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精神的永世价值——纪念毛泽东主席倡导“勤俭办一切事业”60周年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14 09:30:06
一、毛泽东倡导“勤俭”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1955年12月27日,农村合作化高潮中,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由上、中、下三部组成,全书近百万字。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这册大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并为大部分篇章撰写了《按语》。这是一部治国方略的大书,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指导性文献。
毛泽东主席为在全书位列第一和第二篇的《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和《勤俭办社》写下了按语,文中热情洋溢地赞扬了遵化县“穷棒子社”及其所代表的勤俭办社精神,按语指出:
“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的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
毛泽东主席在按语中明确而语重心长地指明了穷棒子社“勤俭办社”这个方针的三重价值或意义。
第一,“穷棒子社”精神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整个形象。毛泽东主席在文章中说:历史地看,“穷棒子”的事迹和精神之所以那么深入人心,从根本上说,是它代表着“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一穷二白而不甘屈服的形象”。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王国藩合作社能做到的,别的合作社,在正常情况下,也应该能做到,或者时间长一点也应该能做到。”
第二,“穷棒子社”的勤俭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根本性方针。毛泽东主席在为这篇文章写的《按语》中指出: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
第三,穷棒子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以辛勤劳动换取财富。毛主席就在这篇《按语》中,具体地讲说了“穷棒子社”是如何通过辛勤劳动,从山上换取来大量生产及生活资料的事例:“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他就是运用这个动人实例,指明了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
还有几乎同时存在的遵化县沙石峪村,所体现的同样是“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沙石峪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之称。勤劳朴实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沙石峪创业事迹,及其所体现的艰苦创业精神,不仅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其所体现的“勤俭”精神还远播国外,曾多次引来外宾参观。
二、社会历史变迁引发“勤俭”内涵日益丰富
勤俭是一种财富观念,一种对待财富的态度及相应行为。人类生存需要财富,而财富又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勤”的核心价值,就是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勤恳态度与积极行动。“勤”就是劝导人们不要吝啬于付出,要通过增加劳动数量与质量的付出,以求得财富的增加。而“俭”所指,主要是指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对财富要保持一种节约(省俭)的态度,以求减少或降低财富消耗的数量或速度。对于社会以及经济团体而言,欲求财富的获得与保有,只有这两条途径,一是“勤”,此为开源,一是“俭”,则为“节流”。“勤俭”之路也就概括了财富增长与积存之道。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更是传承已久的财富观念。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就已经记载了关于“勤俭”这一经典词语,以及对于这一概念的阐释。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深的著名词语主要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样,全在于能否勤劳。只要肯于辛勤耕作,生活就不会陷入困乏艰难。
俭,德之基也。“俭”字本意是指对物品使用的节省,不浪费;相连带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诸如俭省、俭朴、克勤克俭来表达。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及孟子的《孟子》等儒家经典中都对“勤俭”做过多重阐释与传承。
“勤俭”作为一种建国大政方略,它的存在,它的作用,它的奉行,与通常所说“穷”与“富”并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或者说,它的贯彻是超越“穷富”与“发达”程度的,即使社会富裕强盛了,依然要贯彻“勤俭”方针。所以说,其具有永世之价值。但是,值得提出并应当注意的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对于“勤俭”内涵及其实现,却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勤俭”建国精神,是上世纪50年代那个艰难困苦时期发出的。而在当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年代,无论“勤”还是“俭”,其内容都发生着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当今工业智能化、农业集约化、商业电商化、交通高速智能化,由航空到航天,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一切巨大变化,无一不是标示着人的“劳动”内涵与方式的深刻变化。现今的体力正在逐步地由智力(智能)所取代。就“勤”的含义而言,已经由主要依靠体力支出的强度和时间的延长,转换为主要依靠智力的支出。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穷棒子”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也获得了发扬光大。报载①,在我国完成的“人类基因工作草图”的“1%项目”中,承担了55%工作量的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平板电泳测序仪上,放着三个玉米棒子,并写道:“穷棒子精神永放光芒!”在这个承担着高端科学使命的高科技单位里,尖端技术与勤俭精神实现了结合,不仅会直接地带来巨大科技成果,而且也会对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发挥出深远影响。
