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昌黎、古柳城,何许因缘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7:52:12
一、柳城诸说
关于今河北昌黎与古柳城之因缘关涉,古今史家,众说纷纭。近代学者、史家辽阳金毓黻先生大作《东北通史·卷三·八》言称:“自来考柳城者,说者不一:或谓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旧永平府治)西二十里;或谓在今昌黎县西南六十里,如《明一统志》所说是也;或谓在今前卫屯(在今绥中县境)之北,如顾炎武氏所说是也;或谓今辽宁省兴城县治;或谓今热河省凌源县治,如近来兴城诸志所说是也。”复有李兆洛称“柳城在今永平府境”。陈芳绩称“今昌黎西五十里静安社为柳城”。而明弘治十四年吴杰所修《永平府志·古迹》则谓:“柳城废县:在府南六十里”,且索将汉辽西郡古柳城历史沿革之“张冠”径自“李戴”于明代的“今(昌黎)靖安社”;复具言:“靖安社,在昌黎县西五十里,古柳城县,元省入昌黎,其城郭见有,周围三里,高一丈八尺。”并援《方舆胜览》所载“燕慕容皝谮号,有黑白龙降于西山,交首嬉戏,祀以太牢,改柳城为龙城而都之”的神话传说为史事而附会于今昌黎有柳城之伪史,道是“今龙山正在静安西北”云云。为问:古柳城究竟何在?
二、柳城位置
古今城邑所在位置之确认,多以自然山水为坐标,以城邑地物为参照,伴之以其间之方向、距离、道里、四至、八到,以别遐迩。至有以史事明其方位里道者。兹予古柳城之位置以证之。
1、《汉书·地理志·辽西郡》记载:“柳城:马首山在西南,参柳水北入海。”藏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参柳水即小凌河”或疑为大凌河。参柳水源于内蒙土默特左旗,明安合拉山,东南至柳城(今朝阳市境)之北而南折,入渤海。“参”字读cān,训参互、间侧之义。“参柳水”,描绘其流域水穿柳林、杨柳垂岸之原始状貌。当必是“杨柳依依”“鸣蜩(蝉)嘒嘒(蝉声)”。(并见《诗·采薇》、《诗·小弁》)。中华地名,俱为地理、历史、经济、军事、伦理、道德、美学、哲学文化之载体,柳与水参侧之洵美,明证柳城名实副称之真实。
2、唐杜祐《通典·州郡八》:“柳城郡,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东南至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契丹衙帐四百里;去西京五千里;去东京四千一百十里。营州:今理(避唐高宗讳,治也)柳城县,领县一:柳城,有龙山、鲜卑山、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交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即慕容皝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汉故徒河县城、和龙城。”
以上备述,山水城邑之标识俱收,则古柳城之坐落明矣。
3、 《寰宇记·七十一》谓:“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县为龙城县,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学者金毓黻先生为学著述毕生,秉持直书实录、实事求是之原则,况复籍贯辽阳,“治东北史地文献之学”,自谓“凡足迹所能至,不惮跋涉山川,狎犯霜露以赴之”,其所以《资治通鉴·九十六》“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为是,而予《寰宇记》诸籍积习“柳城之北、龙山之南”之说法以非之,从而厘定柳城之坐落曰:“龙山者,今朝阳县城东之凤凰山也,中隔大凌河,相去不过数十里,以城近龙山,故曰龙城,以此例彼,则知龙城之建,亦不过在旧柳城之北鄙,别觅佳地,以建新城耳。”吾是以其必亲临其境矣。近日王恩霖先生淘来顾祖禹氏《读史方舆纪要》,会读卷十八“营州故城”条下“咸康七年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为福德之地”句,目瞿然而曰:“孰谓‘无觅处’?原来是‘有偶’!顾氏所见,毓黻与同尔。”
4、又举人所共知之史事以证柳城之坐落:
