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普及方式与途径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2-14 09:58:02
辛亥滦州起义发生于1911年12月31日,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京畿响应辛亥武昌起义的重大革命事件。起义军于1912年1月3日在滦州组建“北方军政府”,任命“王金铭:北方革命军大都督;施从云:总司令;张建功:副都督;冯玉祥:总参谋长;白雅雨:参谋长;孙谏声:军政部长;朱佑葆:民政部长;凌钺:外交部长;刘观云:财政部长……①”起义军于1912年1月4日向京津挺进,震惊清廷,有力应援了南方革命。为纪念这次起义,1934年中国国民党第141次中常会曾作出决议:“(一)在滦州建纪念碑或纪念塔,交行政院筹办。(二)事迹交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36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表彰令,指出“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②”。辛亥滦州起义可媲美于辛亥武昌起义,其历史作用或等近同于辛亥武昌起义。
然而,这样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反清起义,由于袁世凯的军事绞杀和宣传封堵,加之辛亥滦州起义参加者冯玉祥、韩复榘、王葆真等同蒋介石的矛盾,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受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宣传,因而知之者甚少,大有湮没之虞。笔者1960年生于辛亥滦州起义的故地滦州(今滦县),从小酷爱历史,但关于辛亥滦州起义的事迹,还是1980年考入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之后才知晓了一点点。许多滦州当地人知道辛亥滦州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很少,大多将辛亥滦州起义与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中的港北起义相混淆。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历史环境如此不佳,但仍有一批有志者研究辛亥滦州起义。建国初,在周总理的指导下,政协出版了不少回忆录,保存了许多辛亥滦州起义的资料。改革开放后,历史研究进入春天,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董方奎、杜春和、董丛林等一批知名学者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关于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论文。已故的滦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唐向荣写出了《辛亥滦州起义》一书。聊城师范大学教授赵润生、马亮宽将辛亥滦州起义立为科研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大作。笔者作为辛亥滦州起义故地辛亥滦州起义研究的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至今,也一直致力于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滦州兵谏实质探究》《谁是辛亥滦州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滦州兵谏》《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和辛亥滦州起义》《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辛亥滦州起义》《龙山会盟述略》《龙山会盟之龙山考》《辛亥滦州起义文庙会议考》等文章,先后在《人民政协报》《团结报》《唐山劳动日报》《滦河文化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并被收入到《滦河文化研究文选》《滦河文化成果集》《玉带明珠》等著作中。
尽管有了上述从较高层次到基础层次的关于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交流仍还仅限于学者层次,处在“象牙塔”里,没有普及到整个社会,没有为广大人民群所详细了解,用于“教育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的功效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辛亥滦州起义的发动者多是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会员,解放后许多参加辛亥滦州起义的人员和其后人去了台湾和国外,目前还没有很好地通过推广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成果,达到同台湾研究者的文化联谊、共促祖国统一的目的。因此,推广和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任务还很大,笔者作为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者、政协委员、民革会员、起义故地人,有大力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责任,并且也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力所能及地做了些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普及工作。其具体尝试如下:
一、编写教材通过教学在青年学生中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河北省教育厅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求编写乡土教材,以配合统编教材的教学。我曾参加了省内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辛亥滦州起义这段历史被我编入乡土历史教材。我将辛亥滦州起义这段历史分为“永平秋操”“滦州兵谏”“龙山会盟”“义旗高举”“雷庄血战”“忠烈千秋”6个部分进行教学,学生初步接触到了辛亥滦州起义的内容,他们对家乡人民在反帝反封斗争中的贡献深感自豪,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学校虽然不再使用那部乡土历史教材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仍然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作为趣味材料加入到教学中去,以此来丰富辛亥革命内容的教学,由于学校招生的范围是河北省,因此,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普及范围也就扩大到了河北省范围内。
孙中山先生称“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他还称“滦州大计”,“建不世勋”。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称滦州“这是历史的纪念地”,嘱托“应于此地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③”。如此重大而又有教育意义且为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关注的辛亥滦州起义,不但要编入乡土教材,而且还应该选编到国家统编教材之中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供学者研究、供学生学习。
二、通过现代化媒体在群众中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
