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滦南大鼓艺人对乐亭大鼓形成发展创新的贡献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01 17:58:06
 

  历史上共同隶属古滦州的滦县、滦南县和乐亭县,土地相连,百姓比邻,同饮滦河水,同吹燕山风,同沐渤海雨。相近甚至相同的历史积淀、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出生于滦南县扒港镇绳各庄的成兆才始创评剧,很快就在这方土地得到了发展。滦州皮影相传是滦州城北安各庄落第生员黄素志所创,然而经过调查,那个安各庄并没有黄姓,倒是在今天滦南县东黄坨查到了那里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黄素杰,也是落第生员,经历和黄素志大致相同。彼黄素志与此黄素杰,是否一人抑或兄弟,今天已无从考证,但滦州皮影在滦县、滦南、乐亭、昌黎等地的繁荣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滦州皮影又被称作了乐亭皮影。
  滦县、滦南、乐亭,今天虽为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其历史遗存下来的地域文化,却实在无法区分得清。不要说遥远的夷齐道德、儒家思想根脉一致,就说明初移民,三县百姓的祖先,就都来自晋、浙、徽、皖。清军入关,定乐亭的村落为皇粮庄头,而滦县、滦南则为征收辖域。鸦片战争之后三县同受毒品之害,义和团运动又同时蜂起。京东起义、冀东暴动,三县统一行动,齐掀高潮。八年抗日,更是戮力同心,浴血奋战。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步调一致,携手并肩。就是这样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社会生活,培养起了三县人民的共同文化。现在有了三县的划分,如果以前也分说法的话,那也仅是一种地理上的距离,而非文化上的区别。
  要说区别,滦南与乐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区别,那就是贫穷和富裕。这是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而非人文所致。乐亭地处滦河下游,和滦南县东部一样,全部为冲积平原,黑土地沙壤土,耐涝耐旱,收成好,产量高,百姓生活就相对富裕一点。所以,滦南穷苦人多去乐亭“扛活做月”,佣工。关于这一点,家喻户晓的成兆才先生的名剧《杨三姐告状》里有表现,出生在滦南县西部甸子村的杨三姐的哥哥杨国忠就在乐亭扛长工。这个简单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据老辈人讲,在滦南县西部、北部土地贫瘠地区,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到乐亭财主家当长工打短工挣钱,赖以谋生。
  也就是这种出于谋生目的的人员交流,更密切地融合并且繁荣了共同文化。比乐亭人更贫穷的滦南人,为了吃饱饭,既有人靠出卖劳动力挣钱,也有人琢磨如何掌握一种技能,以求以比较轻松的方式挣更多的钱。这就催生了滦南贫穷农民的学艺热。成兆才及其伙伴创始评剧当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老辈人讲,那时的滦南,“村村学落子,庄庄说大鼓,人人掐着嗓子唱皮影,庄稼棵里村路上,处处都是吼喊声”。这样,其中有才情者,就吃起了“张口饭”,没才情者,也就自娱自乐闹了个快活。有才情者,推动了所爱艺术的发展,无才情者也成就了民间艺术的市场氛围。如果说是谁创立并且发展了“冀东文艺三枝花”,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是贫苦的劳动大众。因为再审视一下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名角、“明星”,除了极少数家境富裕者外,大多数还都是穷苦出身。