(1)《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二年征乌桓)引兵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东指柳城……九月,公(曹操)引兵自柳城还”。
(2)《隋书·高祖纪》:“汉王谅伐高丽,军出渝关,至柳城”。
(3)《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叙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征高丽,穷兵一载无功而返,“冬十月丙申朔(初三)上至蒲沟(在辽泽中),丙午(十三日)至营州(治柳城),……丙辰(二十三日)驰入临渝关,十一月辛未(初八)车驾至幽州(唐范阳郡治蓟县)”。(见《通典·卷一百七十八·范阳郡》)此段唐太宗回师行程记录,依余根据金著《东北通史·卷六》宋使臣许亢宗与张棣二人分别入辽行程中自蓟州至辽营州(今昌黎)与至平州(治卢龙)平均每日33.5里之里程计算,太宗自唐营州(治柳城)至临渝关(今山海关)自十月丙午迄丙辰,十日间计行335里。而杜祐《通典》为柳城西南至卢龙县之记里370里与之近似。是知古柳城之坐落在今之辽宁朝阳而不在今之河北昌黎靖安镇也。
5、辽宁省朝阳市古柳城遗址出土文物自报家门曰“柳城”。王恩霖先生朝阳史学同好近寄《朝阳历史与文物》一书具道世纪古柳城遗址考古丰硕成果。古柳城千般文物面世,凿凿是据,班班可考,为河北昌黎靖安镇系古柳城地一说不成立之又一有力证据。
柳城遗址,位于朝阳市西南十二台子村北一公里名曰袁台子的台地之上。其东北有古名龙山、清初改名所称的凤凰山;西南有大板子山;大凌河从其北侧自西东流,所露灰土层厚达五米;所出土之板瓦、陶拍,时见刻印“柳城”字样。出土文物钟、鼎、簋、尊、爵及兵器、饰物无算。城南遗址发现战、汉古墓百余座;北狼山隋、唐墓葬150余座;辽墓千余。市北并发现《晋书·载记·第二十四》所载后燕王慕容熙于公元401—407年驱使兵民累万所建十里龙腾苑,起景云山,筑逍遥宫、甘露殿、承华殿、弘光门,开凿天河渠、曲光海、清凉池诸工程遗址;并《载记·第二十五》所载北燕王冯跋之弟范阳公、辽西公、大司马、车骑大将军冯素弗夫妻墓及后燕尚书左丞、范阳、昌黎二郡太守崔遹墓均得发现。而2015年7月间河北昌黎文化部门组织考古工作人员,亲赴本县靖安镇,几经定点试掘所谓之“古柳城县……其城郭见有”处,惜焉城砖、石块并瓦砾、灰土一无所获。
三、柳城历史
疏理柳城之历史沿革,自可再证柳城之地理位置,以烛照古通人无意识主观臆断今昌黎靖安地有古柳城县之谬误。
1、“舜筑柳城”。见《寰宇记·七十一·营州》。
2、汉柳城。见《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柳城县、西部都尉治”。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故城在今营州南”。
3、三燕(前、后、西)柳城。
(1)“慕容涉归以全柳城之功,拜鲜卑单于迁邑辽东北”。(见《晋书·载记》)
(2)“咸和九年(334)皝弟兰、翰寇柳城都尉石琮”;
(3)咸康四年(338)皝使阳裕筑龙城,为龙城县;
(4)咸康七年(341)皝迁都龙城;
(5)建元三年(345)“黑白龙见龙山,祭以太牢,交首嬉戏,解角而去,号新宫曰和龙”;
(6)太元十一年(386)慕容垂西燕屯龙城;
(7)永康元年(396)慕容宝后燕都龙城;
(8)太平元年(409)北燕冯跋都黄龙城(即龙城、和龙)。
4、北魏柳城。
(1)太平真君八年(447)拓跋焘并柳城、昌黎、棘城于昌黎郡,寄治于龙城县。(见《魏书·地形志》)
(2)“熙平二年(517)九月,“是月,城青、齐、兖、泾、平、营、肆七州所治东阳、历城、瑕丘、平凉、肥如、和龙、九原七城。”笔者注:此段见于《魏书·帝纪·第九·肃宗孝明帝》。段中前一“城”字,训动词“筑城”或简曰“筑”。如《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后一“城”字,训名词,城邑、城治(地方官署所在地)之意,为前一“城”字之宾语。全句为“完葺修缮青……肆七个州作为州治的东阳……九原七座城池”之意思。而顾炎武所著《营平二州地名记·三十七页》只说“《肃宗纪》‘熙平二年九月,城营州所治和龙昌黎郡。’”亦即“修葺了营州作为州治的和龙城池(并寄)昌黎郡治所”之意。
5 、隋唐柳城。