再看“勤俭”中的“俭”字,其内涵同样经历着深刻变化。在以往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节俭、节省大都是指对物质财富的节省,在核算经济活动各项成本要素的时候,节约或节省更多是指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消耗,生产成本是以货币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并与经济收入相比较,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投入与产出”。而现今已经或正在发生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是,在以货币计算成本的同时,还要计算非货币表现的资源成本的计算。这是由于一个时期以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出现可用资源短缺现象。所以,在以货币为单位计算经济成本的同时,计算资源成本的投入,以期节俭物质意义上资源的消耗,已经成为人们发展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这就决定了当今之世勤俭中的“俭”,既要计算经济成本的投入,更要计算资源成本的消耗。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作出了相应对策。这也就是“世界勤俭日”的设立。1924年来自世界各地的2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储蓄银行大会,会议的最后一天(10月31日)通过决议,决定创立一个致力于促进全世界共同勤俭节约的“世界勤俭日”,以呼吁减少、降低地球资源的消耗。在资源消耗日益增加的历史条件下,确立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其历史价值也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
三、勤俭是一种人生观念及品德
《左传》中还特别指出:“俭,德之共也!”节俭作为一种品德,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共同”品质,而奢侈则是邪恶行径中的大恶。在我国传统文化看来,
骄奢淫逸,所自邪也。骄横、荒淫等放荡生活方式中,莫不浸淫着奢侈与浪费。而这些正是种种罪恶行径的发生之地、之源。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进城之后,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绝不走“李自成进北京”之路。那时正值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时候,执政问题摆在党的面前。共产党人会不会变成李自成?能不能经受住胜利的考验?这不仅关系到党自身命运,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因此,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还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历史转折的关头,用中国传统美德“勤俭”对全党做出的警示与教育。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这一警示的远见卓识。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主席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方略,而这个方略的实行或落实,必须经由全体干部、民众的努力才可能实现。这正是他于建国之初便倡导这样精神的历史价值。当“勤俭”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每个社会成员便都能遵循这一品德。毛泽东主席所一再强调的“勤俭”精神,就我的理解,概括起来当含有以下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这就是:勤俭是一种文化传统,贯穿于我国数千年古今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勤俭是一种经济——财富观念,其超越社会贫富与发达程度,为任何历史时期所必须;勤俭是一种个人品德,作为人生理念渗透在个人生活的多个方面;勤俭更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制约、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尤其是近年来党中央开展的“反腐倡廉“活动,更是明白地告诉国人,党和政府各级干部能否保持勤俭,是检验其政治思想素质以及亲民廉洁作风的准则与标尺。从揭露出的大量干部犯罪事实来看,一些干部正是因为忘记、背离了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勤俭”精神,走上腐化奢侈乃至贪污受贿的犯罪道路。所以,治贪当有三策,一是严格的法制,使一些人不敢贪;二是健全的制度,让那些想贪的人不能贪;三是确立勤俭廉洁观念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不想贪。所以,奉行“勤俭”之路,坚持廉洁奉公,才是各级干部应当奉行的正道,才是建立清廉政治,强国富民的根基与保证。
附:
我与这册大书有着一种意外而又幸运的渊源。1956年,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的大学生,荣获以敬爱的吴玉章老校长名义奖给我的这部新版大书。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这部饱经历史沧桑的大书,依然完好无损地矗立在我的书架,成为我书房的镇架之宝。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渊源,今年春节前,刘向权会长并研究会韩永成、王义钧二位仁兄来访时,提到希望我能写一篇有关纪念毛主席倡导“勤俭办一切事业”号召发布60周年的文章,我虽曾因为老迈年衰而迟疑,却也答应了下来。个中缘由,有一部分就来自我对母校、对老校长以及对此书的敬重与热爱。
2015年6月20日
注释:
①《新民晚报》2000年10月14日
(王子平,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