  冯铁板冯福昌(1828—1918),出生于现在滦南县坨里镇坨里村一户农家。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山东大旱,菏泽地区一位老艺人(姓名无考)乞讨说书流浪到坨里村。他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板,唱“山东大鼓”。15岁的冯福昌着了迷,一定要跟老艺人学习演唱。老艺人见这个孩子天资聪慧,嗓音甜润,长相洒脱,是块说唱大鼓书的好料子,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把他带去了山东。冯福昌遵师嘱磨制了一副铁板,跟师父刻苦学艺三年。1846年学成回乡,演唱山东大鼓。但山东方言不为家乡父老所接受,他就吸取莲花落、皮影戏和沿海民歌的曲调加以改革,以老呔腔来演唱,顿时大受欢迎,很快唱红沿海, 驰名远近。
  与此同时,乐亭城里流行“乐亭调”(又叫“清平调”),艺人击鼓打木板说唱,以三弦伴奏。而锐意要对清平调进行改进的温荣(1817—1902),此时正为木板伴奏不能激起观众的欣赏热情而苦恼。他终于于道光三十年(1850),发现犁铧断尖清脆响亮的声音,开始了清平调铁板伴奏演唱,被尊称为“温铁板”。据说亦在同年,温荣的铁板清平调受到皇粮庄头崔佑文的赏识,带他到北京恭王府献艺,恭亲王遂为乐亭大鼓定了名。
  现在已无实据证明,冯铁板和温铁板在坨里街上相见,是在乐亭大鼓定名之前抑或以后。据当地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这两位大师相见并成为挚友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如果说是之前,还用木板的温铁板,一定是得知冯铁板用铁板而专程来拜访的,这对他发现犁铧断尖磨制铁板肯定要有所启迪。如果说是在以后,那么,两位大师也一定就乐亭大鼓的铁板伴奏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扎实的切磋和研究。这无疑都对乐亭大鼓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看来,不管是在之前还是以后,是两位大师同心合力促进了乐亭大鼓的诞生,并共同引领这一曲艺形式走向了成熟和繁荣。
  从清平调到乐亭大鼓,艺人分为十个辈分——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温铁板为第三辈,艺名和卿。比温铁板略晚,今滦南县程庄镇周夏庄出了一位书艺高超的大鼓艺人李狗儿(1870—1935,原名李明武,但已被人遗忘,仅以此绰号留存于民间和史籍),熟谙温荣之艺并有所创新,名闻遐迩。一日他从外地说书归来,见温铁板正在村里设场演出,也没有打搅,就坐在后边无人处,一边抠着脚趾头,一边跟着唱。观众闻之,把他包围起来,大加称赞,说“温铁板唱得好,还不如李狗儿抠抠脚”,于是流传江湖。不过此事今天看来还应全面分析:第一,李狗儿比温铁板年轻十多岁,又逢温铁板年纪已经老迈之时,其嗓音肯定不如李狗儿豁亮;第二,虽说李狗儿 “没有打搅”,可在人家书场后头大声演唱,亦有搅场之嫌,且边唱边抠脚,更是对温铁板的极大不尊重,并非高尚文雅之举。但是通过李狗儿大不敬的狂狷行动犹可看出,他书艺之高,为人之傲,如果不是造诣十分精深,是绝对不敢如此胡作非为,藐视乐亭大鼓的艺术泰斗温铁板的。
  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就像一条大河奔流向前。温荣、冯福昌首用铁板,他们以后的大鼓艺人陈际昌(乐亭马头营龙王庙村人,绰号陈活埋,艺名德俊)、齐祯(乐亭新寨人,艺名德贵)、杨久昌(滦南坨里独莫城人,被尊称为“江湖行祖师”)、 戚德旺(滦南戚庄人,名冠冀东)、王德有(滦南柏各庄人,绰号王不正,艺名德发)、张子山(滦南兰坨里人,人称活陈虎、张小鬼)、张玉安(滦南兰坨里人,人称三树不如一安)、戚永武(滦南戚庄人,人称压三珍)等等,改进创造圆满了乐亭大鼓的基本唱腔,使其形成独有的特点,从而在北方众多的曲艺形式中独树一帜,站稳阵脚,立起门户。

  乐亭大鼓到了“来”字辈,出了两位顶尖的艺术大师,一位是韩香圃,一位是靳文然。