(1)“辽西郡:旧置营州,开皇初(581)置总管府。大业初(605),府废。统县一;柳城县。后魏置营州于和龙城(指太延二年即公元436年事)。领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等郡,龙城、大兴、石城、柳城等十三县。后齐唯留建德、冀阳二郡,永东、带方、龙城、大兴等县,其余并废。开皇元年(581),唯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寻又废郡改县为龙山。十八年(598),改(龙山县)为柳城(郡)。大业初置辽西郡。有带方山、秃黎山、鸡鸣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见《隋书·地理志·兖州·辽西郡》)
(2)营州总管府:唐武德元年(618)改柳城郡为营州总管府,领辽、营二州,领柳城一县。
(3)营州上都督府:唐武德七年(624)改营州总管府为营州上都督府,总管营、辽二州、昌、师、顺、崇、慎,凡七州。(以上见《旧唐书·地理志·河北道》)
(4)万岁通天元年(696)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699)侨治渔阳。开元五年(717)还治柳城。天宝元年(742)更名营州柳城郡上都督府。(见《新唐书·地理志·河北道》)
(5)乾元元年(758)复为营州旧,领县一:柳城县。(见《旧唐书·地理志·营州上都督府》)
6、辽柳城。
(1)太祖置霸州。辽太祖耶律亿(阿保机)建置霸州(治霸城县)彰武军节度与建置营州(治广宁县)邻海军之时间与地点。
兹据各种史料所言,经过笔者比照考证,可以断定:
辽太祖耶律亿生当唐末的五代十国,视东晋五胡十六国之乱华不减。可谓寇盗凭陵、藩镇陆梁。动辄问鼎轻重,建元立国。故而契丹乘隙坐大,阿保机统契丹八部称大辽,自公元916迄926谢世之十年间,拔涿州、攻定州、入镇(真定)、易、蔚,据营、平,屯、掠幽州(蓟县),“钞掠馈运”俘民北迁,至于各州“食不支半年”。
盖其间阿保机攻城略地,掠俘人口之举,可谓无时无之。兹仅据脱脱《辽史·地理志》所载,其“上京”“中京”“南京”、诸道、州,称其“俘”“掠”“驱”“迁”“置”“移”“徙”“居”燕民、汉民、俘民、俘户者,几乎俯拾即是。就中以“实”上京、中京,特以南京道之檀、平、营州为最,往往而驱定州汉民于契丹已占就之北地“择旷土居之”。且以俘民所籍原县之名而仍名新置之县,如檀州之新行唐,平州之新安喜、望都然。此实五代史中一场“民族大迁徙”也,而其顶峰时期,当在大辽天赞二年至五年即公元923年至 926年“太祖驾崩”前的四年之间。
(2)太祖置辽营州广宁县与金移广宁于平州。
A、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营州故城》:“……开元五年,复置营州于柳城,天宝初,改为柳城郡。柳城废县,即营州治也。章怀太子贤曰‘柳城故城,在今营州南’。又,广宁废县,在柳城南。《辽志》云此为汉柳城县,阿保机以定州俘户置营州邻海军于此。又置广宁县为(营)州治,后移于平州东南,寻废营州。金改为昌黎县,即今永平府属县云”。
B、《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昌黎县》:“(永平)府东南八十里。东北至抚宁县四十里……五代末契丹以定州俘户置广宁县于故柳城县境,兼置营州邻海军,后徙县治此,属平州。金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县。元至元七年省,十二年复置,属滦州,寻属永平路。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六里。”(后之“里”为地方行政组织名,元、明、清百一十户为一里)
C、《辽史·地理志·南京道·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指平州,治卢龙县)以定州俘户措置其地,统州二(滦、营)、县三(卢龙、安喜县、望都县)。
D、《金史·地理志·中都路·平州·昌黎》:“辽营州邻海军,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皇统二年(1142)降州来属。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府重,故更今名。”上由“C”中可知:太祖于柳城置辽营州邻海军及所寄治之广宁县亦当是天赞二年事。由“D”中又可知:“A”中所言柳城广宁县。“后移平州东南”,即指今昌黎地也。又知:“A”中所言“寻废营州”,说明,辽营州广宁县“降(营)州(之高格)而“来属”(平州),并非皇统二年移治广宁于今昌黎地当即废掉辽营州之号;而是沿袭其营州旧称多年。故而,截至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迄宣和七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5年)间金宋两国使臣往返交涉北控卢龙塞,东控临渝关之咽喉的军事重地犹称“营、平、滦、三州”的必争地带而争持不下,终以辽灭、宋败亡而为金所据。
