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话说当年的流动商贩和耍手艺的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14 09:57:1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每天都有各类商贩和修理日用家具的手艺人走街串巷。有卖香油的、卖凉粉的、卖豆腐豆片的、卖饹馇的、换面粉换挂面的、卖水果的、卖瓦盆瓦罐的、卖青菜的、卖糖葫芦的、卖卟噔噔儿的、卖儿童玩具的、卖针头线脑的,还有接染布的、修笸箩簸箕的、锢漏锅的、打黑白铁活儿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剃头的、蹦爆米花的,等等。
下面分类作以简述,以飨读者。
一、日常食品类
1、卖香油的。卖香油的有的推独轮车,有的骑自行车,都是在车排或后托货架两边各放挂一个木箱,把盛香油的白皮方铁桶装在里面。冬季天冷,还把油桶四周塞些棉絮,以防香油凝固。卖油人左手拎一块铁匠打制的铁板,右手拿一根铁棍有节奏地击打铁板,发出“当儿当儿当儿”的声音,用以招揽顾客。交易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芝麻兑换,多少芝麻换多少两香油;二是用现钱买,卖油人根据市场确定的价格一般都不讨价还价。1963—1964年,我曾走村串庄给生产队卖过香油,顺便捎带换挂面。
2、卖凉粉的。卖凉粉一般都担担子,一头是盛凉粉的水桶,另一头是一个不大的栅子(箩筐),放置一些碗筷,栅子上面放一个盛凉粉的木盘子,还有盛酱油、醋的瓶子等。卖凉粉不吆喝,右手高举一只小鼓,鼓的两耳处分别挂一小木锤,转动小鼓的手柄,两个小木锤来回击打鼓面,发出急促的“拨郎拨郎”的声音。卖凉粉一般不用称量,全凭手眼,用小刀切块。如果你想当时吃,他就将凉粉托在手掌上断成小长条块,从凉水里一过,勾兑上酱油醋等佐料,三伏酷热,就地吃下,美味凉意直到心底。
3、卖豆腐、豆腐片的。卖豆腐、豆腐片大都是用独轮车,推上一锅做出的一两盘子豆腐和分出一部分豆汁做的豆腐片,上面盖上豆腐泡(布),保持豆腐、豆腐片的水分,还可遮挡灰尘。边推车,口里不断吆喝:“豆腐咧!”豆腐、豆腐片可用豆子换,也可以用钱买。卖豆腐的把盘中的豆腐拉(割)成一块块的方块,豆腐片按分量用秤称。卖豆腐、豆腐片的大都是在本村做在本村卖,当天做的必须当天卖出,保持豆腐、豆腐片的新鲜。那时的豆腐、豆腐片,真材实料,香味浓醇,嫩软且耐熬。
4、卖饹馇的。卖饹馇一般都在冬闲农活儿不忙的季节,有推独轮车的,也有骑自行车的。笸箩里放上白布棉被,把摊好的饹馇放进去包好,以防饹馇受冻。卖饹馇的推车沿街叫卖:“粉哩饹馇!”卖饹馇一般都是按张卖,一张多少钱,不用称分量,买几张就由卖饹馇的从一大摞饹馇的上层数几张,不能挑挑拣拣,上下翻腾。饹馇是我家乡的独特菜肴,放饹馇汤要先在锅里放入鲜汤,再放入少许菠菜叶、墨斗鱼或虾皮,并加入适量的醋,待汤开了后放入事先切成菱形的饹馇片,开锅后即盛出,滴入两滴香油,马上满屋香味扑鼻,清汤绿叶黄片,好不垂涎欲滴。饹馇还可清炒、炸饹馇签等。关于饹馇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慈禧太后天天吃的是“满汉全席”,一顿饭几百道菜,每道菜她尝一小口就让御厨端走,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撤下。当御厨上了民间稀有的饹馇时,老佛爷尝完后感到味美新鲜,从未吃过,就破例说“搁着吧”。御厨见机奉奏说,老佛爷赐名“饹馇”,“饹馇”的名字在民间就传开了。
5、换面粉换挂面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磨面粉和压制挂面大都是生产队的副业,外出换面粉换挂面是集体派出的活儿。面粉和挂面,既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小麦换。外出换面粉换挂面大都用独轮车推着,后来随着销售量特别是面粉销售量的增加,多数改用了小牛或小驴儿拉的双轮洋河车(排子车)。换面粉的坐在车上或跟在车旁,沿街吆喝:“换面换挂面咧!”挂面都是事先用红绿纸包装好的,每子儿(捆)一斤,这样既便于出售,也保护挂面不易折碎。