  韩香圃(1895—1980),原名绍周,艺名来儒,乐亭县于家坨庄坨村人。15岁在东北经商,喜欢乐亭大鼓,弃商从艺,27岁拜齐祯为师,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终于唱成乐亭大鼓的一代翘楚。他还拜西河大鼓名演员王秀桂为师,吸收其“垛句”,创造了“蚂蚱蹬腿”曲牌,及演唱长书的“词”“赞”“悬念”“扣子”等技巧。他又去京城拜会京韵大鼓刘宝全大师,学会“说白、中流水”技巧,移植于乐亭大鼓演唱中。他系统整理出乐亭大鼓的“九腔十八调”,把乐亭大鼓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靳文然(1912—1964),原名成彬,艺名质儒,滦南县倴城镇靳营村人。他比韩香圃小17岁,却又后来居上。他曾师从丁韵清、戚用武、齐祯,为乐亭大鼓的完美追求了一生,为乐亭大鼓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关于他对乐亭大鼓的贡献,他的嫡传弟子贾幼然和第三代传人何建春撰文,做了如下总结:
  (一) 靳派乐亭大鼓与旧腔调大鼓的鲜明区别
  一是板式的区别。旧腔调大鼓的板式完全是传统的老红板,也就是说一个唱段,每句都是顶板起,毫无变化,显得呆板、生硬,而靳派一反过去红板起落的呆板格式,依据感情的需要,巧运板腔体音乐节奏变化灵活的优点和长处,在唱句上红、黑、枪、闪等板交替使用,灵活多变,急缓得法,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唱腔的区别。靳派大鼓和旧腔调大鼓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四平调,从结构上完全不同,旧腔调大鼓四平调是只有上下两句的传统唱法,上句是从3音上起,落在6上,下句是落在低音5上,而靳派四平调已完全脱离了老四平调的那种上下两局的古老体制,而发展成为自带首尾的完整结构了。它分为起腔、平腔、落腔三个小段落,头两个乐句为起腔,中间若干句是由上、下句组成的平腔的重复,告一段落时则要用一个甩腔来终止。起腔的第一句落在5音上,第二句落在2音上,平腔的上句和下句均落在1音上。最后两句甩腔上句落在1音上,下句甩腔落在低音5上。另外旧腔调大鼓比较缓慢、平稳,但刚健有力,而靳派则板式灵活多变,唱腔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委婉动听。
  (二) 靳派乐亭大鼓的唱腔与音乐及表演特点
  靳派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属主曲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板眼类。它是把上、下两个乐句做为基本曲调,然后通过板式的快慢变化、旋律的高低移位、拖腔的延伸与紧缩,以及调式与调性的交替转换等艺术手段,来发展这个基本曲调,从而派生出若干种板式的唱腔,进而说唱一段完整的书段。靳派乐亭大鼓的板式共分为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和散板四种板式。慢板式,一板三眼(4/4的拍子)包括:四大口、四平调、大悲调。二六板式,一板一眼(2/4的拍子),包括:八大句、慢二六、快二六、怯口、学舌、慢起程。流水板式:有板无眼(1/4的拍子),包括:紧板、紧流水、慢流水、二黄、武悲、紧打慢唱、十字紧。
  靳派乐亭大鼓的定调根据男女嗓音条件而定,一般男演员定D调,音域在a—d3之间,女演员一般定G调,音域在d—g3之间。
  靳派乐亭大鼓节奏轻盈明快,板式结构严谨,灵活多变,行腔流畅,音清字准,韵味醇厚,婉转柔美中蕴含刚劲。善于从细腻雕琢人物的心灵入手,精巧运思。靳派的演唱豪壮处如瀑布直泻,壮人肝胆;委婉处如涓涓细流,沁人心扉;凄切处声情动人,催人泪下;含蓄处深蕴哲理,耐人寻味;风趣处亦庄亦谐,令人解颐。
  1958年,河北省举办曲艺汇演,靳文然和韩香圃参加了演出,他们的两种声腔都获得了大会的好评。靳文然演唱的《双锁山》被评为一等奖,韩香圃演唱的《水淹金山寺》被评为二等奖。大约自1960年以来,无论中央国家级新闻媒体,还是省、市级地方新闻媒体,宣传、播放的乐亭大鼓均以靳派乐亭大鼓居多;不论是省内外观众(听众),还是冀东地区的观众(听众),人们所熟知、认可的乐亭大鼓都是靳派乐亭大鼓。靳派乐亭大鼓在滦南境内,在整个冀东,在旧腔调大鼓呈偃旗息鼓的趋势下,统领冀东曲坛已达半个多世纪。