至此即可对于古柳城(唐营州)与今河北省昌黎间所曾经存在过的因缘关系作出如下的结论:
A、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后唐同光元年(辽太祖天赞二年)于汉柳城废县、唐营州治所之南,置辽营州邻海军及州治广宁县,以措置其所掠之定州三千汉族俘户;
B、219年后的金熙宗皇统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辽营州广宁县竟被从古柳城的西南近郊“移置于平州东南”“八十里”;或说“徙县治此(指永平府东南)”。只在柳城县境留得个“广宁废县”。且“寻废”了营州的市级职称,只剩了一个“县”级身份而屈居了平州的统领之下,所谓“降州来属”是也。至于广宁县的自古柳城地迁往辽平州地之原因何在,今已难得文字稽考。
(3) 笔者于广宁自柳城迁平州之动因试商如次:
一曰,柳城人满为患。
柳城方域,地貌称美:山有马首(柏山)、白狼、青山(大青山)、龙山(凤凰山)、鲜卑山,森森连岭、万木蓊然,人或弯弓狩猎亦或斤斧从樵。水有白狼(大凌河)、唐就(小凌河)、参柳水、老哈河(辽水)及支流40多条,其或淙淙潺流,稻粱菽麦蒙其沾溉;或是江河淜滂,负载舟船,转输民胞物与。至若茫茫大野、绿草茵茵,自是牛羊放牧,人喊马嘶。而千里原畴,耕者有田,万家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太平天下,亿万斯年。似这般的丘山泽薮,造化周备,青山长绿,绿水长流,得天独厚,普天之下,近少伦比,无怪乎汉柳城、三燕柳城、北魏柳城、唐柳城,截至辽代柳城,所历各代帝王,审地利,观天时,亲人和,其乐此桑榆,所见略同,悉皆都之。是以将2003年所发现之龙城遗址即今南北塔一带及位于今朝阳县袁台子村的柳城县遗址视作三燕、隋唐柳城之中心,而以唐营州辽霸州、霸城县、辽营州、广宁县、辽建州为“一环”;以狐苏县(朝阳松嘴子村处)、安德州为“二环”;以榆州(凌源)、川州(北票)、惠州(建平)、凌源、利州、白狼县(赤峰)、昌黎(义县)、锦州、黔州、医巫闾山为“三环”,多设环绕邦都的州县为“卫星”城。如是,汉、唐柳城终成了大辽含盖今日辽宁西半,河北京东与内蒙东南隅疆域辽阔的古柳城的“千里邦畿”。此情此景,1996年朝阳市博物馆所编《朝阳历史与文物》俱有明证。余算来:柳城先后为三郡乌桓,前、后、北燕与大辽五国之古都,堪与八国大都西安、六朝古都金陵与五朝都城北京比肩,而为行四矣。此柳城则如金毓黻先生所言:“盖自慕容氏以来,龙城之地,一跃为东北首都,于以保障北方控制东夷,一若两汉时之置辽东郡,自魏迄唐,而未之改。”(《东北通史·卷三》)
然而,哲言有曰:“全则必缺,物极必反”。迨及大辽于柳城之周盛置州县之季,北朝遗民之外流者,以柳城经济自游牧、农牧,而至农、牧、畜、手工、商五业综合型经济之形成而多返故土。乌桓、鲜卑、靺鞨、朝鲜、突厥、室韦、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内附与汉人杂居,又,前燕迁都龙城之时,已然是“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四焉”。北魏掠来大夏、北凉俘户充之,而辽太祖掠幽、涿、镇(真定)、易、蔚、定诸州俘户以万千(户)计,俱置州县以实之。至辽天祚八年(1118)已然不堪重负,至于“山前诸路大饥,乾、显,宜、兴(中府)名州民削树皮食之,既而人食人”,万人民变多起,金兵直下,越七年而辽亡。
二曰,平州地广人稀