电视是现代化媒体之一,其最主要的功用之一是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视觉在人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通过人类的视觉作用,留在大脑中,成为人类美好记忆的。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电视已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对人类记忆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阅读。电视在辛亥滦州起义成果普及中的作用,本人有切身的体会。2009年至2011年,我曾经在滦县电视台“历史滦州”栏目中做了一年多的滦县地方史电视讲座,该栏目涉及到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各个方面,辛亥滦州起义是我在这个栏目讲述的内容之一。这种利用电视来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科研成果的作法,比前面编写乡土历史教材的效果要好的多,它在满足人们接受知识欲望的同时,还让人们的视觉享受到了美的熏陶。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在唐山电视台上做了两期有关辛亥滦州起义的节目。节目播出后,收到许多滦县之外观众的电话,平时不为人知晓的辛亥滦州起义,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甚至找到家里和我见面商讨。特别是2013年11月14日至1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的“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六集电视资料片《辛亥滦州起义》后,我对用电视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功效有了更高的认识。我曾在这部片子中出镜,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曾给我打电话说:“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视片,原来滦县还曾发生过如此惊心动魄的事情,我为滦县骄傲,我为家乡的父老骄傲。”显然电视片的视觉效应吸引了我的这位朋友。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成果,电视的作用不能忽视。
利用现代化媒体宣传辛亥滦州起义的成果最好的形式当属电影,把滦州起义研究成果拍摄成纪录片、故事片或者三维电影。让电影把故事、景色、技巧结合在一起,使辛亥滦州起义成果变成有声有色的的作品,使之由抽象变具体、有静态变动态。
无线电广播在辛亥滦州起义科研成果普及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2011年,我曾应邀在唐山人民广播电台雅昆主持的“直播四十五分钟”节目中,做客直播间,向广大听众介绍辛亥滦州起义。节目开始前我以为这个节目不会有多大的作用,做完节目后回到学校教研室,同教研室一位老师的哥哥收听到了这个节目,得知我和他妹妹在一个学校,托妹妹要我的电话号码,特地打电话同我交流。原来她哥哥在海边从事渔业,看不到电视,只能收听广播。我国不能及时看电视的地方还很多,因此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无线广播的作用不能忽视。
三、开展学术讲座在高端学者中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
这种学术讲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对面有直接听众的讲座,例如在高等学校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另一种是在电视台进行的讲座,例如百家讲坛。前一种讲座一般规模不大,但是由于他们与辛亥滦州起义相关,听者又都是这一知识的爱好者,讲者和听者容易产生共鸣,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传播的后期效应不能忽视,会慢慢地发酵。2010年我曾在河北省图书馆、河北大学为省会民革党员、主委、副主委举行辛亥滦州起义讲座,虽然参加的人不多,但时至今天,仍有许多民革的会员打电话和我交流。后一种的讲座功效已经在前面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四、编写“史话”“小说”“动漫”等通俗易懂的出版物,在基层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词典》将“史话”定义为“叙述史事或某种事物发展过程的以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④”。这样的作品具有科普性、故事性、趣味性等特点。将辛亥滦州起义的成果以史话的形式,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大量有趣的故事还原这一段历史,吸引各个层次的人来阅读,能够像春雨润物一样,细而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普及作用。用小说的形式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好的办法,《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家喻户晓,原因就是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写成小说,普及面会更广。很多人走近科学研究的殿堂,并不是直通车一步到位,而是由兴趣的引导,有爱好的帮助,才慢慢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史话、小说类作品适合兴趣广泛、阅读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学习和阅读。我国出版的《战国史话》《隋唐史话》《五代史话》《杨家将》《太平天国史话》《今天的科学》往往成为人们走上文学和史学研究的指路明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子科学的发展,动漫也应成为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动漫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这种形式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他们喜好新奇,寻求刺激,由于年龄和个人阅历等条件的限制,他们难于接受大部头的专业学术著作。而动漫中的动画功能、视觉和音乐效应则完全可以克服他们学习中的障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利用动漫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尝试,是普及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向深入的基础性工作,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之功效。
总之,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普及不应视为一朝一夕的事情,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历史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将辛亥革命成果的普及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让辛亥革命提倡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普及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方式也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电视、书刊。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科技手段来普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成果,让辛亥革命的影响深在人们的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注释:
①赵润生、马亮宽《直隶惊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197、198页
②唐向荣《辛亥滦州起义》,团结出版社2011年7月版,前言第2页
③《李大钊文集》,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人物纪念馆
④《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第1149页
(刘建国,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院副教授,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