二、果蔬土产类
1、卖水果的。卖水果的也是推独轮车沿街叫卖。水果基本上都是趸(批发)来的,随着季节的更替水果随时上市。6月卖杏,7月、8月卖桃,9月、10月卖梨、葡萄。到了秋季就购进储存可过冬的苹果、梨、柿子等。干果有红枣、黑枣、栗子、核桃等。因为是小本生意,储存个三两篓就算不少,卖完了再随时进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滦县一带特产一种酸梨(学名安梨),秋末刚一下来上市,墨绿色,硬棒棒,木头片子似的,咬一口涩得嘴都张不开。可买回家把它放在阴凉处,经过三九天一冻,到了春节过大年,把它放在凉水盆里,变成了一个大冰球,里面的梨变成了黑色,梨肉却是软软的,味道也是甜酸甜酸的。吃完大鱼大肉后放在嘴里就别提多好吃了。
2、卖青菜的。青菜大都是自产的,即使是趸来的,也是批量不很大的精细菜,例如韭菜、黄瓜、豆角、西红柿等。萝卜白菜是没人趸来卖的,既费力又挣不到钱。串庄卖菜以推独轮车的最多,菜量少也有骑自行车的,由于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卖菜的品种以三四样居多,产什么菜就卖什么菜,卖菜要卖个新鲜,卖什么菜就吆喝(叫卖)什么菜,“哪买韭菜——”“哪买黄瓜——”“哪买洋柿子(西红柿)——”卖菜虽也用称来称分量,但“水菜水菜”,分量只能多给,乡里乡亲的都很实在,有时分量本已够了,还顺手再给抓上一把,表现出一片浓浓乡情。
3、卖糖葫芦的。卖糖葫芦的都是走街串巷,但走的村子不多。糖葫芦,以用山楂串得居多,也有用黑枣,橘子瓣串的。大个山楂用特殊的工具捅出核后,再用小刀在山楂上横切一个口,夹上一个炒熟的花生瓣,串起来再粘上熬好的麦芽糖,红白分明,特别馋人。粘好的糖葫芦要插在专门制作的工具上。就是用一根长五六尺,直径七八公分的木棍,木棍的一端周围绑上长一尺半左右的麦秸或芦苇,绑成后直径约20公分左右。糖葫芦一圈一圈地插在捆绑好的麦秸或芦苇上。卖糖葫芦的扛着插满糖葫芦的木棍走街串巷地吆喝:“冰糖葫芦……”有时站在街里人多的地方,手扶着插满糖葫芦的木棒吆喝。如果有人来买,就用一个小钳子从木棒上取下,愿选哪支就给取哪一支。从价格上说,品种不等,质量不等,价格也不同。很多小孩子一闻到那香甜的糖葫芦味道时,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非买不可了。
三、生活用品类
1、卖瓦盆瓦罐的。瓦盆瓦罐是用黏土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烧制过程中加水焖窑后就变成了青灰色。上世纪60年代以前,大部分家庭都买瓦盆瓦罐盛饭盛菜用,大大小小的瓦盆瓦罐堆满灶台。用瓦盆盛饭,一是保温,二是不易馊。除此之外,还有蒸饭用的饭筛子,栽花用的花盆等。
卖瓦盆瓦罐的大都推着独轮车,两边捆绑两个特别编制的大扁筐,把各种型号的瓦盆瓦罐放在里面,推车叫卖。一般的瓦盆,都分四个型号,大号的叫大盆,二号的叫二盆,三号的叫三盆,最小的叫四盆,它们可以套在一起。瓦罐也分大中小不同型号。从价格上说,瓦盆瓦罐也算便宜,小号的几毛钱就可以买一个,当然大号的较贵一些,品种不等,价钱不等。也有专供夜间方便用的大小不等的尿罐,那时农村住屋与茅房离得很远,夜间特别是冬天行动不方便,就把尿罐放在炕沿下内急了使有。
因为瓦盆瓦罐是陶制的,又薄又脆,容易坏损,挑选瓦盆瓦罐时,把瓦盆或瓦罐拿起来托在左手掌上,盆罐口向上,右手轻轻拍打两三下,并把耳朵贴近盆罐,若发出清脆声,则瓦盆或瓦罐质量是好的,若听见“破啦”(破裂)声,则瓦盆或瓦罐是有裂纹的;若听到的声音很嗡闷,则瓦盆或瓦罐壁是很厚的,若听到的声音很清脆,则瓦盆或瓦罐壁是很薄的。
2、卖针头线脑的。卖针头线脑的大都挑着挑子,也有推独轮车的,那时牲畜车辆都入了集体,独轮车几乎是唯一的私有运输工具。还记得著名歌手郭颂唱的一首《新货郎》:“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还有小孩用的吃奶的嘴,挠痒痒的老头乐,老奶奶用的烟袋嘴、烟袋锅,上年纪用的老花镜,做针线活用的锥子、顶针,还有各种绣花用的花丝线,还有小孩们玩的各种小玩具等等,应有尽有。只要你缺啥找啥货郎就有啥,基本都能满足需求。