平州乃汉絫县,今秦皇岛昌黎县,唐山市属乐亭、滦县、唐海之地,渤海之滨也。此邑所以“人稀”者,据《汉书·天文志·沟洫志》所载二百年间(公元前48年至173年)所频发之“渤海大水溢,流杀人民”“九河之地为海所渐”“北海地震,海水溢出,漂没人物”使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记其事甚详:“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和”也)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东征乌桓“滨海(碣石山南)污下,泞滞不通……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三国志·田畴传》)其时絫之地尚属泥淖沼泽。(《唐十道志》)前时天津市文化局于渤海湾西段文化遗址之探查,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于辽宁沿海大孤山文化遗址之探查,均无东汉、晋、南北朝、隋唐各年间之文化遗址。今昌黎考古,亦唯见5处夏、商、周与29处辽金文化遗址,而无东汉迄隋唐之遗址。是皆足证东汉海侵,包括古絫县今昌黎在内的平州南半之地,果罹“江海横溢,人或为鱼鳖”之劫难。待其陆现以降,荒草离离,而渐兔窜雉飞,夫乌睹其人迹烟村哉!后之民氓,皆流移迁徙者也。故平州迄今,依是地广人稀。大辽太祖阿保机之移柳城之南,辽营州治所广宁县之官与民以释柳城人口之过度密集并实平州之耕垦编氓,移有足无,此之谓也。
(4)辽平州、广宁县改昌黎之原因
辽营州广宁县于金皇统二年移平州东南(即古絫县,今河北昌黎地面),“以县属平州”。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以与(东京路)广宁县”(及大定二十九年同时由山东县所更名之府属广宁县)凡三府县重名而“更今名”(昌黎县)。故,平州广宁县计存世为47年;与营州广宁县存世之219年合计,移置前后,广宁县计享年266岁。今昌黎县及其前身柳城营州广宁县、平州广宁县的此番266年之经历,连续明确记载者,唯史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昌黎县”“卷十八、营州故城”两出处尔。它如《辽史·地理志·南京道·平州》之下所载“太祖天赞二年取之(指平州)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平州下的营州下又曰:“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金史·中都路·平州·昌黎》下曰:“辽营州邻海军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皇统二年降州来属。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省重故,更今名。”此类零星散见之资料,虽则皆关营州、广宁、平州、昌黎,却并无连贯对于“辽置营州广宁县——营州广宁县移置为平州广宁县——平州广宁县更名平州昌黎县”之原委始末的叙述。更为遗憾的是《辽史·地理志》中对“中京道·兴中府·霸州·霸城县”与同时间(天赞二年)同地点(柳城地)所建置的“中京道”辽营州邻海军·广宁县的同一地点即柳城历史沿革的叙述,本当于“辽霸州、霸城县与辽营州、广宁县”之下一并说明,而《辽史》却将“霸州”与“营州”建置同一地点的历史分叙于“中京道”与“南京道”两处,从而导致霸、营两州之建置不在柳城一处之误会,以为辽营州及广宁县,并非始建于柳城,而是始建于平州。更严重的后果是:由此隐蔽了“辽营州、广宁县天赞二年始建于柳城、皇统二年移置于平州”的历史;并从而导致了清人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三十一卷·柳城》条下说了一句“(柳城之地)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静安,未可知”的糊涂话。此语被历代《永平府志·古迹》中引入,直至清光绪五年版中,虽经良史学者史梦兰悉心考据辨讹而犹未锄尽。20世纪昌黎史界“静安有古柳城废县”“韩愈祖籍今昌黎”伪史之沉渣泛起,与有关涉。
昔辽阳学者金毓黻先生于《辽史·地理志》中“中京道·兴中府·霸州”与“南京道·平州·营州”之下所叙有关柳城沿革二段盖有质疑,然而其所指瑕之霸州下“独于新置之营州下复出旧营州之沿革,是为大误”与营州下“辽之营州虽袭故名,实为新置”二语,惜焉殊未切中二段之伪误症结。如谓脱脱当在“营州”段中“太祖以居定州俘户”句前明谓“天赞二年”之时刻,复于“广宁,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之下明谓“金皇统二年移置平州东南,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广宁为昌黎”,则何致670年后之今日,昌黎伪史后裔依然固执“昌黎静安古柳城废县”!
