将军为宗室封爵之一,驻防各地的八旗将领亦有加将军之号者,如西安将军。(7)汉中:即汉中府,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元府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地。(8)道:指道路。(9)苦践踏:苦,苦于;践踏,踩。(10)获:得到、获得之意。(11)新张:新,更新;张,展开、扩大之意。(12)横渠先生祠:横渠先生,即张载(1020-1078年),北宋哲学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嘉祐进士,历官云岩令、崇文院校书,不满王安石变法,托病归里。熙宁末,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疾归。少喜谈兵,尝有志取洮西失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仲淹劝其读《中庸》。他读之不足,又访诸释老,反求于六经。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祠,即张载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其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为横渠书院。元元贞元年(1295),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1985年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苏眉山: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学士。嘉佑进士,复举制科。治平中,累官直史馆。熙宁中,出为杭州通判,历知密、徐、湖州。元丰二年(1079),以作诗“谤讪朝廷”,下御史台狱,旋谪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后历知杭、颍、扬州。七年,召为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元符间,先后被谪于惠州、昌化军。元符三年(1100)赦归。次年病死常州。(14)喜雨亭:在今陕西凤翔县城东北隅。北宋苏轼建,有《喜雨亭记》。(15)余:指某种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16)觞咏:觞,酒杯,此指饮酒赋诗。
  公是岁六十有九,因念礼大夫七十致仕(1),奈何以迟暮(2)之年,汩没(3)风尘中,不远愧二疏(4)耶!遂引(5)年乞休。公沉毅有谋,三出守(6)皆值大军之后,凶荒(7)相继。而其指挥戡乱(8),捷若影响(9),卒(10)能起废兴行,可谓为政识本末者矣。生于明万历戊午(11)二月初九日,终于康熙癸酉(12)正月初三日,得年七十六(13)。
  注释:
  (1)七十致仕:致仕,辞官归居。古人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尚书大传》:“大夫七十而致仕”。(2)迟暮:比喻晚年。(3)意为埋没。(4)二疏:指疏广、疏受。疏广,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字仲翁。少好学,善《春秋》。家居教授,远方的人都前来就学。征为博士。宣帝时,任太子太傅。疏受,为疏广之侄,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为宣帝所赏识。地节三年(前67年),疏广任太傅,他任少傅。二疏在任五年,皆称病还乡。(5)引:离开。(6)三出守:指三次出任知府之事。(7)凶荒:凶,杀伤人,意为兵荒马乱。(8)戡乱:平定叛乱。(9)捷若影响:捷,敏捷、迅速;影响:比喻感应迅捷。(10)卒:意为到底、终于。(11)万历戊午: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12)康熙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13)七十六:此为虚岁。古人纪年龄,多用虚岁,就是以出生之年为一岁,次年为二岁。虚岁实岁,一般有一年之差。
  公之系出宋济阳武惠王彬(1)之五世孙孝庆(一)(2),咸淳(3)中仕至显文阁(4)待制(5),家于豫章(6)。明永乐中,始祖伯亮(7)徙丰润之咸宁里(8)。伯亮生英(9),英生安(10),安生宗礼(二)(11),宗礼生思敬(12),思敬生登瀛(13),登瀛生士直(14),公之祖也。
  校订:
  (一)五世孙孝庆:依《丰润曹氏十六世以上谱系表》(以下简称《谱系表》),是为“彬——玮——○——○——○——○——孝庆”,显然,“孝庆”没有列在第五。(二)安生宗礼:此处有误。依《谱系表》,是为“伯亮——英——安——达——宗礼——思敬——登瀛——士直——继祖”,另有《丰润曹氏十六世以上谱系略图》,记载亦同。1993年8月27日丰润县发现的《明文林郎山东鳌山卫经历曹公(士直)暨配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载有“伯亮生英,英生安(以明经任衢州府参军),安生达,达生(征仕郎)宗礼,宗礼生(修职郎)思敬,思敬生(庠生)登瀛”,由此可知,《曹鼎望墓志铭》中,漏载了第七世孙“曹达”一代,据《曹雪芹祖籍在丰润》(丰润文史资料第八辑)与《唐山市丰润区志》(1978—2005)二书记载,曹达殁后,葬入浭水河畔的曹家坝墓地。