四、儿童用品类
1、卖卟噔噔儿的。“卟噔噔儿”,也叫“卟卟噔儿”,也有叫“琉璃喇叭”的。卟噔噔儿是用玻璃制成的,有的外观像葫芦,有的像喇叭,底部的玻璃比纸还薄。对着卟噔噔儿的长颈口轻轻地用嘴吹吸时,底部的薄玻璃就一凸一凹地发出“卟噔、卟噔”的响声,所以叫“卟噔噔儿”。由于这种玩意特别容易破碎,要轻拿轻放,不能颠不能碰,所以卖卟噔噔儿的就挑着担子卖,担子的一头拴一个大箩筐,放各种各样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卟噔噔儿”,另一头坠上合适的重物,以使担子平衡。这东西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很少有卖的了。
2、卖儿童玩具的。卖儿童玩具也是推一辆独轮车,车两边的大扁筐放置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车的上面放一个木板制作的大平盘,再在上面放一个铁丝编制的像鸟笼似的扣网,里面放上各种各样的玩具样品,算是个展示平台吧。
从玩具的种类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泥人类,有“八仙过海”“牛郎织女”“麒麟送子”“寿星老”“西游记”“杨家将”中的人物。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价格也贵,集市和游动商贩都不多见。最常见的有禽鸟动物,如凤凰、孔雀、大公鸡、小狮子、青蛙、花老虎、小乌龟、娃娃抱鱼、阿福、不倒翁、拨浪鼓、小泥哨等。这些泥人都能发出和吹出声音,泥人里面都安装有苇笛,用口吹(笛)的如凤凰、孔雀、大公鸡、青蛙、娃娃抱鱼、阿福、不倒翁、小泥哨类,用手动发声的如全彩塑的花老虎,腰部用牛皮纸连接成手风琴状,用手推拉作响;小乌龟爪部用小弹簧连接;小灰鼠的纸壳与泥轮、皮筋相连接,通过抽线跑动,以及兔皮作响的拨浪鼓等。从价格上说,当然是工艺越简单越便宜,小泥哨最便宜,比较而言,口吹类的要比手动类的便宜,个体小的要比个体大的便宜。有时几个小朋友各买上一个在一块吹着玩,比谁吹得声音高,比谁吹得更有韵味,虽然满嘴都是石灰白粉,脏兮兮的,但玩得也很尽兴。
第二类,画片类,画片上大部分都印有神话类和古典类题材的人物,有“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国演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吕布、曹操等人物,“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古代的“四大美女”等等。还有各种动物类的。每一张可以剪成很多张小画片,以作“搧画片”游戏比赛使用。价格也不贵,各种画片题材的价格都一个价钱。
第三类,杂项类,像男孩子玩的皮猴(陀螺)、弹球用的玻璃球、做弹弓子用的皮条等等,女孩子用的花手绢、歘大把用的小花皮球、鸡毛毽子等等。
五、街头耍手艺的
1、接布的。接布就是收染布。各家织的家机布绝大多数都是白色,不能直接做衣服和被面褥面,必须事先着色。染布一般为两种:一是直接把布染成黑色或蓝色,工艺简单又方便,也是最常见的两种颜色;二是把布先用各种规则图案的蜡板套印上石灰花,这种工艺叫“着花”。然后将白布放入有染色的锅里煮,染好后再用清水清洗去浮色,到太阳底下晾干,最后去掉遮挡布的白灰花。
走街串巷接布的,一般都牵着一头驴,为的是接布和送布驮运布匹。接布就是接受各家交托的染布活儿;送布就是把染好的布送还各家。接布的右手举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两面鼓(比卖凉粉的“拨郎鼓”直径要大,发出的声音不同),左右转动,使两个“耳坠” 摇晃起来击打鼓面,发出“卟楞卟楞……”前松后紧有节奏的鼓点声。以接受布匹的尺寸多少收取加工费,先接布,待染好布送还客户时再收加工费。接布的都信守口头协议,包括什么时间送布,染布的质量要求,等等,什么时候接布送布,一般都有规律。