  靳派乐亭大鼓在滦南县境内,已于1955年、1999年、2012年分别完成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传承。 靳派第二、三代传人对乐亭大鼓和靳派艺术的发展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靳派乐亭大鼓第二代传人贾幼然(1941年生,滦南县司各庄镇四贾庄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唱腔又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比如四大口的第三句,由于尾腔过长给人以拖泥带水之感,他就去掉了最后部分,使四个句子的节拍相衬更显干净利落。他还创出了快板连句唱法,唱起来有一气贯通之感,非常流畅活泼。他经过演出实践,还创造了半句转板式,给人以灵活多变之感,更加符合人物感情变化。他借鉴其它曲种,把鼓键加长,使表演道具更显得体大方。这些改革早已推广到鼓书界。
  靳派乐亭大鼓第三代传人何建春(1960年生,滦南县扒港镇前榆子林人),对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又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一是创新了表演形式。乐亭大鼓原来在表现手法上总是采用一人演唱、一人伴奏的形式。可是在当今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时代,一人一鼓一弦的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听觉需要。因此他首先在表演形式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一人主唱、多人伴唱和伴舞,从而丰富和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人们感观的愉悦性。如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的《碧海丹心》,就是采用一人主唱、四人伴唱和伴舞的形式。伴唱不仅具有衬托补充的功能,还丰富了唱腔的音乐形象。再利用舞蹈表演加以配合,把当时惊心动魄的凶险场面很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起到了渲染作用,丰富了表现力,增强了观赏性。另外,他在唱腔上也有很大突破,吸收评剧、京剧、皮影、西河大鼓等其它姊妹艺术的精华,巧妙地溶入大鼓艺术之中,丰富了靳派大鼓的唱腔。第二是男女对唱的突破。因男女音域不同,定调也就不一样,所以过去视为男女不能对唱,他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践,终于突破了这一难关。一是利用关系调来衔接男女唱腔;二是利用乐亭大鼓的自然变调来衔接;三是打破大鼓的常规落腔,男腔要落在女演员的调式上,同样女腔要落在男演员的调式上。这样听起来既不生硬,也无痕迹。另外,在乐队伴奏上进行了改革,把琵琶、二胡、大提琴、中阮、电子琴等乐器加入了乐队,一是加强了中、低音声部,丰富了音乐色彩,强化了音乐表现力,二是增添了现代色彩,美化人声,丰富了大鼓音乐。
  何建春因为在这些方面的突出贡献,加之发头卖相和演唱的卓越独到,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传承人,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唐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靳派乐亭大鼓鼓词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书帽四种形式。中、长篇称为“书”,有说有唱。短篇称为段,只唱无白,一韵到底;小段几十句至上百句,有的可达几百句。书帽也叫“接纲段”,十几句至几十句。小段和接纲段一般在说唱长篇书之前演唱。中、长篇书韵散相间,说唱交替。唱词特别注重遣词造句的文采与炼达,非常讲究语法和修辞。演唱者通过严谨而工整的句式编排,能使自己所演唱的内容和艺术得到很好的表现和升华。它的句式构成形式主要有七字句、十字句、排比句、连环句、垛字句等。唱词合辙押韵,讲究平仄声调,每个唱段前两句的韵脚必须落在平声字上,然后就是上句的韵脚落在仄声字上,凡下句的韵脚都落在平声字上。
  演唱长篇书的大鼓艺人,大多数是根据师傅传授的“梁子(故事提纲)”敷演,成为“趟水”。小段是固定词。靳派大鼓的曲目非常丰富,传统长篇书有36部,长篇新书目有13部,传统小段有82段,新小段有57段。