  注释:
  (1)济阳武惠王彬:即曹彬(931—999),北宋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字国华。后周郭威甥,隶周世宗,从镇澶渊。入宋,谨事宋室。乾德二年(964)灭后蜀,为都监,因功受奖。开宝七年(974)统兵攻南唐,以功授枢密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助太宗决策灭北汉。雍熙三年(986),宋三路大军攻辽,他率东部主力出雄州,克涿州,因冒进失利,退至岐沟关,为敌追及,兵溃,被降黜。真宗初年复任枢密使。不久病死,真宗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2)五世孙孝庆:即曹孝庆,官隆兴府知府(案:以下曹氏族人简介均参照《谱系表》)。(3)南宋度宗赵禥年号(1265—1274)。(4)显文阁:宋度宗咸淳元年建,收藏理宗御制文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5)谓等待皇帝命令。唐始以名官。宋各殿阁均置待制官,掌守历朝皇帝的御书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位于直学士之下。(6)豫章:即今江西省的别称。(7)始祖伯亮:即曹端明,字伯亮,明锦衣卫副指挥。(8)咸宁里: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后里所居家数不一,时有变化。明嘉靖间,丰润县区划为上八里下五图,咸宁里为其中之一。位置约在今县城西街路南附近。(9)英:即曹英,举人,授内阁中书。(10)安:即曹安,浙江衢州府经历。(11)宗礼:即曹宗礼,贡生,递运所大使。(12)思敬:即曹思敬,贡生,任主簿。(13)登瀛:即曹登瀛,赠户部启心郎。(14)士直:即曹士直,字和石,官安丘知县,赠袁州府知府。
  士直生继祖(1),是为公父,封中宪大夫。母王氏,封太恭人(2),原配常氏(3)封恭人。男子三人,长钊(4),廪贡生(一);次鈖(5),□贡;官内阁中书舍人(6),俱先公卒。次鋡(7),岁贡(8)。女子六人,俱为士人(9)妻。孙八人,尚幼。所著《曹子全书》藏于家。是岁十二月乙丑十五日甲申,季子(10)鋡爰卜宅兆(11),奉柩(12)安厝(13)于城西十八里鸭护山(14)之阳(15)商家庄(16)新茔。
  校订:
  (一)廪贡生:据《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清代有恩、拔、副、岁、优五种贡生,被视为正途,另有一例贡,有时也算正途出身。此处称为“廪贡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古人的虚荣心作祟。“廪贡生”实为“廪生”,即“廪膳生”,相当于秀才,比贡生尚低一级。
  注释:
  (1)继祖:即曹继祖,字象贤,由贡举翰林院庶吉士,诰封中宪大夫。(2)太恭人:恭人,古代妇人的封号。明清四品以上官员之母与妻封恭人。稍后的恭人亦同此。(3)按《明文林郎山东鳌山卫经历曹公暨配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其中有“孙南五,鼎望娶指挥常沾恩孙女”,即此。(4)钊:即曹钊:字靖远,号眉庵,廪生。著有《鹤龛集》《剪波词》等集。(5)鈖:即曹鈖:字宾及,号瘿庵,后被称为曹舍人,贡生,授内阁中书舍人,充乙丑殿试填榜官。著有《瘿庵集》《黄山纪游》《扈从东巡纪略》《笔涛养正图》《绘图宝鑑续纂》等集。(6)中书舍人:中书省(监)属官。明废中书省,而以中书省直省舍人改为中书科中书舍人,秩从七品。清亦然,或省称中书科中书。(7)鋡:即曹鋡:字冲谷,号松茨,岁贡,候选国子监主簿。著有《雪窗诗稿》《松茨诗稿》等集。(8)岁贡:是指按规定的时间和定额,选拔资深廪生挨次送监读书者。(9)士人:过去指读书人。(10)指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11)爰卜宅兆:爰,于是;卜:选择,如卜居;宅兆:指坟墓的四界。(12)奉柩:奉,恭敬的捧着、拿着;柩,为装着尸体的棺材。(13)即安葬。(14)鸭护山:即今丰润镇押库山,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城西北。(15)阳:此指山之南或水之北。(16)商家庄:今尚古庄。
  铭曰:三仕(1)大府,曩(2)无余资。卓尔独立,讵肯诡随(3)。手操兵柄(4),制胜出奇。料敌巧中,电骤雷驰。伤哉时命(5),未竟厥施(6)。屡(7)起屡蹶,乃止于斯(8)。炳然者词(9),穹(10)然者碑(11)。仿佛(12)来临,风马灵旗(13)。
  注释:
  (1)仕:旧指作官。(2)曩:即口袋。(3)讵肯诡随:讵,副词,何、岂之意;诡随,指放肆譎诈。(4)兵柄:即兵权。(5)伤哉时命:伤,指忧思、悲伤;时命,指命运。(6)厥施:厥,指摔倒、挫败。厥通“蹶”,稍后的蹶,义亦同此;施,读为“yi”,此处施通“迤”,意为逶迤行进。(7)屡:累次,意为接连不止一次,后文“屡”字,义同此。(8)斯:此。(9)炳然者词:炳然,意为明白;词,指言辞、文辞,代指撰写墓志。(10)穹:指高、大。(11)碑:古代用于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用石。碑上或书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最初随埋土中,后来又树于墓道之口,称为神道碑。古碑上方往往有穿孔,即为贯索引馆而下的遗象。(12)仿佛:指大体相像。(13)风马灵旗:风马,指神马、神车。灵旗,是为神灵的旗子。
补  记
  本文即将完稿时,又觅到了《丰润曹氏家族》(丰润文史资料第九辑),翻阅后,需要补充三点:
  一、“三冬不发遗”一句,在《丰润曹氏家族》书中两处出现,均作“三冬不发遣”。如此,此短语或为书丹之误,或为手民之误,因未睹墓志铭拓本或原物,无法断定。
  二、原墓志铭中有一字(人名)不识,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亦无,只得暂以“□”代之。但在《丰润曹氏家族》书中,此字作“华”。
  三、据《曹雪芹祖籍在丰润》,曹氏十三世为曹鼎望,依《谱系表》推导,《曹鼎望墓志铭》漏载的曹达,排在第七世。另以永乐年间迁徙丰润的曹孝庆为丰润曹氏始祖,曹达亦排在第七代。《丰润曹氏家族》一文中所抄录的家谱世系里,将曹达列为第八世,没有释文,令人不解。
  参考书目:
  (1)刘继堂等主编:《曹雪芹祖籍在丰润》(丰润文史资料第八辑),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丰润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方诗铭编著:《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3)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4)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5)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中华书局,2012年9月
  (6)(清)黄彭年等编纂:《畿辅通志》(6)(选举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7)刘虹等著:《清代直隶科举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8)《唐山市丰润区志》(1978—2005),唐山市丰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10年12月
  (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11)《辞源》(修订本),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10月—1983年12月
  (12)徐连达编著:《中国官制大辞典》,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3)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4)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8月
  (15)王德昭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影印本),中华书局,1984年2月
  (16)(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五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8月
  (17)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7月
  (18)廖盖隆等主编:《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2月
  (19)(清)周家楣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五),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20)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辞海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8月
  (21)(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22)聂石樵主编、雒三桂等注释:《诗经新注》,齐鲁书社,2000年10月
  (23)《唐山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唐山市委员会教科文工作委员会编辑,1987年12月
  (24)刘向权主编:《滦河流域历代名人》,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