要之,《辽史·地理志·中京道》内应将“辽霸州·彰武军霸城县之建置”与“辽营州·邻海军·广宁县之建置”俱称为“建于汉柳城地”,并分别细述为:“霸州、霸城县居唐营州故城”;“营州、广宁县居故柳城县东南”。《辽史·地理志·南京道·平州》下则应记为:“营州邻海军广宁县”,其下注曰:“太祖天赞二年始置于故柳城县南。金皇统二年移置平州东南八十里,寻废营州,而以广宁县属平州。金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府同名,更昌黎县”。
四、柳城关涉
柳城者,一城也。《说文解字》称:“城,以盛(音成,受物也,盛装也)民也。(用以容纳臣民的建置)从土,从成,成亦声。”从土者,四周墙垣以土、石砖块为之尔。柳城之始建,《开元十道志》称:“舜筑柳城”。其以“柳”名之或与参柳水关之?柳城既起,或独为、或兼为郡、州、府、军、县之治所;兼者,谓倚郭、寄治,如平州治所之寄于其所领者卢龙县城也。或以战乱失其治所,原州、郡、府、县之官员、户籍、文卷及乡民侨迁旅寓他处者称“侨治”“侨置”“移治”“移府”“徙置”“寄治”“客治”,实乃“流亡政府”也。谓其地为“侨郡”“侨邑”“侨乡”尔。若失地一俟收复,流亡官府迁回故治,是谓“还治”“复治”“移还”“还”等。
地方长官所驻地皆曰“治”,如省治、郡治、州治、军治、县治。兼治者如辽柳城便兼作了霸州霸城县、彰武军与辽营州、广宁县、邻海军六个治所寄驻之城。由于柳城在历史中与诸多地方军政之府署发生过种种关涉,故而柳城一地,兼获了诸多异名。如:
1、 县、军级异名:柳城县、龙城县、和龙、龙山县、广宁县、霸城县、彰武军、邻海军。
2、州、府级异名:营州、霸州、兴中府、承德府、朝阳府。
3、郡级异名:辽西郡、柳城郡(唐郡)、昌黎郡(北燕冯跋以龙域为昌黎郡治)。
4、国都级异名:龙城(前燕都)、龙都、曰黄龙城、黄龙府。金毓黻先生称其“凡有七名:曰龙城、曰和龙、曰龙都、曰黄龙府、曰昌黎、曰柳城、曰营州,而柳城之名最古,其他当以次论之”。
五、柳城之侨移
今昌黎张李伪史,动以柳城侨治言事,故余虽已属拙文《今昌黎为古柳城说之缘起》涉之,犹慊慊有回马意。
盖侨治之事,当始于六朝。于时,南北分裂,战乱纷仍。此方州郡或入敌国,而其司牧衙署往往而囊括官文户籍,或提挈斯民辗转异地,暂置治所,仍其旧名,以俟他日克敌以“还治”故乡。“侨”者,《说文解字》称:“高也,从人夭,乔亦声,从高省。夭,屈也。”《诗·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迁,向高处迁徙,简为迁徙。侨居别地之流亡者,曰“侨治”,以“侨”饰“治”,讳言其流离、转徙、逃亡之贬义也。例如《晋书·地理志·上》:“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于徐,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司、冀、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1、兹将北魏柳城之侨置疏理如下:
南北朝北魏拓跋氏一统之下,公元520年至529年10年之间,汉民、异族之暴动称王所率之众,动辄百、千、万计者,史家柏杨统计,凡47起。继杜洛周、葛荣之后,复有就德兴之陷营州,据平州。营州所领昌黎郡及郡领龙城县治柳州城沦陷。刺史韩瓒率所属牧司丞尉及所部武士三千,于达易州时适遇卢曹构逆,乃于永熙二年(533)侨治于易州(今河北徐水、易县地)。以其三千士皆雄武冠时,故时称其城曰“英雄城”,其州曰“南营州”。《魏书·地形志·幽州》下载:“南营州:孝昌中(525),营州陷。永熙二年寄治英雄城”,天平二年(535),营州复治(于柳城)。