  (一)部分长篇大书
  《红风传》《大八义》《小八义》《刘公案》《绿牡丹》《回杯记》《月明楼》《双圣旨》《康熙私访》《包公案》《千里驹》《紫金镯》《扬州夺印》《双镖记》《隋唐外史》《烈女传》《鹦鹉记》《双合印》《施公案》《彭公案》《回龙传》《三公案》《呼家将》《错断颜查散》《杨家将》《秦英征西》《破孟州》《三省庄》《锤打徐州》《粉妆楼》《拿花蝴蝶》《二打天门阵》《忘恩负义》《曹家将》《青云剑》《杨三姐》
  (二)部分小段集锦
  《双锁山》《鲁达除霸》《蓝桥会》《浔阳楼》《金山寺》《杀院》《合钵》《十字坡》《古城会》《貂蝉进帐》《借箭》《十问十答》《天水关》《二戏貂蝉》《长板坡》《凤仪亭》《芦花荡》《刘金定观星》《铡侄》《王二姐思夫》《黄爱玉上坟》《小姑贤》《草桥断后》《小姑狠》《三下寒江》《夜宿花亭》《黄老打犬》《韩湘子讨封》《梨花招亲》《苏三起解》《大西厢》《青楼遗恨》《拷红》《闹天宫》《华容道》《猪八戒拱地》《斩华雄》《诸葛亮押宝》《昭君出塞》《下扬州》《罗成算卦》《玲珑塔》《大劈棺》《拆西厢》《听琴》《汾河湾》《摔琴》《活捉三郎》《露泪缘》《武大郎显圣》《全德报》《武松打虎》《百年长恨》《洛阳桥》《吕正蒙赶斋》《鞭打芦花》《渔樵耕读》《截江夺阿斗》《忆真妃》《杨八姐游春》《迁建游宫》《富贵荣华》《开店》《五子登科》《野猪林》《排王赞》《八仙庆寿》《借东风》《小两口争灯》《单刀赴会》《姜子牙卖面》《杨志卖刀》《马前泼水》《王宝钏剜菜》《宫娥刺虎》《徐母骂曹》《秦雪梅吊孝》《空城计》《铡美案》《火烧战船》《刘伶醉酒》《樊金定骂城》。
  (三)部分新书目
  《苦菜花》《节振国》《苏家镇》《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儿女风尘记》《林海雪原》《艳阳天》《桐柏英雄》《大刀记》《连心锁》《战地红缨》《闪闪的红星》(以上长篇);《与民复仇》《新十问十答》《火烧钟家潭》《双恨美》《骂汪精卫》《自由结婚》《送夫参军》《保卫和平》《劝夫归队》《杨母坠楼》《骂崔明辅》《银环探监》《打高大鹏》《韩英见娘》《十二月开花》《朱老巩互钟》《地主灰心》《董存瑞》《顽固老头》《徐学惠》《开明地主》《老贫农》《四季生产》《白维鹏》《劳动英雄》《黎明的战歌》《送梳子》《红梅赞》《渔家女》《雷锋擒敌》《地下苍松》《绿宝石》《计划生育》《二百鸡子》《新婚赞》《要嫁装》《摔子劝夫》《夫妻夜话》《进城路上》《破镜重圆》《好村长》《桃花会》《合家欢》《燕去凤来》《碧海丹心》《总理与矿工》《放生》《情暖人间》《三角地》《情暖菜农心》《大棚缘》《夫妻争光》《八荣八耻》《盲人摸象》《下访》《爱心天使》《兔为媒》。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生动记述了当时说唱大鼓书的场面。大鼓书说唱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可以追溯到周朝。乐亭大鼓从定名到今天,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六七十个年头。在这段历史空间中,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前进,乐亭大鼓有过兴起,有过繁荣,有过衰落。它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愉悦熏陶了几代人。它走出了乐亭,走出了滦南,走出了唐山;走进了京津,走进了东三省,影响了整个北国。乐亭大鼓不单单属于乐亭、属于滦南、属于滦县、属于唐山,它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属于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更加怀念和敬佩那些为创立、发展和繁荣乐亭大鼓艺术,作出过不朽贡献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艺术家和艺人。祝愿今天有志的乐亭、滦南、滦县乃至整个冀东的乐亭大鼓艺人,能像我们的前人那样,为这枝曲艺奇葩再放奇香异彩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以无愧于古人,无愧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