2、修笸箩簸箕的。笸箩、簸箕、落斗子、筛子是过去农村常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用的时间长了,就会破损,有的漏洞了,有的舌边破损了,有的边沿勒线开线了等等,就需要修理。修笸箩簸箕的骑着自行车,带上各种修理工具,如锯子、锥子、剪子、割镰和所需材料,右手拿着“响链”。“响链”是用多片等大的铁片串连在一起,最上边按一个木制手柄,一摇晃一摇晃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铁片互击声。比如,簸箕使用时间长了,簸箕木头舌头磨损的很短了,就必须割掉旧的,换上个新的;边沿坏了开线了,就需要用铁丝或皮筋绳把它勒紧等等,类似活计很多。干这种活儿一般就站在十字街口或人们集中唠嗑的地方。人们主动把需要修理的家具送来,一干就是一天。随着家用工具的改变,干这种活儿的现在已基本见不到了。
3、锢漏锅的。锢漏锅的,就是锔锅锔盆锔碗的,学名叫“小炉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一头是一个精致的小风箱,还有一个小炉子,用来熔铜化锡加热;另一端便是他的工具箱,有三四个抽屉。工具箱装饰得很漂亮,木箱子的角都用云子勾一样光灿灿的黄铜花片包裹,铆得也很结实。抽屉里面放着精巧的小锤子、钳子、镊子、砧子等工具和必用的零大碎小的如铜条、锡块以及成品或半成品的铁锔子等物件。每个小抽屉上都有铜钌铞儿,有的还上了小铜锁。工具箱上面的横梁挂一个小铉罗和吊的活动小坠,边走扁担边颤动,像风铃一样的小坠儿击打小铉罗发出“叮铃铃……叮铃铃……”的清脆声,一边吆喝着“锔锅锢漏锅吆!”招揽活计。
哪家的烧饭锅炸了有了璺,盆碗碟破了,只要不缺儳儿,他都可以完好地锔在一起,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有句歇后语:“没有金刚钻——怎敢揽这瓷器活儿。”说的是“基本功扎实,就能干好活儿”的道理。金刚钻是锢漏匠所有工具中最珍贵最关键的工具,要锔瓷器打孔时,就从担子架上摘下弓子,形似小提琴或胡琴弓子,弓弦是细皮条,比较松,将皮带弓弦在镶有金刚石钻头的钻杆上缠绕两匝,绕缠之前还把金刚石钻头在口中蘸了点唾液。左手把钻,钻头紧贴要锔的瓷器,右手拉弓,刺棱刺棱地几个来回后,金刚石钻头就钻进瓷器里,钻头周围就溢出一小堆粉末,一个小孔就打好了。紧接着,又在璺的另一边再打一孔,几个锔位打好,就把用铜丝打造的锔子钉在瓷器上。锔好后,还在璺处及锔子周围抹上腻子(蓖麻油与石灰制成的油灰),锔好的瓷器便滴水不漏了。铁锅被凉水炸裂了璺,也必须这样去锔,但使用的锔子要比鋦碗盆的大,材质也是铁的。铁锅烧出了窟窿就要补,先把窟窿处打磨光亮,再生炉火拉风箱,再把放进铜块的铜苯放在火上,高温加热。待铜化成铜水后,用大钳子夹着铜苯十分麻利地把漏洞堵上。
干这种活儿的也是走动不多,一般都在人们爱闲聊天的地方,坐下来就是一天。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锔锅锔碗的在农村就不多见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不在乎和不心疼打碎一个碗一个盘了。
4、打黑白铁活儿的。干黑白铁活儿的地方俗称“白铁活儿作坊”,耍黑白铁活儿手艺的技术必须娴熟,工艺高超。手艺人都很讲究物尽其用,不能浪费,比如做一把用来浇菜或浇花的洒水壶,最难的是放样,就要计算、裁剪壶面的弧度,太高的话不仅难看,而且不实用,太低了则不容易焊接。做壶颈时,焊接点必须严丝合缝。剪裁铁皮,要恰到好处,多了易挂伤衣物,少了成不了型。打白铁全靠敲打成型,接口部分,都是手工折压,敲得不好,不结实;打得不匀,不仅不好看,还容易漏水。敲打成型后还要拿把火钳,夹住烧红的铜块点着锡块把各处的接缝焊接好,防止漏水。
干这种活儿主要用料就是镀锌铁板,制作的物品主要有水桶、洒水壶、蒸笼、滴油壶、喎水瓢、烧水的水吊子、水汆子、勺子、洗衣盆等。打黑白铁活儿的手艺人推着车,车上装着所用的工具和零星用料,在街上人多的地方出摊,接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临时活计,哪家水壶漏水焊一下,哪家水桶漏水补一补。如果临时没活干,就用事先备好的料做成品,反正总是不能闲呆着。