2、唐柳城之三次侨治:
第一次:万岁通天元年(696),柳城为契丹李万荣陷。
圣历二年(699),柳城侨治幽州界(实即渔阳)。
开元五年(711),自渔阳还治柳城。
第二次:开元八年(720),柳城再侨治渔阳。
开元十年(722),侨治柳城再还治柳城。
第三次:上元二年(761),营州陷于史思明,平卢节度移据青州为平青节度。
乾宁三年(896),李克用克营州。
天祐末(907),营州没于契丹。
乾化三年(913),晋将刘光濬攻刘守光,拨平州,平营州。
梁贞明初(915),营州又为契丹所取。(以上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营州故城》)
辽天赞二年,终为契丹所据,太祖于柳城北唐营州址置霸州彰武军,治霸城县;并于柳城南置辽营州邻海军,治广宁县。
3、 辽柳城(营州·广宁县)之移置。
今昌黎,古柳城,何许因缘?此一章节乃是本文之中心议题:原来,今河北昌黎系金大定二十九年由广宁县更名而来;而广宁县乃是金皇统二年由原天赞二年大辽置于柳城的营州广宁县移置平州南八十里今昌黎这块土地的。此段史事,虽然简单,而且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明谓柳城辽营州广宁县于金皇统二年移置、平州南80里,迄今业已204年矣;《金史·地理志·中都·平州·昌黎县》下大书“辽营州邻海军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皇统二年降州来属。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府重,故更今名”,迄今更有671年矣。然而遗憾的是,漫长的671年之间,史学界,特别是当事者的河北省昌黎县之官民,至今犹未知晓与公认这一历史公案。即是清大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柳州》条下,尚且说了“唐时柳城之地,屡被陷没,移徙无常,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静安社,未可知”的胡涂话。以致明弘治十四年版《永平府志·卷之六》本自误称“柳城废县在府城南六十里,汉末为乌桓民所据,曹操灭之。历魏、晋,为慕容氏父子所据。隋置县,属辽西郡。唐置营州,今为静安社”。继之,康熙十八年、康熙五十年、乾隆三十九年、光绪五年诸版《永平府志·古迹》之中一直留于所保留之“柳城县”条内不弃。顾氏“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静安社,未可知”之模棱话语,至今为一些人津津乐道“今昌黎即古柳城,即古昌黎,即韩愈祖籍”。
而顾氏《日知录·昌黎》条下解说第五个昌黎即今河北省昌黎县时,所说的“辽太祖以定州俘户置营州邻海军,其县一:曰广宁。金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相沿以至于今,在永平府城东南七十里”亦未指明:一、太祖始置辽营州邻海军、广宁县之地域是唐柳城南八十里;二、金大定二十九年更名为昌黎的县即是广宁县;三、此广宁县,乃是金皇统二年从辽太祖始建于唐柳城的辽营州广宁县移置过来的。
六、辽霸、营二州之置,在同时同地
此为一大题。辽太祖于天赞二年同时于柳城北唐营州故城建霸州及霸城县、于柳城南八十里建辽营及广宁县,本文前半业有备述;此所以特立分题之六,直示此亦为余二人之浅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