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碣石山——中国北方的古代名山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14 09:49:29
坐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虽然最高峰海拔仅有695.1米,却被诸多中国古代地理典籍常常提及,是深受九代帝王青睐的中国北方名山,更为碣石山披上了神奇色彩。碣石山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神奇之山呢?
一、碣石山曾是中国北方远古的地理坐标
碣石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中的《山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名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远古中国的山川、物产等。据《山经》中记载,北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称做太行山,由此至錞于无缝山止,共计四十六座山,碣石山是其中之一,处在此山系的东北偏后位置。在《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开通了太行山、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与燕山山脉相接)一直到达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燕山伸向渤海的余脉)的水路,使河水从碣石山流入渤海。由此可以看出,在古地理著作中无论描写山脉的走向,还是记述河水的流向,都把碣石山作为标志之山。此外,《尚书•禹贡》中描述遵海入河的航道时,曾有“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的记载。意思是,东北以鸟为图腾的少数民族,走海路来进献贡品时,沿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接近右侧的碣石山后,向西转航于渤海北岸,最后再向西南航行进入到黄河(古黄河口在今天津市附近),再由黄河逆流而上,就能到达国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由于碣石山位于渤海沿岸的山海交界之地,位置独特,既是内陆山脉、河流通向渤海的标识,又是航海时遵海入河的航标,因此,常常被早期的地理书籍作为地理坐标而记载。
碣石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是燕山伸向渤海的余脉,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跨越昌黎、抚宁、卢龙三县境界,占地面积约320平方公里。上百座峰峦由北向南突兀拔起,渐次增高,形成东西横列的三道屏峰。靠南的一道最大屏峰中央为碣石极顶,像擎天一柱,如碣高冲,直插云霄。碣石山距渤海15公里,系渤海近岸最独特醒目的山峦。
关于碣石山独特山貌的描述,历代史志记载颇多,成书于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抚宁县)西南,王莽改称“揭石”。汉武帝曾登此山以望巨海,并在此地刻石。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这可能就是在大海之中看到的碣石山山貌的真实写照。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注唐《十道四蕃志》中“河北道名山曰碣石”时说:“碣石在平州(唐时治所在河北卢龙)东,距海30里,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其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在这里将碣石山主峰描绘成穹窿似冢,峰顶如柱,则更为形象。清同治五年版《昌黎县志》载:“碣石山,县西二十里。旧府志云:今昌黎乃古三邑地,谓絫县及王莽之选武、冯德也。其为碣石,当自昌黎、抚宁南皆是,兹为大碣石,因天桥柱指之云。此天桥柱为碣石。……仙台(指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前台、后台虽若分为二,而由南面视之,形如履钟,高可一里有余,通趾顶,实为一石,而非累积所成,耸矗山顶。山高七里,通仙台顶,计之殆将十里。百里望之,了然可辨,可谓大矣,则所谓大碣石。”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记云:“盖海道浩渺,必望大山之特出者,以为标准。海过平州,趋南瀛、渤之间,地势坦衍,千百里中无大山可望。故必以碣石为准,而夹右以行,然后可南转,以入于河。……今昌黎县之仙台顶去海三十里,犹之海畔也。上有石柱高数百丈,自海中望之,矗矗高出,可为标识,其地实当抚宁县西南。”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位于中原与辽东交界之地的碣石山,在众多跌宕起伏的峰峦之中,因山形似冢,峰顶似凌空一柱,如碣高插而特立不群,确实为山貌独特的奇峰峻岭。
二、碣石山曾是中国北方充满神奇色彩的千古神岳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阴阳学家驺衍的“五德始终”说在各诸侯国影响很大,“神仙”说也风行一时。碣石山一带在齐桓公灭孤竹之后,由孤竹国的领地变成了燕国的辖境,燕国开始视碣石山为本国境内开展祭祀活动的神灵之地。碣石山成为方士们最为青睐的修仙场所,相传成仙的人接连在这里出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相继修道成仙,其中羡门子高就居住在碣石山上。这一说法在清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张敦仁《通鉴刊本识误》中有明确记载。当时,燕国的方士多隐于山海结合之地,而山与海结合的最得天独厚之地就是碣石山及其邻近地区的滨海地带。巍峨挺拔、山形奇特,遥望似天桥柱石,被远古的航海人视为遵海入河航标的碣石山,以及其附近的北戴河、秦皇岛等沿海半岛或岛屿,无疑是方士们呼天唤地、炼丹修仙的最佳选择之地。尤其是随着燕昭王对神仙的狂热崇拜,时至秦朝建立之际,燕国的方士已不可胜数,日益活跃。使得碣石山及其邻近海域在秦、汉时成了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求仙活动的大本营,充满神秘色彩的碣石山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岳。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在《西都赋》中写道:“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表明在汉朝之前,碣石山就已经成为了名扬全国的“神岳”。
三、碣石山曾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北方的求仙观海胜地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宽阔平坦,驾车纵马速度很快,半日可飞驰两百里以上,可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国道”。为了“示疆威,服海内”,驰道修好后,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时,来到碣石(今秦皇岛一带),派人寻找隐于碣石山上的仙人羡门子高和高誓,求长生不死之药。命丞相李斯题刻了《碣石门辞》,下达号令拆除原六国的城郭,疏通六国各自修筑的堤坝,并到海边开展了大规模求仙活动,派卢生等方士乘船出海,寻找仙人。卢生等从海中回来后,进献了一本《录图书》,上有箴言:“亡秦者,胡也。”之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进攻匈奴,将匈奴逐出战国时赵国的长城之外。两年后,秦始皇又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可以说,秦始皇驱逐匈奴、修建万里长城,都与其碣石之行不无关系。之后,秦二世胡亥也东巡碣石,尽刻秦始皇所立刻石。
扩疆拓土,首开丝路的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10年也来到了碣石山。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东岳泰山”举行封禅大礼之后,沿着海边一直来到负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1958年在碣石山前的现“河北昌黎汇文第一中学”校园操场,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被考古学者认定为“汉武帝行宫遗址”。刘彻在碣石山求仙之后,也像秦始皇一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此,郦道元的《水经注•濡水》中有明确记述:“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所以又名“汉武台”,当以此得称。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一生征战沙场,争雄天下的魏武帝曹操,在东征乌桓胜利后,沿滨海道回师到达碣石山。由于当时曹操已经下令挖通了冀州河间国与渤海郡北部交界地带的“平虏渠”和今天津海河口至宝坻一带的“泉州渠”,并在“泉州渠”北端挖通了向东通往今河北乐亭县境内滦河段的“新河”,使邺城通往滦河的军运水路得以畅通。乐亭县距碣石山仅百里之遥。曹操到达碣石山时,由于得胜班师,又值秋高气爽时节,加之粮草供应充足,军队凭借碣石天险得以休整,不禁意气风发,寻秦皇汉武足迹,乘兴登碣石以观沧海,这才吟出了千古绝唱《观沧海》。
在曹操“碣石观海”之后,晋宣帝司马懿、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都相继在碣石山一带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碣石山因其独特山貌和“山之尽头,海之畔”的地标位置记载于《山海经》《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古籍名著,又因九代帝王相继亲临,加之其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而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名山。碣石山得名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如今仍保持着原始风貌,尚待开发,期待她能重新绽放异彩,成为享誉当代的中国名山。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