5、磨剪子戗菜刀的。磨剪子戗菜刀的都是扛着一个木凳子,上面放着一个三角形的木块架,这就是所谓的“戗床”,走街串庄吆喝着:“磨剪子啦——戗菜刀!”干这活儿的大部分都是利用冬闲时间,特别是到了年关,各家各户为了过好春节,都要把使用一年的菜刀、剪子等类工具磨光加快。磨剪子戗菜刀的主要工具就是一把戗刀和一两块磨石,磨石有粗细颗粒之分,另外在凳子下挂一个盛水的小铁桶。接到活儿后,人骑在板凳上,把菜刀或剪子斜放在木架上,两手握住戗刀把,上下一个方向把菜刀刃或剪子刃一下一下戗薄,两面都戗好后再把刃部用磨石磨光,左手握刀,右手大拇指与刀刃部成90度触摸刃部,检验是否已锋利。检测磨好的剪子,就剪几片碎布块试试,有时还有看一看两只剪刀片之间的轴是否过于松动,需要时要用小锤敲击加紧。劳动所得就是待客户来时收取几个微薄的工钱。
6、打铁的。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看似简单,但并不易学。打铁铺也称“铁匠炉”。特别是到了冬季农闲时节,打铁的一般是三人一拨组成一班,从村里找间临街的旧房子,屋子正中用土坯垒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砧子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如果物件较大,就要两个下手你一锤我一锤交换锻打。师傅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师傅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锄、镐、镰、锹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也有木匠用的锛、凿、斧、刨刃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水扁担环子、铁链子,拴牲口用的螺丝转、马鞍子钩等等。
7、剃头的。有句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说的是剃头的担子一头担着装有火盆的铜盆架,以便给客人烧水洗头洗脸,另一头担一把凳子,剃头时客人坐。在我的家乡,剃头的不吆喝,也没有招揽客人的工具,全凭定天定时定(地)点长期养成的习惯。剃头地点也是选择人们爱闲聊天,能遮风,冬天向阳,夏天背阴的地方。用竹竿支起白色帐篷,四角拉上纤绳,防止被风刮倒。边聊天边剃头,剃头的和被剃的互相聊,剃头的和被剃的也和闲坐着的人聊。在那时候,都是男人上大街找剃头的剃头,女人是不会到光天化日下去剃头剪发的。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一把手动推子和一把剃头刀,特别是老人剃上一个光头,再刮一刮脸,又舒服又解乏。剃头的一般也是找一个地方一干就一整天。
8、蹦爆米花的。到了冬季农闲,蹦爆米花的开始活跃起来,走街串巷蹦爆米花挣些零花钱。爆米花也是小孩子家的一道美味食品,只要蹦爆米花的一来到村中,孩子们就哭着闹着要大人给蹦爆米花吃。
蹦爆米花的师傅将玉米粒(豆类也可以)置在一个形状像炮弹的铸铁锅里,铁锅一头有汽车方向盘似的手柄,一头有盖儿。把锅盖儿拧紧,放在可以转动的铁架上,下边放置烧煤的加火灶,拉动风箱边加强火力边不停地转动铁锅,以使锅内玉米粒受热均匀。温度不断升高,锅内的压力逐渐增大,玉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汽。师傅观察着压力表,看达到了要求的刻度,便从火上拿下锅来,用一个灵巧的小撬柄,突然把锅盖打开,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喷涌而出,喷到一条事前准备好的口袋里。
据说爆米花发明于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那个时代,由于孩子们没什么零食可吃,爆米花就是一道美味佳肴,从家里拿来一碗玉米,一蹦就可蹦一大堆,所以蹦爆米花的很多,就用盛玉米的碗排队,师傅一干就到日落。

(刘亚民,原籍河北省滦南县马城村,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术传播中心原主任、教授、编审,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